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邊的小豆豆》小林校長:每個孩子都具有優良品質,要善於發現

學霸老母,一位生完孩子抑鬱後喜歡閱讀和寫作的媽媽,一邊陪娃,一邊充電,學習在路上......


無論哪個孩子,出生的時候,都具有優良的品質,只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這些優良品質可能會受到損害。所以,我們要早早地發現這些‘優良的品質’,並讓它們得以發揚光大,把孩子們培養成有個性的人。 ——小林校長

教育專家孫雲曉評說此書時說:“童年是永恆的,是超越時空的,是有獨特價值的。實際上,黑柳徹子對童年的發現與證明,不亞於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

《窗邊的小豆豆》小林校長:每個孩子都具有優良品質,要善於發現

之所以對黑柳徹子給予了高度評價,是因為《窗邊的小豆豆》獲得了太多的榮譽:它的中文簡體版曾連續72個月登上全國暢銷榜,銷售量更是超過了200萬冊。

《窗邊的小豆豆》是一部非常通俗易懂的兒童讀物,由日本的作家、節目主持人黑柳徹子所著,記錄了她自己上學時所發生的真實故事。

“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東京,講的是一所小學和那裡上學的一個小女孩的故事,”書的開篇就介紹了故事發生的時間、背景和主要人物。

小豆豆是我們的主人公,除了小豆豆,還有兩個重要人物:小豆豆的媽媽以及小林校長,今天我們就從小林校長的角度來剖析一下這本書。

《窗邊的小豆豆》小林校長:每個孩子都具有優良品質,要善於發現

黑柳徹子坦言,《窗邊的小豆豆》記錄的就是巴學園和小林校長的故事,雖然自己和校長約定長大後做一名巴學園的老師,但是並未兌現,所以作者以自己的筆觸記錄下了自己所經歷的一切。

我想至少讓人們知道,有這麼一位小林先生,他是怎樣深深地愛著孩子們,他是用什麼樣的方式教育孩子們的。這一切,我覺得必須詳細地寫下來......

《窗邊的小豆豆》小林校長:每個孩子都具有優良品質,要善於發現

問題“小豆豆”真的有問題嗎?是孩子有問題,還是大人有問題?

媽媽第一次帶小豆豆去巴學園的時候,緊張極了,很擔心校長不喜歡小豆豆,因為小豆豆實在太活潑了,小豆豆已經被退學了一次,這一次,媽媽不知道校長是否會接納她。

如果單從老師的描述看,小豆豆的確算是一個“問題兒童”——坐不住、活潑、好動,沒法專心,一刻也不消停......

帶過她的女老師戲稱她會讓整個班級的學生都受到干擾,不僅如此連隔壁一年級的班主任也覺得很受干擾,所以她建議孩子轉學:

1.小動作太多:開關書桌的蓋子上百次,筆記本、文具盒、課本要一樣樣放進去、拿出來,來回開關文具;

2.上課不專心:老師上課的時候,她喜歡站在窗邊,然後不停地和窗外的人打招呼,看到宣傳藝人走過還會大喊大叫讓藝人表演節目,表演完一支曲子還不行,還繼續站著要跟藝人打招呼......除了和藝人打招呼,還要站在窗邊大聲地問燕子,“你在做什麼?”

3.破壞公物:美術課畫國旗卻畫了軍艦旗,不僅如此,還在旗子周圍畫了很多穗子,甚至一直把穗子畫到書桌上,導致桌子的三個方向留下了黃色鋸齒痕......

媽媽四處奔波,為小豆豆尋找新的學校,希望有一個學校能接受她,後來,他們來到了用矮樹做大門,用電車當教室的巴學園。

小豆豆第一見到校長的時候就忙不迭地問道:“您是校長先生呢,還是車站的人?”校長並沒有打斷而是笑著回答:“是校長先生啊!”

進行簡單的寒暄之後,校長提議讓媽媽先回,說自己想和小豆豆談談,這一談就是四個小時,校長全程傾聽:邊聽邊笑,不時點頭,十分配合。

在交談的過程中,校長絲毫沒有擺什麼架子,而是把自己當做小豆豆的忠實聽眾,耐心傾聽,讓人感動的是,校長給了小豆豆足夠的尊重:

把椅子拉到小豆豆跟前、向前探著身子、專注地聽著——四個小時,一次也沒有打哈欠、一次也沒有露出不耐煩的樣子;

引導孩子發言——“把想說的話,全部說給老師聽聽”;繼續啟發孩子發言——“後來呢?”“已經沒有了嗎?”

當小豆豆絞盡腦汁地無話可說有些傷心的時候,校長先生會站起來,用溫暖的手摸摸小豆豆的頭,告訴小豆豆,“好了,從今天起,你就是這個學校的學生了。”

面對活潑開朗、天真爛漫的小豆豆,校長有耐心、認真傾聽並給予一個孩子足夠的表達空間,不得不說,小林校長是一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

《窗邊的小豆豆》小林校長:每個孩子都具有優良品質,要善於發現

其實,當小豆豆被之前上學的老師定義為“問題孩子”時,小豆豆也會覺得,自己為什麼和別人不一樣?就像是被排斥在外,這一點,黑柳徹子在後記中也有提到:

“窗邊”給人一種被排除在外圍(非主體地位)的感覺,在第一所學校,我總會隱隱約約地有一種被排斥感,所以用了“窗邊”這個詞。

<strong>幼兒心理問題剖析:孩子不是多動,只是靜不下來

其實,像小豆豆這種活潑、好動、一刻也停不下來的孩子很容易被當作“問題兒童”,甚至被貼上“多動症”的標籤。

《讀懂孩子的心》將多動症和活潑好動的孩子進行了根本的區分並提及,活潑好動的孩子雖然有些行動看起來比較隨意,但往往反映著某種內在發展規律:

  • 無意注意佔優勢—容易被周圍環境中的新奇事物吸引
  • 有意注意某事物的時間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明顯加長;

孩子好動,只是因為精力過剩,遇到這樣的孩子,要有策略地進行引導,更好地釋放過剩精力而不是對孩子進行打壓。

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a.加強集中注意力的培養—通過看書、聽故事等方式,逐漸延長孩子注意力的時間並培養他們靜坐的習慣;

b.培養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好動的根本原因是生活習慣不規律,所以父母要培養孩子氧層規律生活的習慣;

c.把過多的精力發揮出來—孩子好動是因為精力過剩,父母可以對孩子進行正面引導,來釋放過剩的精力;

<strong>霍桑效應

“霍桑效應”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效應,原指美國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廠,因員工有各種不滿而導致影響工作效率,後來心理學家支招,讓工人們盡情宣洩不滿,之後工廠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小林校長很好地運用了“霍桑效應”,讓孩子很好地進行宣洩表達,將小豆豆的活潑好動、喜歡說放在正確的地方,就給她充足的時間、空間,並沒有刻意壓制孩子的天性,這一舉動真的很人性化。

怪不得,小豆豆從第一次見到小林校長就特別喜歡(“能永遠和這個人在一起就好了”),要知道,無論是之前還是之後,都再沒有像小林校長這麼認真聽小豆豆說話的人了。

電車教室—給孩子充分選擇的權利而不是剝奪他們的權利

巴學園的教室很特別,不是房間,而是用電車充當教室,除此之外,教室的座位也不是固定的,你可以感覺當天的心情和方便,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座位。

學校很特別、教室很特別,不僅如此,就連上課方式也很特別,不是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按時間段和順序上課,而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選擇:

當天所有的課程以及要學習的內容都在黑板上,學生可以從自己喜歡的那門開始學習——先上作文也行,先上算術也行,各自找到各自的角落進行學習,學生可以從自己最喜歡的科目開始一天的學習(喜歡的先學,不喜歡的後學)。除此之外,上課的時候也不是傳統的老師教、學生學模式,而是採用自習的形式,學生不明白的,可以當面向老師請教,直到自己弄懂......

這樣的教學,才是真正的“不教而學”,因為課程設計完全貼合孩子的興趣愛好的(學生聽課不走神),老師也可以清楚地瞭解每個學生的個性以進行針對性的指導。

我們總在說,對孩子要因材施教,又有多少教育工作者真的做到了呢?我們除了一邊逼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一邊責怪孩子不爭氣,有真的做到因材施教嗎?恐怕沒有。

不得不說,小林校長的教育理念真的很先進,雖然當時是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但當時就能做到因材施教,真的很了不起!

巴學園不僅在進行著“真正的學習”(因材施教),還給了孩子們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比如,如果大家上午就完成了一天的學習計劃,那麼下午一般會去散步。

老師會帶著孩子們觀察油菜花、觀察蝴蝶,去看流星井,孩子們甚至會天真地討論“星星為什麼不發光?星星也睡覺嗎?”等之類的問題。

文中將小豆豆的第一次上課和戶外散步描述為:“小豆豆在巴學園的第一天,就在這樣的春風中開始了。”“小豆豆的心裡被喜悅塞得滿滿的。”

與其說,巴學園是小林校長的巴學園,不如說,巴學園是孩子們心心向往併為之努力的巴學園,學校沒有校歌自己編、新的電車來了一起等......

那首在孩子們熱切地期盼中而誕生的只有幾個音符的校歌,“巴學園,巴學園,巴——學——園!”大概會一直停留在孩子們的腦海中。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 把孩子當作一位很有人格的人來尊重

小豆豆最珍愛的錢包掉進了學校的廁所裡,為了把錢包撈上來,小豆豆自己來到廁所的掏口,開始拿著長把舀子往外掏。

小豆豆將學校廁所的掏口掏的亂七八糟,舀出來的東西已經退成了一座小山,且上課鈴響了,她還沒有回到教室。

看到小豆豆在做的事,小林校長並沒有罵她蠢或是以“太危險”為藉口而進行制止或包辦,只是像好朋友似的說道:“弄完以後,要把這些全都放回去,啊”只此一句。

事實上,小豆豆的確為自己犯的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便池幾乎被掏空,地面上堆起了一座挺高的小山,雖然沒找到錢包,但經過這麼一折騰,小豆豆下次上廁所的時候就再也不往下看了。

小豆豆感慨:“除了小林校長,不會再有第二個人了”,媽媽聽了之後也對小林校長大加讚賞,“真實一位了不起的人”。

因為小林校長尊重小豆豆,讓小豆豆承擔起自己做錯事之後的全部後果,所以也收穫了小豆豆對他的越發信賴和喜歡。

不得不說,小林校長的“無為而無不為”的教育方式真的高,不僅讓孩子自己意識到錯誤,還讓孩子學會如何從錯誤中吸取教訓,避免以後再犯。

<strong>幼兒心理問題剖析:孩子淘氣是基於自發性意志的表現

很多時候,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淘氣,從而給孩子貼上“淘氣包”、“壞小孩”的標籤,殊不知,孩子淘氣是有原因的,除了好奇,還有其他因素:

  1. 極強的表現慾望—孩子表現欲強,希望引起成人的注意,因對行為的控制力不夠好,所以出現所謂的“淘氣”行為;
  2. 逆反心理—孩子好奇心強,想要進行探索,父母越是不讓看、不讓做,孩子越想看、越想做;
  3. 精力過剩—當孩子過剩的精力無法施展,便會表現出“淘氣”的行為;

孩子的淘氣其實是一種自發性的發育、成長行為,作為父母,要學會靈活應對。具體該如何做呢?可以通過一下幾招來進行:

  1. 要積極引導—不聽之任之,適當糾正並引導孩子的淘氣行為
  2. 別忽略孩子—如果孩子淘氣的目的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父母應該多陪伴孩子、關心孩子, 傾聽孩子的訴求,告訴孩子:想吸引爸爸媽媽的注意力可以嘗試更正確的做法;
  3. 在淘氣時進行教育—孩子淘氣時,是進行教育的最佳時機,可從兩個方面入手:a,向孩子介紹相關知識;b,耐心講道理,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4. 別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孩子淘氣,好奇佔主要因素,切不可因為孩子淘氣就斥責、限制孩子,要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

通過游泳課對孩子們進行身體教育:“無論什麼樣的身體,都是美麗的!”通過吃飯時間對孩子進行語言教育;通過運動會讓身體障礙的孩子消除自卑心理

1、特別的游泳課

天氣熱了,小林校長提議把游泳池(一個兩頭窄、類似船一樣的泳池)放滿水,讓大家到禮堂集合,脫完衣服一起下水游泳。

游泳不用穿泳衣,不管你是瘦弱的還是胖胖的,也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大家全都光著身子,笑著鬧著,吵著叫著,在水裡盡情地嬉戲......

其實,小林校長之所以讓孩子們光著身子游泳有他的教育意義所在:

  1. 與其在別人面前拼命掩藏自己的身體,顯得不自然,不如光著身子;
  2. 無論什麼樣的身體,都是美麗的—巴學園裡身體有障礙的孩子有好幾個,當所有人在游泳池中光著身子游泳,一件件往下脫衣服時,那種對自己身體的羞恥感也會一層層脫落;

不僅如此,小林校長還通過扮妖怪、捉妖怪對孩子們進行恐懼教育,通過“韻律操”對孩子們進行音樂感覺教育。

為了讓孩子們盡情地玩耍,小林校長會讓孩子們穿上最差的衣服到學校來,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當孩子們穿上最差的衣服時,孩子們就會無所顧忌地盡情玩耍(不用擔心衣服弄髒或弄破)。

2、有趣的吃飯時間

巴學園的午餐很特別:每個孩子需要準備“山的味道”(山上出產,比如蔬菜、肉等)和“海的味道”(海里出產,比如魚啊之類)的菜餚。

如果哪個孩子飯盒裡只有“海的味道”或“山的味道”,校長和夫人會拿著鍋給不夠菜的孩子補齊,不僅如此,小林校長還會趁機給孩子們進行相關的教育,比如,問孩子們:魚鬆是海里的還是山上的?

為了讓孩子們心情愉悅地吃飯,小林校長會將《划船歌》改編為“我吃啦”:

好——好——嚼啊

把吃的東西

嚼啊,嚼啊,嚼啊,嚼啊

把吃的東西......

我吃啦

為了讓大家更善於說話,小林校長在“我吃啦”之後,又增加了一個節目,那就是“由誰來‘說說話’”:吃飯的時候,每天由一個人到圓圈中間說話。

就這樣,“由誰來‘說說話’”的節目開始了,可有一天,輪到的那個男孩,無論如何也“不想說”,因為他認為“自己沒有什麼可說的”。

遇到這種情況,小林校長沒有認為男孩是在故意找彆扭或者存心找麻煩,而是笑著鼓勵,“讓我們編一個吧。”

校長:想一想你今天早晨從起床,一直到來學校,這之間都有什麼事情?一開始,你做什麼了?

男孩:哎——

校長:你看,你說了“哎——”,這不是有話說了嗎?“哎——”之後,再說什麼呢?

男孩:哎——早晨我起床了,然後呢......

校長:很好。就這樣,大家都知道你在早晨起床了。對你來說,從“沒話說”到“有話說”,這就已經很不錯了。

男孩:然後呢......(聲音非常響亮)媽媽對我說‘快刷牙’,我就刷牙了。

校長拍手,大家也拍手。

男孩:然後呢,我就到學校來了。

在校長眼裡,孩子們能夠大膽地站在別人面前,清楚、自由、毫不羞澀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必要的,絕對有必要的。

對男孩來說,這也是一段寶貴的經歷,因為小林校長鍛鍊了孩子的膽量,提高了孩子的表達能力,還很好地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一定會記得校長和孩子們熱烈的掌聲吧。

3、故意設計的運動會

巴學園的運動會更有特色,因為除了像拔河和二人三腳的常規項目,其他比賽項目幾乎都是小林校長自己設計的:

  • “鑽鯉魚比賽”——從出發點跑到校園正中間布做的大理由前,從魚嘴裡鑽進去,再從尾巴鑽出來,然後跑回原來的出發點;
  • “找媽媽比賽”——學生先跑一小段,然後鑽過一個個空格(橫放木梯搭建),拿出對面的筐裡的信封,讀信,然後按照信紙上的大人名字找人,找到之後,拉手一起跑到終點;
  • “全校接力賽”——跑的並不長,但要跨過學校中央正對著大門通向禮堂的扇形臺階:跑上臺階,然後再跑下來,臺階要一級級上,一級級下,不允許一步邁好幾級;

可以說,運動會所有的項目都是小林校長特別為個子矮且手腳短的高橋君設計的,當然,高橋君也不負重望,運動會上,他奪得了每個項目的冠軍(成功後的驕傲、激動和喜悅則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裡)。

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小林校長希望高橋君不要因為身體而感到自卑,相反,校長希望他,“不要忘記奪得第一名時的自信”。

黑柳徹子在後記裡提及,後來的高橋君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國學院久我山高中,然後升入明治大學電氣工學系,並從那裡畢業。

小林校長特別為身體矮小的高橋君涉及了特別的運動會,並不斷鼓勵高橋君,“你絕對能做到”,後來,高橋君憑藉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冠軍,感受到了成功的光榮和喜悅。

小林校長身體力行地對孩子們進行教育,他會經常對小豆豆說,“你真是一個好孩子”,會經常對高橋君說,“你絕對能做到”!這兩句話都深深地影響著小豆豆和高橋君的一生。

<strong>角色效應

心理學上有一個“角色效應”,指的是,人們會因自己不同的社會角色而引發不同的心理或行為變化。當高橋君從心裡覺得自己“絕對能做到”,那麼即便遇到困難、挫折,他也會想辦法克服。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邀請一些不太懂禮貌的孩子參加一個特別的晚餐,讓人訝異的是,這些孩子竟然變得有禮貌了。

為什麼?因為這些孩子帶入了“有教養的‘客人’”這個角色,當他們按照這個社會角色約束自己的時候,自己就變得有禮貌了。

不得不說,小林校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就很好地利用了“角色效應”——有針對性地為不同的孩子安排不同的角色,讓孩子們自動帶入,從而學會某種知識或規範。

小林校長用自己對孩子、對教育的熱愛點亮了孩子們心中的燈,使孩子們那些與生俱來的素質不被周圍的大人損害,讓某些難得的素質得以發揚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