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SCI不影響畢業,重視度下降,碩博們幾年的學習期間幹啥呢?

endeavour


唯論文一直是高等教育界最讓人詬病的一件事情。沒有論文強制發表要求應該感到開心,與此同時一定要充分規劃好三年的學習生活。拿我自己來說,讀研時我有兩位親師分別從不同方面讓我得到了系統完善的學術科研訓練。我的體會是文科生要認真抓好經典閱讀的時間,多參加讀書會和學術沙龍。理工農醫等其他學科的那就要多實驗多參與導師負責的研究課題和項目,藉此積累實戰經驗。除此之外建議你把感情大事也規劃進來,多參與社區義工活動,廣種福田。要想繼續深造那就自發地多發高質量文章。


英語小子楊明哲


沒有了發表論文標準,估計學生們的日子會很舒服,逐漸成為快樂學習。國家在制度上,應該先立再破,突然取消sci,那麼接下來我們依據什麼?所謂的同行評定,據我看來也不靠譜,如何界定同行是需要很專業的人才能做到的,行政管理下的同行評定或許會有很多問題。


楊老師教學筆記


不學ABC,照樣幹革命時代已經過了,沒有SCI,估計什麼都不用學,翹著二郎腿,喝著茶葉水就畢業了。


秋爽171687978


應該是畢業更難了,論文有個好處,就是論文的實際價值很難從論文的字裡行間得到準確地評價,因為審稿人不會去復現你的試驗結果來評價你的論文是否真實有效。以前畢業按規定,只要湊夠SCI,導師也會看在你已經符合學校規定的畢業條件的情況下,給你網開一面。現在沒有這條規定,那你的科研成果很大程度要受到更專業,對你知根知底的導師的評價,那你所作所為是真實有效,還是裝模作樣的,就很難掩飾了


別給59行不行


要客觀冷靜分析對待這個問題,很多事情都要一分為二或一分為三。其一、國際學術界Publish or perish的忠言警句尤在耳邊,做基礎前沿研究的博士,文章總是要發的,發多少是另一個問題,選擇發SCI期刊還是頂會上是學科差別問題。文章本身是傳播與交流知識發現技術創新的,發文章是博士生融入世界科技同行的基本功。其二、博士發不發SCI文章取決於專業方向,取決於做什麼課題。做國基還是要發一篇文章為好,做科技攻關項目可以以產品樣機加技術報告來準備博士畢業,不能一概而論;其三、要儘快立即取消各種雙一流學科評比,什麼A啊B啊,學校會把指標壓給博導,博導會壓給博士生。是該讓博士生沉下心來做四五年研究了,院士們院長們帶頭,也不要搞一大堆頭銜到處走穴,實實在在地開組會,踏踏實實解決問題。這一點要學習美英法,有不少博士只發一兩篇頂會會議論文,比如計算機視覺界的ICCV和CVPR,但人家博士論文做的很紮實,想發SCI可以發很多。


大米84353893


單純的取消SCI也是不合理的,投過國內文章的人都清楚,如果你是某一個雜誌的審稿人或者編輯,這篇文章無論如何都不會拒稿的(中國是關係社會),在修改後都會錄用刊登。這也是國內文章普遍灌水量大的原因之一。

在職稱評審中取消SCI其實是正確的,因為在醫院中有的人天生適合寫文章,他可能一年能給你寫出來2、3篇,甚至還有各種國自然、省自然,而有的人則不然,但他做手術可能是一流的,醫院中經常能見到40多歲手術一流但是還是主治醫師的大夫,就是因為沒有文章上不去。

對於醫學生,應該分不同培養方式,專業型碩士應該加強臨床技能的培訓;而學術型碩士則加強對於實驗及文章這方面的培養


繽紛已如隨風逝


特別是醫學研究生,為了sci天天泡實驗室,寫論文,臨床基本上很少上,診治水平差。應該取消醫學sci,讓他們用心練臨床技能。


Dentist99


如果沒有SCI作為畢業的評判標準,在當下中國高校導師決定是否畢業的制度下,畢業將會更加困難!導師有足夠的理由可以讓你延期畢業,你也不能找到一個硬性標準和導師說我可以畢業了!遇到好的導師,那還好,但是遇到其中一些比較特殊的導師,那就一言難盡了!四年的學制,給你拖個五六年會是常態!


江湖大龍俠


不唯SCI只能說明評判標準更高了。光發SCI真想混到畢業標準其實挺容易的,甚至說放以前只要SCI分數達標剩下的幾年真的可以混日子,或者說可以做做有挑戰的課題,或者為畢業後打算打算了。現在不唯SCI怕是唯一可以混的機會都沒有了。如果覺得不唯SCI就可以混日子,怕是一年都扛不下去就被退學了。


等等科普


很多二本升一本了,現在也推出雙一流不提985。但有什麼用呢,該是什麼還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