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較量:人工智能的“戰疫”洗禮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除了一線醫護人員的日夜奮戰,“人工智能”也在特殊時期走向前沿,接受了抗疫洗禮。2月4日,國家工信部特別發佈了《充分發揮人工智能賦能效用 協力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倡議書》,鼓勵攻關並批量生產一批輔助診斷、快速測試、智能化設備、精準測溫與目標識別等產品,助力疫病智能診治。

疫情之下,我市的人工智能企業成為一群活躍的市場主體,早早通過線上遠程辦公等形式實現靈活復工。這些人工智能企業發揮各自所長,將自身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疫情態勢研判、精準防控、有效治療等各個環節,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堅實支撐。

連日來,記者走訪了三家不同細分領域的成都人工智能企業,從一個側面剖析成都抗疫的人工智能力量。採訪中,企業家們均表示,短期內疫情會對企業造成一定影響。但是,從這次參與疫情抗擊的過程中,他們更看到了產業未來發展的新機遇、新趨勢。

更快速批量檢測體溫

安檢口的新產品:

體溫的“色彩”捕捉高手

如果你已經踏上返程的歸途,經過火車站、機場以及地鐵站等交通樞紐,一定不難發現,安檢口周圍多了一臺攝像機。沒錯,這是一套融合了人工智能技術的熱成像體溫檢測儀。一臺三腳架、一臺攝像機、一臺筆記本拼湊起了它的基本形態。每一位行人經過時,顯示屏上都會呈現他的溫度,檢測溫度正常可以實現無感通過;一旦檢測到疑似高溫行人,系統會自動報警,再由安保人員進行二次測溫。

我市新經濟企業成都中科飛智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紅外熱成像分析系統,利用熱成像技術原理,能自動、快速、精準對區域內多名通行人員進行體溫篩查。人員經過熱成像攝像頭前面時,電腦屏幕上會實時顯示每個人的體溫“色彩”,一旦捕捉到發熱高溫點,系統會自動以聲光報警的方式,通知工作人員及時處理。

“用熱成像進行測溫的優勢在於非接觸、直觀、大面積篩查以及24小時不間斷,可以快速在一大群移動的人群中,將發熱高溫的人篩選出來。在學校、地鐵、火車站、機場、園區、辦公樓宇等眾多人流密集和進出頻繁的區域中更具用武之地。”公司CEO袁浩對記者說道,與其他測溫方式相比,紅外熱成像測溫技術不僅“直觀”“非接觸”以及“24小時不間斷工作”,還能更精準。如果說額溫槍、耳溫槍等感知的是一個“點”的溫度,而紅外熱成像設備感知的是由成千上萬個點組成的“面”。前者就像是單兵作戰,後者則像是一個龐大軍隊,使用一臺紅外熱像儀相當於同時使用成千上萬臺額溫槍。

如今,成都中科飛智的首批紅外熱成像分析系統已先後在華能四川公司、東方電氣集團、甘孜州康定醫院等人員流動密集區域投入使用,協助進行高精度體溫篩查的應急監測工作,為守住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與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針對大規模人流體溫的紅外熱成像分析系統是公司應對疫情研發的新產品。“以往我們的紅外熱成像技術主要用在工業領域,檢測加工溫度和產品溫度,精確度可以達到0.04攝氏度。”袁浩告訴記者,然而相對於運行軌跡、物件大小相對固定的工業應用來說,人體測溫會更復雜。

為有效應對高人流量的防疫與測溫需求,成都中科飛智團隊用紅外技術保證遠距離非接觸時測溫需求的同時,加入人工智能技術,通過計算機視覺技術精準識別人員額頭部位以實現快速定位。“從技術邏輯上來說,它需要 AI 算法來做人像的識別和追蹤,即在攝像頭畫面中準確定位每一張人臉,然後結合紅外溫度點陣計算出人臉的溫度。”袁浩解釋道,這背後所涉及的戴口罩下的人臉識別以及兩個攝像頭間的校準等細節問題直接影響著測量的準確性。

為及時應對市場變化,早在臘月二十八,公司就緊急召集人員,開始優化調動物資,希望可以引入新技術助力疫情監測防控。袁浩坦言,這些天,疫情也給企業帶來一定的壓力,尤其在現金流和供應鏈成本方面,有的元器件上漲近三成。而此次紅外測溫領域除了人工智能企業參與外,還有許多安防企業的身影,海康威視、大華、宇視均亮相了智能測溫系統,並且落地體量更廣。其供應鏈整合能力與渠道能力,又是人工智能公司有待加強的方向。

“但困難是暫時的,這次疫情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看清了企業要走的道路。”袁浩說,疫情防控進一步推動了紅外熱成像技術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企業也獲得了非常難得的實踐和示範機會,有望加快大眾認知和市場普及。

更多方減輕醫護壓力

救治點的新場景:

成都造機器人24小時“穿梭”

三環航天立交旁,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是成都防疫最前線。在這個我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確診患者的集中醫治點忙碌的,除了無懼感染風險日夜奮戰的醫護人員,還有四臺24小時在崗的機器人。機器人沿著道路一路前行,靈巧地躲避著物體和行人,順利將醫療物資送到各個科室。

這四臺機器人來自於我市新經濟企業——成都越凡創新科技有限公司。“過去我們的‘小販’機器人主要針對的是泛零售領域。我們的核心產品能夠在複雜環境中主動尋找目標顧客,進行商品推廣及銷售,並可實時托出商品,幫助客戶增加銷售收入、提升營銷效果。”公司CEO黃山告訴記者,此次疫情防控又給公司的機器人增加了更多的應用場景。

根據成都市的統一部署,結合疫情防控的相關需求,公司對機器人的功能做了部分調整。公司於2月1日向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無償提供了3款4臺機器人,用於此次疫情防治,後續又向華西、二醫院、三醫院等醫院提供了10臺左右的機器人。

據介紹,越凡創新的這3款機器人分別為“知屏”“享遞”和“小販”,它們將在不同的崗位“從事”不同的工作,從而起到加強防控力度、減少交叉感染、減輕醫護人員工作壓力的作用。這其中,“小販”機器人推銷售賣零食、衛生防疫用品等;“知屏”機器人承擔導醫任務,回答患者提問;“享遞”機器人則是名用小程序隨叫隨到的“快遞小哥”。

越凡創新現場部署負責人周宗晟告訴記者,上崗沒幾天,這幾臺服務機器人就廣受好評。其中“享遞”最受歡迎。分配在隔離住院部的“享遞”是個大肚子機器人,它的主要職責是為醫院開展物資配送工作。有醫護人員反饋說,“享遞”使用起來非常方便,只需在手機小程序上一點,不一會兒它就上門取貨了。把待送的資料放進“享遞”的抽屜中,再在小程序中的醫院地圖上點一下目的地,就能去幹其他更緊要的工作了。

“有了它以後,不用老是跑來跑去送資料了,既節省了時間,又間接延長了口罩的使用壽命。”周宗晟介紹道,“享遞”擁有100L、50KG的送貨能力。上崗的這臺雖只有上下兩個抽屜隔艙,但如果針對手術室配送器具這樣的應用場景,可以調整隔艙數量,其載重量還能大幅升級。

此外,“知屏”機器人主要用於醫院門診,主要負責醫院科室分佈、專家介紹的查詢以及防疫宣教工作。比如,“知屏”可以用語音告知大家勤洗手、常通風、戴口罩等防疫知識,同時也會在大屏滾動播放防疫科普內容,教大家如何識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症狀、如何防護、治療等。

“人工智能機器人具有移動靈活、自主尋人交互、服務面積廣的特點,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讓機器人在醫院門診、住院部、後勤等部門開展部分工作,既能服務患者也能服務於醫護人員,減少人與人接觸,防止交叉感染。”黃山分析道,而且機器人移動靈活,自主尋人且提供24小時不間斷服務,可在很大程度上減輕後勤人員工作壓力。

“這次疫情,再次啟示我們,一些標準性和重複性高的工作,完全可以交給機器人去做,這是人工智能存在的價值之一。”黃山表示,人工智能體現了人機協作新形態的抗疫力量。因自家“機器人逆行者”在防疫戰線上表現亮眼,相關需求大幅增加。黃山透露,這段時間,有一線互聯網企業找上門來購買機器人,被她婉拒了:“在我們人力物力有限的情況下,肯定供應到防疫最前線、最有需要的地方去。其他不太緊要的需求只能延遲滿足了。”

更高效協助基層防控

社區裡的新視點:

產業未來已變得真實

隨著復工潮的到來,更多的人員流動給社區疫情防控排查及居家隔離監控帶來新挑戰。而在抗疫一線,人工智能為社區疫情防控提效降本提供了新的思路。“這個網約房智能監管系統極大地方便了我們的排查工作!”高新區社區工作人員這樣說。這名工作人員口中的網約房管理系統是由我市新經濟企業成都英博格科技有限公司所研發的,併入選了我市疫情防控城市應用場景第一批供給清單。

網約房即網絡預約居住房屋,是共享經濟下的新業態,近年來發展迅猛。“據不完全統計,成都大約有10萬餘間網約房在營業中。”公司CEO劉克告訴記者,這些網約房大多在商業區、人員密集的小區、公寓及寫字樓內。雖然網約房數量在出租房中佔比不高,但由於房屋分散、人員流動性強、租客身份不明、網上交易等特點,導致網約房監管一直是個難題,同時也給此次抗疫的人員排查增加了難度。

此前公司研發的網約房智能監管系統通過對網約房、民宿入住人員的人證識別,為公安機關快速掌握、統計、監管疫區來蓉人員起到了實戰作用。網約房房東僅需下載由英博格科技研發的應用程序,手機自動識別入住客人的身份證信息,並與公安系統進行信息比對,真正做到入住客人“人證合一”。獲得通過的入住客人可以直接使用“身份證”刷卡開門。在此次抗擊疫情中,該系統更是迅速監測到了我市某小區12月1日後武漢來蓉人員達50餘人,讓社區工作人員第一時間掌握消息。

然而對社區來說,返工人群的疫情排查只是工作的一部分。每日體溫檢測、車輛出入登記、防疫科普等工作,都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員精力,基層工作者壓力增加。早在大年三十晚上,劉克的團隊就已經行動起來。“我們預判未來社區一線人員不但人手短缺,還要面對口罩等資源緊缺,人和人之間交叉感染風險大等問題。”劉克說,公司結合自身人工智能的技術優勢,決定緊急研發疫區智慧社區防控系統,增加自動測溫系統、口罩人臉識別等功能,最大程度上為一線社區工作人員減負。

如今,這套可以幫助社區一線工作人員在線上完成居民的出入登記、健康打卡、疫情通知等工作的系統已經在成都、雲南等地的多個小區投入使用。劉克表示,工作人員原來要手工登記居民出入、居家隔離等情況,工作量大,而且數據難以做到精準。現在,工作人員能夠實時瞭解情況,每天一鍵彙總分析,極大幫助社區防疫管理做到“早發現、早上報、全覆蓋、無遺漏”。

談及疫情對行業的影響,劉克表示這不僅是對人工智能企業能否面對市場需求變化及時找到應對之策的一次考驗,但更讓行業看到了未來。通過此次疫情,可以有效地檢驗目前人工智能的有效性並發現問題,以及在真正的場景應用上找到突破。這次疫情使無人化系統的重要作用深入人心。人工智能的每一次算法都將變得更加“真實”,新的人工智能產業格局正在形成。

記者觀察

人工智能正成為抗擊疫情的特別“逆行者”

紅外測溫儀、服務機器人、智慧社區管理……日益成熟的人工智能,正成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戰線上一群特別的“逆行者”。無論是加速前期的疫情科研攻關,還是協助一線的疫情診療和現場防控,以及後端的信息化平臺搭建,都已經出現了人工智能技術和解決方案的身影,並且取得了實際效果。

其實,人工智能已經慢慢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涉足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無人駕駛、無人超市等領域。業內人士表示,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類的工作。近年來,人工智能市場規模也逐漸擴大。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對國內外多家權威機構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規模預測情況的統計,樂觀估計2020年我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有望突破1600億元;中性預測2020年我國AI市場規模在700-1000億元左右。

去年,成都印發的《成都市加快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推進方案(2019-2022年)》提出到2022年,建成國家級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示範區,打造最具行業融合特色的“中國智谷”、國際知名的工業智聯網典範城市、世界一流智能無人機和車聯網基地,人工智能(行業融合應用)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帶動關聯產業規模突破5000億元。

目前,成都正在構建現代化開放型產業體系,謀劃“5+5+1”細分領域,其中之一,就是全面構建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開放型產業體系。“人工智能+”也是《方案》的深意之處。《方案》提出,我市將推動人工智能與5G、超高清視頻、VR/AR、集成電路、車聯網等重點領域的融合應用創新,建設集產業監測、評估測試、應用示範為一體的市人工智能融合創新中心。支持企業開展“人工智能+”行業融合創新,定期發佈人工智能行業融合創新應用優秀產品和案例,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人工智能示範企業。

“+”的意義,就體現在關聯產業上。人工智能技術不斷更新迭代,並向日益豐富的應用場景滲透。相比人工智能產業本身規模,關聯產業規模有10倍之大。回過頭來看,或許疫情更像是“人工智能+”的技術練兵場。它考驗的是針對特定問題的算法開發、方案快速遷移、供應鏈整合以及部署落地能力,考驗的是人工智能企業的綜合能力。在疫情之下,誰能夠快速開發出真正解決問題,經受市場考驗的產品,而非盲目蹭熱點,才能在行業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

(記者 程怡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