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和印歐語有什麼聯繫?

伊索無寓言


古漢語和印歐語有些聯繫,因夏商周三朝的王族都有印歐人的蹤影 ,中國青銅文明的主要是吐火羅人導入,吐火羅語雜和了很多印歐語成分,後周武王和秦始皇家族都與西戎千絲萬縷,西戎包含斯基泰人和胡人,所以古漢語與印歐語相似不足為奇。


大漠文哥


漢語和印歐語有什麼聯繫?

如果題主是問古漢語與印歐語之間有沒有詞彙的“借鑑”,也就是相互間的外來語,那“聯繫”肯定有,這至少從秦漢時期就開始了,比如佛教進入中國,就帶來的大量的翻譯詞彙。

假若題主想問古漢語與印歐語有沒有語言學上的任何關係,就完全沒有。

按照王力先生的劃分,1911年之前的漢語,都可以叫古漢語。但就本題目來說,可能還需要再往前“捯”,一直“捯”到漢語的起源。

語言學,現在已經是一門非常成熟的科學。如果大致劃分,可以分為“共時語言學”和“歷時語言學”。前一種,是研究特定時間的某一特定語言;後一種,則通過歷史探索某一特定語言的發展過程。

但不論是哪種研究方法,語言學中在一個問題上的認識是一致的,即語言有一些列的結構,其結構可進行分析並可系統地展示。

這種認識及研究導致的另一個重要共識,就是世界上的語言,就其原始母語來說,構成了不同的系譜分類。最高一級,是語系;在語系之下,往往再分為不同語支;繼續向下,還包括不同語種。

從這一點來說,古漢語,也包括現代漢語,都屬於漢藏語系。這個語系,與印歐語系完全不相干——“不是一個媽生的,倆媽之間也沒任何關係”。

漢藏語系,是世界上使用人數僅次於印歐語系的第二大語系。這個語系,包含300多種語言和方言。其中主要的語言有漢語、藏語和緬語。藏緬諸語言通行於西藏緬甸和喜馬拉雅山地區。漢語及其方言,皆屬漢語語族,自古以來使用於中國、海外華裔和移民,還包括周邊一些國家和民族。

漢藏語系的諸語言,有很多明顯的共同特徵,其中多為類型性特徵——單音節、有聲調加詞綴、首輔音交替、元音交替、詞類不易確定、使用名量詞或名詞性類別詞、詞序限制嚴格,等等。

相應詞彙中的語音符合,是漢藏諸語言有系譜關係而且同源的重要論據。

學者們基本贊同,漢語史可以分為四個時期——約公元200年之前的前古典時期漢語;存在於約200-1920年之前的古典時期漢語;始於7世紀的後古典漢語時期漢語;從1911年開始的現代時期漢語。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的漢代漢語,是古典漢語的基礎,歷經許多世紀幾乎沒有變化。古典漢語在結構上的特點,是所謂“文言”。但由於口語不斷變化,文字的讀音也隨之改變,致使文言在使用中越來越難理解。最後,古典漢語作為真正語言的作用,終於被大大削弱了。不過實際上,古典漢語作為一種通用語一直延續使用到20世紀。

後古典時期漢語,源於公元7世紀唐代以後的民間語言,並長期與古典漢語並存。

後古典時期漢語的書面語、官話,相當部分進入了現代漢語。

印歐語系,是由通行於歐洲大部地區和歐洲移民區以及西南亞及南亞多數地區的諸語言組成的語系。

關於印歐語系的起源,學者們並沒有找到足夠的根據。只知道,印歐諸語言源於一種單一的無文獻記載的語言。

學者們認為,這種單一的語言,5000多年前通行於黑海北部乾草原地區;約於公元前第三千紀分裂為多種方言。這些方言隨遷徙的大小部族到達了歐洲和亞洲,很快就發展成各自獨立的語言。

有些印歐語言,留下了不同時期的文獻。

此類過去和現在的語言,可分為以下的主要語族——安納托利亞語族,其主要代表是赫梯語;印度-伊朗語族,包括梵語、阿維斯陀語、現代印地語和波斯語;希臘語族;意大利語族,包括拉丁語及其現代諸代表,亦即羅曼諸語言,其中有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及其他語言;日耳曼語族,包括哥特語、現代英語、德語、荷蘭語和斯堪的納維亞諸語言;亞美尼亞語族;凱爾特語族,包括愛爾蘭語和威爾士語;阿爾巴尼亞語族;已消亡的吐火羅語族;波羅的語族,包括已消亡的古普魯士語、現代拉脫維亞語和立陶宛語;斯拉夫語族,包括古教會斯拉夫語、俄語、捷克語、波蘭語、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及其他語言。

但是有學者認為,波羅的語族和斯拉夫語族有許多共同特徵,這兩個語族可能有單獨的波羅的-斯拉夫原始母語。

前面,已經說到了漢藏語系語言在音韻學上的特點

如果把漢語和印歐語系的語言進行比較,還可以看出二者之間的明顯區別。

比如,漢語和印歐語言的一個明顯區別是沒有形態變化。

這種差異,表現為兩個方面——

第一,在印歐語言裡,詞類的功能都非常單純;在漢語裡,由於沒有時態變化,因而動詞和形容詞都不變形,這就不管在什麼句法位置上出現,形式都一樣。漢語的這一特點,造成了詞類多功能的現象。

第二,印歐語言的句子和分句裡,必須有限定式動詞,而詞組或短語裡如果有動詞的話,只能是非限定形式,而不能是限定形式。由此,句子和分句是一套構造原則,詞組是另一套構造原則。漢語的動詞沒有限定式和非限定式問題,動詞不論用在哪裡,形式都一樣,因此句子的構造原則與詞組的構造原則是一致的,句子不過是獨立的詞組而已。

還比如,漢語與印歐語言的明顯區別也表現在句法結構上。。 第一,漢語的主謂結構與印歐語言的句子或分句不同,構造比較鬆散。這表現在主語後可以有停頓,甚至加上語氣詞。特別是,漢語口語裡常常沒有主語。漢語的主謂結構還可以充當謂語。

第二,從詞序方面看,漢語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所有的修飾語都必須放在被修飾成分的前面,這是與印歐語言不同的。

其實還有第三,但這是現代漢語中的一個突出特點,即動補結構是現代漢語裡非常重要的一種句法構造。印歐語裡也沒有與之相對應的格式。

總之,不論從哪個角度說,把漢語包括古漢語與印歐語系混為一談,都是不科學的。以某些詞彙發音相近論證古漢語與印歐語言誰從誰那裡而來,可能會被語言學者們譏笑的。


一老沈一


有些學者認為,漢語“馬”和英語mare(母馬)、marshal(元帥)有同源關係

“馬”來自原始漢藏語kmrang,mare來自原始印歐語markos(詞根mark-),marshal是marh-(馬)和shal(僕人)的合成詞。

其中漢藏語kmrang的後代語言有:

古漢語:mra

現代漢語普通話:ma

古藏語:rmang

羌語麻窩話:ru

羌語扎巴話:mbro

嘉絨語四土話:mbro

獨龍語:mu

土家語:ma

彝語涼山話:mu

納西語:rwa

緬甸語:ming

。。。

從原始漢藏語傳入其他語言的有:

原始侗臺語:ma

原始孟高棉語:mrang

原始苗語:miang

蒙古語:mor

滿語:morin

韓語:mal

日語:uma

阿伊努語:umma

。。。

倒是印歐語系本身基本上不用這個詞來表示“馬”了

在現代的印歐語中,似乎只有佈列吞語在頑固地用marc'h表示馬

現代印歐語中的“馬”,主要有以下幾個起源:

來自原始印歐語ekwos(快速),希臘語hippos,拉丁語equus,波斯語asb,亞美尼亞語esh(中東一大票語言都是asb/asp/ash這類);

來自原始印歐語kers-(跑),英語horse

來自拉丁語paraveredus(郵遞站用的去往偏遠地區的馬,由希臘語前綴para“旁邊”和原始凱爾特語uforedos“騎”合成),演化成德語Pferd、荷蘭語paard;

來自古希臘語kaballes(小馬),可能由小亞細亞傳入,演化成法語cheval、西班牙語caballo、意大利語cavallo,但同源詞在斯拉夫語中變成“母馬”;

來自原始印歐語kem-(無角的),斯拉夫語中的“馬”大部分由此而來,但是俄語“母馬”loshad'來自突厥語的“駱駝”alasha;

另外,在南亞印歐語中大多為ghora,不知道從哪個詞起源。


原極


一什麼是古漢語?

不論北方人,還是南方人,都認為北京話是漢語,其他官話是方言。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洛語,兩代夏王作音之後,漢語就在河洛之地誕生,洛語就是漢語。歷代學者都認為洛語的語音最正,因為河洛之地是漢語的誕生地。

真正的洛語不是現在的洛陽話,洛陽大山深處的欒川話,保留了更多古洛語的味道,在網上能搜到音頻錄音。這種山裡洛語,洛陽城裡人聽起來也很費解,偏黏著,偏重濁,偏連續音。這正是古漢語的特點。民科經常提及古漢語,還有什麼中古漢語,還有什麼下古漢語。這等於說洛語有個古洛語,還有個中古洛語。如果民科真想製造一個古洛語,也可以說,古洛語就是古拉丁語。

最早的漢語,是原始夏語,也就是華夏人剛來到中原的時間。中華文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根據歷史比較語言學的計算:漢語和印歐語的同源率為百分之20以上;漢語和阿爾泰語的同源率為百分之11;漢語和阿拉伯閃語系的同源率為百分之10左右。和漢語同源率最高的是西歐的日耳曼語和拉丁語,同源率達到百分之20以上;漢語和別的語言同源率比較低,和斯拉夫語同源率也比較低。

歐亞大陸的最西邊,和最東邊,萬里之遙,同源率最高,這是個千古之謎!唯一的解釋是: 在某個歷史時期,在天山以東的廣大地區,印歐人和華夏人有過密切接觸,之後,華夏人向東進入東亞,印歐人向西進入西歐。根據最新的歷史語言比較學的計算,漢語和印歐語分離時間,大約在4951年前,這個計算很精確,和通常說的上下五千年,相差無幾。

二、漢語與印歐語同源的案例

爸爸—-

洛語的爸爸讀音為--白,bai, 平聲。

懂洛語的應該都知道。老一代洛陽地區的人仍然這樣稱呼,年輕人已經不再用讀音。

拉丁語的葡萄牙語--Pai,讀音為--白。

拉丁語的西班牙語--Papá,讀音為baba。

德語--Dad,讀音為達。

英語--DAD.

這幾個詞含義都是爸爸,顯然洛語和印歐語更接近,前文提到,漢語和拉丁語同源率最高,日耳曼語次之。

西北漢人稱爸爸為達。

——媽媽

洛語的媽媽讀音為--me,平聲,老一代洛陽地區這樣稱呼,當然現在年輕人不再用這個讀音。

葡萄牙語--Mãe,讀音為--麥。

西班牙語--Mamá。

德語--Mama。

英語--Mom。

漢字發音和英語發音近似、相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漢字--英語單詞--含義

包 bag--袋子、包

背 back--後背

板 board--木板

盤 pan--金屬

肥 fat--肥胖

費 fee--費用

買 buy--購買

抬 take--帶、舉、拿

破 break--破裂

飛 fly--飛

離 leave--離開

蓋 cover--蓋子

給 give--給

恨 hate--恨

割 cut--切割

大 large--大

談 talk--談話

碟 dish,disk--碟子

筒 tube--筒子

射 shoot--射

聲 sound--聲音

拍 pat--輕拍

送 send--發送

躲 dodge--躲閃

爛 rot--腐爛

這 the--這

快 quick--快

迷 maze--迷惑

鬼 ghost--鬼、幽靈

肋 rib--肋骨

路 road--路

屎 shit--大便

冠 crown--王冠

畔 bank--堤、岸

輻 spoke--輻條

怕 fear--害怕

長 long--長

破舊--bad--壞的

焙 bèi微火烘烤--bake--烤,烘乾

渤 原意為海灣--bay--海灣

鎛 bó古代鍾一類的樂器--bel--鈴、鍾

博賭、博弈--bet--賭博

濱 水邊--beach--海灘

岬 jiǎ突入海中的陸地--cape--海角, 岬

旦 本義:破曉,夜剛盡日初出時--dawn--黎明、拂曉

玭 pín珍珠--pearl--珍珠

琲 bèi珠串子--bead--珠子

惙 chuò憂愁--trouble--麻煩,煩惱

合--ke--group

簿--bak--book

割--kat--cut

敝--bie--bad

夾--kiap--clip

輻--puk--spoke

岬--kap--cape

設--shie--set

三、歷史考證

漢語的單音節化,是在胤甲作西音以後,華夏人到達中原以後,受到東亞土著語的影響,從多音節向單音節轉變。方塊字的出現,固化了單音節特徵。兩代夏王連續作音,說明當時語音非常混亂,這是漢語語音鉅變時期。

比如,中國十二太歲神,來自先夏語言,他們是:“困敦”“赤奮若”“攝提格”“單于”“執徐”“大荒落”“敦洋”“協洽”“捃灘”“作噩”“茂”,“大淵獻”。這12個名字,不是單音節,是多音節,這是古漢語的遺存。《山海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 ,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

聽沃,炎居,節並,戲器,祝融,共工,術器,這些華夏先祖的名字,明顯不是漢語,倒是很類似印歐語。

周人的名字已經是單字,比如穆天子的名字是姬滿,姓姬名滿。漢代的人名也是單字,比如關羽,劉備,張飛,曹操。根據漢語的印歐語特徵,可以追溯早期華夏人曾經在天山以東一帶生活過很長時間。同樣,根據畲語和客家語的苗瑤語特徵,可以追溯畲和客家起源於荊蠻之地,不起源於中原。

洛語的合音現象十分豐富,比如 mèr=門外mén wài,懂洛語的應該知道。最常見的合音就是前一個詞的輔音,加上後一個詞的元音,形成縮合新詞。這和普通話差別很大,這應該是胤甲作西音以後強制向單音節轉變的遺存。

和原始印歐語對應的原始夏語,是非常類似的語言,雙方不存在誰是誰的母語的問題,雙方語言有共同的底層。既然有共同的底層,應該能互通,或者,簡單的說,雙方是同一種語言。

雙方共享很多詞彙,而且文明成果也共享,比如小麥,原始青銅技術,車馬。

國內學者一般傾向於小麥是西來的,原始青銅技術也是西來的,只是華夏人把他發揚光大而已。

有的研究者持另一種觀點,認為漢語的底層是夷語,表層是印歐語,這等於把華夏人當成了東亞土著。然而根據分子人類學的分析,O系人誕生於天山以東地區,華夏人並不是東亞土著。華夏O3長期在天山以東生活進化,才會導致底層是印歐語。

還有一種觀點,有的民科學者認為上古時期中原地區曾經生活著印歐人,說印歐語。錯了,在先夏時期,中原確實有人說印歐語,但是這些都是華夏人,不是印歐人。

有民科學者認為,中原印歐語的消失,是因為印歐人離開了中國。錯了,中原印歐語消失,是因為兩代夏王作音以後,轉變成了單音節。漢語的底層到底是印歐語還是夷語?入聲的證據:長江以南全都有入聲,越往南越多,晉語也有入聲。其實膠遼官話也有少量入聲淮河的江淮官話也有入聲,江淮官話靠近中原的地區沒有入聲,但是靠近吳越的地區有很多入聲。這等於說,華夏的核心區被入聲包圍了漢語一開始是沒有入聲的。因為原始夏語,也就是原始印歐語,是沒有入聲的。所以,漢語的底層是印歐語,而不是夷語。

唐,宋,元,明,清,歷代文人學者都認為,洛語是最正音,不論朝代更迭,不論是蒙古人,還是女真人,都無法改變洛語的語音。小語種怎麼可能改變大語種?落後的遊牧語言怎麼可能改變高貴的洛語?作音,就是規範語音。自從孔甲作東音以後,到周天子時代,到漢朝,唐朝,洛語一直就是官方政府的最正音,一直持續到清朝,這期間,官方沒有再作過音。。

司馬遷《史記封禪書》裡說:“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

著書紀年“帝胤甲。元年己未,帝即位,居西河。四年,作西音。帝孔甲。元年乙巳,帝即位,居西河。五年,作東音。”東音就是雅言,就是洛語。周天子在洛邑500多年,傳25代。周天子說的是洛語。這是中國歷史上2次規範語音,第3次是雍正年間的正音館。中國歷史上的第4次官方作音,就是普通話,力度大,持續時間長,影響最大。





解答文化問題


感謝題主:

咱們先說說古漢語:廣義地說,凡五四運動前漢族人民使用的語言,都可以看成是古漢語。

古漢語分為書面語和口頭語兩種形式。我們常說的古代漢語指書面語言。古代先民的口頭語言,現在在部分漢語方言中仍有遺留。

古代的漢語的書面形式從有文字記載到五四運動,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古漢語分為遠古、上古、中古和近古四個時期。遠古指的是從殷商時期,上古指的是周秦兩漢時期,中古指的是魏晉南北朝隋唐宋時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時期。


印歐語系(英:Indo-European languages)是十九世紀的英國人威廉·瓊斯提出的一個語言學概念,威廉認為印度和歐洲的大部分語言都是從“原始印歐語”分化出來的,這些語言彼此之間具有親屬關係和相似性。按照母語人口來排名,印歐語系是世界上第一大語系,佔世界人口的41.8%。

如今印歐語系包含了四百多種語言,其中包括英語、德語、法語、俄語、威爾士語、希臘語、印地語、伊朗語、阿爾巴尼亞語、亞美尼亞語、波羅地語等。使用者幾乎遍及整個歐洲、美洲、澳大利亞、新西蘭,還有非洲和亞洲的部分地區。從15世紀開始,隨著歐洲殖民勢力不斷擴張,一些歐洲語言陸續傳到世界其他許多地區,這是印歐語系分佈如此之廣的直接原因。今天,講某一種印歐語系語言為自己母語的人,加在一起有15億以上。

但是,歐洲的巴斯克語、匈牙利語、拉普語、芬蘭語、愛沙尼亞語、蘇聯的少數幾種阿爾泰語言、烏拉爾語言、高加索語言、土耳其語、馬耳他語,以及印度南部的達羅毗荼(德拉維達)諸語言雖然也分佈於歐洲或印度,但均不屬印歐語系。


古漢語,包括現代漢語是表意文字,就是看到一個生字,從字面上可以推斷其大概意思,但看不出應該怎麼讀,這就是很多人會讀錯別字的原因。

印歐語系絕大部分是表音文字,就是不知道一個字什麼意思,但是也可以讀得準確。所以中國學生如果想提高英語得分,必須學習詞彙學的原因。

古漢語和印歐語系雖然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語言,但是,語言在一定程度上有互補性,在國際上很多重要文件和條約都要用多種文字來表示。

語言,特別是一些詞彙,也會相互滲透,五四運動以後,很多外語特別是英語被補充到漢語裡;比如:雪茄 cigar),卡車(由car而來),有的直接用外語了,如:IT,AI, AR等。

現在也有很多漢語已經被外國人所熟知了,比如: 功夫 (kung fu), 大媽 (dama),土豪(Tuhua)等。

怎麼樣,學習外語還是蠻有意思的吧?


鵬學天下


漢語和印歐語的同源率為百分之20以上。唯一的解釋是: 在某個歷史時期,在天山以東的廣大地區,印歐人和華夏人有過密切接觸,之後,華夏人向東進入東亞,印歐人向西進入西歐。根據最新的歷史語言比較學的計算,漢語和印歐語分離時間,大約在4951年前,這個計算很精確,和通常說的上下五千年,相差無幾。


易理探源


古漢語到底是一種什麼語言?有人說陝西話是古漢語,有人說粵語、閩南語、客家話是古漢語。研究表明,古洛語才是真正的古代漢語。而更令人驚奇的是,古漢語和印歐語系同源,也就是說,漢語和英語有共同的底色,在後來的語言進化過程中,因為漢字的出現,漢語單音化。


精彩影視線


沒有任何聯繫,都是獨立發展形成的



暢濤遊弋


漢語為漢藏語系,離印歐語系太遠,所認交流太少,相互影響極其有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