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漢”“大”有來頭!

“大武漢”是這樣大的!

武漢,別稱“江城”,是中國唯一的副省級城市,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水橫貫市境中央,將武漢城區一分為三,形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

武漢的歷史沿革:武漢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特大城市之一,作為武漢建城開端,武漢市郊的盤龍城遺址已有3500年曆史。春秋戰國以來,武漢一直是中國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武漢地方建制始於西漢,為江夏郡沙羨縣地。東漢末年,在今漢陽先後興建卻月城和魯山城(在今武昌蛇山興建夏口城)。時荊州牧劉表派黃祖為江夏太守,將郡治設在位於今漢陽龜山的“卻月城”中。公元223年(吳黃武二年),東吳孫權在武昌蛇山修築夏口城,同時在城內的黃鵠磯上修築瞭望塔,取名黃鶴樓。明末清初漢口與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同稱天下“四大名鎮”,稱為“楚中第一繁盛”,成為全國性水陸交通樞紐,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譽。清末漢口是與天津、上海、廣州等城市一樣租界分佈最多的城市之一,近代洋務派著名人物張之洞在武漢搞的蘆漢鐵路、漢陽鋼鐵廠、漢陽兵工程(“漢陽造”)、國立武漢大學(自強學堂)都是近代中國的洋務經典之筆;中華民國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武漢經濟繁榮,位居亞洲前列。

“大武漢”是湖北武漢的美稱。民國初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提出:“武漢應略如紐約、倫敦之大”。辛亥首義成功,孫中山先生驚歎:“武漢一呼,四方響應”,道出了武漢扼控四方的重要戰略地位。漢口開埠後,對外貿易更與上海並駕齊驅,成為“駕乎津門、直追滬上”的全國第二大城市,被譽為“東方芝加哥”

從近代歷史沿革來看,武漢原本是漢口市、武昌市、漢陽縣於1949年5月16日合併而成。1927年1月1日,國民政府將武漢設為京兆區,作為中華民國臨時首都;1929年一度設立漢口特別市(省轄市),1949年武漢解放後,武漢原本是漢口市、武昌市、漢陽縣於1949年5月16日合併而成。最初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轄,1950年改由中南軍政委員會領導,1954年才改為湖北省轄市。

歷史上中國都會中被冠以“大”的只有“大上海”和“大武漢”(大漢口)。“大武漢”與“大上海”交相輝映,成為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座曾被冠以“大”的都市。在解放前夕,一個漢口市就比其時的北平大。“緊走慢走,一天走不出漢口”,極言漢口之大,而漢口只是武漢三鎮之一!

在1938抗日戰爭期間,有一首歌響徹全國,叫《保衛大武漢》。每每想起這首歌,老人都會哼唱:“武漢是今日最大的都會,我們要堅決保衛她,像西班牙保衛馬德里”。

在1954年,武漢遇上歷史上特大洪水,長江沿岸響起“保衛大武漢”的口號。

在1998年抗洪時期,有一次提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保衛大武漢”。

在2019年底發生有發生新型肺炎疫情,武漢封城保衛大武漢!

武漢是全世界水資源最豐富的特大城市之一,水域面積佔全市市區面積的1/4,構成了武漢氣勢恢宏、極具特色的濱江、濱湖水生態環境。武漢現有大小湖泊166個,被稱為“百湖之市”。據美國權威雜誌《國家地理》據遙感衛星測繪得出的結論表示,武漢是中國(城區面積)最大的城市!

武漢市,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中國的經濟地理中心,被稱為“九省通衢”。武漢是全世界在校大學生最多的城市,內陸地區的金融、商業、貿易、文化中心。武漢正以“復興大武漢”為目標,重返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

大武漢確有其大。

武漢市=8個香港面積(香港面積1104平方公里)

武漢市=80個巴黎市區面積(巴黎市面積105.4平方公里)

武漢市=14個韓國首爾面積(首爾面積605.77平方公里)

武漢市=12個新加坡面積(新加坡面積716.1平方公里

武漢市=11個紐約市區面積(紐約市區土地面積789平方公里)

武漢市=5個英國倫敦(倫敦面積1577.3平方公里)

武漢市=4個日本東京面積(東京面積2188平方公里)

武漢市,面積8569.15平方公里,2019年尾總人口逾1400萬(戶籍人口908萬,流動人口510萬)。

登上黃鶴樓,極目楚天,武漢之大氣大勢盡收眼底:兩江交匯,龜蛇相望,三鎮鼎立,大江東去。武漢市域之浩蕩,氣勢之磅礴,不可不謂之大。唐朝詩人李白曾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著名詩句。

然而,在這座城市裡生活的人們從不以“大武漢”自居,開放包容、善良豪爽的武漢人永遠是這座城市的驕傲。 如今的武漢,市區規模內長江上有8座大橋,漢水上有6座大橋,74座公園,武漢的三環比許多都會的六環都要大許多,讓時速300公里/小時的高鐵圍繞武漢跑一圈,需要花上3個多小時。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湯遜湖,水域面積47.6平方公里,在武漢!中國第二大城中湖——東湖,水域面積33.9平方公里,也在武漢!而東湖是杭州西湖的6倍。其他水域也十分遼闊,大小湖泊370多個,水域率、湖泊率更是全國之首,站在東湖望不到邊界,最著名的西湖也僅是它的1/6。無論是歷史人文,還是地理資源,武漢不可不為之“大”,名副其實,實至名歸!

歷史上,武漢一直是全國經濟貿易中心,曾經有“貨到漢口活”美譽。一直到1982年,武漢經濟總量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位第一,在全國位列第四,僅次於京滬津三大直轄市,是真正的中國“第四城”,武漢因此被列為全國首批計劃單列市。

華中重鎮武漢是湖北省省會、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市和特大城市,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也是中央軍委聯勤保障部隊武漢聯勤保障基地駐所。

下面摘要分析大武漢有“十大”——

1,大都市大承載

從土地資源承載力來看,武漢市國土面積8494.41平方公里,僅次於北京、天津,超過上海、廣州、重慶(不包含偏遠縣),是香港的8倍,新加坡的13倍;建成區面積不足全市總面積的1/4;

武漢“1+8”城市圈於2007年正式上升為“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戰略後,作為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武漢正攜手湖南長株潭城市群、江西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致力打造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

國務院又批覆武漢東湖高新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武漢成為繼北京之後全國第二個擁有國家級自主創新示範區的城市。

2大文化大首創

縱觀中國近現代史,武漢是一個兼收幷蓄、革故鼎新之地。武漢人秉承荊楚先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拓精神和“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昂揚氣概,武昌首義,帝制終結,共和始創。改革開放後,武漢勇立潮頭,一度成為全國城市綜合改革的風向標,天下第一街、第一位洋廠長、第一支商業企業股異地上市……城市管理三包,

1889年,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督鄂18年間,改書院、興學堂、倡遊學,開中國近代教育和武漢文化開放之先河,使武漢的教育領先全國。他創辦的自強學堂(武大的前身)、湖北工藝學堂(武科大前身)、湖北師範學堂、兩湖總師範學堂等,至今還深深影響著武漢的文化教育。

張之洞大興實業、發展交通,使得開埠較晚的武漢一躍進入中國近代工業第一方陣。“駕乎津門,直逼滬上”,贏得“大武漢”的稱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打響辛亥革命的第一槍。以武昌首義為開端,辛亥革命敲響了兩千多年封建專制統治的喪鐘,打開了中國社會進步的閥門。

為打造全國最優投資環境、全國一流城市環境,武漢市於2011年4月起強力推進“治庸問責”原有748項審批事項取消、下放,調整409項,所有辦事流程全部控制在5個以內,在全國率先實行工商註冊登記“零收費”。

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文化”的力量往往出乎人的意料。武漢正以文化再造為源頭,不斷解放思想,自我加壓;各行各業的“武漢人”則以“跳起來摘桃子”的精神,奮發有為地在競爭中搶佔制高點、增創新優勢。作為在漢中國企業500強之一,湖北中煙公司自2002年以來,一直堅持以企業文化再造為源頭,促使企業從中國捲菸業內“散亂低差”的代表變為全行業發展進步的典範,被國家菸草專賣局局長姜成康稱譽為“中國菸草的奇蹟”。

武漢市的本地法人銀行漢口銀行,在全球1000家大銀行排名由808位飆升至484位。

如今的武漢,在“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新城市精神指引下,在各方智慧的支持下,全市幹部群眾正按照“中部第一、全國一流”標準,全面推進各項工作。

3,大教育大院所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是生產力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作為中國科教重鎮的武漢,擁有69所普通高校(“985”高校2所、“211”高校7所)、106所各類科研機構、59名兩院院士、20個國家級實驗室、20家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高校畢業生人數全國第一,科教綜合實力全國第三。建國後,武漢的綜合科教實力助推了“大武漢”的形成。武漢是中國最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擁有教育部直屬211及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如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南民族大學等院校。

還有中科院分支機構和眾多的央企研究院所。這些院校本身佔地不小,比如華中農業大學7425畝,華中科技大學6780畝。截止2013年統計數據,武漢在校大學生人數已達118.33萬,雄踞全球第一。

科教、人才優勢也使武漢頻頻受到國家政策的青睞。2009年12月,繼北京中關村之後,國務院批准武漢東湖高新區為國家第二家自主創新示範區;2010年,武漢市獲批成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

武漢市委市政府更是積極引導,正在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打造“資本特區”,出臺了政府獎勵、購租房補貼、稅收返還、人才引進、企業上市、環境優化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優惠政策,促進科技與金融有效結合,推進自主創新,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進一步將武漢市的科教比較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

4大光谷大科技

世界一流的高精度等離子切割機、四個國際電聯標準,中國第一根光纖、第一個光纖傳感器、第一臺半導體激光器,中國第一家國家級的光電子產業基地……這些“第一”都有一個共同的誕生地:“中國光谷”。2011年,“中國光谷”的光電子信息產業總收入達到1450億元,成為中國該領域參與國際競爭的主力軍。

在光纖通信產業,“中國光谷”的光纖光纜生產規模居全球首位,國內市場佔有率66%、國際市場佔有率25%;光電器件國內市場佔有率達60%,國際市場佔有率12%;激光產品國內市場佔有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並擁有烽火通信、長飛光纖(世界排名第一的光纖光纜生產企業)、武漢光迅、楚天激光等一批在全球具備研發和產業競爭優勢的企業集群。

在研發領域,“中國光谷”擁有以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為代表的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2011年,華工科技、長飛光纖被認定為國家創新型企業,烽火通信入選首批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全球首臺71英寸激光電視、中國首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紅光高清視盤機、中國首套汽車車頂蓋激光在線焊接系統等一批科研成果密集湧現。

正是由於武漢在光電領域國內首屈一指的科研創新能力和產業集群優勢,在世界銀行聯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佈的《2030年的中國:建設現代、和諧、有創造力的高收入社會》報告中,將武漢與北京(IT與軟件服務)、上海(金融與工程服務)、深圳(物流與商業服務)、成都(航空)一併,列為“正在成為中國公認的知識與創新中心”城市。

5大工程大設計

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水利樞紐、世界線路最長的調水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世界一次性通車裡程最長高鐵——武廣高鐵、中國設計難度最大的高速鐵路——滬漢蓉高鐵、中國設計難度最大的山區高速公路——滬蓉西高速公路、飛架南北的多座現代長江大橋和中國第一座跨海特大橋東海大橋……這些代表中國乃至世界頂尖設計水平的工程項目,都出自雲集武漢的各勘測設計企業之手。武漢還是中國橋樑建設的名片,提到中國橋樑史,就不得不提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橋”的武漢長江大橋,這種“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精神,武漢江段就有約十座跨江大橋。

武漢工程勘察設計企業中已經獲得工程設計綜合甲級資質的單位有6家,工程勘察綜合甲級資質的單位有12家,進入全國設計行業百強的企業常年保持6~10家,工程設計行業綜合產值達485億元,在全國僅次於部委和科研院所云集的北京。到2015年,武漢市設計產業的總產值預計達1000億元,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工程設計之都”呼之欲出。

2011年,中國武漢工程設計產業聯盟正式成立。聯盟由武漢地區的建築、市政、鐵路、公路、水利、電力、冶金、機械等勘察設計行業龍頭企業,以及國內著名的勘察設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諮詢機構、建築業製造業企業、投資公司等32家單位組成;彙集了工程院院士和勘察設計大師30多名,高級技術人才近萬名,註冊工程師5000名,形成了“設計人才聚集高地”。 工程設計產業不但為武漢聚集了大量的國際國內頂尖設計資源和人才,還成為銜接建築、水利、機械等相關產業的有力紐帶。勘察設計行業作為典型的高科技,進而逐步變過去在國內、國際工程承包中的勞務輸出為技術、設備、甚至整體解決方案的提供,以此來開拓國內國際市場,還有利於帶動武漢市的機械、電子、製造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6大交通大機場

武漢自古被稱為“九省通衢”之地。2009年,武漢被國家發改委批准為全國首個綜合交通樞紐研究試點城市;2011年,交通運輸部進一步提出,要把武漢建成“祖國的立交橋”,武漢正逐步實現由“九省通衢”向“九州通衢”的跨越。

從鐵路來看,京九、京廣、漢渝、武九鐵路幹線和京漢廣、滬漢蓉高速鐵路在漢形成雙“十”字,“亞洲第一”的武漢北編組站建成啟用,武漢躋身全國四大鐵路樞紐和六大客運中心之一,日漸成為全國的客運、貨運和高鐵樞紐。

客運方面,武漢鐵路局每年發送的旅客數量超過6000萬人次, 貨運方面銜接北京、西安、重慶(成都)、廣州、南昌(福州)、上海等鐵路樞紐,實現武漢城市圈內1小時、500公里6小時、1200公里24小時通達的快速貨運服務。

從水運來看, 2011年1月,國務院將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長江航運發展迎來新機遇。湖北省投資百億元啟動武漢新港建設,由原武漢港和鄂州、黃岡等區域內的27個港區組成港口集群,規劃岸線627公里,最大靠泊能力7000噸,集裝箱吞吐能力達150萬標箱。這種“跨行政區劃整合資源,沿江城市合力建設”的港口模式,在全國獨一無二。

從航空來看,在武漢綜合交通樞紐中,隨著天河機場成功“擴容”,第三航站樓動工開建,國內外各大航空公司紛紛進駐,國際航線密集開通,武漢正日益成為中國內陸直通歐洲的“中轉港口”和國際先進要素的匯聚基地。

7,大商貿大物流

武漢自古就是中國的商貿重鎮、通商口岸,“買全國、賣全國”“貨到武漢活”的說法延續至今。

武漢已逐步成為全國主要消費中心之一。在國內省會城市中僅次於廣州,位居第二,人均消費水平則排名全國第六。

全市共有商業機構1萬多家,全球主要外資商企在武漢開店數量超過36家,各類連鎖經營網點發展到6000多個。

特別是以武商集團、中百集團、中商集團、九州通為代表的一批有實力的本地市場主體,逐步從武漢走向全國。僅中百集團,截至2011年底,就擁有倉儲超市203家,在武漢市以外開業的數量佔比超過65%。

擁有“天下第一街”美譽的漢正街,正整體搬遷至“漢口北”新市場,迎來提檔、改造、升級的新機遇,著力打造以大型商業廣場、物流中心、電子交易平臺等為配套的國際化交易超級市場。

武漢於2009年被國務院確定為中部物流區的中心,2010年被商務部授予“全國流通領域現代物流示範城市”,2010年,武漢市社會物流總額已達14861億元。

武漢東西湖保稅物流區和東湖綜合保稅區於2008年和2011年先後獲批設立,加上位於武漢經濟開發區的出口加工區,武漢市匯聚了三大海關特殊監管區。

建成中國國家級物流中心的目標,形成以本地為區域物流組織中心的輻射系統佈局——1小時輻射省內主要城市、2小時輻射中部省會城市、4小時輻射北京、上海、廣州、重慶等中心城市、12小時輻射區域國際城市、24小時輻射全球城市的設施系統。

8大江湖大航運

武漢懷抱“兩江”,長江、漢水穿城而過並交匯於市中心,塑造了“兩江三鎮”的城市骨架;166個湖泊、272座水庫星羅棋佈,165條河流縱橫交錯,水域面積佔全市國土面積的1/4,居全國大城市之首。湖泊水域面積779平方公里,其中東湖水域面積33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武漢人均淡水資源量也高居全國各大城市之首,為北京的71倍、上海的19倍、廣州的5倍。

慕“水”之名而來的萬達集團,選址東沙湖連通之處、楚河之畔⑩,投資500億元,傾力打造“武漢中央文化區”。2011年9月30日,中央文化區一期的“楚河漢街”正式開業,國慶期間即吸引客流逾200萬人,成為全國假期人流排名前三的熱點區域。 2010年被國務院正式明確為長江中游航運中心。臨江規劃的武漢長江航運中心大廈,總投資37億元,建成後將成為長江中游最現代化、國際化、服務功能最完備的港務樞紐綜合體。

此外,武漢還著力塑造“大江大湖大武漢”的城市形象,發展濱江濱湖特色旅遊業。武漢已從多年的旅遊過境城市,一躍成為中國重要的濱江濱湖特色旅遊目的地。

9大鋼鐵大機車

作為建國後第一個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的武鋼,進入新世紀以來,通過聯合重組,目前生產規模已近4000萬噸,穩居世界鋼鐵行業第四,並於2009年一舉躋身世界500強陣營。

隨著武鋼的做大做強,寶鋼、鞍鋼等鋼鐵巨頭也更加看重投資武漢。寶鋼集團投資在漢啟動板材剪切中心和鋼材物流中心項目;鞍鋼集團投資打造“鋼材剪切激光拼焊”項目,新日鐵與武鋼集團聯合出資18.5億元,在漢建設鍍錫板鋼鐵項目……隨著寶鋼、鞍鋼、武鋼、新日鐵等國內外鋼鐵巨頭“會師”武漢,武漢鋼鐵產業集群效應不斷增強。

鐵路機車製造企業——南車集團,在漢投資建設了亞洲最大的鐵路貨車研發製造基地;北車集團也斥資32億元,在武漢建設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基地和研發中心,填補了江城鐵路客車製造空白。自此,中國鐵路機車製造兩大巨頭均在漢“落戶”,武漢一舉躋身中國鐵路機車製造“第一方陣”。

10大汽車大部件

近年來,武漢汽車整車生產能力不斷增強,汽車產業產量和產值節節攀升,已成為支撐武漢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目前,武漢已擁有神龍汽車、東風本田、東風乘用車等7家合資和自主汽車生產企業。

隨著標緻、雪鐵龍、日產、本田、通用等排名世界前10的大型汽車集團紛紛在漢投資設廠,武漢成功聚集了美、日、法、自主品牌四大系列,成為全國汽車系列之最。算上今年即將投產的本田二廠和明年建成的神龍三廠,武漢汽車整車產能有望逼近300萬輛,這也意味著武漢在邁往“中國底特律 ”夢想之路上又近了一步。

經過近來10多年持續建設,如今的武漢已經發生了驚天鉅變:

長大了。連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東湖,因為城市建設的發展,不得不退居第二,將頭把交椅讓位於同處一城的湯遜湖。

長高了。高樓大廈鱗次櫛比,華中第一高樓綠地中心屹立武昌江邊傲視群雄。

暢通了。相繼建成了二環、三環和五環(五環為繞城高速公路),四環2020年即將全線貫通;截至2019年1月,軌道通車線路11條,通車裡程達305公里,位居全國第六(詳見下表),而且還在以每年通車2條線路的速度增長。

靚麗了。兩江四岸江灘,已經被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江灘公園;超過100公里的東湖綠道,彷彿為東湖鑲嵌了一串奪目的翡翠項鍊;首次被中央文明委評為全國文明城市。

實力增強了。《2018中國城市綜合實力排行榜》,武漢排在北上廣深之後,成為“中國第五城”。闊別幾十年之後,武漢終於重新回到全國城市第一方陣。

“大武漢”“大”有來頭!


“大武漢”“大”有來頭!


“大武漢”“大”有來頭!


“大武漢”“大”有來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