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偷家族》为例,论双重隐喻交错法对家庭伦理片叙事的颠覆


以《小偷家族》为例,论双重隐喻交错法对家庭伦理片叙事的颠覆

引言:

回到家里有两个多月了,期间除了宅还是宅,想想似乎有十几年没有和家人在一起待这么长时间了,早些年特别想家,后来时间长了,也习惯了,每次匆匆回家,待上几天,又匆匆离开。

时间久了,慢慢从家人变成熟悉的过客,这次的几十天里"相敬如宾"般的相处里,反而感到一丝的别扭和不安,都说陪伴是最好的"爱",所以,陪伴少了,爱也少了。

<strong>很多时候,我们赞颂爱,赞颂亲情,理由大多是"自然"二字,而其核心的观点不外乎"血浓于水"的血脉亲情。

<strong>但是冷静下来,冰冷的事实告诉我们,时间才是"爱"最大的杀手,也是爱的基础,没有无缘无故爱,所以,自然也没有所谓"天生"的亲情,爱是需要一点一滴培养的。

那些所谓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承欢膝下伴到老"的美好孝道,或许只不过是被完美包装的道德约束,以及社会"要求"罢了。


以《小偷家族》为例,论双重隐喻交错法对家庭伦理片叙事的颠覆

是枝裕和是我特别喜欢的导演之一,他曾经讲过,父母的离世让他重新审视家庭,如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后期的创作观念。

人总是会在失去的珍惜和得到的"熟视无睹"中徘徊,正是如此,近十年来,是枝裕和的作品风格日趋温情,从《步履不停》、《如父如子》再到《海街日记》、《比海更深》,一部比一部更加温馨,作品越发成熟,但"套路"的痕迹也越发明显,其中的价值和深度、广度都略有缩减。

在看《小偷家族》之前,笔者越看他近期的作品,是失望的,似乎他一直逃不开对"温馨"二字的正面解读的"魔咒",<strong>虽然这些作品,无论是在故事呈现以表达个人观点上,还是在运用视觉语言的技巧与叙事形式上的突破与创新上,他都做出了一定的改变,但是说到底,在其风格上还是没有离开关于"暖"的核心。

于这类家庭伦理片来说,突出"温馨"的叙事特点,或者加入以亲情为主,爱情、友情为辅的感情设定,就是"完美"的电影内容。

但是看完了整部《小偷家族》才发现,它竟然完全颠覆了以往家庭伦理片的所有"成就",转而去挖掘深埋于"底"的,那些不得不承认,却被大家选择性忽略的,关于家庭,关于亲情的真正"价值"——陪伴的选择,也是家庭温情之下,善与恶的"必然"。

下面,笔者就这部《小偷家族》,<strong>谈一谈双重隐喻交错法对这类家庭伦理片叙事的颠覆与"成就"。


以《小偷家族》为例,论双重隐喻交错法对家庭伦理片叙事的颠覆

何为家庭伦理?家是不是讲道理的地方?

人类这个物种,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牙齿并不坚硬,不能茹毛饮血,身体不够强壮,不能如一般食肉动物般以身体扑杀"食物",其实自诞生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出于食物链底端,只能偷偷跟在猛兽、秃鹫和财狼后面,敲碎被分食干净的兽骨,吮吸一点点可怜的骨髓,以生存下去。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凭借着那颗不大的"脑",人类开始有了语言,可以思考,并学会了合作,最重要的是学会了"团结的力量"。

或许是天生的"孱弱",人类从古至今对于"群"总是看得很重,从最古老的氏族部落到现在的"家",都是如此,而对于"家"来说,各种艺术创作总离不开对"家"正面的演绎与描述,这既是社会的道德"约束",也是大多数人心中的美好愿望。

当然,电影中家庭伦理片的演绎,也不例外,<strong>即使那些看似负面的,如亲生与收养,家族爱恨情仇的纠缠等等描述,归到最后,也大多都是圆满的大团圆结局。

但是问题是,很多时候,人们对"家"的观念,还是永远停留在"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父母子女之间没有"道理"可言的,关于公认道德上的孝顺、生恩、养恩以及血脉亲情等一面倒的家庭伦理观念。


以《小偷家族》为例,论双重隐喻交错法对家庭伦理片叙事的颠覆

如此一面倒的价值观,真的是"对"的吗?

<strong>如一般家庭伦理片的核心正是如此叙事的,即使偶有反转,也只是为所谓完美结局的妥协和让步,那么是否可以说,家庭伦理片只能这么叙事,这么拍?

不,以《小偷家族》一般,其实影片内容的前面大部分,都是如此按照一般"优秀"的家庭伦理片一样,极力地去描述,去演绎这个看似有缺陷,有遗憾的"家",各种情理之中,或者说对比之下的温馨去灌输给观众,一个"好"家该有的温情模样。

这也正是导演的拿手好戏,<strong>把"暖"字发挥地淋漓尽致之后,似乎那些所谓的"缺点",譬如小偷的恶劣行径、没有道德"标准"的家庭教育,以及不事生产的"依靠"年迈老人退休金的吸血虫本质等等,都被一幕幕对比的,所谓家庭的小温馨,给对比掩盖了。

诚然,即便如此,"哈姆雷特"们依然相信自己看到的家庭温暖,以及自己解读的迫不得已所为"小偷家族"给感动,是的,这层家庭温情的外衣是如此美好,美好地可以让人忽略一切的不合理。


以《小偷家族》为例,论双重隐喻交错法对家庭伦理片叙事的颠覆

我的“家”

当然,不得不承认,如《小偷家族》般,把家庭伦理片的精髓——"温馨"给用双重对比法,发挥到如此地步,功力不可谓是不深厚,可能与他最早从事纪录片这种"第三者"叙事的工作有关,越是强烈而"有力"的对比,越是凄惨的遭遇、可怜的身世,越是能激发物极必反的另一面的美好与温馨。

总的来说,其实单就整部片营造的温馨家庭氛围来说,这部《小偷家族》是家庭伦理片中规中矩的经典之作。



人有"好、坏",家有善恶之分吗?

但是既为家庭伦理片,把家庭部分的故事讲好,是必须要的基础,而后面的伦理部分,才是这类影片的精髓所在,所谓"伦理",其实就是对社会道德的探讨。

但是有家庭作为前缀,其实可讨论的范围就相对狭窄了,<strong>不外乎就是父、母、子、女,以及隔代的延伸关系而已,但是,正如以上所说的,"家不讲道理"一般,其实想要讲好一个家庭伦理故事,很简单,但想要精彩,想要引起观众的思考,就很难了。

因为幸福往往是相似的,而不幸各有各的不幸,而对于家庭来说,所有的不幸,归到"结局",大多都会以一种另类的"幸福"去全满结局。


以《小偷家族》为例,论双重隐喻交错法对家庭伦理片叙事的颠覆

但是,想要把家庭伦理片,叙述得精彩却往往要在此进行一定的"颠覆",并非那些全满的家庭故事不精彩,而是太相似了,得承认,尽管这个世界的人们大多都是"幸福"的,但那些真正不幸的,缩在阴暗角落里,不被看见,或者即使看见,也被视而不见的"家庭悲剧"才值得我们正视,值得摆在"台上"特别说明。


以《小偷家族》为例,其实说到底,导演之所以设置这么一个"极端"的小偷家庭的背景,且看似温馨的"家"中,每个家庭成员似乎各有各的"道德"小缺点的原因,正是想把一个可以说挑战道德"底线"的问题,抛给观众——人分"好、坏",家庭里的"家人"该分善、恶吗?

或者换句话说,一个用各种"不道德"行为,换回温馨家庭的"家",是值得被肯定的吗?

或许,<strong>这就是导演的高明之处,颠覆一般家庭伦理片的"套路",直接把"家人"设定为"恶",用双重隐喻的手法,把人性的善恶与"家"的好坏进行交错演绎,去进行颠覆性地叙事,一方面是对此类影片的"精彩"成就,一方面也是导演想表达的属于自己对"家"的思考。

当然,最重要的是让观众"看"见自己想要看的一面,无论是一重的"小偷"家庭的温馨也好,还是另一重的人与家的道德善恶"选择"也好,相互交错,相互错位之下,隐喻在表面上的"家"的价值讨论,和隐喻在"底下"的社会价值讨论,都是导演抛出(输出)的思考,但绝不逼迫观众接受,只是摆在大家眼前,任由解读。



以《小偷家族》为例,论双重隐喻交错法对家庭伦理片叙事的颠覆

“合作”生活

千"家"千面,当我们讨论"家",讲地到底是什么?

其实,就像是导演枝裕和自己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说的,《小偷家族》想呈现给观众的,不是关于家庭的探讨,而是透过"家"去呈现日本的社会问题一样。其实家庭伦理片的"意义"也是如此,表面上讲的是"家",其实深层次的是在讨论社会道德。

<strong>但被框定在"家"这个特殊的关系里之后,这类家庭伦理片想讲的故事却又显得是带着感性的克制理性关于"家"的探讨。

其实,全世界的"家"都是相似的,几乎能用"爱与温馨"就能概括全貌,但现实而真实的少数派的"家",却是各种的"悲剧",如此,其实就正切入了此类家庭伦理片最根本的核心观点,那些占少数的才值得我们去探讨。


如《小偷家族》一般,温馨只存在前面,从小偷夫妻锒铛入狱开始,这个多数大众化的"家"的真实面貌,才被冰冷地揭开:

全部的"家人"其实都是被"家"遗弃的人,这个看似温馨的"家",实际上是一个勉强拼凑,摇摇欲坠的"危房",即使每个家庭成员都在不遗余力地扮演"家人",去相信彼此,去"偷"取对方的爱和家庭的温暖,互相依赖着生活着,但实际上,以偷窃为生的生存方式,在一步步把他们的"家",推到破碎的边沿,"家"不讲道理,但社会自有法则运转。


以《小偷家族》为例,论双重隐喻交错法对家庭伦理片叙事的颠覆

回归“现实”

而通过前后部分的大转弯,使得故事的第二重隐喻得以展现:

这个看似温馨的"家"是建立在"互利"原则上得以"自私"地拼凑的,夫妇收养弃婴是出于没有子女的心理补偿,而赡养奶奶则是想"吸血"她的退休金,而后来的"孩子"亚纪对家庭(奶奶)的"爱"是因为对亲生父亲的怨恨,最后,其实奶奶"拼凑"这所有的"家人"是担心自己会一个人孤苦终老的离世。

说到底,<strong>其实他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的付出都是"自私"的算计而已,这种本性的理智和冷漠在"奶奶"去世之后得以大白天下:他们看着她死去,马上冷静地把她埋了,再取出她的遗产,然后继续生活。

正如埋藏在人类基因当中对"群",对"家"的重视一般,说到底不过是让生活按照最利己的"方式"继续下去而已。


如果说前面的第一重是搭建"家",隐喻每个家都是温馨的,即使"小偷家族"也是充满温情的,那后面的另一重毁灭"小偷家族",则是对现实的冰冷阐述,没有所谓的"大家都不容易"的善的大多数,只有击破"虚假关系"的"家"的冷静理性的美好。

<strong>被交错的双重隐喻想呈现的是关于社会道德与家庭伦理的"对抗","家"是千面不一的,所以当我们在探讨"家"的命题时,想要讲的究竟是"家"的本质,还是现实社会对于"家"的刻板印象?亦或避免善、恶的"选择"?


以《小偷家族》为例,论双重隐喻交错法对家庭伦理片叙事的颠覆

相依为命?



结束语:

其实于《小偷家族》来说,或许出于"见多识广",或许出于趋于性格本就冰冷而理性,所以笔者的看法永远不会只看到"家"温馨的一面,反而会关注另一面所呈现的"家"边缘化社会问题

<strong>诚然,千位观众,就有千位的各自的看法,但是正如上述笔者对家庭伦理片价值的看法一样,幸福的千篇一律,不幸的各自不同,所以少数的"不同"才值得专门用电影的具象化艺术语言去警示大众。

不过,最后还是推荐大家去看看这部《小偷家族》,即使不看深层次的冰冷现实,也会被充满温情的家庭"外衣"所深深打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