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时,你是不是经常发脾气,不过这样对孩子的教育有用吗?

跟着超哥学物理


教育孩子,是一生的事情,没有耐心是做不好的,对孩子还是要有耐心,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你若暴躁,孩子也会学习你的所做所行。所以,孩子是自己的,一定要好好对待教育的问题,方方面面,一言一行你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你的孩子


养生达人糯糯


我的经验是没有用。

我儿子3岁多,刚开始会捣蛋。气急了向他发过几次火,儿子当时表现得不知所措,一直在旁边看着我。

后来只要我脸色一变,他就会马上说“别说那个话,不好听。”弄得我哭笑不得。

其实我觉得作为家长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过度的,我们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判断事情的对错,同一件事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对错的评判可能会不一样。

比如我经常因为孩子弄乱刚打扫的卫生而生气,因为在我的观念里干净整洁才是正确的。然而对小孩来说,干净整洁意味着无趣,把玩具乱七八糟摆一地才好玩。

想通了这些我也就释然了,顶多就是多打扫几次卫生,却能给孩子一个充满创意的童年。

因此,我觉得教育孩子发脾气是很不明智的行为,发脾气之前先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他真的就做错了吗?

如果真的需要教育应该怎么做?

我不提倡暴力教育,对小孩没有用,对大孩子容易激发逆反心。

最好的方法也许是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对象来讨论,让他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加以引导。


魏博士


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式,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

小时候听过一个“手端银碗讨饭吃”的故事:

有三位父亲经常到庙里为儿子祈福,天长日久感动了菩萨。有一天他们同时被菩萨请去,允许他们从众多的宝物中每人挑一样,回去送给儿子。

第一位父亲挑了一只镶嵌着宝石的银碗,第二位父亲挑了一辆包满黄金的马车,第三位父亲挑了一付铁铸的弓箭。得了银碗的儿子每天热衷于吃喝,得了金马车的儿子喜欢在街市上招摇,得了弓箭的儿子整天在山间狩猎。

多年后,三位父亲去世,爱吃喝的儿子坐吃山空,把碗上的宝石抠下来变卖,最后不得不手端银碗讨饭吃;爱招摇的儿子每天从金马车上剥点金子,换回粮食辛苦度日;会打猎的儿子练就了一身狩猎好功夫,经常扛着猎物回来,一家人有吃有穿。

这个民间故事有着深刻寓意: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负责。

有三位父亲经常到庙里为儿子祈福,天长日久感动了菩萨。有一天他们同时被菩萨请去,允许他们从众多的宝物中每人挑一样,回去送给儿子。

第一位父亲挑了一只镶嵌着宝石的银碗,第二位父亲挑了一辆包满黄金的马车,第三位父亲挑了一付铁铸的弓箭。得了银碗的儿子每天热衷于吃喝,得了金马车的儿子喜欢在街市上招摇,得了弓箭的儿子整天在山间狩猎。

多年后,三位父亲去世,爱吃喝的儿子坐吃山空,把碗上的宝石抠下来变卖,最后不得不手端银碗讨饭吃;爱招摇的儿子每天从金马车上剥点金子,换回粮食辛苦度日;会打猎的儿子练就了一身狩猎好功夫,经常扛着猎物回来,一家人有吃有穿。

这个民间故事有着深刻寓意: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负责。

那么到了今天,什么是我们能送给孩子、可保障他们一生幸福健康的礼物呢?

第一件礼物是阅读

阅读可塑造孩子的智力、品质

我相信,虽然家长对孩子的具体期望各不相同,但共同的地方也很多,那就是孩子一生健康、幸福——这种大目标,通过“教育”所能实现的就是:第一给孩子良好的智力,第二给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人在智力方面可能有一些先天差异,但塑造智力的空间也很大。发展智力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阅读,这一点已被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与其阅读量呈正比:阅读可拓宽见识,让人获得超越日常生活的知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一个学习上潜在的差生。”这是他多年在教学一线研究和观察后得出的重要结论。

阅读不但可以塑造一个孩子的智力,还可以塑造孩子的品质。任何一部书,只要是一本好书,往往都充满真善美的情怀,其核心价值观也是正面的。这些东西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从阅读中经历了丰富的生活,倾听了众多的智慧,分享了无数思考成果的孩子,其思想会更成熟,人生境界会更美好。

很多道德和意识问题,从根本上讲,都可以说是智力问题:有智力才有思考和反思的能力。由此也可以得出阅读的第三层功效——修复心理创伤。

一个从小建立了阅读兴趣的人,会有更好的自我治疗的能力。这一点,也是基于前面提及的阅读带来的智力和心理两方面良好的基础。

当然,阅读的功能不可能强大到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拆一座房子可能只需一把镐头,而盖一座房子则需要动用许多工具和手段。教育孩子也一样,阅读虽然非常重要,但还需要其它要素来配合。

第二件礼物是自由

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与犯错误权

每当我谈到给儿童自由的时候,总会遭遇质疑。质疑者一般都把自由理解为“放任自流”或“无法无天”。它显示了我们对自由的理解尚处于一个幼稚的阶段。

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需要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怕孩子犯错误,凡事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做,孩子一旦失败就大加指责,这样的家长,就是强权家长,他们对孩子“关心和付出”越多,对其自由意志的剥夺就越多。

自由和尊重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全社会都在谈“尊重孩子”,却在“自由”的观念上出现盲区,尊重也就变成了空话。哲学家弗洛姆说:“如果没有尊重,爱就很容易堕落为统治和占有。”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失去了探索和认识世界的机会,也就失去了自我认识和调整的信心。

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自由的同义词不是放纵,而是选择力和判断力。

那些真正幸福快乐的孩子,是那些真正获得了自由的孩子,他们更清楚行为的界限在什么地方。而一个无法无天的孩子,其行为只是放纵,而非自由。放纵是压抑的后果,是选择功能的失效。这样的孩子内心软弱无力,因为他丧失了对自己的掌控力。

能否给孩子自由,是成人能否有分寸地表达关爱、有质量地去教育孩子的一块试金石。成人只有首先解放自己的心态,理解了自由意志在教育中具有何等价值,才能把“自由”这个无价之宝送给孩子。

第三件礼物是身教

家长的行动比语言更有说服力

我常收到家长来信,说自己的孩子跟小朋友玩时,老打别人,讲道理没用,揍一顿也没用。还有人问,如何才能改掉孩子的坏脾气?其实,这些家长只看到孩子的不是,却看不到自己给了孩子一个生气就打人、爱发脾气的坏榜样。而家长用行动告诉孩子的,远比言语告诉得多。

思想家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这三种方法恰恰是当下许多家长和教师最热衷运用的。古人说得多好,“言传不如身教”,这六个字无人不晓,但有多少人会以此为镜,真正践行身教?

活在虚荣中的家长不可能教给孩子踏实,刻薄的教师也不可能教会孩子宽容。为孩子做出表率,不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处时是什么面貌——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教材,你教给孩子的,全写在这里面了。

父母和孩子,是生命中最亲密的一种关系。现在大家已基本形成共识:给孩子好的教育就等于给孩子最可靠的财富。但到底给孩子的“教育”是什么,家长之间差别巨大。这个差别,主要不是理念、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手段的差别。这些会决定你给孩子的到底是银碗、金马车还是良弓。

无论都市或乡村,贫穷或富有,高官或平民,你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给孩子——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亲自做出良好的表率——这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给孩子的财富,也是孩子生命中得到的最美馈赠。


乔木美发造型


我住的院子楼间距挺宽,约一个篮球场大。对面楼的阿姐教孩子靠吼,隔那么远我每天都可以听到她教孩子写作业。

我要是她老公肯定想出轨,太恐怖了;我要是她的孩子肯定想自杀,太压抑了。

教育孩子最好的办法是:自己看开一点,学不会就学技能吧,总不会饿死。

花开有早晚,其实不必太着急。


小迷迷王子


我是一名三岁半孩子的妈妈,亲喂到两岁两个月,自然离乳。因有闺蜜在做亲子图书编辑工作,所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亲子阅读,目前已经能非常好的自我阅读。认识了很多字,大约二年级的水平,但是我们从没有主动教过孩子识字,就是日常阅读自我记忆。而我也在陪伴孩子过程中,越来越发现温和而坚定的方法最有效。靠威胁或者讲条件的方式,当场奏效,但是会在孩子心中留有阴影,而且他会学你。我们都有陪睡的经历,陪孩子睡觉,尤其是二三岁的孩子,你越放松他越放松,越能尽快入睡。如果你一会儿恐吓他快点睡不睡出去,或者怒目而视,他就会很焦虑或者很兴奋更睡不着。希望所有宝妈宝爸,温和而坚定,发脾气解决不了问题,共勉[祈祷]


养育男孩123


教育孩子我经常发火,我是性格比较急的人,有事总想快速达到效果。我在辅导孩子写作业时总是教几遍她学不会总会发火,孩子写作业总是磨磨蹭蹭我说几遍不起作用我就会发火。再加上我还要照顾其他孩子,还有其他家务等事情要做,总是想做什么事要立竿见影。我这样急脾气经常发火。发完脾气会后悔,下决心一定下次不发火,下次还是控制不住。感觉对孩子性格方面有影响,孩子会内向,自卑,胆小,做事小心翼翼。我一定要控制自己脾气。教育孩子要有耐心找方法。


三个孩子的全职妈妈阿


我个人观点认为:在教育孩子时,不能经常发脾气。经常发脾气,这样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准确儿点说是十弊一利,是失败的教育。在当下可以说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法。

1.对孩子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如何对孩子教之育之,使之成才,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如何教育好孩子,这是每一个社会和时代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是每一个社会存在的共性问题,只是共性问题的内容和管理方法不同罢了。

2.对孩子的教育管理,从教育方式上来说,有和风细雨式,朋友式,激励式,榜样式,服从式,批评式,严厉式,暴力式等等。严厉式的说教,简单点说就是发脾气教育。

3.从这几种教育方式来看,教育像其它事物的成长一样,经历过不少的尝试和提升。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类文明的提升,朋友式的教育无疑是最人性化、最适合孩子成长的一种教育方法。

4.朋友式的教育,构建了和谐宽松的学习和成长的氛围,能够使孩子快乐无忧轻松的学习成长,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开发了孩子的潜能。有助于孩子心理健康和学业成长。

5.朋友式教育,是一种在交流与探讨,合作与自主情况下的成功教育模式。

6.而发脾气式的教育,首先扼杀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经常发脾气,使孩子的学习有自觉变为被动,无所适从,恐惧压抑的环境中效率低下地接受知识。没有了发散思维,更没有了想像力,变成了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填鸭式课堂。

7.的的确确,这种发脾气的教育,可能适合调皮捣蛋心理强大,习武之人那种“棍棒”式教育成长吧!

个人观点,言语道断,激情陈昂,多有偏激。多有包涵!

[发怒][鼾睡]



新野教师菌


在教育孩子时家长大多会发脾气,因为孩子总是不能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特别是在做作业时,面对孩子的错误会突然失控,对孩子大吼大叫。这样有用吗?没用,其实家长都知道作用不大,可是依旧无法控制自己情绪,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一、放手

在孩子做事或做作业时,要学会放手。当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让孩子自己去做。比如在做作业时,把老师要求转达给孩子之后,剩下的就交给孩子了,不要在他身边看着孩子做,这样彼此都难受,孩子会有一种被密切监督的束缚感,而家长又会用自己的想法去左右孩子的思路,最终二人同时崩溃。正确的做法是孩子自己做作业,家长去做自己的事情,等孩子做完了,家长检查,找出错误给孩子标注出来,然后孩子独立改错。这样彼此有自己的空间,孩子训练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接触就不会吵,孩子不会的问题因为经过了二轮思考,当家长讲解时孩子会很快理解,就不会“平时父慈子孝,作业鸡飞狗跳”了。

二、宽容

孩子毕竟是孩子,不要用成年人的眼光去要求,要宽容对待孩子的幼稚,对待孩子的“无理取闹”,他本来就是孩子,你不能要求他那么循规蹈矩,家长要做的是教给孩子规矩,之后就是让孩子在规矩范围内“撒欢”,家长一定要宽容对待孩子的所有,这样才能既有规矩又有个性,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长。

三、底线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灌输给孩子底线意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原则,孩子不知道原则,但是家长要告诉孩子做事的边界,道德的底线。没有底线的教育会让孩子有才无德,会让孩子偏激自私,所以底线教育是一个优秀的家长必须坚持的原则。



心底的语5577


你一定不知道,当你对孩子“嗷嗷怒吼”时,有可能是南方巨兽龙——

也有可能是“大老虎”,还可能是条变色龙——

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秒变“暴力熊”——

哈哈,高八度的声音,一言不合就出巴掌,永远带着情绪和怒气沟通,一顿脾气下来,孩子们没记住为什么被训斥,只记得挨训的经历。

曾有人说:“这世上有一种东西是百害而无一利的——那就是发脾气。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NoNoNo,孩子也需要被说服。只有命令却不讲道理,必定没什么效果。

Yesyesyes,做错了事,惩罚与讲道理比怒吼更有效。

butbutbut,你发出的脾气真的是因为孩子的过错吗?当你绷不住个人的情绪,无意之间让孩子成为宣泄品,你的每次怒火都将成为孩子的阴影。

爱是需要不断练习的事情,少发脾气也同样如此。多数的脾气最后是两败俱伤,却很少能够达到效果。希望我们都对孩子多一点爱,少一点脾气。




国际医美整形威海正能


教育孩子时,经常对小孩发脾气,对小孩的教育是没有用的。因为,小孩只会觉得你脾气不好,不好接近而已。小孩只是敢怒不敢言,因为,他还小,表面上不敢反抗,但是内心是抗拒的。等他个子有你高的时候,他将会爆发内心压抑已久的怒火。此时,你会后悔,你对他小时候经常发的脾气。教育孩子,少发脾气,多点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会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