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蘭根:加快建立以ESG為基礎的新型銀行授信體系

2020年1月3日,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對外發布《關於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銀保監發〔2019〕52號)》(以下簡稱《52號文》),從六個方面提出三十條意見,為推動銀行和保險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指引,其中第十三條明確提出大力發展綠色金融。首次提出“將環境、社會、治理要求納入授信全流程”。對此,我們第一時間採訪了江蘇省金融業聯合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中研綠色金融研究院董事長兼院長束蘭根。

束蘭根:加快建立以ESG為基礎的新型銀行授信體系

(圖為:江蘇省金融業聯合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中研綠色金融研究院董事長兼院長束蘭根)

束蘭根:加快建立以ESG為基礎的新型銀行授信體系

將ESG納入銀行授信體系具有重要實踐意義

問:您剛剛提到此次《52號文》中,首次提出“將環境、社會、治理要求納入授信全流程,強化環境、社會、治理信息披露和與利益相關者的交流互動”,這樣的表述有何深意?

答:關於ESG的相關發展背景及意義,我在之前已經多次提及,這裡就不再贅述了,這裡我更多的想從銀行業角度和大家分享下一些思考。

就全球而言,氣候變化對我們而言已經緊迫到了需要用“氣候危機”(來自聯合國報告)一詞來描述。事實上,“Climate Emergency”(氣候緊急狀態)已被牛津詞典評為2019年年度詞彙,自2018年以來,“氣候緊急狀態”一詞在英語世界的使用量增加了100倍。

今年1月15日世界經濟論壇於達沃斯正式發佈的《2020全球風險報告》認為,對氣候的各種嚴重威脅構成未來10年的全部主要長期風險。按照概率排序,全球五大風險首次全部為環境風險,主要包括:極端天氣事件;政府及企業採取的氣候變化緩和與調整措施的失敗;人為環境破壞,例如土壤破壞及放射性汙染;將對環境帶來不可逆後果的主要生物多樣性損失及生態系統崩潰;地震、海嘯、火山噴發及地磁暴等自然災害。

近期由於氣候變化而引發的環境災難,例如亞馬遜和澳大利亞的大火、印度尼西亞和威尼斯的洪水以及南非百年一遇的乾旱,都在提醒我們,減緩全球變暖已經刻不容緩。

以上種種變化,在我看來都意味著未來市場風險偏好變動及程度的上升,具體到金融領域,則是我們必須關注可能的重大氣候環境變化對金融體系穩定性的影響程度在加強。結合近年來國內不斷出臺的有關綠色發展相關文件,此次文件中的描述,不失為對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快發展綠色金融的指導與督促。

束蘭根:加快建立以ESG為基礎的新型銀行授信體系

問:在以間接融資為主導的我國融資體系中,銀行業顯然是居於主導地位,此次文件中的提到的將ESG要求納入授信全流程,是否意味著銀行授信體系的大變革,有何重要意義?

答: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目前階段沿用的是新巴塞爾協議提出的全面風險管理模型,主要包括信用、市場和操作風險三部分,其中信用風險管理依舊是重點,原因在於公司業務和利差收入仍然支撐銀行業盈利的大部分,尤其是零售銀行市場仍未成熟之前,信用風險的管控依舊是關注重點。

銀行業金融機構關注長期,穩定的業績以及相對應的投資回報,那麼在識別風險和機遇時必須考慮所有與業務相關的信息與風險。但現階段,銀行業風控模型中關於環境變化的風險權重各銀行設計的都很低,更為重要的是,儘管我們對由氣候變化引起的金融風險的評估變得越來越重視,但對更廣泛的環境風險(如森林砍伐或海洋汙染)的評估仍然是空白,直到現在,金融界還無法系統地評估和管理氣候和環境風險。

此次文件中的提到將ESG要求納入授信全流程,絕不是僅僅在銀行授信系統中嵌入相關篩選模塊這麼簡單,而是一場涉及到從客戶調查、業務受理、分析評價、授信決策與實施、授信後管理等全流程的再造,包括從系統改造、人員培養、流程優化、產品創新、機構重組等全方位面向推動綠色發展方向的大轉變。

隨著氣候和環境變動挑戰的加劇,越來越多證據表明經濟風險隨之不斷增加,如何衡量及風控是當前金融業面臨的重大課題,ESG為此提供了可行性的方案。在投資決策中,ESG分析考慮了相關可持續發展風險方面的影響,為投資者和資產管理者提供了完善的信息並量化為可橫縱向對比的具體數據,這在一定程度上具化了環境風險,提升了銀行業風險識別能力,降低了潛在風險。同時,通過將ESG納入授信機制,一方面能幫助銀行建立應對公共衛生等ESG風險的長期預警和監測機制,另一方面能更高效的調配金融資源,為綠色產業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

束蘭根:加快建立以ESG為基礎的新型銀行授信體系


問:目前ESG在國內外銀行機構推廣情況如何?

答:從全球來看,許多國際金融機構正在建立以ESG為基礎的可續性經營原則,1971年全球首隻ESG基金成立;1990年首個ESG指數成立;2006年聯合國責任投資公有制組織成立等。從綠色債券到綠色信貸、可持續發展貸款,全球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關注於ESG,同時在研究如何幫助客戶實現其ESG目標。花旗集團2019年提出了專注於1000億美元貸款的融資目標。在2019年夏季,該集團宣佈了《波塞冬原則》,這一原則旨在幫助花旗集團的航運客戶實現脫碳,這一原則是其與客戶共同開發而形成的。同時花旗還參與了由聯合國環境融資倡議組織發起的一項可持續銀行業務原則。

在國內ESG原則推行相對較晚。2005年A股發佈首隻ESG指數-國證治理指數;2018年9月,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治理準則》,正式確立ESG信息披露基本框架;11月,基金業協會發布《中國上市公司ESG評價體系研究報告》和《綠色投資指引(試行)》。根據中財大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施懿宸教授研究認為,實行以ESG為基礎的授信機制是銀行業在綠色發展內涵上的進一步延伸。當前銀行業企業踐行綠色金融發展理念時主要以投放綠色信貸、以及發行和承銷綠色債券兩種方式為主,其中綠色信貸一方面受《節能減排授信工作指導意見》《綠色信貸指引》《關於綠色信貸工作的意見》等相關文件的政策要求,另一方面容易與銀行傳統信貸業務相互結合,因而近年來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在2019年上市的48家上市銀行中,除錦州銀行、中原銀行、九江銀行、張家港行和江陰銀行5家沒有公開披露社會責任報告,以及北京銀行、重慶銀行、成都銀行、甘肅銀行、常州銀行、蘇農銀行、九臺農商行和青農銀行8家沒有在社會責任報告中披露綠色信貸相關數據外,其餘35家上市銀行均通過社會責任報告以及對其2018與2017年間開展綠色信貸業務過程中的綠色信貸餘額數據,上市銀行2018年綠色信貸餘額達7394.24億元,且佔貸款和墊款淨額均值之比較2017年有所上升。35家上市銀行共分為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與農商行四個類型,其中國有銀行綠色信貸餘額數據表現要顯著優於其他銀行,而股份制銀行與城商行在該比例上的表現與上一年度基本持平,農商行的表現有待提升。

束蘭根:加快建立以ESG為基礎的新型銀行授信體系

以務實舉措推進新型銀行授信體系建立

問:據我們所知目前國內還沒有統一的ESG標準以供使用,在您看來,該如何建立以ESG為基礎的新型銀行授信體系?

答:準確而言全世界目前都沒有一套完整權威的ESG編制指南,由於國別地區差異,未來也很難有統一的標準,具體到國內而言,希望做到“五個一”:

明確相應標準。如同綠色債券、綠色產業的劃分最初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後續在國家相關部委出臺相關指導文件後也逐漸得到世界認可一樣,亟待研究出臺一份權威性、標準化的ESG分析框架及細則說明,以指導各金融機構及企業更好公開信息及識別風險。這方面可借鑑歐盟委員會去年6月發佈了《氣候基準及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披露》中期報告。這份報告整合了二十國集團 (G20) 金融穩定委員會制定的氣候相關金融披露工作組(TCFD)的建議,將為大約6,000家歐洲上市公司、銀行和保險公司提供指導,以確保私人資本在促進氣候適應型經濟轉型和彌補資金缺口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加強頂層設計。銀行業監管部門要把ESG要求納入公司治理頂層組織架構範疇,從總行戰略層面開始落實。按季度或年度對銀行機構的ESG發展戰略及組織管理、政策制度及能力建設、業務流程和內部管理、綠色信貸增幅及風險控制、績效考核和問責等方面進行考評;同時把評價結果,與銀行業機構履職評價、監管評級、資本管理等掛鉤,實施差別化監管措施;對考評不合格的機構,視情況採取責令暫停部分業務、停辦新業務、停設分支機構和約見談話、通報批評等監管措施,對考評優秀的機構,給予獎勵。

重構授信職能。要把ESG戰略管理要求納入到授信管理部門職責,配套相關專職人員,從體制機制上賦予其一定獨立性和權威性,並承擔相關係統維護、統籌協調、業務規劃、專業支持等方面工作。

加強風險數據分析。目前銀行相關的數據基本集中在科技部門或資產預算部門,風險資產主要集中風險資產部或資產保全部門上,這些數據都是針對銀行資產而言的。但外部或有性風險造成的銀行資產損失卻沒有相應的部門負責,隨著環境風險對銀行資產造成的影響或環賬損失概率越來越大,單個環境事件或損失趨勢很難歸因於氣候變化本身,但如果我們觀察長期趨勢,則可以清楚地看到總經濟損失與保險損失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建議有條件的金融機構建立一個“風險數據中心”,以幫助確定洪水,乾旱,暴風雨和其他極端天氣事件及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和破壞,通過災難風險管理工具,增強對氣候環境危害的抵禦能力。

完善配套服務產品。產品對於銀行等金融機構而言既是內功,也是外功。各機構在同一個ESG標準框架下,制定的差異化授信機制必然產生不同的金融產品推向市場,這是檢驗機構是否適應新形勢新市場的試金石。此時的產品將由單一的授信轉變為整體服務,包括從事前盡職調查、事中授信審批與事後信貸管理三階段。特別是事前盡職調查階段將是考驗各機構風控能力的關鍵環節,這也將對各金融機構的產品設計能力、專業服務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風控一直是銀行業運轉的核心,氣候環境的變化作為長期風險已經成為全球共識,如何更好衡量這種變化,ESG模型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在我國金融業擴大對外開放的當口,未來誰能更好識別並規避環境風險,誰將繪就新的金融版圖。

中研綠色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顧蔚

中研綠色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 談鑫

中國經濟時報駐江蘇記者站 龍昊

束蘭根:加快建立以ESG為基礎的新型銀行授信體系


中研綠色金融研究院

束蘭根:加快建立以ESG為基礎的新型銀行授信體系


中研綠色金融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研綠金院”) 是在國家級南京江北新區管委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所屬中國經濟時報社、江蘇省金融業聯合會和陸家嘴綠色金融發展中心共同倡導下,由國研經濟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江北新區新金融開發建設有限公司、江蘇綠金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機構共同發起成立的全國第一家致力於綠色金融領域研究的專業化、公司制的智庫平臺。

中研綠金院作為江蘇省金融業聯合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單位,致力於綠色金融體系的創新研究、產業行業結構與趨勢分析、綠色金融大數據開發、綠色金融政策研討、培訓及綠色產業技術轉化、綠色投行等,打造推動綠色產業和綠色金融融合發展的“產學研投融宣”一體化研究平臺。

中研綠金院下設金融理論研究所、金融數據研究所、綠色技術研究所、金融教育研究所、金融產品研究所,特聘了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劍橋大學等國內外眾多從事於綠色經濟、綠色產業、綠色金融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組成全球智庫專家理事會,並與國內外眾多研究機構、高校相繼合作共建了綠色技術產業國際化合作平臺、循環經濟資源化合作平臺、內地企業赴港上市服務平臺等。

中研綠金院聚焦綠色金融理論體系創新研究、綠色金融大數據分析、綠色技術產業化、綠色金融培訓及產業投行等方面,不斷整合產、學、研、投、融、宣等多領域專業技術資源,為完善綠色金融體系提供智力支持,為政府決策提供研判依據和最前沿視角與資訊,為企業及金融機構提供綠色產業、環保行業、綠色金融領域相關調研、規劃、諮詢、顧問、IT系統建設等一攬子服務。

創始團隊具備在大型金融機構及國際一流諮詢機構超過20年的從業實踐經驗,投資方具備大型金融機構運營管理、綠色產業投融資、金融產品創新、國際科技金融研究與實踐、國內國際綠色產業兼併重組實戰經驗。

中研綠色金融研究院使命——

緊跟時代發展變革,成為綠色發展的探索者和引領者;

匯聚全球產融智慧,成為綠色產融的創新者和實踐者;

傳遞科學理念意識,成為綠色理念的宣傳者和培育者;

打造卓越研究平臺,成為綠色研究的傳播者和權威者。

中研綠色金融研究院願景——

全面落實“兩山論”科學論斷,緊扣五大發展理念,凝聚全球智慧,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通過“產學研投融宣”一體化,打造卓越綠色金融研究機構,推進綠色經濟提升,助力全社會走可持續文明發展道路,為全球生態環境改善做出貢獻。

中研綠色金融研究院價值觀——

綠色、協同、實踐、創新、權威。

中研綠色金融研究院精神——

綠色研究、金融實踐、產融研投、國際視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