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死亡教育这个话题

疫情持续的这段时间,大家宅在家里,与家人有了更长时间的亲密接触,家庭成员之间有了更多的时间沟通、交流。更多的谈论可能是对传染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每天各种的报道,都会与死亡有关。当这些新闻过多的时候,大家就会更加的焦虑。但是这也是进行生命教育最佳的时间。我们一生很少受到生命的教育,特别对死亡这个词有很多忌讳,认为这是不详的不吉利的。更早的直接的面对死亡话题,也许会让我们更能懂得生的意义。对孩子来讲让他们更加珍惜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对于我们成人也更能规划我们的人生,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到自己的生的意义;对于老人来讲调整心态,乐观面对黄昏的夕阳,面对自己的生命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特别是对于自己需要完成的心愿进行规划,按照自己的心愿走完自己的一生。

新闻不断的报道出现对医生进行的人身攻击,自己的母亲90多岁因疾病无法挽回的时候,迁怒医生,对医生大打出手,甚至杀害医生。这些行为都反映出我们对死亡教育的缺失造成,曾看到过这样的一个对话:一个人的父亲,好喝酒,一喝就两瓶茅台,犯两回病都被抢救回来了。第三次犯病,没救回来。其儿子不依不饶,找医生大闹,因为他从未想过他爸会死。在我们的观念里,死亡是一个很忌讳的词。平时大家一般不会讨论这个话题。很多人都是大限已至时,才第一次考虑死亡,这个时候的内心没有做好准备,面对死亡充满了恐惧。《西藏生死书》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如何面对死亡教育这个话题


我记得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姥爷去世,我们接到电报就回到姥爷家,没有人告诉我姥爷怎么了,也不知道后面将发生什么,就默默的跟着大人们行事,为什么这样做也不清楚也不知道。对那种气氛感到非常的恐惧。我知道他离开我了,我不能再跟他一起唱歌玩耍了,我当时不知道怎么做,记得我就在抽屉里找到姥爷的一支笔和一张照片留存了起来。我想这个就是一个纪念吧。我对于死亡也充满了恐惧,不知道人死亡后会去哪里?我们应该怎样的对待,这些疑惑伴随我很久,在我的教育中,一直缺席“死亡”这一课。

如何面对死亡教育这个话题


死亡教育在欧美发展得相当成熟。对于孩子的教育一般在学校开有死亡课程。在书籍方面也有大量的绘本,根据不同阶段的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在这里我推荐一些各国的绘本给大家选择,可以与孩子们一起来看:《爷爷变成了幽灵》《獾的礼物》《当鸭子遇到死神》《外婆住在香水村》《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蜉蝣的一生》《象老爹》《活了100万次的猫》《麦先生的旅行》《再见小兔子》《喂小蚂蚁》《我永远爱你》《小伤疤》《再见艾玛奶奶》《象背》《象老爹》《大象的算术》《石狮子》《安德烈的愿望》《爸爸的围巾》《祝你生日快乐》《爷爷没有穿西装》《外公》《鸟儿在唱歌》《我等待......》《风到哪里去了》。

对于一些有关死亡的电影和书籍对我们成人有很好的教育比如《西藏生死书》《活着》《最好的告别》《人间失落》《直视骄阳》《维罗妮卡决定去死》《存在与时间》《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西西弗的神话》《可爱的骨头》《相约星期二》《人都是要死的》《挪威的森林》《人对抗自己》《象征交换与死亡》《超越死亡》《穆斯林的葬礼》《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死亡如此多情》《前世今生》。

还有一些电影会让我们更加直观的思考比如:《滚蛋吧!肿瘤君》《入殓师》《寻梦环游记》《别告诉他》《只有芸知道》《生命里》《我不是药神》《中国机长》《活着》《德克萨斯的葬礼》《我父亲的爱》《我们的幸福时光》《野花》《世界永别》《第三颗星》等等大家可以去寻找有很多这样的电影。

这样的书籍电影可以引导我们正确认识死亡,明白死亡是我们必然要经历的过程,生命有开始、有结束,这是生命的定数,是这个世界游戏规则的一部分。

如何面对死亡教育这个话题


当我们面对死亡,来思考我们的人生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一生的时间很有限,一张A4纸就能让我们的人生进行规划。我们可以在一张A4纸上画出来行,每行12格,一个格子代表一个月。假如我们能够活到90岁,以此来看看我们一生的几个阶段在A4纸上会有怎样的量化。

孩子的出生0-18岁,纸上能表示出来的状态,自己找一张A4画一下,我们会看到整张白纸也许就是短短的18行。孩子们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就是这么多共计216个月6480天。我们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长,当我们看到这个量化的时间线的时候,我们会更加珍惜,相互陪伴留下最美好的记忆。关爱孩子,给予孩子爱,让他们享受到爱,同时也就是教给了孩子去爱,只要他们体会到了爱,才能给予他人爱,才能拥有爱的本领,未来才能收获爱和幸福。

一个人的事业阶段年龄25-55岁,在纸上表现出来的时候,我们也会看到总计30年的时间,这是一个人的事业、工作阶段时期。在这个30年里如果我们掐指计算,真正的达到事业、工作巅峰的时间,只有20年的辉煌。

我们在年富力强的时候,是否考虑过我们如有不测,家人的生活和未来;我们是否考虑过,我们一拖再拖的事情也许会成为再也完不成的遗憾。时间看似很长,死亡看似离我们很远,可是当我们静下心来,看这张A4纸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时间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长。假如我们一生平安,也会不觉间就发现,孩子们长大了我们已经老了;不说是在疫情的这段日子里,就是每日里的新闻报道,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都会让我们猛然发现死亡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何时离开,没有人告诉我们,没有人能计算出来。特别是这次疫情下,谁都不知道谁会被传染。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看到很多感人的故事,在这个从未有的长假里,大家共同面对死亡带来的威胁和恐惧,让一家人的心更加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原来吵闹不休的婆媳,当两人都被传染后,在这个面临生死考验之时,她们互相鼓励、支持,让彼此血溶于水,抛弃了以往的过节,成为真正的母女。往日里剑拔弩张的夫妻,在大灾面前彼此关爱,融冰化雪,恢复了往日的爱情。不听话的孩子,在这段日子里理解了生命的意义,对自己的当下的任务和未来有了明确的方向。只有认识了死亡才能懂得生的意义,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如何面对死亡教育这个话题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学校上死亡教育课,这个课就到殡仪馆上。每位同学都有一位家长陪伴,这天凯迪的妈妈陪他一起去到殡仪馆,被当时的情景震撼。殡仪馆广场正中,躺着一口黑色棺材。一位牧师站在棺材旁,微笑着邀请家长进去体验一下。人群中一阵骚动,妈妈明显感觉到孩子紧紧扯她的衣服,示意她不要举手。但妈妈还是要去体验,此时,广场响起哀乐,妈妈在众人注视下,挣脱儿子的手坚定地走向棺材。“最后”看了看这个让她留恋的世界,然后深吸一口气闭上了眼睛。就在棺盖合上一刹那,孩子撕心裂肺大哭起来:“妈妈!你快出来!你不能丢下我!”孩子的呼唤声让妈妈也留出了眼泪,妈妈想:“如果我真的就这样离开这个世界,孩子该怎么办?父母该怎么办?......”十几秒钟后,牧师打开棺盖,妈妈睁开眼睛,恍如隔世,感觉活着真好!活着就是幸福的。妈妈与孩子深深的相拥,这次体验让他们体验到了活着的意义。

我们这次的疫情,不就是一次深刻的死亡教育么,我们真切的体会到这种死亡的悲伤、难过。或许,只有真正体验过死亡,才能明白生命所赋予的意义。

如何面对死亡教育这个话题


这也让我想起几年前在美国,爱丽丝邀请我到她的家里做客,爱丽丝那年近80岁,老伴已经90多岁,爱丽丝载着我开车五个小时,路途中我们就休息了一次。她在路上幽默的告诉我:"我住的地方是一个非常安静的地方,因为她的邻居是一个陵园,不会被吵闹打扰”。他们不怕鬼,愿意与死人朝夕相处,他们不觉的什么,她说:“反正我们都要死的”。她还给我谈了他们的生活计划,他们两个人单独生活,每年都要去国外旅行,平时也经常开车去游玩,他们两个人在能动的时候,一切都要自己做,除了请人清理地毯外,其他的不麻烦他人,她说:“如果有一天不会动了,就把现在的房子卖掉,去养老院”。他们已经写好了自己的遗嘱,并对自己以后的疾病急救做了嘱托,不让过渡的抢救,让其有尊严的离去。他们很淡定的面对死亡,让我很受教育。两个人一点也不像老人,他们不让说他们老,在路上我想帮助她提包,她坚定的说“不”。老两口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的斗嘴、调情,非常的幽默,他们依然的使用电脑,出门依然要化妆,打扮好衣着,与年轻人交朋友,一点也不落伍。他们两个人的精神状态和面对死亡的态度,让我对于死亡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没有人愿意死,但是死亡是每个人的归宿。只有认识了死亡,才能树立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预先考虑死亡就是预先考虑了自由。人到了一定年龄,就要对人生负起责任来,需要去寻找能够让你燃起热情的东西,找到自己参与世界并在其中感到价值的方式。”这就是死亡教育的最大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