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物理知识点都会,但为什么一做题就不会写了?

陈俐伶


依稀记得上中学时,在学生间流传这样两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化学容易数学难物理公式记不完”。由此可看出物理学科的重要性和难易程度,因此也导致好多学生‘谈物理色变’,甚至有学生高中时弃理从文。

那为什么会造成好多学生感觉物理知识点也会,但就是遇到题不会做呢?现在就这个问题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 知识点没理解透彻。物理是理科学科,在学习方法上更偏重于理解和计算。某些物理定义和公式的使用是有条件限制的,比如“路程和速度”定义就不同,再比如求平均速度,要用位移/时间,而不是路程/时间。
  • 物理量的单位没有用正确。物理中的很多物理量都是有单位的,并且有些公式当中规定必须要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比如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ma,只有质量m用kg做单位,加速度a用m/s2做单位,得到的力F的单位才是N。
  • 上课时并没有真的听懂老师讲的内容,只是似是而非听明白了,对老师讲的例题也只是听明白老师的思路而没有转变成对知识的举一反三,更做不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 做题时没有审清楚题,比如题中有没有不记摩擦或可作为质点等条件。

二、提高物理成绩的几点建议

  • 弄清楚基本的定义和每个公式的适用范围以及成立条件。
  • 多做练习题,特别典型题,每个典型题都去认真的思考做题思路,甚至自己可以就某个类型题再自己创新出几道题。
  • 认真审题,不要粗心。
  • 把知识点联系起来,抽时间把所学的课本目录拿出来一个章节的看再去通过做过的题去联系其他章节的知识。

结束语:物理是一门很有趣味的学科,学习物理最好的方法就是带着兴趣去学习,并把所学知识用于生产生活当中。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我是乐贝课堂,关注我共同成长。


乐贝课堂


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经常会碰到“一听就懂、一考就懵”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不仅分布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各个学科,而且还分布在小学、中学、大学等各个阶段,甚至很多人在参加工作后仍然会碰到这种问题。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又该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呢?下面,我将以题目中所说的物理学科为例,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我们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分析它出现的原因,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三点:

  1. 学生对知识点理解不够深入。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我们学习物理,就要接触声、光、热、电、力等多个方面的各种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大多有着联系。如果学生们不去深入理解,仅仅浅尝辄止的话,那么这些知识点还是比较容易听懂的,也就会给有些学生“都懂了”的错觉。但是“听懂了”并不代表“掌握了”,这个过程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


  2. 习题练习还不够充足。一般来说,我们在学习了新知识以后,都会通过做习题来巩固提高。如果没有足够的习题练习,我们就达不到深刻理解的程度,考试的时候就会出现“提笔忘字”的尴尬场面。
  3. 学生可能存在自大心理。有些学生心态浮躁,眼高手低,不能够静下心来仔细思考,认为自己真的太聪明了,这些知识点都太简单了,没有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二、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前面我们系统分析了出现这种现象的三个主要原因,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 梳理总结知识点,融会贯通。在每个单元教学结束后,老师、学生应当对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解题方法。在复习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梳理出来,使之融会贯通,形成一张严密的“知识网”。例如:高中物理中的力学、电学、磁学和运动学都是相互联系非常紧密的,这里面有很多知识点,又是考试的绝对重点,所以一定要做好梳理总结。


  2. 多做习题,熟能生巧。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学得好不好,考试全知道。学生们在学习之后多做习题很有必要,这样可以把学到的知识巩固好,也能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强。我认为,在做习题的时候,学生们应该多注意分析题目的考点,解题后应该注意总结解题方法,这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习题虽多,但“万变不离其宗”。个人建议不要搞“题海”战术,我们不能为了做题而做题,不能给学生们增加太多负担。
  3. 端正学习态度,夯实基础。态度决定高度,学生们在学习中一定要谦虚认真、不耻下问,把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吸收消化,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变成自己的知识。万丈高楼平地起,所以把学习基础打扎实也非常重要,因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考试的时候,其实大部分也都是考基础知识,拔高的部分毕竟只是少数。

综上所述:因为有些学生对知识点理解不深、练习不够,可能存在自大心理等原因,导致“知识点都懂了”,但“一做题就不会了”。建议这些学生应当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夯实学习基础,多做习题巩固提高,经常梳理总结方法,静下心来把知识点学深悟透,形成严密的知识网络。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应该当好帮手,及时提供有效的帮助。


学神一拖三


你这个问题,从两个方面来帮你答。

一、知识点一定要掌握清楚透彻,不要似懂非懂,如果知识点似懂非懂的时候,题做不出来就很正常。你要首先确定知识点你都掌握并且理解。

二、如果第一点能做到确定,那就说明你判题的方法出现错误,如图:这一张图看起来差不多,但是图中黄圈和红圈。两个箭头的方向正好是相反的。如果你解题不明白,这题也做不对。

以上只是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具体如何解决问题,你可以按着我说的这两个方法自己去对照的解决。

希望我们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立哥聊学习


有部分学生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物理上课一听就会,考试一做就错,经常听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就是在学习上,尤其是物理学习上不用功。

呵呵,我也是醉了。问题就出在这个所谓的聪明上面了。因为这是孩子在耍小聪明所致!

家长本身就有问题,界定的聪明其实是偷懒钻营现象。而不是真的智力超群!经常这样对外人说自己孩子聪明,久而久之孩子自己也认为自己智力超群了。干什么事情都是蜻蜓点水不能深入,在初中物理学习的时候还可以混一下。但是到了高中,面对需要扑下身子动脑筋的物理知识的时候就开始裸游了。

所以,我建议,

一,家长不要为了自己的面子去没有底线或者根据的去表扬自己的孩子聪明。

二,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要结合老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看看是不是基本没有打牢似是而非,还是做题粗心考虑不周,还是心里有写的不规范造成的等原因。

三,面对现实,当机立断。现在选课走班给很多学生提供了发挥自己特长科目的机会,如果孩子一直是这种所谓的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状态,那就抓紧换科,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悠然7518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和懂得知识是两回事。学好物理弄懂知识是第一步,因为我们要面临很多考试,而分数的高低决定着你的命运,所以更重要的是要会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我们用一个例题来说一下懂和用的区别。
有一个水杯高9cm,杯内装有深度为6cm,重量为2N的水,杯子的底面积为30cm²,水的密度为1.0x10³kg/m³,求水对杯底的压力是多少?
单从题目来看,水对杯底的压力是由水的重力所产生的,往往会回答为2N,但这样回答就错了。
这道题要运用液体内部的压强公式来解决:
水对杯底的压强为:
p=ρgh=1.0x10³kg/m³x10N/kgx6cm=600Pa
水对杯底的压力为:
F=PS=600Pax30cm²=1.8N
这道题很多同学都会错在简单的“懂”上,而我们要考出好成绩,必须更要会在“用”中。


总结一下,要灵活的运用物理知识做对题目我认为要做到下面几点。
1、准确的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定律、公式等物理知识。
2、加强练习。要有一定的题目练习量,熟能生巧。
3、逻辑思维。有些题目需要由“一到二、二到三”这样的过程。
4、建立模型。比如力学问题,就需要做力的示意图,运动的问题,我们做个运动模型图更有利于清楚的解题。
5、掌握技巧。比如电路的问题,往往我们需要做出等效电路来,才能更清楚的看懂电路。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e010003600fb4f75ec5\

物理帅


我是一名理科老师,对于理科科目,重在知识的掌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举一反三的培养。学习没有捷径,学习理科更没有!

首先,掌握基础知识和老师给拓展的各种该掌握的知识,这是我们的工具。掌握基础知识是最基本的!能应对最简单的书本上的题型,但是掌握基础知识远远不够,根本应对不了考试题型。

其次,就是逻辑思维的训练和举一反三的培养,其实就是让我们多练习,学习没有捷径,只有不断地练习见各种题型,才能应对考试的题目,这大概就是见多识广的道理吧,但是真的有用,百分之九十九的学生知识都会做题不会都是因为没有多练习,没有学以致用,没有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很好的运用。

最后,以上只是短暂的掌握,要想掌握的更扎实必须建立错题本,平时的错题写到一个本上,不定时的翻看,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必有成效!

希望对所有的学子们有所帮助,谢谢!





小翟1688


你好,我是司南教育孟老师。

知识点都会,但是一做题就出现问题,这个现象在很多学生当中都普遍存在。理科比较讲究融会贯通,也就是要考虑知识的连贯性。把知识点看成一个整体,不要把它单独当成一个个体来看。

比如初中物理的密度和力学就可以结合出题;滑轮组和力学同样也可以结合出题。

再一个就是对知识点的不能单单明白,还要做到真正理解。

比如欧姆定律公式I=U/R,我们都知道,在电阻一定是,电压越大,电流越大;电压一定时,电阻越大,电流越小。那么它的变形公式R=U/I,很多同学就会认为,电流一定时,电压越大,电阻越大。其实是不对的,因为电阻是特性,不会因为电流或者电压增大过降低而改变,这就是对知识理解的不透彻导致的一个错误的只是盲点。

建议是,第一,对每个知识点要有充分的理解,然后配合对应的题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第二,第一步没有问题之后,再练习知识点结合的题目,做到融会贯通。

希望回答对你有用[灵光一闪]


Alevel数理化专业辅导


会了公式仅仅是公式,运用公式灵活解题。

当我们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会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让你知道公式的一个简单原理。但是此时跟运用公式解题还是已经差距了。

有一些这也是因为为什么刚交完公司的时候,马上找一道非常简单的题。通过这样简单的题来对公式进行一个简单初步的理解。迈向你姐提的第1步。

解题的时候可能设置一些生活当中比较常见的情景,或者是你新学的公式,与之前的公式有相关联系。或者说整个题的思维模式是反向运用公式的。很多方面都应该按照实际情况去考虑,而不是说给你一道题,直接拿公式G=mg直接可以解出来。

另外在解题过程当中,如果遇到考试等一些相关情景,你会从心理上比较欣赏会对一些题,不能马上有相应的思路,这也是会物理知识,但不一定能答出题一种特殊的情景。

做题的思路很主要不要上来就想直接用公式,应该通过本题具体的情况把思想思路打开,而不是上来就像公式。这样的思想有可能被禁锢住,从而影响你作答。但是有的时候你想一想很多都是万变不离其宗提的样式很多,但是归根结底还是通过这一个公式,但是你通过这一个公式可以解除万千般多种题。

说的不一定对,高中三年是物理班主任,我学的也不是很好,现在可能都忘了吧。





晓风尘


不会做,说明还没学会套路

以下4点供参考

第一,你所谓的学会知识点,不是单门记住公式而是理解这个公式,并且能够还原它的推导过程。以及这个知识点的上游以及下游就是跟他最密切关联的知识点你也要了解。而不仅仅是单独的知道这一个是没有用的。不能条件反射的想到相关的点是很难做出题。这就是你不会做题的原因。

第二,题目需要由简到难,一定要一步一步跟着题目的思路多回想几遍,多做几遍。没有哪个人说给他几个独立知识点就可以立马把一道题做出来,这是很难的。如果你是初学者的话,这个不用担心要先从简单开始,单点延伸到多点串联。

第三,相信自己要大胆做,不要怕错,哪怕是思路错误的,也要坚持把它想完整。因为你不可能物理题目写英语单词吧,肯定是写物理相关的,肯定也是想相关的公式。即使错了,你也有有个思路。思路就像现实当中走路一样,俗话说轻车熟路嘛,走的多了就认路了。所以你要多想,到后面自然能形成自己的思路,你就能够捕捉到题目的关键点,就可以把它联系起来,就可以把题做出来并且做对。

第四,多看答案的推导,总结归类题型。题目一般都是有模板的,很多老师都会总结,你要多搜寻学习。逃不出那么几大类型,所以你看得多做得多,多留意把模板搞熟了自然就没问题。

总结

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做什么都要有个过程,由简单到难,再到熟能生巧,再到融会贯通。急是没有用,要多用心去深入其中。就像学游泳一样,你要扎到水里面才能学会游泳,在岸边看是学不会的,所以你要扎到题海里面去看清楚题目的本真面目才能学得透。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44,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ba300019cf6557f04b9\

大索老师


物理相对于枯燥无味的数学来讲,更贴近我现实一点,反过来说,物理需要我们应用到实践中来。物理知识点都会,但是物理更注重的是理解,正所谓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明白来了这些知识点是怎么来的,就能更好的运用起来。

物理可以分为几大块,电,磁,力,运动,等等。理解了知识点后,要多做一些题,把这些知识点运用起来,熟能生巧,多运用了,自然就会了。

把没有做出来的题,听老师讲完之后要反思自己为什么做不出来,是自己对知识点理解的不够透彻还是其他的原因,准备一个错题本,把这些题记下来,常加联系。

自己学习物理总是枯燥无味的,课间可以和同学一起探讨,和同学一起学习,记得回更深。学习还有乐趣。认真分析题目的每一句话,每一句话都能提出来什么条件,把这些条件都列出来,根据条件,往知识点上靠。

总之,首先要理解知识点而不是死记硬背,物理注重的就是理解。其次,要多做习题,把知识点应用起来,最后要多加练习做错的类型题。

加油,相信你。一定可以克服这个困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