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背后的故事:《望天门山》背后的历史、地理等知识

25岁的李白正式出蜀,沿长江东下,开启了人生第一次远游历程。

诗词背后的故事:《望天门山》背后的历史、地理等知识

同年夏天,李白乘舟抵达了天门山,被天门山独特的地理形态所震撼,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天门山地理位置

诗词背后的故事:《望天门山》背后的历史、地理等知识

天门山由两座山组成,分别是今天的安徽和县西梁山和安徽芜湖市东梁山。如上图所示:左边的是西梁山,右边的是东梁山。两山隔江相望,像一座大门一样,天门山的名字由此而来。

诗词背后的故事:《望天门山》背后的历史、地理等知识

如上图所示,天门山地处六朝古都南京的上游,距南京不远,个把小时就能抵达,加上此处江面狭窄,地势险要,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诗词背后的故事:《望天门山》背后的历史、地理等知识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在天门山的西凉山区域拉开序幕,第3野战军90师奉命攻打西梁山,为渡江战役作先期准备。

诗词赏析

诗词背后的故事:《望天门山》背后的历史、地理等知识

1.诗题理解:

标题中的“望”字,结合全诗意境,此时的李白距离天门山应该还有一段距离,是站在沿江而下的小船上远远地望天门山的,所以用“望”字更贴切。

2.诗文赏析:

诗词背后的故事:《望天门山》背后的历史、地理等知识

第一句中的“楚江”指的是现在的长江中下游,在春秋战国时间,长江中下游大片土地都是楚国领地,因此在古代长江中下游都称为楚江。这句诗的意思是:天门山就像被楚江从中间冲开了一样。简简单单几字就写出了楚江大气磅礴、气吞山河的气势。

诗词背后的故事:《望天门山》背后的历史、地理等知识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中的“至此回”很多人都解读成:东流的长江水流到天门山这一带就开始转向,向北流了。但我们来看一下下面的地图就知道,要说转向北流,在芜湖市的弋江区,长江水就已经明显转向,向北流了。

诗词背后的故事:《望天门山》背后的历史、地理等知识

所以,“至此回”到底怎么理解呢?我们先看一下天门山的地理结构,如下图所示,天门山刚好是一个三角地带,李白出游至此刚好是夏季,水流比较湍急,所以水流至此形成了回旋。所以把“至此回”理解为水流到此形成了回旋的景象是比较符合诗意的。

诗词背后的故事:《望天门山》背后的历史、地理等知识

第二句的意思是向东流去的长江水到此形成了回旋。

诗词背后的故事:《望天门山》背后的历史、地理等知识

第三第四句的意思是:两岸碧绿的天门山隔江相对的出现在眼前,此时江面上一艘小船正从日边驶来。

诗词背后的故事:《望天门山》背后的历史、地理等知识

全诗浑然一体,自然而生,没有丝毫雕凿的痕迹,读来大气磅礴,让没有到过天门山的人也能读后瞬间脑补天门山的奇丽画面而相差无几。同时,这首诗也写出了25岁的李白第一次东下出游时的乐观与豪迈。

飞花令互动

诗词背后的故事:《望天门山》背后的历史、地理等知识

本期飞花令飞的字是“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中的“江”字,请说出含有“云”字的诗句,可以留言区飞花,也可以家长和孩子一起互动,看谁飞得多哦。

关注我们,和孩子一起学古诗,以古照今,越活越年轻!

【往期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