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家長該注意什麼?

梁寶明


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容易因缺少父愛或母愛而導致心理失衡。他們常常容易感到孤獨、憂慮、失望,使得情緒低沉,心情浮躁,性格孤僻。這種心態如不及時矯正,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性格扭曲,嚴重影響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發展。作為家長,究竟可以做些什麼,來避免孩子出現這些問題呢?

首先要告訴孩子爸爸媽媽離婚跟你無關。

有些孩子內心非常的自閉,充滿了消極和否定,有時候爸爸媽媽吵架都會提起他,而他無論怎麼努力都沒有辦法阻止父母吵架和離婚,所以,在他的心裡,一直認為爸爸媽媽離婚是自己造成的,因而充滿了自責和消極的情緒。從情感依附的角度,對於孩子而言,父親和母親是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最親密最信賴的人,是他們的整體世界,當這個世界即將破裂的時候,他會想盡一切辦法努力維持這個世界的統一性和完整性。從系統動力的角度,家庭系統的任何一個成員都有想要維持家庭系統統一性和完整性的動機和渴望,只是在夫妻雙方實在沒有辦法維持婚姻選擇離婚時,孩子依然還在不斷地努力,一旦父母最後選擇離婚,他們就會覺得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才導致了父母的離婚。因此,內心會非常的自責,對自己的自我評價也會越來越低。所以,建議離異的家長要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愛爸爸媽媽,不希望我們離婚,可是我們兩個人生活在一起都不快樂,為了彼此都幸福快樂我們選擇了離婚,這和你沒有任何關係,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孩子,我們以你為豪。

你跟其他孩子沒有什麼不同。父母要告訴孩子,你依然擁有媽媽和媽媽,跟其他孩子沒有什麼不同,唯一的不同就是他們的爸爸媽媽住在一起,你的爸爸媽媽不住在一起,僅此而已。所以,你是一個很正常的孩子,跟其他人一摸一樣

爸爸媽媽依然愛你。父母離婚,孩子的生活環境會發生改變,要麼跟父母雙方的某一方居住,要麼就改成跟爺爺奶奶居住,因此很容易產生一種被拋棄的感覺,覺得自己不再被愛了。這會導致孩子非常的消極和自卑。因此,家長要告訴孩子,雖然我們離婚了,但我們對你的愛不會改變,我們還是像原來一樣疼愛你,這樣讓孩子感受到依然被父母愛著的安全的溫暖的感覺。當然,要做到這一點光說是不行的,還需要家長們,尤其是非撫養方的家長,每週或者至少每個月來看看孩子或者帶孩子出去玩一玩,用溫暖的陪伴讓孩子感受到濃濃的愛。

除了要經常對孩子說以上三句話之外,建議單親家庭的家長朋友們還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一)不要有愧疚心理,導致過度補償。 很多單親家庭的家長覺得自己離婚對不起孩子,沒有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因此會對孩子產生愧疚心理,這份愧疚心理非常要不得。一方面,家長一旦覺得愧疚就想要補償孩子,一想要補償孩子就容易導致溺愛。不但生活上面照顧的體貼入微,萬事包辦,對孩子提出的要求也是百依百順,生怕委屈了孩子,甚至孩子做錯了事犯了過錯,也捨不得懲罰和責罵,就怕孩子心理難過,這樣的溺愛對孩子未來獨立人格的發展是一種莫大的毒害;另一方面,一但孩子發現家長有愧疚心理,孩子就會把這份愧疚心理當成過分要求父母的籌碼和肆意妄為的護身符。

(二)不要在孩子面前詆譭前任,阻止聯繫。兩個人因為相愛而結合,因為不愛而分開,既然愛過,分開之後,就要彼此祝福和感恩。懷著這樣的一份心態,我們就能夠在孩子面前說一些前任的優點,給孩子力量,同時,創造機會,讓孩子與前任見面,獲得他生命本能的對父愛或者母愛的渴望,滿足其心理營養的需求,幫助他健康快樂地長大。

(三)不要忽視孩子人格發展,調動身邊性別資源。 在孩子心理成長的過程中,性別角色的學習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沒有父親在身邊的男孩或母親在身邊的女孩,在性別角色的學習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對象。所以,單親家長應注意多調動身邊親戚、朋友中的性別資源,多組織一些聚會或者出遊活動,給孩子適宜的影響,讓孩子的性別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現和發展,培養健全的人格,以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需要。

(四)不要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放棄自我。有很單親家庭的媽媽,離婚之後失去了情感的寄託和未來的依靠,於是把自己所有的情感和未來的命運都寄託到了孩子身上,一方面對孩子過度溺愛,生活上照顧的無微不至,另一方面又對孩子學習上要求極高,壓的孩子喘不過氣來。只有我們自己可以為了我們自己人生的幸福快樂負責人,所以,不要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那對孩子是一種莫大的精神負擔,因為他都不知道自己未來是否能照顧好自己,還要照顧自己的母親,在中精神的壓力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

(五)放下焦慮,持續不斷地學習和成長。 有很多單親家庭的家長,因為教育孩子的任務落在了自己一個人身上,孩子出現任何的偏差行為就開始莫名的焦慮和恐懼,尤其是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的家長,這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學習,去成長,當我們學會了如何更好的叫徐孩子,掌握了方法,焦慮就不復存在了。要知道,很多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也很優秀,關鍵看父母是否掌握了正確的養育方法。


開開的寶貝


一個同事(女)就是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跟老公離婚了,一個人帶著女兒回了家跟自己的媽媽住在一起。據她所說,因為孩子出生的時候缺氧,生下來到3歲的期間都一直擔心留下後遺症,她都是全職帶孩子,做各種治療,也到處聽育兒課,以免孩子的智力和運動系統出問題。那種艱辛我光是聽聽就覺得很苦,所以我很佩服她。後面孩子3歲了,確認沒有問題後,她才重新開始上班。至於她跟老公為什麼離婚,她沒有說過,我也從來沒有問。反正後面就是她一直帶著女兒跟外婆和外公一起住。從這個例子和我所接觸到的一些單親家庭的孩子,個人認為單親家庭的孩子,家長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1、生活上太無微不至

同事沒有兄弟姐妹,又因為孩子小時候的情況特殊,外公和外婆都特別寶貝這個外孫女。用她的話說,她女兒完全就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都已經上初中了,把一個削皮的蘋果給她,她都不知道怎麼吃,因為一直都是外婆把水果洗好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然後插上牙籤再端給她。她想鍛鍊一下女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就讓女兒上初中了住學校,但是因為在家裡從來沒有做過家務,孩子在學校特別不適應,基本上用了1年的時間才適應過來。

很多單親家庭的孩子,主要都是老人在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由於隔代親和一種補償心理,老人就會在生活上對孩子特別盡心盡力,但是結果反而適得其反。建議要讓孩子逐步學會相應的日常家務,具備一定的生活能力,孩子總要長大,總要學會自己照顧自己,甚至照顧家人和父母。

2、只注重學習培養不注重情商教育

這個孩子學習可以說是相當優秀,畫畫,樂器都很棒,但是明顯情商不是很高,在外面說話聲音都很小。就算是每週都見一次的公司同事跟她打招呼,她也不回答。她媽媽經常說“真的是很惆悵孩子的情商”。現在很多人都很重視孩子學習能力的培養,但卻沒有重視孩子的情商教育,但是未來的社會越來越需要高情商的人。高情商的人不僅能處理好各種社會關係,自己心理也會更健康,更將自己的生活過得更豐富多彩!

3、安全感缺失

很多單親家庭尤其是父母離異家庭的孩子都會缺乏安全感,會存在一種被人拋棄的心理。所以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帶著孩子一起生活,都要從心理上更多的關愛自己的孩子,並且告知孩子爸爸或者媽媽不是不要她們了,分開是大人為了彼此能過得更好的一種選擇,雖然爸爸媽媽分開了,但都孩子一樣愛她們。如果可以父母儘量在一些特殊的日子,約定好一起陪伴孩子,讓他們能夠感覺到爸爸媽媽對他們的愛。

父母分開,孩子沒有錯,父母也不要用自己的過錯去懲罰和傷害孩子。不管出於什麼原因選擇分開,都要盡力去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在一個好的環境中成長,讓他們能感受到父母完整的愛。祝願天下的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長大!


愛學習的職場媽媽


這裡是小學者。一個多方面涉獵的90後。

如果你喜歡以下的觀點,請點個關注,本人從沒有買過粉。

我就是單品家庭里長大的孩子。想必我在這個問題上,也算是有發言權吧。

我有兩個父母——

單親家庭的孩子的變化,也是要看什麼年齡段分開的家庭。

本人喜歡觀察很多一般人不怎麼關注的細節,也總是會腦洞大開的去設想,猜想。但是,無論怎麼去假設等等,本人都是在一點一點的修正以前的錯誤觀點。直到本人自己當老師了以後,就發現我能從我的學生們身上看到以前的自己。

而每一個不同年齡,不同時期的孩子,他們不僅僅是自己心理發展不同,也跟周圍環境,以及社會環境,時代環境一同變化。

本人就是在12歲以前就經歷了兩三次不同的變化,到了初中,高中同樣發生變化,直到大學以後————清淨了。

簡單說最後的意思,解放,釋懷了。

回望那段曾經。我會痛恨,也會抱怨,可是,我也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選擇了接受。

既然接受,那就好好的面對未來。

本人這麼寫,只是不想讓大家感到沉重,壓抑。

因為本人的經歷,是從天堂到地獄,再到天堂再到地獄,最後,自己已經對親情只留下了一點痕跡的地步。除了自己的愛情。

請!不要在孩子已經開始走路,能說清一句話的時候,不在他/她的身邊!

這是小學者自己對自己以前的經歷總結的第一條關於單親家庭的總結。

當我現在摸索我小時候的記憶的時候,我能記清我只有3/4歲模樣時,周圍的環境。當時出現了什麼事。

為什麼我能記清?因為,那時候,能記清的東西都是“第一次見到的,有趣的未知事物,能讓我開心的事”。

然而,這些也只有極少數。

本人最喜歡的親人,不是父母。是我的爺爺,奶奶,當時80多將近90歲的祖母。這三位,在我的心裡,永遠是第一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哪怕是我95歲的祖母去世過了三天,我看到了她躺著的地方,我都不願意相信,這是真的。

我甚至還推敲是不是我二爺爺做的“好事”。

因為我的祖母,在我能記事的時候,給那時候在爺爺奶奶家的我,來一勺子冰糖粉吃。

那個時候的冰糖,可不是便宜的東西。是她孫子孫女兒(我小叔叔,小姨)在外面買來做生日禮物的。

她就給了我。

我那時候家裡買不起奶粉,我幾乎就是吃米飯,吃糖水,爺爺老家種的橘子,草莓等等長大的。

那時候,我爺爺每次“趕場”回家,就是我最開心的時候,我永遠不會忘記,那時候為了吃一次餅乾,多少口飯,多少碗飯我都願意的場景。

我祖母因為家裡的事情都是交給兩兄弟(我爺爺,二爺爺)做。所以經常也就是幫忙背點柴火回來,喂喂貓,然後悄悄地給我調一袋她的豆奶粉或者黑芝麻糊。

是的,那時候,直到我學前班,我能夠記住的東西,記事最多的,就是我在我爺爺他們家的那段時間。

這段時間,我父母外出打工去了。

甚至他們回來接我的時候,我一點親情的感覺都沒有了。“爸爸,媽媽”這個詞,一開始對我來說,只存在於學校老師講的“好爸爸,媽媽”的故事裡。

從以上,各位應該知道,為什麼有些人的孩子對父母的態度親和,有些人的孩子對父母更多的是逆反了吧。

在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逆反程度也是可以減少的,減少多少實際上取決於你對孩子的教育拿捏,在他們心中形成的威望程度。

如果能明白他們的世界,或者接觸到一點他們的世界,從而知道他們的一部分心理。那更容易去培養這個孩子。

當然,小灰色框的內容,是一個輔助項。不是決定項。

形成威望程度,取決於家長的引導,以及家長自身的優勢。

以下各位可以自己根據下列的方法,找到自己的辦法,雖然小學者寫的很露骨,但是本人做輔導班教師的時候,對學生的心理拿捏已經成為習慣。

一,如果你自身“生理條件好”:

舉例:男,身材魁梧,有力。那麼,請,只要有休假時,儘量多抽時間,帶著他去“瞭解”相關的運動。

(比如,現在的很多年輕家長,身材很好,去過健身。那麼,你一定要在你的孩子面前“展示”你的肌肉,力氣。而展示的條件是,在很小的時候,不能夠責罵他們,在幼兒園之前,絕對不能對你的孩子有吵架等等的,有可能吵到孩子的情況。)

也就是利用自身的優勢,形成孩子的崇拜。

這是第一種。

由於有一點偏題了,回到之前的內容。

當小學者自己被接走的時候,進入了第二次轉變。

我的父母是很年輕就結婚了。所以我的年齡只要+20歲,就是我的母親的年齡。

接我離開爺爺奶奶那邊以後,我有了三年的父母“共同”陪伴。然而,我並不知道的是,我父母的矛盾在後三年直接爆發。

我也很崇拜我的父親當過兵,也羨慕我父親那邊的親戚全當過兵。當時覺得,解放軍是我最崇拜的人之一。尤其是他們拿槍的時候的照片,帶著那個軍帽回家的一身軍裝。

那時候,覺得自己也想能當英雄。想起來那時候確實很幼稚。不過,最可怕的就是,後面父母再次因為工作出現問題,父母分別各自打工而分開。

這時候,矛盾就出現了。

而那時,我的父母還有一點理智。尤其是我的母親。我的父親的脾氣後來變得暴躁,可能是因為工作的不順利以及我的母親也經常打牌的原因。從,三年級開始,本人無論是成績,還是各個方面,都發生了變化。

從三年級開始,我的家,就變了味了。

我家裡就我母親一個人。我想給她減少勞累,就自己洗澡,自己做很多事情了。甚至我母親因為勞累而多次累在沙發上昏沉沉的。

然後,第二年,父親回來了。

我怕他,所以什麼都小心翼翼。可是,這個家,空蕩蕩的。沒有一點生的氣息。父親也要去上班,所以爺爺奶奶也來帶我了。

那時候,各位知道嗎,我是快樂得跳起來。

這時候,小學者也自問,為什麼自己見了父母,都沒這種感覺呢?

想必,各位懂了吧。

親情親疏程度在孩子心裡的大小,由孩子的舉動可以表達出來。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對吧?對於很多家長來說,是不是感覺到有點無奈呢。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而後來,當我母親,父親再一次聚集在一起的時候。

矛盾,徹底激化了。

小學者直到現在,都一直給自己一個指標,一個作為男人時的指標。

絕對不會去打女生。

絕對不會去做一個像父親那樣的人。

那天,我父親和母親吵架。我沒有睡著。其實,也是家常便飯了。

只不過,這次,我父親出手了。

我第一次像個英雄,擋在我媽的面前。

只不過,我擋在前面的時候,我是求父親別打我母親。

可是呢,打不過啊!打不過!打不過!所以不敢啊!

那天晚上,他停手了。他走進房間。

我跟我母親,去了我的房間。

第二天。母親離開了家後,再也沒回來。

他們離婚了。

這時候,我五年級。

也是這一年年底,我發現,網絡遊戲裡,我能快樂起來。

按照那個時候的邏輯,小學者曾經也是個網癮少年呢。

然而,玩遊戲的代價是,成績下降。

本人依稀記得在當年的生日那天,依舊感覺自己生不如死,晚上,自己悄悄地走上二樓。(本人家住頂樓,樓上還弄了個花園房)然後,看著整個樓下。

如果不是我膽小,恐怕那時候,我已經跳了。

在那以後,我對同學,尤其是女生,特別好那種。

每次想起自己要是欺負女生了,自己就是跟爸爸一樣的人。擔心她們也會想媽媽那樣傷心。

同樣,也讓本人收到了女孩子的禮物。

畢業那天,班上六個女生表白,還是班上最好看的那六個。這是我這輩子的巔峰時刻。

可是,那時候,我真的是不敢。

再加上自己家的情況也不行,也就沒有然後了。

這個時候,或許大家應該明白,小學時段對於孩子來說,由於已經是記事清晰的時候了,這時候的父母一言一行,全受影響。

有涵養的父母,或者睿智的父母最喜歡做的就是間接影響而不是直接影響。

當本人走上初中,事情再次發生變化。

我分開的父母都分別結二次婚姻了。

而我奇怪地在兩邊都受到歡迎。兩邊的家庭親戚都挺喜歡我。

或許是本人知道要聽話,每次過年主動熱心地幫忙做事情,帶帶兩邊親戚的兒子,表弟表妹們。所以如同第二次遊戲,開局抽到SSR一樣。

這開頭的日子,我每次的拜年紅包,都是我自己的。

同樣,我在初中的時候,成績從排名433衝到年級31名(全校490幾個)。那時候,小學者自己的那個普通生班級裡瀰漫著如何“幹翻”特優班的風氣。

(這裡小學者需要說一下背景,就是一個年級有兩個特優班,六個普通班,差別就是,特優班是有晚自習+全是最好的學生。只不過小學者那個班,實在是太強,普通生班的時候,小學者不太喜歡下課玩,因為那些玩,在小學者看來,一點兒意思都沒。還不如考好點,拿個獎學金去上網或者衝個VIP會員在同學面前,昂起頭看他們羨慕的樣子。然後再加上那十幾個喜歡跟我理論數學,歷史,外國軍事,外國曆史的那幫子高材生。這時候,小學者就註定了會看到那本國際戰略的書《大棋局》,然後就喜歡國際政治,軍事這些冷門的東西。)

也是同一年,我們那個班,也就70人不到,40個全年級一百名。

當時的我們,就如前面說的那樣。“這次幹翻一班試試?”“那幾個拖後腿啊”“那就先看誰搶前十,搶得多唄。”這就是那時候我的那個班級,班主任跟我們有一次上課聊天的時候,大致內容。

可是呢,到了初三結束,高一開始的時候,一切就變了。

本人依舊記得自己因為學費的事情,跑到母親那邊,我母親說:“去找你父親要學費,你本來跟著他,讓他拿。”我又到我父親那邊……

呵呵,一樣話語。

我只知道,那時候,我去我四叔家(奶奶的第四個兒子。),爺爺抱著我,說不用怕。那一刻,我徹底的不再對父母有任何感覺了。

哪怕是後來我現在長大了,我跟我父母關係緩和了。我也覺得心裡有些地方和他們隔了好遠。哪怕是自己想去接近父母,也總是有這種距離感。

這種距離感,不一定由孩子把控的,是孩子的陰影形成的全身心的抗拒表達。

後來幾年,都一樣。

最後,直到父母有了妥協。我大學,再也沒有這種煩惱。

看完本人的簡單自述。在這裡,小學者給所有的單親家庭,或者還是一個家庭的朋友們一個建議。

對於您的孩子,單親的家庭,最好的做法就是:

“你要搞清楚,你的孩子跟著誰。如果他想要跟著父親,那就讓他跟父親,如果他要跟母親就跟母親。”

“如果是跟了母親,那就請父親一定要時常看看他,且母親一定要給孩子鼓勵去陪同父親。”以後,他會明白的。而現階段,你需要的僅僅是敦促。不然,他逆反期的時候,會消耗你以前在他心目中的位置。

同理,倒過來,父親也是如此。

當你們一開始的婚姻並不是嫁給愛情的時候,就已經是註定了會有分歧。不會經營愛情,那也沒辦法。畢竟,人與人不一樣。

超過半數的單親家庭,孩子的成績都不理想。你們的指責,只會讓他們越來越覺得自己“反正就這樣了”。有的越來越孤僻,走向歧途。有的越來越墮落。

這時候,你們需要的其實就是設置底線。和單親孩子一起談的時候,如果有一次機會,至少讓他們知道做人多個心眼,時刻守法。

當他們長大了,絕對會想起當初你們提醒的好的東西。關鍵是,要度過那段時間。

哪怕是放下身段,交心談一次,你做錯了,就認錯,前提是,你要和他談的時候,要讓他知道,我和你是平等的。要告訴他,你畢竟是成年人,你也是過來人,也有不懂的東西和事情,也需要學習。

問題是,你們做得到放下身段嗎?很多人,都做不到。所以只好把孩子送到那些什麼豫章書院之類的。

實際上,當你的孩子在豫章書院留下陰影的時候,只要他們長大了。不再受到你們的束縛了。你們一旦老去。

他們反而送你們去類似豫章書院的養老院。或者是,直接冷冰冰的處理與你的關係。當你們在病床上的時候,那時候,兒子女兒們相互間關於分割財產,關於如何同醫院那啥的時候……

所以,不是小學者覺得你要放養孩子。而是,這種時候,過半的孩子都對你有牴觸。那時候,你們需要的是談心,暗示,設置他們的底線。

這時候,一旦他們走入社會的時候,他們肯定會尋找你的幫助。這時候,你們再去彌補這段遺失的親情,也不晚。

大多數單親家庭成年後的孩子,尤其是走向社會遇到了很多人情世故後,他們還是明辨得了是非的。

在下小學者,一個多方面涉獵的90後,如果您喜歡,點個關注可好?

拜託啦,我不買粉的。這對我很重要,說不定那次就多點工作外的零花錢,給女朋友買點水果啥的。


國際小學者


不說要注意什麼,就說說不該做什麼吧:

1.不互相詆譭離異後的另一半。

①自卑。作為一個孩子,血液裡流淌著父親和母親兩個人的血,如果互相詆譭。孩子的潛意識裡會有自卑的一面,會不接納自己的不足,這根據性格不同,日後表現出來的問題也不同,因此這一點切記。

②安全感缺失。從孩童起,父親母親所營造出的家是孩子安全感的源泉。比如說當帶孩子去公園,孩子很小的時候會邊玩,邊扭頭找家長,大人在,他就安心玩。家長不在,孩子不僅不敢走遠,還會轉過來尋找大人。因此說這個家是孩子安全感的源泉,安全感有多強,就決定孩子未來走多遠。當然,日後若有機遇,也是可以修復,但孩子是需要時間療愈的,這就是所謂的: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來治癒。

2.不可指責孩子,說是孩子拖累了自己。

人類的嬰孩兒原本就是要依靠父母才能成人,不像動物世界,小牛小羊出生數小時就可以站立起來。所以我們生育了孩子,撫養就是必須的責任和義務。如果因為離異就指責孩子,孩子會覺得自己是累贅,自己不重要,會嚴重使孩子嚴重自卑。

3.家長別因為經濟拮据,就跟孩子格外哭窮,或家長自身格外自卑。

離異之後若因為撫養費的問題協調不好,有家長會覺得經濟壓力較大。即使是在這種情況下,也堅決不可因撫養費的問題在孩子面前過多抱怨。少年當自強。這份自強是應該由撫養人帶給孩子的,所以切不可因為家境艱難就養出一個心窮的孩子,因為人窮窮一時,心窮窮一生。

4.再婚不可衝動。

再婚之時一定要看清楚對方人品,我想這一條應該不用多解釋了吧。總之,不管是當初離婚的不得已,還是再婚的緣由,都應該在適當的時候跟孩子坦誠以待。任何時候得保證良好的親子關係,才能保證在缺失親情的基礎上,養成良好性格!





花匠老陳


由於離婚率的增長,單親家庭越來越多。有專家研究表明:在單親家庭中長大而沒有得到應有照顧的孩子,出現不良行為,精神抑鬱,溝通障礙的可能性比其他孩子要高。

因此,單親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需要注意這幾方面:

1.向孩子解釋離婚理由

離婚對孩子的影響多數在於夫妻雙方在處理離異時的方式。如果處理不當很可能在孩子身上產生負面情緒,很可能對孩子未來的成長和生活造成負面影響。

面對離異這件事,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性格等因素,用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平靜、真誠、耐心地向孩子解釋導致家庭不完整的原因,求得孩子的理解。

另外要讓孩子知道:雖然父母離婚了,不在一塊生活了,但父母對你的愛一點也不會少。

2.不要對孩子做消極的暗示

“我一個人帶他,他太可憐了。”不要和孩子說這些話,當孩子出現一些不太好的問題的事情一定不要把這些行為歸咎於家庭的不完善。

讓孩子認識到結婚和離婚是正常現象的,不要因為父母的婚姻造成孩子的不健全思想,根不能讓孩子覺得自己與別人不同。

3.不要詆譭對方

不要和對方家人和親戚見面;在孩子面前把對方說的一無是處,向孩子灌輸敵對情緒,這兩種行為都是不正確的。這些行為很可能造成孩子以後對你提出不合理要求的砝碼,也會讓孩子產生自卑情緒,變得心情浮躁,性格孤僻,更有可能影響孩子對婚姻的看法。

看似解氣的行為,只會在孩子心中種下仇恨的種子,剝奪孩子的快樂,對孩子的成長毫無幫助。

4.不要溺愛孩子

離異的家庭很容易產生對孩子的愧疚感,覺得對不起孩子,因此溺愛孩子,用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來彌補自己內心的愧疚。其實,這種做法對孩子非常不利,孩子不僅不會體諒孩子的良苦用心,還容易變得自私、專橫、依賴性強、缺乏同情心和責任感,也不懂得尊重別人。

總之,雖說離異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單親家長要用自己的細心關愛,將影響減小,讓孩子能全面、健康、快樂的成長。


然規教育說


對於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爸爸媽媽都要始終秉持一個原則,就是無論大人之間發生了什麼事,他或她對孩子的愛都不應改變。下面,我們按孩子的不同成長階段,結合家長朋友向我提出的一些常見問題來綜合梳理一下。

首先是嬰幼兒時期。

這個階段,爸爸或媽媽暫時不需要給孩子講離婚的事情。生活是在不斷變化的,家長保持樂觀的情緒,會有助於孩子的早期教育,讓自己和孩子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當孩子開始懂事的時候,任何一方完全沒有必要回避對另一方情況的介紹。作為負責任的父母,都有權利和義務經常關心孩子的生活,尤其是物質充裕條件下的精神生活。

父母雙方要儘量讓孩子感覺不到父母離異帶來的負面影響。如果父母雙方都做出努力的話,孩子就能得到足夠的父愛和母愛。

其次是少兒時期。

這個階段,單親家庭的子女不僅面臨如何教育的問題,而且如果與孩子生活在一起的爸爸或媽媽平時工作忙,陪伴孩子的時間會比較少。

這時候家長尤其要保持樂觀的人生態度,因為孩子一天天長大,雖然開始對父母的狀況不是十分理解,但他能感受到一位家長的好情緒或是壞情緒,另一位家長卻很少在自己身邊。因此,陪伴孩子的一方要多給孩子一些快樂,消除孩子可能出現的失落感。

作為孩子的扶養人,如果選擇了現在的生活方式,就要意識到自己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和孩子別的家庭成員一起,在避免溺愛孩子的前提下,儘量多地關心孩子的日常生活,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不能因為大人之間的矛盾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第三是青春期。

孩子開始具有比較強的獨立意識,不太喜歡家長來“管”,常常容易因為家長的“好心”管束而產生一種逆反心理。所以,家長要注意和孩子的說話方式,如果只是簡單粗暴地說教,孩子是不會歡迎的。

家長可以通過老師、同學的途徑,多瞭解一下孩子在學校的表現,通過溝通、交流、學習來改進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注意尊重孩子的意見,不要總是在一些細枝末節的事情方面花費太多的時間。

家長與孩子之間如果能建立共同的興趣愛好,彼此就會有更多共同的語言,成為朋友。比如家長與孩子可以一起讀一本書、看一場電影、下一盤棋、打一次球等等。這樣不僅可以通過一些文體活動豐富孩子的課餘生活,也進一步拉近彼此的距離。

最後,補充一點我在家庭教育諮詢工作中的切身體會。在一些單親家庭,一方面家長感到壓力山大,另一方面,一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也常常會向我傾訴無力承擔家長的期望,怕考不出好成績,覺得自己很差,甚至有極個別孩子萌生自殺的念頭。我認為,無論是單親家庭,還是雙親家庭,“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生活壓力可能都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家長可以與孩子誠懇地溝通,彼此真實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一起努力緩釋內心的壓力,相互諒解和安慰,也許就能把壓力轉化為動力。


遠景家庭教育


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家長該注意什麼?

引語

這是一個有些沉重的話題。分析這個問題等於接受一次情感和心靈的抽打。但願今天的回答能讓更多人看到,讓尋求答案的人豁然開朗,也讓旁觀者警醒,讓悲劇不再重演。

(一)

心理學普遍認為“家庭不僅是個人生活的起點,也是人格形成的源頭,婚姻家庭關係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條件就越好。”

和諧的家庭生活是孩子心理正常、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是育人的起點和基點。對於孩子來說,家是成才的一塊沃土,更是健康心理人格的發展之端。

單親家庭的孩子因為缺少完整的家,往往出現一些心理問題。當單親家庭成為事實,意味著單親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積極關注孩子的情感發展,及時調整教育方法,給予孩子適宜的愛。

單親父母要想給孩子最大程度的傷害補救,需要先了解單親家庭孩子主要的問題,研究表明單親家庭孩子的問題主要是心理層面的。

單親家庭孩子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

一、焦慮

單親家庭子女在他們父母親離婚的過程中看到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攻擊,學習到的是討價還價、相互敵視。

因此,他們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缺乏信心,他們的監護人由於家庭缺失而引起情緒失調,極易把這種情緒帶到與孩子的交往中,孩子生活在提心吊膽中,要花大量的時間來應付家庭破碎後的家庭關係,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感到焦慮,缺乏安全感。

所以,他們在眾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結交夥伴時總怕別人說自己的壞話,被人說了什麼總是不開心,在人際關係上多表現為退縮、焦慮。

二、自卑

由於一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裡,面對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無法接受眼前的現實,無法適應無父或無母的環境。孩子的心理沒有成熟,他無法去體會父母們的生活,無法理解父母們的苦衷,幼小的心靈脆弱、敏感,沒有自我調適的能力,一旦受到衝擊,就會不知所措,無所適從。

特別是看到同伴們與父母親親熱熱、幸福美滿地玩耍、嬉戲的時候,孩子最容易想到自己過去的生活。而現在是今非昔比,心中的悲傷、失落使得他們產生憂鬱和自卑的心理,孩子們找不到自己的快樂,看不到自己的快樂在那裡,於是拒絕快樂,沉浸在憂慮、悲傷中。

同時孩子這時最敏感,面對同伴們和社會的關懷,他們會過於在意,甚至發生誤解,長而久之,他們將從人群之中脫離出來,進入自我封閉和孤獨的空間,從而導致性格交流的極大障礙,長此以往,他們就會產生心理疾病。

三、自責

自責表現為對個人能力和品質作出偏低的評價,將一切的不如意歸因於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傾向。單親家庭的子女有較為強烈的自卑感,他們感到自己不如別人,悲觀失望。

由於對自己的評價偏低,因此他們把工作和學習的失敗歸因於自己的無能,產生不安、內疚、失望等消極的情緒體驗,從而導致自己的整個心理失去平衡。

久而久之,他們對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對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務,也往往因自嘆無能而輕易放棄。許多單親家庭子女受到批評後,總認為是自己不好,在別人笑自己的時候,總認為是自己做錯了什麼事。

四、抑鬱

因為父母的分裂,必然帶來家庭的硝煙或冷戰,孩子長期生活在壓抑的空間,時時為父母的關係而擔憂,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成了父母撒氣、洩憤的出氣筒,孩子成天處在恐懼和擔憂中,沒有安全感,時刻擔心、害怕家庭戰爭的爆發,會使自己體無完膚。

這樣長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產生恐懼心理和敵對情緒,對同伴永遠保持距離,自我保護意識過強,敵對情緒很大,單親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壓抑、鬱悶、煩躁,心理困擾無處排解。

由於壓抑太久,一旦爆發出來,能量也就越大,極易產生極端行為。這種傾向在女孩身上表現為想痛哭或離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則表現為攻擊行為。

五、妒忌(多疑)

單親家庭的孩子,無論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所能獲得的享受,一般來說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而這些正足每個孩子所渴望的。由於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單親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得到,他們的心理就容易從最初的羨慕演變成妒忌、僧恨。

對許多事情非常敏感,總懷疑別人在議論自己,猜疑別人是不是在說自己的壞話,猜疑老師是不是不信任自己了,假如一個活動沒有讓他參加就會胡思亂想,對勝過自己的同學產生嫉妒(因為家庭的變故,很多單親家庭學生的學習成績比以前有所下降,過去曾不如自己的同學,可能超過自己),不服氣,於是會產生對立情緒,覺得別人不公平,同時也帶來了人際交往的困難。

在心理上他們會表現出對父母一方特別依戀,希望能從父母一方獲得雙倍的回報,在物質享受上,如果他們不能正確對待這種差距,認為別人能得到的,自己也應該能夠擁有。

這種心理的產生與自卑心理有關,同時雖然自卑,但潛意識裡還是怕別人看不起自己,於是就亂猜疑,好嫉妒。

六、逆反

由於單親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為別的孩子奚落和欺負的對象。然而他們也渴望尊重,渴望被人欣賞,於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現出與眾不同,有時甚至喜歡“頂牛角,對著幹”,以顯示自身的存在價值。由於自己鬱悶的心情無處渲洩,於是表現為性情暴躁,遇事易衝動,攻擊性比較強,所以會出現打架、罵人、鬥毆等行為。

在有關調查瞭解中,攻擊性比較突出的和遇事衝動,不計後果的單親家庭學生與正常家庭學生相比,分別高4%和16%。嚴重的還故意破壞紀律,損壞公物。

7、自閉

家庭的破裂,彷彿是“天降橫禍”,對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因而他們遭受的打擊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們還不具備自我調整心理的能力,一時還難以面對家庭破損的嚴酷現實,因而會感到無所適從、悶悶不樂。

這些孩子由於被父母所疏遠而產生抑鬱,不願與人接觸,對周圍的人常有戒備、厭煩的心理表現出神經過敏的症狀。他們總懷疑別人會在背後議論自己家庭的缺損和父母的離異,認為別人都瞧不起自己,不願向他人敞開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閉,不願外出活動,不願與人打交道,表現出孤獨、內向的性格特徵。

單親家庭學生由於上述不良心理特徵,對於他們認知能力發展,學習成績提高,人際交往,自我控制能力及良好道德品質形成等方面均產生重要影響。

有調查表明,經常曠課、遲到、早退的學生中單親家庭(主要指離異家庭)學生佔83%;不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作業的學生中單親家庭學生佔81%;擾亂課堂紀律的學生中單親家庭學生佔78%。單親家庭學生與正常家庭學生相比,幾乎沒有朋友的前者比後者高2%;與同學能夠友好相處的後者比前者高7.2%。據有關統計,我國違法犯罪青少年中有10~30%的人來自單親家庭。在一些教育部門調查中,雙差生中的單寧家庭學生佔25.4%。

(二)

雖然每個單親家庭的出現原因各有不同,但後果卻相當一致――孩子在無法抗拒的情況下成為了家庭悲劇的犧牲者和承擔者,被迫承受著本不該屬於他們的壓力。

如何有效地對單親家庭學生進行教育管理,已成為單親家長們和廣大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那麼,如何解決單親學生的心理問題呢?我認為應從以下三方面尋找對策。

一、單親子女方面

1.勇敢面對現實,擺脫孤僻自卑的心理。

單親子女要主動調節心理,重新振作起來,堅強地面對現實,勇敢地面對生活。如果遇到挫折和困難,要向家長、朋友或老師尋求幫助。此外,要主動與人溝通,用誠懇、樂觀的態度多接觸同學,多交朋友,和同學老師取得心靈上的溝通,相信老師和同學也會伸出友誼之手,幫助你解決心靈上的困惑,從而以愉快的心境投入到生活和學習之中。

2.培養廣泛的業餘愛好,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

業餘愛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學校課堂教學的侷限,能擴大知識面,在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激發興趣、陶冶情操等方面也發揮著一定作用,能促進心理的健康發展。單親子女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特長,培養廣泛的業餘愛好。同時,要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活動,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與同伴交流、合作,互相取長補短。這些不但可以激發單親子女活動的積極性,轉移他們的不良心理情緒,而且可以使他們及早發現自己的閃光處,為建立自信心提供良好的機會。

二、單親家長方面

陪伴是最好方式

1.擺正心態,調整不良心理情緒。

家長的情緒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情緒。如果單親家長長期處於抑鬱、消沉、悲痛的情緒之中,那麼將對子女的情緒產生消極的影響。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緒就是消除子女不良情緒的前提。因此,單親家長要及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從痛苦的現實中走出來,面對並解決新問題,儘量避免在子女面前怨天尤人,逃避困境,用堅強樂觀的生活態度去影響孩子,讓孩子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信心。

2.採取寬嚴適度的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一個穩定和諧的家庭環境。孩子在雙親的撫育和教育下,會更有安全感,有利於身心的自然健康發展。然而,家庭的缺損往往也導致了家庭教育的缺損,單親家庭的教育方式往往存在諸多的偏差,因此對單親家庭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的正確引導就顯得更為重要。單親家庭的父母要加強理性,採取寬嚴適度的教育方式。不要為了彌補孩子缺失的情感,過分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因為這種溺愛、憐愛的教育方式不利於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反而會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當然,也不能對孩子放任自流。因此,單親家長要根據子女的具體情況,安排好子女的學習和生活,幫助子女學會自信、自立、自助、自強。

3.培養廣博的情感。

家庭是以骨肉親情為紐帶形成的特殊社會組織形式。“家庭中最基本的成員是夫妻和子女,最基本的關係是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任何一方的缺失都會導致家庭結構的破裂,從而使家庭關係失調。”在單親家庭中,子女與父母的情感殘缺是不可迴避的現實,要幫助缺少父愛或母愛的子女克服情感心理障礙。單親家長要儘可能多地抽出時間與孩子溝通情感,引導孩子面對現實,調整自我,用良好的意志品質戰勝來自各方面的挫折和困難,使孩子明白父(母)親並沒有放棄對他們的關懷和愛護。

4.豐富家庭生活內容,擴大子女生活圈子。

由於家庭關係的失調,單親家庭往往表現出沉悶、壓抑的生活氣氛。這種氣氛勢必會給子女的健康成長帶來負面影響。單親家庭除有常規的生活外,還應安排一些有趣的娛樂、休閒活動,家長也要學習一些有關現代家庭生活的知識,儘可能地讓家庭生活豐富多彩,增添生活樂趣,使孩子擺脫單親家庭的孤獨感和不適感。同時,單親家長還應擴大家庭生活的範圍,不僅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交往,增強與同齡孩子之間的友誼,而且還要讓子女多接觸其他親友中的長輩,能夠跟長輩交流和溝通。

三、學校方面

1.要正確認識單親家庭,用情感教育人。

學校應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關心單親子女,不歧視他們,給單親學生的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心理氛圍,以彌補家庭環境帶來的缺陷,努力為他們創設一種沒有輕視、敵意,充滿真誠、關愛的環境。其次,教師要主動去信任、理解、尊重這類學生,關心、幫助他們,維護他們的自尊心,以真誠的情感來激活他們豐富的情感領域。只有對他們傾注愛,才會便於交流和溝通,消除他們的疑懼心理,從而架起師生之間愛的橋樑。

2.開展有益的活動,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社會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在群體裡塑造一個人的性格比單獨對個人進行性格培養更為有效,能使孤僻的性格日漸活潑、開朗。所以,學校要組織一些校園集體活動,教師要採用鼓勵和表揚的方法,儘量的讓他們參加集體活動,充分肯定他們在集體活動中的作用,表揚他們為集體活動做出的成績,使他們相信自己也是集體中光榮的一員,這樣他們就會積極地投入到群體活動中去。通過這些活動,使他們從中獲得集體的力量,以此增進和其他同學的友誼,消除他們的孤獨感,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總之,單親家庭的學生的教育問題是當今教育中的一個重要話題,正確認識和處理單親學生心理上存在的問題,是單親家長朋友們、廣大教師和全社會都要共同思考的一個問題。

希望單親家長朋友們,能夠認真、理智、用心、持續地關愛自己的孩子。積極健全認知,遵循孩子心理及人格發展的規律,運用恰當的教育策略,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快樂、健康的成長,讓孩子不會因為曾經的傷害影響對未來、對他人、對社會的希望和追求。





大謝正見


現在離婚率越來越高,在離異家庭中,受到傷害最大的,就是孩子。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著一些與眾不同的地方,他們身上會有叛逆、焦躁、自卑,猜疑等等缺點。長大之後,也會如此,他們對愛情親情十分渴望,真正靠近時卻又懼怕。在社交中,也會有明顯的社交障礙。所以,在不得不成為單親家庭後,家長們必須要儘量做到以下幾點。

1.理性教育

有些離異後的父母往往會把自己的感情和愛全部傾注到孩子身上,加上補償心理的催化,對孩子的無微不至會導致孩子的依賴性增加,這種環境長大的孩子往往比較脆弱、缺乏主見、生活自理能力差。

因為期望過高。不少家長會在孩子作為自己唯一的精神寄託後給予厚望,這樣情況孩子會有過度的壓力,心理負擔重。所以,注意孩子健康人格的教育,注意彌補孩子由於缺少父愛或母愛帶來的消極影響,保證男孩的陽剛之氣和女孩的陰柔之美,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

2.多陪伴孩子,及時瞭解他的心理動態

孩子跟大人一樣,在離婚事件中都會受到傷害,需要一段時間的調整。這時候,要記得多陪伴他,帶他去做他喜歡的事兒,舒緩他的壓抑。對孩子提出的質疑,家長也不要回避,要非常認真地給孩子說明白。有條件的家長,會讓孩子看看自己上班時候的樣子,讓他體會到自己的辛苦和堅持,讓他的心理,儘快地成熟起來。如果孩子總是鬱鬱寡歡,一定要及時疏導,不要強行干預。

3.引導孩子多積極參加集體性的社會活動

單親家庭的孩子多數心情壓抑,性格較內向不喜交際,對此,家長應該多鼓勵陪伴他們參加集體性活動,培養起積極情緒和優良性格。可以定期帶孩子參加一些家庭聚會、運動活動等,讓孩子儘快從家庭變故的悲傷中走出,逐漸培養開朗自信的性格。


李筱懿


家長首先調整心理情緒,引導孩子對家庭環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面對新問題,要敢於正視,並逐步去解決。對孩子不應長期隱瞞離異的事實,那樣反而增添一層苦惱,矇在鼓裡的孩子知道實情反而怨恨父母。

幫助孩子處理好同學關係。

家長要鼓勵孩子在班上有幾個要好的小朋友,經常一起學習,一起度週末。孩子的群體生活一旦正常,許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有個別同學說了刺激性的話,家長不妨找那個同學聊一聊誠懇的態度和有理的分析,會使孩子懂事的。

注意觀察孩子的言行,及時解開孩子的思想疙瘩。

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較敏感,家長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發現有異常的苗頭,及時跟孩子談心,瞭解情況之後,能及時疏導的就及時疏導。

讓孩子接觸其他長輩,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影響。

不管哪一方帶孩子,都應該讓孩子與另一方面有接觸與交流的時間,感覺父母之愛。如果有可能,應該讓孩子與父母同時團聚,還要讓孩子與其他親友中的長輩接觸,擴大孩子的交往面,家長的同事也是交往對象。這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你。


小小思維家


注意:

1、明確表達爸爸媽媽不是因為你分開的。

2、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都是愛他的

3、別阻止另一方看孩子。

4、別說另一方的壞話

5、別把對另一半的不滿帶給孩子

6、給足孩子愛和安全感

7、夫妻雙方的問題別牽扯孩子。

8、夫妻再婚前一定要給孩子一個緩衝的時間

9、別再孩子面前爭吵,攻擊對方

10、別詆譭對方家庭

11、自己可以不跟對方家庭成員走動,但是別拒絕孩子也走動

12、雖然雙方分開了,但是還是孩子的父母,需要父母共同陪伴的時候,最好都能到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