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浙江官宣第一批疫苗已产生抗体?具有哪些意义?

尹家俊


从03年非典以来,这17年中国的科技进步是很大提升的,浙江对大数据、AI、云计算等都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这些都对疫苗的研发有大的帮助。不足为奇


守望麥-田


2020年2月22日,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宋志恒表示,他们的第1批疫苗已经产生抗体,已经进入动物实验阶段,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开始进行重组病毒的培养,将于近期开展动物实验。浙江省对病毒的筛选到第4代,目前,科研人员争分夺秒,攻克难题。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疫苗研发的周期比较长,我们必须尊重科学规律,经过科学严谨、安全的研究过程。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快速研发安全有效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是当前的迫切需求。那么疫苗现在研究到哪一步了?且看…

腺病毒载体疫苗

在腺病毒载体疫苗方面,广东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科研攻关组组长、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2月18日表示,他们2月5日完成抗原基因的DNA质粒的构建,2月12日在细胞水平证实抗原蛋白成功表达;2月15日获得重组腺病毒载体候选疫苗株,预计将于2月28日前开展动物实验。

mRNA疫苗

广东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科研攻关组组长、省科技厅厅长王瑞2月18日称:在mRNA疫苗方面,1月30日获得了完成S蛋白基因合成工作;2月2日完成1毫克mRNA疫苗合成;2月4日在细胞水平证实蛋白表达成功。动物实验证实mRNA疫苗诱导小鼠产生高水平抗体,目前正在进行中和实验评价中和抗体情况。

近年来兴起的新一代mRNA疫苗技术,具备开发与生产周期短的优势,能够实现疫苗的及时生产及应用。常规疫苗的研发, 分为发现验证、临床前、临床期三个阶段,有的可能历时几年、耗资几亿元。

近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转化医学平台与斯微(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依托“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干细胞战略库与干细胞技术临床转化平台”课题子任务——mRNA合成平台成果,快速推动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研发。近期,该项目已紧急完成立项备案。他们将利用相关平台技术,快速合成针对本次新型冠状病毒关键靶点的多种不同抗原序列的mRNA,并通过纳米脂质(LPP)载药技术制备成制剂,通过体内、动物实验,筛选和验证有效抗原,在此基础上将能在40天内完成大规模预防性2019-nCoV的疫苗样品生产、制备。疫苗样品制作完成后,可以送国家指定机构开展抗新型冠状病毒活性测试,完成必要的审批后,可尽快推向临床。

预防性疫苗是扑灭重大突发性传染疾病大规模流行的关键。针对本次2019-nCoV的流行,传统的疫苗存在生产周期太长的问题,例如重组蛋白疫苗的生产周期要5至6个月,不能满足及时扑灭疫情的需要。

重组蛋白疫苗

广东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科研攻关组组长、省科技厅厅长王瑞2月18日称:在重组蛋白疫苗方面,1月26日完成S蛋白基因合成工作;2月5日完成携带S蛋白基因的穿梭载体构建;2月17日获得第一代重组杆状病毒,正在制备第二代重组杆状病毒。

疫苗研发有固有的周期规律,在紧急情况下,开发和审批的流程大大加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