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败,为什么清朝败了?

CHL318


因为北洋水师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朝朝廷的腐朽以及民族性的堕落。北洋水师是清朝洋务运动的杰作,是清朝自救举全国之力打造的最强防守力量,甲午海战失败后,给本就国衰民穷的清朝当头一棒,把能拿出手的北洋水师赔了个精光,战败后清朝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并赔偿白银2亿两。直接导致清廷无力再镇压本就来势汹汹的农民起义,最终导致清廷灭亡。


中国大案纪事


刚完工不久,尚停在伏尔铿造船厂的“定远号”战舰

我们不妨拉几个当时的人物来对比下。张之洞张香帅大人,好一个文笔风流,所以人称香帅啊,连慈禧太后都跟小李子说,我最爱批张之洞的奏折,因为文章写得好。但是呢,做实事可不比做道德文章,当年汉阳铁厂没有化验矿石材料以致买错锅炉,以致炼出的铁材又烂又脆,就是因为香帅一句我中华神州地大物博,什么没有?他的属下个个拍手叫好,连连称赞。最后呢,年年向户部要上百万两银子顶着亏损的汉阳铁厂。要不是李鸿章指着盛宣怀帮他一把,把铁厂改为官督商办,置办一批新锅炉,汉阳铁厂早关闭了。说好听话,做好文章的人太多了,因为那些个科举制度太容易选出这样的人,但是能干实事的实在不多,而中堂大人居其一。

我们再来一个,翁同龢,两代帝师,他负责那次科举考试的阅卷怎样呢?康有为写的文章刀刀见血,冲着就制度来,何等见识胸怀啊,然后翁同龢说张謇的文章语句平实,就点他做状元了。于章句小楷见真实力?笑话!盛宣怀评价道:翁同龢乃两代帝师,怎么说也是亚圣,怎么心胸这么狭窄?而李鸿章心胸却开阔得多,多年来在淮军出生入死,戎马天下,见惯生死,心胸能不开阔吗?面对张之洞和翁同龢的多次弹劾中伤都能化险为夷。

最后再看一个,户部尚书阎敬铭。说来阎敬铭是个人物啊,当时慈禧太后管着户部要钱修颐和园,阎敬铭立场强硬,户部就是没钱,被慈禧那个骂啊,顶着要杀头的罪,他知道户部那些个钱是不应该拿来满足慈禧的私欲的,最后呢,被撤了。是个忠臣啊,忠言逆耳,可是也要懂世故,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多少年了?你以为凭一两句话能说动她?最后招致撤职,还能贯彻你为国尽忠的理想吗?李鸿章也知道慈禧修园子搞大寿不对,但那有什么办法呢?他也想用那些钱装备北洋水师,不想让那些钱扔进颐和园打水漂啊。最后他搞了个海防捐,向张之洞要了一百万两,又向外国银行贷了两百万两,把修颐和园的钱给填了,最后才去护他那北洋水师,因为他知道,慈禧太后开心了,自己才能办成事。

“济远”号

所以你看看,说李鸿章能办实事、有眼界、懂世故、有胸襟,此话不假吧。他一边对朝廷说北洋水师远东第一,世界第四,比美国水师还厉害,一边对那些日本倭寇何足挂齿的言论不屑一顾,他知道,水师实力还要增强,还要继续烧钱。但是啊,太多精力花在了权利斗争上,光是顶着张之洞的嫉妒、翁同龢的攻讦,光是讨好李莲英李公公,光是看慈禧太后的脸色,这些种种就有他好受的了。

李中堂在北京顶着事儿,谁在山东治水师呢?水师提督丁汝昌是也。丁将军啊顶将军,当年跟着李鸿章在淮军出生入死,李鸿章信任他,但是丁汝昌实在太软了,治军确实无方。当年醇亲王,就是光绪皇帝的亲生父亲,被派去代天阅兵,去看看北洋水师有多么威风。李鸿章先他一步去准备阅兵事宜。那当时北洋水师什么情况呢?先去旅顺看黄瑞兰,这家伙私吞国家财产,连买炮弹的钱都敢贪了,怕事情败露把自家记账的都杀人灭口了,放炮弹的厂库全放石头了,好在李鸿章发现了,杀了他头。这个该杀千刀的家伙死之前还跟李鸿章求情,念在他是李中堂的合肥老乡,念在他当年在淮军天天给李鸿章吸毒瘤,想捡回一条命,真是可笑极了。

那舰队上呢,定远号管带刘步蟾,他在定远号上干什么?吸鸦片!他的水手和将士呢?在定远号上聚赌!荒谬啊,定远号是北洋水师的王牌战舰,王牌都这样,仗还怎么打?再看中军左副将方伯谦,军队训练的时候偷溜回家,建新房,娶了两个姨太太,一个16岁,一个19岁,真会享受啊。李鸿章差点把他的脑袋也砍了,就是丁汝昌带着其他人跪着哭着求情他才免于一死。但是最可恨的是,就是这个方伯谦,甲午海战的时候临阵脱逃,致军大败。当时,除了邓世昌和他的志愿号军纪严明外,其余各舰都问题多多,将士随便上岸,嫖赌饮赌,纪律松散。

到了醇亲王代天阅兵那天,李鸿章请了各国使节来观看,那结果是什么呢?为了显示北洋军舰的精准射击,他们在3800米外放了艘靶船,开炮把靶船击沉。其实啊,北洋军舰放了三下空炮,靶船上三个敢死队员引爆了三次炸药,这样制造了军舰开炮击沉靶船的假象。醇亲王和外国使节拍手称好啊,醇亲王还高兴得作诗一首。丁汝昌给李鸿章解释道,北洋只有三颗炮弹,末将实在舍不得用?

这样的军队要说不败,你信吗?

济远舰舰尾的150毫米克虏伯炮

当时的日本人又在干嘛呢?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甲午中日海战在1894年,短短26年而已。这期间他们经历动荡和阵痛,看看“明治维新三杰”,木户孝允病逝,大久保利通被暗杀,只有西乡隆盛撑着动荡的议会。那个议会可是政客们天天撕扯吵架的战场啊。但是明治天皇真是励精图治,他知道日本要崛起首要打败清国,从清国的尸体上跨过去才能实现日本的繁荣,他甚至要把自己的私人财产捐给日本海军以购买航速极快的吉野号。

但是你看光绪帝,慈禧太后说句话就能把他吓个半死,何谈励精图治?当年白花花的银子都给慈禧拿去修园子去了,要是都拿去装备海军,北洋至于这么早败?当然,那根本还是政治制度的问题,康有为说得好,以前天天讲道德,以为出两个清官就能救中国?笑话!关键还是“制度”二字。人家日本都有议会了,你清国还要请慈禧太后懿旨,请老佛爷圣裁,怎么谈富强?

所以说啊,北洋水师被日本人打败是迟早的事。只不过,这事来得早了点,来得突然了点,来得让全清国人民难以接受了点。不过这样也好,至少让那些个知识分子早几年清醒。只是,苦了李鸿章毕生心血,悲了那些牺牲的将士。


百家宗祠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北洋水师 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清政府也因此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1888年以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时而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舰队已多年未置新舰,部份应进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换新式火炮亦未能进行。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无论航速、射速皆落后于日本。

“北洋水师世界第九、亚洲第一”。

这句话从小就听到几乎人人这么说,这句话的真实性究竟如何,仔细探究之,原来,这是句不完整的话,却以讹传讹如此之久,使人提到北洋水师就嘲笑当年浴血奋战将士们的无能。

亚洲最强的舰队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竟然全军覆没,而日舰却一艘未沉。日本海军的舰炮不仅击破了北洋水师的战船,也击碎了慈禧太后励精图治的梦想。

在主流且不客观的历史读物中,把战败的责任全推给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吅府高层,指责他们骄奢淫逸,贪图享乐,不肯发展武备,导致中国海军武器落后,最终才饮恨沙场。英国海战史学家揭穿了这些谎言:“大东沟海战的结果是双方对海战理论无知的产物。假如日本多了解一些海战理论,就根本不敢挑战实力更强,拥有坚不可摧的铁甲舰的北洋舰队;而假如北洋舰队多了解一下海战理论,又怎么可能在拥有大舰巨炮的情况下仍然以0:5的悬殊“比分”惨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丰岛海战后对同僚说:“似有糊里糊涂进入海洋之感”。开战之前,日本海军大本营制订了三种方案,为胜败皆做好准备,最坏打算就是应对日本海军惨败,清军在日本列岛登陆的态势,可见日本此次战争对日本来说也是一次豪赌。

1874年日本侵台事吅件,激发了清廷“以大治水师为主”的海防目标,经十几年经营,终于在1888年建起了北洋海军,由25艘新式军舰组成,总吨位8万余。据当时世界军事年鉴统计,这支海军居世界海军第6位,日本海军排在第16位。史学家唐德刚就曾说过:“这支舰队就算摆在今日的台湾海峡,也是一支可观的钢铁长城 。”

直到大战爆发之前,“定远”、“镇远”这两艘吨位达7335吨的铁甲巨舰仍然是亚洲最令人生畏的两架海战利器,日本人“畏之如虎豹”。两舰是当时世界比较先进的铁甲堡式铁甲舰,各装十二英寸大炮四门,装甲厚度达十四寸。两舰在黄海大战时“中数百弹,又被松岛之十三寸大弹击中数次,而曾无一弹之钻入,死者亦不见其多”,可见船舰的质量是何等过硬。据战后统计,北洋舰队的装甲数量和质量都大大超过日本海军联合舰队,铁甲舰方面的数量比是6:1,中国遥遥领先;大口径火炮和小口径火炮北洋舰队也均占优势。而清政吅府也正是基于这种力量对比,才敢于对日宣战。

北洋水师失败的主要原因绝不是士兵缺乏训练,更不是什么武器落后,拨款不足,而是败在了清末腐朽透顶的官僚体系之上。其实日本战舰被击中的炮弹并不少,如果中国军队使用了威力最大的开花弹,只须“定远”、“镇远”二舰就可以全歼日本舰队。但由于北洋舰队的军火采购存在严重问题,很多炮弹的弹壳轮箍线比炮膛还大,要用锉刀锉低后才能勉强赛入炮膛,这样的炮弹容易炸膛,水手根本不敢用来发炮,可由于采购人是李鸿章的子侄,所以根本无人敢投诉。到了甲午海战爆发之时,中国水师使用的炮弹都是些残次品、教练弹,“实有泥沙”,有的引信中“仅实煤灰,故弹中敌船而不能裂”,说白了就是打上不爆炸。中国水师在此役中还得到了海岸炮台的协助,但炮台发射的大口径炮弹击中敌船后也不爆炸。据日方记载:清军自旅顺口炮台发射了不少炮弹,“虽其响轰轰,但我兵因之死伤者甚少,之所以如此,无他,海岸诸炮台发射敌之大口径炮弹,其弹中大半填装以大豆或土砂故也。”


御前带刀侍卫


清朝中后期,曾经被清政府引以为傲的,为清王朝的问鼎中原立下汗马功劳的八旗兵已经不堪一击,几乎丧失了战斗能力。从清朝道光年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的统治者更是没有什么作为,眼看着国家一步步的被西方列强瓜割,依旧沉醉在自己天朝上国的美梦里,不懂得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更不愿意破釜沉舟的去变法改革,从而失去了很多可以自救的机会。

北洋水师是李鸿章一手建立的,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唯一可以倚重的军队,然而在甲午海战打响前期,北洋水师竟有十年之久没有更新过设备,购买过海舰大炮等,而这一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为了给慈禧太后过六十大寿,挪用了北洋水师的军饷。

北洋水师的设备老化,再加上统治者的无能妥协,最终造成了北洋水师的覆没,并因此又签订了更加不平等的马关条约,由此开始,清政府已经完全的走向了自我消亡的道路,它的覆灭是注定的,不可逆转的。


郁琰无忌


太平天国及捻军被平定后,清朝的国防重点从陆上转移到海上,因此重点发展海军,建有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与广东水师四支水师,其中北洋水师鹤立鸡群,实力远超其他三支水师。

北洋水师是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的海洋舰队,在它成立的二十七年间,清政府总共投入了上亿两白银,而日本建立海军的投入只相对清政府投入的十分之六。在硬件上,中国舰队的装备在当时甚至超过美国。但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却全军覆灭。

经费来看,北洋水师从1861年筹建至1888年成立的二十七年间,清政府一共投入海军军费一亿两白银,折合每年约300万两,占年度财政的4%-10%。而日本从1868年到1894年的二十六年间向海军拨款折合白银是600万两,每年合计才230万两,只相当于同时期清政府对海军投入的60%。

再从硬件来看,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北洋舰队的装备都不比日本舰队差。北洋舰队的装甲数量和质量甚至都超过了同时期的美国。当时,北洋水师与联合舰队铁甲舰方面的数量比是6:1,中国遥遥领先;非铁甲舰方面8:9,日本略胜一筹。定远号、镇远号的护甲厚14寸,即使是经远号、来远号的护甲厚也达9.5寸。而日本方面,威力最大的“三景号”也缺乏这样大规模的装甲保护。而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两铁甲舰综合了英国“英伟勒息白”号和德国“萨克森”号铁甲舰的长处,设计面成各装12英寸大炮4门,装甲厚度达14寸,堪称当时亚洲最令人生畏的铁甲堡式铁甲军舰,在世界也处于领先水平。

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在山东威海全军覆没,其它三支水师不堪大用,制海权从此由日本掌握,则日本可从中国沿海任意一点登陆,清朝防不胜防。

日本若从大沽口登陆,在清朝陆军精锐己经丧失的前提下,天津与北京必将沦陷,这是清朝所不能承受的,由于求和便顺理成章。

反之,若北洋水师胜,并掌握了制海权,则北洋水师可任意进攻日本任何一个港口,包括东京,且可封锁对马海峡,则在朝鲜与中国的日本陆军失去后勤保障,失败只是时间问题了。

因此,甲午战争中,陆军胜败只是战术性的,海军胜败则是战略性的。

甲午战争中,清朝海军初步实现近代化,而陆军虽装备不输日军,但是体制上还是中世纪军队,再加上李鸿章保存实力的想法,致使清朝陆军不能战,但是北洋水师却相当顽强。换言之,清朝海军能战陆军不能战。

甲午战争后,清朝重点发展陆军,由袁世凯建设新式陆军,标志着清朝陆军开始近代化。

综上,由于中日隔海相望,谁掌握了制海权,谁就拥有主动权,因此,海军才是关键,在大清陆军不敌日军的情况下,北洋水师又全军覆没,日本掌握了制海权,清朝除非发动全民抗战,否则只能求和了!



当代曹植


北洋水师是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的海洋舰队,在它成立的二十七年间,清政府总共投入了上亿两白银,而日本建立海军的投入只相对清政府投入的十分之六。在硬件上,中国舰队的装备在当时甚至超过美国。但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却全军覆灭。

无论在质量还是经费上都超过日本的北洋舰队为何最终还是被日军军舰打败。

正史中一般记载是因为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造船舫,致使邓世昌的炮弹打不响,而导致北洋水师被日本舰队打败。但不少的资料表明这一说法存在很大漏洞。

经费来看,北洋水师从1861年筹建至1888年成立的二十七年间,清政府一共投入海军军费一亿两白银,折合每年约300万两,占年度财政的4%-10%。而日本从1868年到1894年的二十六年间向海军拨款折合白银是600万两,每年合计才230万两,只相当于同时期清政府对海军投入的60%。

再从硬件来看,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北洋舰队的装备都不比日本舰队差。北洋舰队的装甲数量和质量甚至都超过了同时期的美国。当时,北洋水师与联合舰队铁甲舰方面的数量比是6:1,中国遥遥领先;非铁甲舰方面8:9,日本略胜一筹。定远号、镇远号的护甲厚14寸,即使是经远号、来远号的护甲厚也达9.5寸。而日本方面,威力最大的“三景号”也缺乏这样大规模的装甲保护。而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两铁甲舰综合了英国“英伟勒息白”号和德国“萨克森”号铁甲舰的长处,设计面成各装12英寸大炮4门,装甲厚度达14寸,堪称当时亚洲最令人生畏的铁甲堡式铁甲军舰,在世界也处于领先水平,而其火炮方面,北洋舰队也占优势。就平均船速说,日舰每小时比北洋舰队只快14节。清政府也正是从这些方面考虑,才对日宣战的。

无论从海军装备还是从经费投入来看,日本舰队想要战胜北洋舰队似乎很困难。但是结果却是庞大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本联合舰队却一艘未沉!巨额军饷培养起来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军为何遭到如此惨败?到底是谁埋葬了北洋舰队?

在关于北洋舰队失败的总结中有一条将原因归结于炮弹不够,有人查阅了直隶候补道徐建寅的《上督办军务处查验北洋海军禀》统计数字,参加过黄海大战的“定远”、“镇远”、“靖远”、“来远”、“济远”、“广丙”七舰的存舰存库炮弹,仅开花弹一项即达三千四百三十一枚其中,供三百零五毫米口径炮使用的炮弹有四百零三枚,二百一十毫米口径炮弹九百五十二枚,一百五十毫米口径炮弹一千二百三十七枚,一百二十毫米口径炮弹三百六十二枚,六英寸口径炮弹四百七十七枚。黄海海战后,又拨给北洋海军三百六十枚开花弹,其中三百零五毫米口径炮弹一百六十枚,二百一十、一百五十毫米口径炮弹各一百枚。黄海海战中“定远”“镇远”共发射一百九十七枚十二英寸(三百零五毫米)口径炮弹,半数是固体弹。战至最后,“定远”、“镇远”弹药告竭,分别仅余十二英寸口径钢铁弹三发、两发。这些记载都能说明当时的炮弹供应是足够的。

战争一开始,平日缺乏现代素质的官兵在有效射距外慌忙开炮,定远舰刘步蟾指挥首先发炮,首炮非但未击中目标,反而震塌前部搭于主炮上的飞桥,丁汝昌和英员泰莱皆从桥上摔下严重受伤。第一炮刚开始就让北洋舰队失去了总指挥!这场海战持续了四个多小时。清舰队一分钟射击三十二点八发炮弹,命中三点二八发;日本舰队发射一百九十三点三发炮弹,命中二十八点九发。日军火炮命中率高出北洋舰队九倍以上!

那么北洋海军是否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覆灭的呢?


阳光71672292


这个问题本身是有问题的,你说的“败”是指甲午海战失败吗?还是“败亡"?有点不明确。

那就从“失败”和“败亡”两个方面回答吧。

因为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在海上,只有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参战了,其它舰队没有参战,是李鸿章一个人用北洋水师与日本硬刚。这场战争的失败因素有很多,首先清朝僵化的政治体制严重制约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发展,北洋水师注定不能成为一流水师,战前战略也是失败的,清政府高层寄希望于沙俄从中调停,但沙俄失信。而英美法等列强却很希望中.日一战,英美法想从中.日两国中找一个有出息的,能打的,然后推行他们的政治体制。结果很幸,清朝战败,英美法只好选中了日本。这一战是清朝关乎国运的一战,如果赢了,英美法就会选中中国做为同盟,亚洲就没日本什么事了。

说败亡,清朝和北洋还真不是同步,1912年2月,清廷退位,但北洋系留了下来。袁世凯领导着北洋系,袁死后,冯国璋.段琪瑞.吴佩孚等北洋老将混的风生水起,甚至一度把中国的搞得还不错。


一个智者而己


我分享一下个人观点,应该说是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失败是必然的,同时也加剧清政府的灭亡!

北洋水师,或称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近代中国建立的一支现代化海军,是清政府“洋务运动”的集中体现,创建人是大名鼎鼎的李鸿章,舰队提督丁汝昌,主力舰有大家熟知的“定远舰”、“致远舰”、“镇远舰”等,它也是近代海军四支舰队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

甲午海战指1894年9月17日清政府和日本发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的一次海战,战争的起因主要是争夺对朝鲜半岛的控制权而爆发的,可以说也是日本蓄谋已久的。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政治开明,国力日渐强盛,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这时朝鲜发生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镇压,日本借此契机派兵占领朝鲜主要军事基地,并对清军发动袭击,接着攻下平壤,日本舰队在黄海大东沟大败北洋舰队。战后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迫使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并把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赔偿2亿两白银。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条约的签订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加深民族危机。也为日后世界列强瓜分中国奠定了基础,从此昏庸腐败的清政府一步一步走向灭亡。


遥远要走多远


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对落后清王朝进行侵略就是日本制定的国策。一个国家领海权就是这个国家的门户,日本在甲午战争前曾在海域上对清王朝多次试探,当时的清王朝拥有号称“第一铁舰”的定远舰和镇远舰两艘重型铁甲战舰。这两艘战舰在日本人眼里犹如铁甲猛兽让他们不敢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克扣军饷导致军舰炮弹缺乏,缺少维护,舰队混杂,编队无法保持,士兵军心涣散等诸多问题导致日本鼓足勇气发动了甲午战争,此次战争虽有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等将官奋勇抵抗最终难逃全歼的结局。此战定远中弹159发镇远中弹200发均未被打穿。

战败后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当战利品接受了定远舰清政府又赔了巨量白银,又没有了控制领海的能力只能任人宰割,失败已成定局。





大鱼楼阁


01

首先,18、19世纪世界开始进入海洋强权时代,英国凭借坚船利炮,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割地赔款,被列强蹂躏。这个时候世界列强都是凭借海军在世界各地横行霸道,殖民他国。

清朝的有志之士敏锐的看到,中国如果不加强海防,很快就会沦为他国殖民地。1874年,丁日昌提出了《拟海洋水师》章程,建议海军 ,得到李鸿章的支持。洋务派开始加快海军建设。

02

1881年,清政府先后从英国购入龙骧、虎威、飞霆、策电、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等十几条战舰。

1885年,清政府组建海军衙门。

1886年,清政府颁布了《北洋海军章程》 ,正式宣布北洋海军成立。

1888年,清政府又从英国、德国购买了"致远"号、"靖远"号、"经远"号、"来远"号,组建了亚洲数一数二的海军。

03

然而经过1895年甲午海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这场战争让清政府签署了《马关条约》,失去了台湾。洋务派没能够为清政府带来胜利,反而花了大钱,依然打了败仗,丢了领土。

这其实是整个洋务运动的失败。清政府又走向了一个腐败老朽的封建王朝的老路上。最终的结局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