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偷家族》為例,論雙重隱喻交錯法對家庭倫理片敘事的顛覆


以《小偷家族》為例,論雙重隱喻交錯法對家庭倫理片敘事的顛覆

引言:

回到家裡有兩個多月了,期間除了宅還是宅,想想似乎有十幾年沒有和家人在一起待這麼長時間了,早些年特別想家,後來時間長了,也習慣了,每次匆匆回家,待上幾天,又匆匆離開。

時間久了,慢慢從家人變成熟悉的過客,這次的幾十天裡"相敬如賓"般的相處裡,反而感到一絲的彆扭和不安,都說陪伴是最好的"愛",所以,陪伴少了,愛也少了。

<strong>很多時候,我們讚頌愛,讚頌親情,理由大多是"自然"二字,而其核心的觀點不外乎"血濃於水"的血脈親情。

<strong>但是冷靜下來,冰冷的事實告訴我們,時間才是"愛"最大的殺手,也是愛的基礎,沒有無緣無故愛,所以,自然也沒有所謂"天生"的親情,愛是需要一點一滴培養的。

那些所謂的"少小離家老大回,承歡膝下伴到老"的美好孝道,或許只不過是被完美包裝的道德約束,以及社會"要求"罷了。


以《小偷家族》為例,論雙重隱喻交錯法對家庭倫理片敘事的顛覆

是枝裕和是我特別喜歡的導演之一,他曾經講過,父母的離世讓他重新審視家庭,如此,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他後期的創作觀念。

人總是會在失去的珍惜和得到的"熟視無睹"中徘徊,正是如此,近十年來,是枝裕和的作品風格日趨溫情,從《步履不停》、《如父如子》再到《海街日記》、《比海更深》,一部比一部更加溫馨,作品越發成熟,但"套路"的痕跡也越發明顯,其中的價值和深度、廣度都略有縮減。

在看《小偷家族》之前,筆者越看他近期的作品,是失望的,似乎他一直逃不開對"溫馨"二字的正面解讀的"魔咒",<strong>雖然這些作品,無論是在故事呈現以表達個人觀點上,還是在運用視覺語言的技巧與敘事形式上的突破與創新上,他都做出了一定的改變,但是說到底,在其風格上還是沒有離開關於"暖"的核心。

於這類家庭倫理片來說,突出"溫馨"的敘事特點,或者加入以親情為主,愛情、友情為輔的感情設定,就是"完美"的電影內容。

但是看完了整部《小偷家族》才發現,它竟然完全顛覆了以往家庭倫理片的所有"成就",轉而去挖掘深埋於"底"的,那些不得不承認,卻被大家選擇性忽略的,關於家庭,關於親情的真正"價值"——陪伴的選擇,也是家庭溫情之下,善與惡的"必然"。

下面,筆者就這部《小偷家族》,<strong>談一談雙重隱喻交錯法對這類家庭倫理片敘事的顛覆與"成就"。


以《小偷家族》為例,論雙重隱喻交錯法對家庭倫理片敘事的顛覆

何為家庭倫理?家是不是講道理的地方?

人類這個物種,儘管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陷,牙齒並不堅硬,不能茹毛飲血,身體不夠強壯,不能如一般食肉動物般以身體撲殺"食物",其實自誕生以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出於食物鏈底端,只能偷偷跟在猛獸、禿鷲和財狼後面,敲碎被分食乾淨的獸骨,吮吸一點點可憐的骨髓,以生存下去。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憑藉著那顆不大的"腦",人類開始有了語言,可以思考,並學會了合作,最重要的是學會了"團結的力量"。

或許是天生的"孱弱",人類從古至今對於"群"總是看得很重,從最古老的氏族部落到現在的"家",都是如此,而對於"家"來說,各種藝術創作總離不開對"家"正面的演繹與描述,這既是社會的道德"約束",也是大多數人心中的美好願望。

當然,電影中家庭倫理片的演繹,也不例外,<strong>即使那些看似負面的,如親生與收養,家族愛恨情仇的糾纏等等描述,歸到最後,也大多都是圓滿的大團圓結局。

但是問題是,很多時候,人們對"家"的觀念,還是永遠停留在"家不是講道理的地方",父母子女之間沒有"道理"可言的,關於公認道德上的孝順、生恩、養恩以及血脈親情等一面倒的家庭倫理觀念。


以《小偷家族》為例,論雙重隱喻交錯法對家庭倫理片敘事的顛覆

如此一面倒的價值觀,真的是"對"的嗎?

<strong>如一般家庭倫理片的核心正是如此敘事的,即使偶有反轉,也只是為所謂完美結局的妥協和讓步,那麼是否可以說,家庭倫理片只能這麼敘事,這麼拍?

不,以《小偷家族》一般,其實影片內容的前面大部分,都是如此按照一般"優秀"的家庭倫理片一樣,極力地去描述,去演繹這個看似有缺陷,有遺憾的"家",各種情理之中,或者說對比之下的溫馨去灌輸給觀眾,一個"好"家該有的溫情模樣。

這也正是導演的拿手好戲,<strong>把"暖"字發揮地淋漓盡致之後,似乎那些所謂的"缺點",譬如小偷的惡劣行徑、沒有道德"標準"的家庭教育,以及不事生產的"依靠"年邁老人退休金的吸血蟲本質等等,都被一幕幕對比的,所謂家庭的小溫馨,給對比掩蓋了。

誠然,即便如此,"哈姆雷特"們依然相信自己看到的家庭溫暖,以及自己解讀的迫不得已所為"小偷家族"給感動,是的,這層家庭溫情的外衣是如此美好,美好地可以讓人忽略一切的不合理。


以《小偷家族》為例,論雙重隱喻交錯法對家庭倫理片敘事的顛覆

我的“家”

當然,不得不承認,如《小偷家族》般,把家庭倫理片的精髓——"溫馨"給用雙重對比法,發揮到如此地步,功力不可謂是不深厚,可能與他最早從事紀錄片這種"第三者"敘事的工作有關,越是強烈而"有力"的對比,越是悽慘的遭遇、可憐的身世,越是能激發物極必反的另一面的美好與溫馨。

總的來說,其實單就整部片營造的溫馨家庭氛圍來說,這部《小偷家族》是家庭倫理片中規中矩的經典之作。



人有"好、壞",家有善惡之分嗎?

但是既為家庭倫理片,把家庭部分的故事講好,是必須要的基礎,而後面的倫理部分,才是這類影片的精髓所在,所謂"倫理",其實就是對社會道德的探討。

但是有家庭作為前綴,其實可討論的範圍就相對狹窄了,<strong>不外乎就是父、母、子、女,以及隔代的延伸關係而已,但是,正如以上所說的,"家不講道理"一般,其實想要講好一個家庭倫理故事,很簡單,但想要精彩,想要引起觀眾的思考,就很難了。

因為幸福往往是相似的,而不幸各有各的不幸,而對於家庭來說,所有的不幸,歸到"結局",大多都會以一種另類的"幸福"去全滿結局。


以《小偷家族》為例,論雙重隱喻交錯法對家庭倫理片敘事的顛覆

但是,想要把家庭倫理片,敘述得精彩卻往往要在此進行一定的"顛覆",並非那些全滿的家庭故事不精彩,而是太相似了,得承認,儘管這個世界的人們大多都是"幸福"的,但那些真正不幸的,縮在陰暗角落裡,不被看見,或者即使看見,也被視而不見的"家庭悲劇"才值得我們正視,值得擺在"臺上"特別說明。


以《小偷家族》為例,其實說到底,導演之所以設置這麼一個"極端"的小偷家庭的背景,且看似溫馨的"家"中,每個家庭成員似乎各有各的"道德"小缺點的原因,正是想把一個可以說挑戰道德"底線"的問題,拋給觀眾——人分"好、壞",家庭裡的"家人"該分善、惡嗎?

或者換句話說,一個用各種"不道德"行為,換回溫馨家庭的"家",是值得被肯定的嗎?

或許,<strong>這就是導演的高明之處,顛覆一般家庭倫理片的"套路",直接把"家人"設定為"惡",用雙重隱喻的手法,把人性的善惡與"家"的好壞進行交錯演繹,去進行顛覆性地敘事,一方面是對此類影片的"精彩"成就,一方面也是導演想表達的屬於自己對"家"的思考。

當然,最重要的是讓觀眾"看"見自己想要看的一面,無論是一重的"小偷"家庭的溫馨也好,還是另一重的人與家的道德善惡"選擇"也好,相互交錯,相互錯位之下,隱喻在表面上的"家"的價值討論,和隱喻在"底下"的社會價值討論,都是導演拋出(輸出)的思考,但絕不逼迫觀眾接受,只是擺在大家眼前,任由解讀。



以《小偷家族》為例,論雙重隱喻交錯法對家庭倫理片敘事的顛覆

“合作”生活

千"家"千面,當我們討論"家",講地到底是什麼?

其實,就像是導演枝裕和自己在新聞發佈會上所說的,《小偷家族》想呈現給觀眾的,不是關於家庭的探討,而是透過"家"去呈現日本的社會問題一樣。其實家庭倫理片的"意義"也是如此,表面上講的是"家",其實深層次的是在討論社會道德。

<strong>但被框定在"家"這個特殊的關係裡之後,這類家庭倫理片想講的故事卻又顯得是帶著感性的剋制理性關於"家"的探討。

其實,全世界的"家"都是相似的,幾乎能用"愛與溫馨"就能概括全貌,但現實而真實的少數派的"家",卻是各種的"悲劇",如此,其實就正切入了此類家庭倫理片最根本的核心觀點,那些佔少數的才值得我們去探討。


如《小偷家族》一般,溫馨只存在前面,從小偷夫妻鋃鐺入獄開始,這個多數大眾化的"家"的真實面貌,才被冰冷地揭開:

全部的"家人"其實都是被"家"遺棄的人,這個看似溫馨的"家",實際上是一個勉強拼湊,搖搖欲墜的"危房",即使每個家庭成員都在不遺餘力地扮演"家人",去相信彼此,去"偷"取對方的愛和家庭的溫暖,互相依賴著生活著,但實際上,以偷竊為生的生存方式,在一步步把他們的"家",推到破碎的邊沿,"家"不講道理,但社會自有法則運轉。


以《小偷家族》為例,論雙重隱喻交錯法對家庭倫理片敘事的顛覆

迴歸“現實”

而通過前後部分的大轉彎,使得故事的第二重隱喻得以展現:

這個看似溫馨的"家"是建立在"互利"原則上得以"自私"地拼湊的,夫婦收養棄嬰是出於沒有子女的心理補償,而贍養奶奶則是想"吸血"她的退休金,而後來的"孩子"亞紀對家庭(奶奶)的"愛"是因為對親生父親的怨恨,最後,其實奶奶"拼湊"這所有的"家人"是擔心自己會一個人孤苦終老的離世。

說到底,<strong>其實他們每一個人對自己的付出都是"自私"的算計而已,這種本性的理智和冷漠在"奶奶"去世之後得以大白天下:他們看著她死去,馬上冷靜地把她埋了,再取出她的遺產,然後繼續生活。

正如埋藏在人類基因當中對"群",對"家"的重視一般,說到底不過是讓生活按照最利己的"方式"繼續下去而已。


如果說前面的第一重是搭建"家",隱喻每個家都是溫馨的,即使"小偷家族"也是充滿溫情的,那後面的另一重毀滅"小偷家族",則是對現實的冰冷闡述,沒有所謂的"大家都不容易"的善的大多數,只有擊破"虛假關係"的"家"的冷靜理性的美好。

<strong>被交錯的雙重隱喻想呈現的是關於社會道德與家庭倫理的"對抗","家"是千面不一的,所以當我們在探討"家"的命題時,想要講的究竟是"家"的本質,還是現實社會對於"家"的刻板印象?亦或避免善、惡的"選擇"?


以《小偷家族》為例,論雙重隱喻交錯法對家庭倫理片敘事的顛覆

相依為命?



結束語:

其實於《小偷家族》來說,或許出於"見多識廣",或許出於趨於性格本就冰冷而理性,所以筆者的看法永遠不會只看到"家"溫馨的一面,反而會關注另一面所呈現的"家"邊緣化社會問題

<strong>誠然,千位觀眾,就有千位的各自的看法,但是正如上述筆者對家庭倫理片價值的看法一樣,幸福的千篇一律,不幸的各自不同,所以少數的"不同"才值得專門用電影的具象化藝術語言去警示大眾。

不過,最後還是推薦大家去看看這部《小偷家族》,即使不看深層次的冰冷現實,也會被充滿溫情的家庭"外衣"所深深打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