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在明朝隻手遮天的魏忠賢為何鬥不過16歲繼位的崇禎?

提到中國歷史上最知名的大太監,就不得不說明朝魏忠賢了。


淺談在明朝隻手遮天的魏忠賢為何鬥不過16歲繼位的崇禎?

影視中的魏忠賢


天啟年間,魏忠賢權傾朝野,權勢有多滔天呢?我們都知道古代皇帝被稱為“萬歲爺”,他卻被人稱“九千九百歲”

禍亂朝綱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引發了“只知有忠賢,不知有皇上”的黑笑話。

《明史》:錦衣玉帶靴褲握刀者,夾左右馳,廚傳、優伶、百戲、輿隸相隨屬以萬數。百司章奏,置急足馳白乃下。所過,士大夫遮道拜伏,至呼九千歲,忠賢顧盼未嘗及也。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魏忠賢,在大多數人眼裡,只要他願意動手,隨時都能翻身做主。

但是,他估計做夢也沒想到,就在明熙宗駕崩僅僅三個月後,自己就被年僅17歲的崇禎皇帝朱由檢給辦了。

《明季北略》(卷三):“兵部聞旨,即差千戶吳國安,前去扭解魏忠賢...形其昔時豪勢,今日淒涼,言言譏刺,忠賢聞之,益悽悶,遂與李朝欽縊死。”

魏忠賢為何鬥不過16歲的崇禎?

首先要從魏忠賢掌權的背景說起

因為大家都知道,從明太祖朱元璋建國開始,鑑於前朝宦官亂政的教訓,就對太監的權力進行了限制。

明太祖明文規定太監不得讀書識字,不能干預正事,壓低其官階,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職銜,還鑄造了鐵牌專門放在宮門掛著:

“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

  • 宦官崛起的背景:皇帝用來制衡文官集團

到了明成祖即位的時候,因為有幾位宦官在他稱帝的道路上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開始得到了一定的重視。

淺談在明朝隻手遮天的魏忠賢為何鬥不過16歲繼位的崇禎?

明朝中後期,大臣的力量空前加強。內閣的權力不斷提升並開始成為明朝政治的核心,內閣通過六部對天下的政事有著重要的影響。

這時候,皇帝的力量和大臣間的權力博弈就像拔河,當大臣的力量變強時,皇權必然衰弱(明時內閣制,使得大臣擁有參政權,話語權,但決定權還是在皇帝手中),於是,拔河另一邊的皇帝必然會想要找幫手。

這樣,作為沒有後代的太監是皇帝身邊最親近的人,也就成了皇帝幫手的不二人選。

魏忠賢呼風喚雨:天啟皇帝的特殊性

魏忠賢為什麼能夠在天啟年間擁有這麼大的權力?

眾所周知,天啟皇帝朱由校是我們口中常提起的“木匠皇帝”。朱由校小時候不得寵愛,也沒讀什麼書,對於國家大事根本不感興趣,唯一的愛好就是研究木匠活兒。

為了幹木匠活,他可以不吃飯不睡覺,幹到激動的時候,他乾脆把外套一脫,光著膀子幹。

至於國家大事,他自然沒時間也沒心情過問。


淺談在明朝隻手遮天的魏忠賢為何鬥不過16歲繼位的崇禎?

影視中的朱由校


大太監魏忠賢這時候就來“為主分憂”,他常趁熹宗引繩削墨,興趣最濃時,拿上公文請熹宗批示,熹宗覺著影響了自己的興致,便隨口說道:“我已經知道了,你盡心照章辦理就是了。”

《酌中志餘》所述:“當斫削得意之時,或有急切章疏,奏請定奪,識字女官朗誦職銜姓名畢。玉音輒諭王體幹輩曰:‘我都知道了,你們用心行去。’諸奸於是恣其愛憎。批紅施行。”

魏忠賢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擴充勢力,步步奪權的。

明朝當時的規定是,只要是奏章,必須是皇帝審閱和批覆;要是例行文書,可以讓司禮監代擬批詞,但也必須寫上遵閣票奉旨更改的字樣,用紅色筆批,被稱為批紅。朱由校過於潛心在製作木器的世界裡,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給了魏忠賢全權處理。

由此也可以看出,魏忠賢能得勢完全是因為皇帝的授權,而一旦下一個皇帝想要收回權力,魏忠賢就什麼都不是了。

崇禎對文官集團的偏愛:導致了宦官集團的滅亡

天啟皇帝駕崩以後,16歲崇禎繼位。


淺談在明朝隻手遮天的魏忠賢為何鬥不過16歲繼位的崇禎?

而與天啟性格幾乎相反的崇禎是不可能容下魏忠賢的:朱由校寵信太監,崇禎相對更信文官;朱由校不問政事,崇禎事必躬親......崇禎的掌權也就意味著魏忠賢沒什麼好下場。

《明史》:...帝召忠賢,使內侍讀之。忠賢大懼,急以重寶啖信邸太監徐應元求解。

可惜的是,崇禎沒有深刻理解帝王之術,崇禎帝聯合東林黨清算了

“閹黨羽翼”之後,朝廷局面就失控了.

崇禎帝以為東林黨忠心耿耿或者認為可以御東林黨為己用,沒想到失去了魏忠賢的制衡後,崇禎帝面對東林黨束手無策,不斷換首輔換六部尚書也無濟於事,朝堂之上,君不似君,臣不似臣,最終明亡。

崇禎:“諸臣誤朕,文臣人人可殺”。

雖然宦官的跋扈與禍國殃民的種種行為都對明朝的衰落和滅亡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東林黨太過重視黨派格局和過於熱衷清議而不重實務,在明朝面臨重大危機的時還存黨派之爭,也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淺談在明朝隻手遮天的魏忠賢為何鬥不過16歲繼位的崇禎?

明朝大學士


總結

我國古代的政治本質上是一種陰謀與暴力的統治,它包含著自身所無法克服的內在結構性矛盾。這一矛盾在明代被充分展開,導致了明王朝走到了盡頭。

從張居正到魏忠賢,包括東林黨,儘管他們在歷史上所扮演的角色不相同,但他們都成為了政治矛盾的犧牲品,這不僅僅是他們個人的悲劇,也是大明王朝的悲劇。

1.《明史》

2.《走進晚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