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覺得生活美好?

不定時炸彈BOOM


生活美不美好,要看用什麼心態去看。多數人應該都覺得生活美好吧。尤其是經受過這次疫情的考驗,相信會有更多的人懂得生活的美好。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


山居秋民


我個人覺得很幸福吧,因為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遇到的人不同,比如,我和老公戀愛的時候,他們全家都很喜歡,三十年過去,依然如故,所以感到幸福,在孃家又是最小的,排行老六,父母,哥,姐都很疼我,所以,個人的經歷不同,結果就不同。我現在退休了,孩子們也很孝順,老人身體也很好,剛剛過完八十六歲生日。老公也很愛我,所以我覺得生活的挺美好的!


用戶7484787542437


小時候經歷了貧窮歲月。沒白麵吃,沒新衣穿。一年四季,只有過節才有肉吃。每天走幾里地去外村上中學。一到星期天,得去地裡幫忙。現在的生活多好,吃穿不愁,出門沒汽車,至少有電動車。種地也機械化了。女人們還學會了跳舞,既鍛鍊了身體,又娛樂了心情。感覺生活美好、幸福。


春暖花開H


生活的意義感對當代人來說重要嗎?當代人的意義來源於哪裡呢?

前段時間,我們就這個問題在KY粉絲中進行了一次調查,共收到40,004份有效反饋。其中: - 女性81.65%,男性17.21%。 - 18-25歲的受訪佔50.48%,26-30歲佔29.60%,31-45歲佔16.59%。 - 大學本科和碩士及以上學歷佔大多數,分別佔58.46%和27.84%。 - 受訪中的57.62%是單身,25.50%處在戀愛關係中,已婚14.57%。 我們一起來看看,大家是怎麼看待“生活的意義”的。

我們發現,有80.17%受訪認為生活的意義重要,41.45%表示沒有意義的人生不值得過,但認為自己生活“很有意義”的人只有9.49%、認為“有意義”的有39.06%,也就是說,另外一半的人都是覺得自己的生活缺乏意義感的。


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對當代人來說,生活的意義感(meaning of life)是什麼? 有研究者認為,人們如果發現自己通過某些途徑得到了回報,這種回報可能是物質的、認知上的、情感中的,就可能會覺得生活是有意義的,哪怕他們說不清楚這些到底意味著什麼(Baumeister et al., 2013)。 這個定義可能有點抽象,我們和身邊的小夥伴聊了聊,大家覺得,當人們感受到生活的意義時,人們通常—— 有比較明確的生活目標,並且大部分日常行為、活動與目標是基本一致的 覺得自己的生活有價值,對他人有所貢獻,是被他人需要和認同的

*為什麼人需要意義感?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Viktor Frankl(1963)認為,人類天生具備一種尋找生命意義的內在動力。當我們相信生活有意義,而且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意義的時候,就能夠體驗到一種對生活的掌控感。 意義感也直接影響著人們的主體幸福感。我們的調查結果也顯示,那些覺得自己的生活有意義的人更少抑鬱,對自己的生活更滿意,也擁有更高的幸福感(P<0.01)。而缺乏意義感的生活則可能會使人們感覺到茫然,做任何事情都缺乏動力和激情(Reker et al., 1987)。那些幾乎不追求人生意義的人,即便他們並未患病,身體也會先調動自己處於一種“炎性反應狀態”,而這會導致ta們處於更高的罹患心臟病和癌症的風險之(Fredrickson et al.,2013)。

*影響人們意義感的因素有哪些?

1. 錢。調查發現,當人們的年收入在10萬以下時,收入越多,越會覺得生活有意義(P<0.01);但是當年收入超過10萬之後,收入和意義感的關係就變得不明顯了。也許就像老話裡說的,有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卻是不能的。

2. 愉快的事件和體驗。我們詢問了大家“最近半年是否經歷了很多令人愉快的事情”,其中,非常同意 “最近半年內經歷了很多令人愉快事情”的受訪中,有73.59%覺得生活“非常有意義”或“有意義”;而在沒有經歷那麼多愉快事件的人群中,對應覺得生活有意義的比例僅為13.38%。 也就是說,經歷更多愉快事情,真的能幫助人們獲得更多意義感(相關係數0.424,P<0.01)。

這也得到了研究的證實:積極的情緒可以提升人們對生活意義感的敏感程度,更容易體會到意義感(King et al, 2006)。也就是說,不是生活改變了,只是更能夠體會到生活中的意義感了。

3. 人格因素。責任感和開放性更高的人,會覺得生活更有意義(P<0.01);而神經質程度更高的人,意義感更低(P<0.01)。

4. 健康因素。越健康的人,越容易感受到生活的意義(P<0.01),而不夠健康的人往往需要先考慮生存問題。

我們請大家選出了Ta們認為最有意義的三件事,其中,選擇“有愛的人、被人愛和在乎”的人最多,佔79.21%。也就是說,大部分人都認為,“愛”是人生意義感最重要的來源。41.61%的人選擇了“獲得新的知識、信息和技能”、37.69%的人選擇“享受生活”,分列第二、三項。

一些KY粉絲和朋友也與我們分享了Ta們對於“生活意義”的具體看法—— “美”對我是有意義的,比如說看到了精巧的藝術品;或者接觸非常有趣的人和思想,我和這些人事物發生交流、互動的時候,就可以產生所謂的“意義”。 ——苟,25歲,商業發展諮詢師 我生活的意義是體驗和成長。本質還是體驗,成長是為了更好的體驗。如果說我最想體驗的,可能是愛情、知識、以及那種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憐憫。我也在尋求真愛,尋求本身就是一種體驗和意義。

——T,33歲,數據分析 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件和行為,是不是會帶給人們不同的意義感呢?我們請大家對自己做一些事時體會到的意義感進行評分(1-7分,滿分7分),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發現: 1. 付出(be a giver)比收穫(be a taker)更能夠帶來意義感。 在“傾聽朋友的煩惱”這一項上,參與調查者給出的分數是最高的,平均為5.12分。

學者Roy Baumeister認為,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就是要照顧他人、服務他人的,這會使我們獲得社會歸屬感,並感到人生有意義(Baumeister et al., 2013)。

有一位粉絲就分享了這樣一個有代表性的觀點: 我生活裡最有意義的部分,可能是參加公益活動吧。現在正職是在企業上班,也還在用週末的時間做活動志願者,年假有時候也會用來探望外地的小朋友。 我好像沒有特別在意自己從這些事情裡得到了什麼回報,付出的過程已經能讓我體會到很多被需要的滿足。當時間用來逛街、或者朋友們出去玩的時候,也很開心,不過等玩過就過了,但就好像不會感覺到什麼價值。

——Bella,25歲,活動策劃 2. 表達自我的休閒活動比純粹娛樂更有意義 與“在家上網”(3.63分)這類純粹自我娛樂性活動相比,“為了興趣閱讀”的平均分更高(6.13分)。一個可能原因是, “為了興趣閱讀”,能夠讓人們在閱讀中實現自我表達的意願,並提升對真實自我的認識,而這種提升與更高的意義有關(Schlegel et al., 2011)。

我們對生活目標和生活意義感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分析:70.19%的人有生活目標,在他們中間,有47.83%認為生活有意義;而在沒有生活目標的人中,僅有17.50%這麼認為。正如Emmons(2003)在研究中指出的那樣,當人在追求重要人生目標的時候,生活才會有意義。

我們發現,“精神滿足”(41.87%)、“身體健康”(36.44%)和“物質生活滿足”(26.25%)是人們最想要追求、實現的前三大生活目標。值得注意的是,這裡可能存在樣本偏差,因為KY粉絲可能本就是一群相比普通人群,更加在乎精神世界的人。

* 8成人認為,愛是意義感最重要的來源,可真的把追求真愛作為生活目標的人卻並沒有那麼多。 令我們有些驚訝的是,在前面的回答中,高達8成的人認為生活意義的最重要的來源是“愛”,而如同上表中顯示的,把“追求真愛”作為生活目標的排序並不高,排在精神滿足、身體健康、物質生活滿足、事業成功、家庭和睦之後。這可能是因為大家認為“追求真愛”不是一個可以通過努力就實現的目標。 或許,很多人覺得生活喪失了意義,正是因為Ta用來當作生活目標的東西,並非是能帶給ta意義感的東西。 我能夠感知到,愛和被愛帶給我的強烈的存在感和意義,但至少眼下,我沒辦法把愛作為最重要的目標。可能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吧? 既然現在沒有辦法得到愛情,我就只能先追求事業、金錢給我的安全感了。很世俗,但比較實際。現在我天天996,忙著的時候不覺得什麼,只是一旦閒下來,心裡還是會空得發慌。 ——Estar,25歲,課程顧問 能夠作為生活目標的,得是一些人為可控的事情。真愛主要靠命,靠追求是追求不來的。所以人只能退而求其次,追求工作賺錢這一類實際的事情。 ——匿名

高達一半的人,不相信自己能夠實現一種有意義感的人生。在調查中,約49%的人表示對實現嚮往的、有意義的生活沒有信心。

幸好,還有50.99%的人認為自己能夠實現有意義的生活。我們發現,男性、更年長的人、已婚的人、教育水平更高的人、更健康的人在這個問題上更有信心。 也就是說,掌握更多資源,在社會結構中佔據更主流地位的人,認為自己更有可能實現人生意義。好消息是,越老可能會越少感到人生空虛。

一個非常感人的數據結果是:儘管意義感似乎逐漸與當代社會脫節,但仍有44.99%的人表示想要“付出所有努力、不惜一切代價追求意義,並且願意承擔即便付出一切也實現不了的後果”。

我一直在尋找自己的意義感,從“我是誰”到“我要過什麼樣的人生”。我自己從農村出來,在上海學習工作了差不多10年,已經完全從原來的社會中脫離出來,但也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新的生活邏輯。我覺得只有找到自己認同的答案,才能消弭單獨一個人在面對龐大的社會時候那種浮萍感。

——huahua,24歲,市場研究員 我追求意義感,那會增加生命的厚度和豐富性。沒有意義的話,我會不知道每天該怎麼度過,會感到空虛和迷茫。做一些我認為沒有意義的事,是浪費生命。

——Eve,27歲,新媒體編輯 面對想要實現的生活,另外55.01%的人只想“順其自然”或“盡力而為”,對他們來說,最大障礙在哪裡呢? 結果顯示,有60.32%的人認為最大的限制在於“所能獲得資源有限”,47.97%的人選擇了“需要為別的事情付出時間精力”,比如,需要照顧年邁家人、先積累財富為之後的生活打好基礎等。 也有1/3左右的人將之歸為個人因素(動力不足和能力不夠),認為“社會沒有提供足夠機會”的人是最少的,僅佔12.73%。不得不說,大家對於社會的信心比我預想的要高。







在問卷的結尾,我們提出了一個開放題:如果未來能擁有額外的十年時間,且身體健康、沒什麼負擔或限制,你會選擇做什麼? 結果顯示,大家則更願意“充分享受人生”(78.06%)、“追求個人成長”(70.03%)和“陪伴家人”(63.15%)。



KY相信,這正是最能夠帶給人們意義感的事情——因為當你有了更多的生命,你只想把它用在最為重要的事情上。 我們有理由相信,當代半數人面對的“感受不到人生意義”的空虛感,正是因為我們過多地,把時間用在了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影響意義感的事情上:比如工作和賺錢。而沒有時間、精力和足夠健康的身心去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去尋找愛,投入愛與被愛;去找到自己的興趣和熱情所在,真正提升自己而不只是職場技能;去更多地體驗人生、更多享受生活,去和家人在一起;規律作息,努力保持更健康的狀態; 當我們把更多注意力放在這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上的時候,我們的空虛就會被真實的鏈接感(與自身的、與他人的、與當下的)填滿。 人生不過匆匆百年,我們都值得用一種更能帶來充沛存在感的方式投入其中。




芝麻醬Jiang


我就覺得生活挺美好的 ,這完全看個人的心態,沒有好的心態,你看什麼都是不好的,看透它是因為我經歷過生死,所以明白人就一次生命,沒有彩排的機會,每天都是真實上演,你活的開心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何不天天都開心了快進入不惑之年了還有多少時光經得起流逝,現在的我有自己的田地,茶山,菜園,雞棚,門前的河,後院的花,還有自家的農家樂,只要我真誠待人,努力的為自己的小目標肯定會更好的!加油💪


黃柏山信陽毛尖野茶


不知道。因為情緒波動跟隨事務環境變化,而思想在他們的影響下產生想法。每天的太陽都是一個新的開始,而每天所發生的事情都會不一樣。時間是流動的,人的思想也是變化的,有些時候,我們遇見對自己好或有利的事情,心情舒暢,自然感到生活美好。有些時間,我們遇見對自己阻礙的問題,心情低落,自然感到生活不美好。人生道路上總有高興的事情,也總有傷心的時候。生活美好取決於人的心態和心中始終保持美的嚮往。


添翼心語


內心再強大的人,感覺到幸福、生活很美好,都是某些時間點,而不是很長的時間段的事。很少人覺得生活美好這種感受會摒棄掉與周圍人的比較,只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覺得生活是不是美好,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的比較:

1、橫向比較。在同一時期與周圍人的比較。比如一個家族裡面,經濟條件相對較優,家庭美滿幸福,那就很容易掩蓋住生活中的摩擦和矛盾,感覺到生活是美好的。朋友之間,相對來說工作、收入、自由度都還不錯,那也容易覺得比大多數人過得好,感覺到生活美好。

2、縱向比較。現在與過去相比,物質極大豐富,生活條件好了很多,選擇也更多,精神生活也更豐富,一般來說大多數人還是會覺得生活是美好的。儘管在陽光照不到的地方,還有很多貧困人口,這就需要我們的善心、愛心,去幫助有需要的人,讓整個社會都更加和諧美好。

3、內心的需求。在不同的時間段,個人追求是會有變化的。就像20來歲的時候,急需要某方面的成就來證明自己。一切未定,就不一定覺得多麼美好。但是堅定方向、看得到希望,為之而付出的努力反而會使自己踏實,這也是一種美好的體驗。30來歲,急需要物質方面的積累和安全感,如果基本能滿足,可能也會覺得生活很美好。

總的說來,這個社會機會還是蠻多的,無論是物質方面還是精神方面,只要不是好高騖遠,努努力,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好,就更容易感覺到生活的美好。

就像現在隔離在家,其實蠻鬱悶的,需要做的工作更多,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前幾天特別容易發火,尤其是對孩子。但是我也反思了一下,很難得這樣跟孩子長時間相處。儘管不用24小時事事陪著他,想看他的時候,只要跨出房間門就可以做到。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美好?不苛責家人,這個是可以努努力做到的。下圖為這些天跟孩子一起做的美食:



不一定很多人感覺生活很美好,但是我們可以找到調節自己的方法,擁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嚮往吧。


酥梨甜橙


曲指算到開放帶路的,先富吃得開關糸好的,固定薪水高能辦事的三個人還覺得不夠,為什麼?勤快省吃撿用,有老小無社保,車奴,房奴,難辦事最能滶忍,勞動翻不過五指山,家難合的最苦,看視風光,內心在煎熬難受,退休有薪,單身有望補貼這口人也活得天花欲醉,30多歲一事天成狐朋狗友一大患沒壓力的也好過


視若以待



用戶一抹夕陽


疫情過後,生活更美好,家鄉解封第二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