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給我們的人生有什麼啟發?

1、《孫子兵法》是講以強勝弱,不是講以弱勝強。

《孫子兵法》第一篇講“計”,不是奇謀巧計,是計算的計,是現代的SWOT分析(優劣勢分析法):優勢、劣勢、威脅、機會。在決定是否開戰之前,在家裡衡量計算雙方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對比,從五個方面,七個科目,進行打分。分多的勝,分少的敗。打完分,就能知勝,叫“多算勝,少算不勝”。

知勝,算下來能贏,而後可以興師動眾,打。算下來自己分數沒別人高,就不要戰。所以孫子是不相信以弱勝強,那是小概率事件。“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不會拿國家民族的命運,去賭小概率事件。

另外,再舉個例子,比如要發起戰爭,戰爭不一定要正義,但一定要上下同心,民眾支持,你才有打勝仗的政治基礎。做企業也是,先不管你戰略方向對不對,產品良不良心,上下一心,同頻團隊,才有指哪打哪的戰鬥力。所以關鍵要抓政策、抓宣傳、抓軍隊的思想工作,大家才願意跟你去打仗。做企業就得多洗腦,有了這個基礎了,勝算才多一分。

2、打得贏,也要算代價。

行動必有代價,戰爭代價極大。不要光想著戰勝,要算賬,值不值得。李克說魏文侯“數勝必亡”,勝仗打多了,國家反而要滅亡。因為數戰則民疲,數勝則主驕。以驕傲之主,率領疲憊之民,這國家就要亡了。

漢武大帝,就演繹了主驕民疲的一生,“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何其霸氣!漢武帝一生開疆拓土,武功赫赫,結果呢?中國從政府到民間,全部破產,國家差點都給他搞亡國了,晚年迫於巨大政治壓力,下輪臺罪己詔,批評自己“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何苦呢?

3、先勝後戰,贏了再打。

《孫子兵法》主要是自強之法,首先是修煉自己,而不是惦記打敗別人。先修煉自己的筋骨,讓自己成為不可戰勝的,讓自己沒漏洞,然後等敵人出漏洞。如果敵人不比我們弱小,或者和我們強弱差不多,而且他沒失誤,沒漏洞,就不能打。

所以勝負可以預知,可以判斷,但不能強求。勝機一現,抓住機會就打。不能反過來,衝上去就打,在打的過程中找勝機,那就危險了。

《孫子兵法》的出發點是以失敗為假設前提的,其思考、分析、判斷、決策、謀劃,都是圍繞避免失敗的,唯有立於不敗之地,才有可勝之機。

為了避免失敗,絕大多數的準備都是“白準備”。沒有誰能夠料定敵軍會不會來偷襲,每次有效準備後面,都有九千九百九十九次“白準備”。寧可我白準備,也不能讓他萬一來了,讓他得手。

兵法要反著學,首先不是學怎麼算計別人,而是要學會怎麼不被人算計。不要被誤導,不要輕舉妄動,先保住自己,再去琢磨別人,這才是學兵法之道。

因為勝敗往往是不對等的,勝利不過是得到些戰利品,失敗卻可能輸掉人生。

4、要能等待,能忍耐。

現在人們常說“不作死,就不會死”。《孫子兵法》講得最多就是這個。戰爭這東西,收益和代價極不對等。打贏了,殺敵一千,自傷八百,不一定有多大利益。打輸了,則可能國破家亡,命都沒了。所以關鍵是要能等,不能因為焦慮,就頻頻動作。

哥舒翰守潼關,知道不能打,他能等,但唐明皇焦慮,不能等,逼他出關作戰,就全軍覆沒了。秦國王翦伐楚,他就能等,又能安撫秦始皇,讓秦始皇也不著急,他就把六十萬大軍開到楚國境內,紮營練兵,天天開運動會,等得楚國人焦慮了,動作了,露出破綻了,他一舉就把楚國滅了。

等待在很多情況下都是最好的戰略。但人們往往認為等待是不作為,是不可接受的。要有這個認識:一輩子“不作為”也是可以接受的。因為“作為”的結果可能是死。

比如日本德川家康,他是最能等待,最能忍耐,也最能妥協。織田信長在,他是小兄弟;豐臣秀吉在,他是大諸侯。他有沒有志在必得,一定要得天下呢?沒有。他可以等,等不來,他可以妥協,豐臣家族強,他可以一直做諸侯。結果大哥們都沒他命長,都先死了,沒人能攔住他了,他還在豐臣秀吉死後,又等了十七年,才穩穩當當奪了天下。他的家族,就統治了日本兩百多年。

先準備自己,讓自己不可被戰勝,然後等待敵人的破綻。不能戰勝敵人,就不要出站,抓緊練自己。等待,就是等自己積累了更多勝算,等對方出現失誤,甚至引誘對方失誤。

所以,交火開打只是最後見分曉的那一步,主要功夫全在事前準備中。準備的同時等待時機和形式轉變,不要焦慮急著行動,有了勝算再動。

從人生道路來說,老老實實做事,踏踏實實積累,每天進步一點點,二十年你就超過所有人。功夫在平時,都在基本面。

5、一戰而定。勝而不定,則勝利無意義。

勝利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平定。如果打了勝仗,但不能平定。都百戰百勝了,還要接著打,那打那一百場勝仗幹什麼?打勝仗也要死人。就算死的是敵人的人,也不如讓他的人不要死,收服他,加入我們,才能勝敵而益強。孫子有很強的保全思想,保全自己,保全人民,保全城池,保全財產,最好也保全敵人,都收服了歸我所有。這才叫平定天下。

戰國時趙國李牧守邊,防禦匈奴,他就緊閉關門,只是練兵,數年不出戰,趙王不滿,換一個將領去,上任一年多,烽火連天,天天打仗,打得邊境地區漢人無法耕種,匈奴無法放牧,雙方死傷慘重,冤冤相報,永無寧日。趙王無奈,再派李牧去,他又掛上免戰牌,隔絕接觸,邊境數年無事,匈奴也搶不到東西,漸漸懈怠了。李牧突然大舉進兵,一戰滅了匈奴十幾萬人,平定邊關,得十幾年安寧。

小時候我們都聽過百步穿楊的故事,但兵法卻不指望你百步船樣,而是讓你想辦法到十步以內,這樣射中概率更大。不懂的人會覺得真沒本事,懂得人射中了就好,求勝不靠僥倖。

6、以正合,以奇勝,分戰法是基本戰術原則。

“以正合,以奇勝”。這句《孫子兵法》最為人熟悉的話,前面書中詳細用多個戰例講了,那“奇”字,不是奇特的奇,是奇數偶數的奇,又稱餘奇,就是多出來的部分,就是預備隊,就是手裡捏著還沒打出去的牌,留到關鍵的時候,打出去,制勝。

這叫分戰法,是最基本的戰術原則,凡作戰,一定要分兵,有一百萬人,要分兵。項羽到了最後烏江邊,只剩二十八騎,也要分兵,首尾相顧,不能擠成一團打。韓信背水一戰,不是真的把所有部隊都佈陣在水邊背水一戰,那就真給敵人攆河裡餵魚了。他先分了奇兵出去埋伏著,關鍵時候殺出來,這才獲勝。

人們老相信奇襲得勝,以少勝多,還是僥倖心理,老想使巧勁。孫子告訴你,兵法沒有僥倖,弄巧必成拙,必須要按軍事規律,按兵法套路來。

另外,正兵奇兵,都不是一次規劃好的,誰是正,誰是奇,而是隨時在變,彼此循環無窮的。

7、其他亮點

競爭論

競爭的本質是要你沒法跟我爭,降維打擊你,而不是我要跟你爭。

氣勢論

我們講打包圍戰,要留一面給敵人逃跑,這也是在造勢,不要給他拼死抵抗的勢,讓他有逃命的勢。這樣才能在他逃跑時殲滅他,又不用跟他拼命,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在他逃跑路線上再埋伏一隻奇兵,就更完美了。

氣勢是什麼,首先是你內心強大,然後別人也認為你強大。氣勢不是虛的,不是裝出來的,是實力積累出來的。比如有錢人的氣勢,那是因為有家財萬貫。每個成功人士都能體會到自己氣勢的變化,越成功,社會越認可你,你氣勢就越大,所向披靡,做事就越順。

讀書論

我們讀書,或者跟人討論問題,容易有一個毛病,就是有勝心。總想證明自己比他人厲害和聰明,而不是思考總結學到了什麼對自己有用的。哪怕是錯誤的觀點,也能讓你知道,還有人是這麼想的。所以我們讀書最重要的不是去爭對錯,而是琢磨對我有什麼用。

反腐論

今天講反腐,有所謂“不反腐要亡國,反腐要亡黨”的說法,那是不想反腐的人說的。不反覆才會亡黨,把貪官抓完了,黨不會沒官用,只會更加強大而和更有生命力。

上醫治未病

上將不會讓自己落入以多打少的地步,就像真正厲害的醫生不會讓你得重病了再救你,而是提前給你預防了。以少勝多的案例廣為歷史流傳, 以多打少的正常案例不足一提;而我們應該學習的,是如何讓自己時時處於以多打少的優勢勝算地步,而不是複製少數極端案例。

另外說一下,一家公司裡,如果老闆是個明白人,那麼升職加薪的人是看起來沒什麼貢獻卻早早把問題消滅在萌芽中的人,也就是有時候我們看起來還不如你厲害的一些領導;但很多情況下,老闆都糊里糊塗,所以手下的人發現問題了,也不會提早解決,會等問題到了非要他出手的地步才去解決,這樣老闆才看得見他的功勞;但這樣的公司,也不會有太多的生命力了。

所以,希望你能遇到明白人,做明白事;沒遇到,你也知道該怎麼做了。


《孫子兵法》給我們的人生有什麼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