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关中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却悄然退出历史舞台,为什么?

宜男


兵家必争之地,除了地理位置特殊,军事价值重要,经济地位也非常重要。关中的衰落跟经济的衰落有些非常大的关系,西汉时的关中人口大增,关中已经不能养活此地区大量的人口了。隋唐更是如此,像隋文帝多次前往洛阳就粮,所以他还被成为“就粮天子”。不是说洛阳粮食多,而是当时中国经济中心已经南移,南粮北调已经是大隋王朝的常事,加上从洛阳到长安段路途崎岖,遇到特殊情况,北调粮食无法从洛阳大量运往关中,隋文帝才有如此权宜之计。接了隋王朝班的大唐王朝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此问题,《唐书》中的志便有此记载。

五代时期天下混乱,开封经济地位更突出,赵匡胤篡位犒赏功臣后,疏通河道便是他的第一道诏令,同时还便是这也是迫不得已之举。

(参阅《隋书》、《唐书》、《续资治通鉴》)


夜读历史


关中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主要是因为关中地区水源丰富、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是早期的一个主要粮食主产区,再加上东南西北均有天然屏障,进可攻退可守,战略地位自然较高。而关中战略地位的逐渐下降,主要是由于经济重心和军事重心的逐渐转移造成的,而这两点变化又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的。

经济重心转移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关中地区因为水源丰富、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当时便是一个重要粮食主产区,最早的“天府之国”便指的是关中地区,由此可见当时关中的富庶程度。之后随着蜀中地区的开发,而关中正是入蜀的最佳途径,关中、蜀中两个易守难攻的粮食主产区相连,使得关中的战略地位急速升高,这也是从秦汉至隋唐始终选择关中为都城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中地区的经济地位也在逐渐下降,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

1、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唐朝以前关中地区长期作为国都的存在,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人口的迅速膨胀,再加上历朝历代向关中大规模移民,人口骤增带来的影响就是耕地面积的增加,但是由于关中地区的地理环境的影响,适宜耕种的地区并不多,于是大量开荒就成为了必然。而开荒的后果就是关中地区的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曾经的“天府之国”变成了后来的黄土高原。粮食产量迅速下降,又没有良好的粮食运输渠道,这极大制约了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

2、饱受战乱摧残。正是由于战略地位太高,导致关中地区长期饱受战乱摧残。先有秦朝末年项羽火烧咸阳,后有东汉末年李傕、郭汜、马腾、韩遂先后在攻入长安发生混战,再有西晋末年刘曜发兵攻打长安,“五胡乱华”祸乱关中,再到唐朝“安史之乱”、“黄巢之乱”、吐蕃和回鹘攻破长安,五代十国乱世关中依旧首当其冲。长期战乱导致关中经济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人口急剧下降,关中就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恢复往日荣光。

3、经济重心南移。由于北方中原地区长期遭受战乱影响,在东吴对江南地区进行开发之后,又历经西晋末年的“永嘉南渡”、“安史之乱”的中原大规模南渡和北宋末期的“建炎南渡”,随着中原地区的士族、农民、手工业者、商贾的大规模南迁,使得江淮和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南方便已经开始取代中原成为了全国经济文化中心。

环境变化导致粮食储备出现问题,战乱导致基础遭到严重破坏,经济重心南移导致经济地位下降,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之下,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自然随之而下降。

军事重心转移

军事重心的转移,主要是由周边形势的变化引起的。从秦汉到隋唐,中原地区的主要威胁主要来自于西北少数民族和游牧民族,关中地区却被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围在当中,乃是真正的“四塞之地”,不仅易守难攻,且较为接近战略前沿,军事地位自然极高。

△关中乃“四塞之地”

不过,随着周边形势的变化,关中地区的军事地位同样在不断下降:

1、陇西地区的逐渐平定。从秦汉时期开始,随着中原政权与西域各国之间交流的逐渐加深,陇西地区与中原地区交流逐渐频繁,再加上中原政权多次向西北用兵,在隋唐之后陇西地区基本已经被中原政权掌握在了手中,毕竟隋朝和唐朝的皇室本就是陇西贵族出身。陇西的逐渐平定,关中地区西部防线便失去了原有作用,此后朝代的西部威胁主要来自于西域地区,战略前沿已经延伸到了甘肃、宁夏一代,关中地区已经从战略前沿,变为了第二道防线。

△明朝九边重镇

2、北部威胁的逐渐加深。西北方向虽然逐渐平定,但北方的威胁却在不断加深,鲜卑、突厥、蒙古、女真的先后崛起,使得中原政权北部始终面临着威胁,因而使得长城沿线的军事地位开始不断上升,甘肃、宁夏、榆林、大同、宣府、太原、蓟州、幽州、辽东等北部边关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

可以说,随着周边形势的变化,关中地区已经相对安全,军事重心向西和向北转移已成必然趋势。即使从战略半径角度出发,中原地区的地位都要高于关中地区。


综上所述,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下降是历史的必然,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以上仅为个人见解,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评论交流】


香茗史馆


关中兵家必争之地原因分析

关中是兵家之地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拥有关中平原,土壤肥沃,可耕地面积广,能提供粮食储备。二关中地形易守难攻,只要守住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等几个重要的关隘,外面想打进来比较难,可以保证稳定的社会发展。三、气候适宜,关中地区属于温带气候,利于农业发展。这就是关中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原因,只要守住关隘,就可以发展农业,发展人口,出潼关,入河南可以和中原势力一争天下。

关中地区介绍

对于关中的区域有东晋人徐广在为《史记》“关中阻山河四塞”一句所作的注释中提出:“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徐广认为四塞以内区域就是关中。也有西晋人潘岳其著作《关中记》中说:“秦西以陇关为限,东以函谷为界,二关之间是为关中。”还有其他对于关中区域的说法,包括唐代颜师古在为《史记·高帝本纪》所作注释中提出:“自函谷关以西,总名关中。”不管对于关中区域的划定到底如何,但可以看出来在唐包括唐之前的政权都比较重视关中之地。

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战国时期,张仪向秦惠王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就是为什么当时帝王在此建都的重要原因。

关中地区由断层陷落地带经渭河及其支流泾河、洛河等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和渭河谷地及渭河丘陵一起构成渭河盆地,所以又称渭河平原。它的位置位于现在陕西省中部地区,因为在潼关、散关、武关、萧关之间所以称为关中,亦有称"秦中"之说,号称"八百里秦川"。

关中地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2~ 13.6,降雨量充沛,再加上农业灌溉(修有郑国渠)系统完善,自古就是产量重地。另外还有四关保护: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只要守住这些关隘,就能保证关中地区发展和稳定不受外部影响。

关中地区衰落

关中地区的衰落主要在唐以后,唐以后的王朝基本都不在关中定都,宋在东京、元明清都在大都(北京),关中逐渐由帝王争霸的必争之地慢慢变为地区方面的重要的地方,而不是王朝发展的重要地区,所以也就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我想原因主要以下几个地方:

一、农业技术发展。由于早期农业技术限制导致南方许多地方不能开发成农耕地,所以人民只能依靠现成土地的特点来耕作,而关中地区很好符合了不需要太大开发就能利用成农耕地,而当农业技术发展之后,比如牛耕技术、水车技术等的出现将南方特别是江南地区大量的沼泽地开发成农耕地,关中土地的优势就失去了作用。

二、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唐以后经济重心就由关中一带向江南地区倾斜,唐代就有“扬一益二”的说法,可见扬州经济的繁荣,更不用说唐以后了,再加上人口迁移,中原政权对江南地区统治的稳定,加速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三、交通运输。既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了就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地方向都城输出关税和粮食等重要资源,古代从江南到关中长安路途太远,而且一般要先走水路再走陆路,路途远了就存在不稳定因素,特别是走陆路,半道被劫了怎么办?这也是隋炀帝要修大运河的重要原因(其实隋炀帝战略眼光还是很不错的,唐基本就按他的路子在发展)。这也是宋定都东京的原因,只需要走水路就可以将南方物资运到,元明清时期也可以走水路将物资送到。

四、军事因素。随着关中地区周围统治稳定,唯一要面对的就北方的游牧民族。因此军事中心有防御关外势力到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这样关中四关的特点就不用有效发挥作用,反而长城显得更为重要。

关中因其地理环境的优势成为唐之前各路诸侯必争之地,成为王朝的中心,也因这种优势的消失而在历史舞台中慢慢退后,成为地区发展的重心。


山中茅店


关中地区因其地理位置优越,凭借据险而守的优势,从而达到可进可退的战略目的。加之关中平原土壤肥沃,是一个割据发家的好地方。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主要是经济中心、军事重心的东移和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关中形成

历史上的关中地区广泛的指秦岭以北,渭北山脉以南,西起宝鸡,东至潼关的渭河平原和关中平原,后因战国时期秦国战胜魏国,夺取河西地区六百里之地,以崤山之险据守函谷关而将关中地区范围扩大。而函谷关也成为天下第一雄关,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克”的美誉。


关中地区由黄河、渭河、洛水等水系,土壤肥沃,气候适宜,也成为粮食主产区,秦国凭借关中的富饶和函谷关的坚固,一步步壮大,最终东出灭掉六国统一天下。

必争之地

刘邦在被封为汉中王以后,由汉中入蜀,从而在蜀中壮大,当其欲称霸天下之时,由谋士建议,先灭三秦国,必争关中,方可成事,进可东取,退可自保。因此刘邦灭掉雍王章邯、塞王栎阳、翟王高奴,尽收关中之地,而后也是从关中出征,统一天下。


而作为刘邦的发家之地,刘邦将都城定在长安,而后王莽篡权,后光武中兴,才将首都定为洛阳。

关中衰落

虽然后继王朝里有唐朝定都于西安,但这也是由唐朝的统治基础关陇贵族所决定的,隋唐时期开始兴两都制,以洛阳为东都,说明了关中地区正走向衰落。

  1. 经济中心东移动

随着中原地区的开发,关中地区的自然条件优势不在明显,关中在唐代以前均为政治中心,人口数量大,因此耕地面积需求上升,关中平原的产出满足不了粮食需求,因此丘陵山区的开垦成为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但随之而来的便是水土流失,加上黄河的泥沙冲击,黄土高原也逐渐形成,自然条件随之恶劣。


而因关中的战略地位重要,因此战乱的摧残也更为严重,秦末的火烧咸阳、汉末的西凉铁骑、晋末的五胡乱华、唐朝的安史之乱、黄巢之乱、唐末的五代十国之乱,关中均受到毁灭性打击,人口流失严重,经济生产受到摧残,也就使关中的经济状况更加不如东方的中原地区。

2. 军事重心转移

因关中为“五关之中”,即函谷关、大散关、武关、萧关、金锁关,是一个天然的关中之国,易守难攻,因此战略地位不言而喻。但随着汉朝开始,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和联系,来自西方的军事压力陡然下降,因此关中的战略防御地位也随之下降。


但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展和活跃,来自北方的军事压力陡然提升,关中之地便西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国家开展有效的打击。反而长城一带的军事防御显得尤其重要,如果要缩短整条北境线的军事补给,那么军事重心的东移也成了必然的趋势。

3. 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秦一统局面建立以来,中央政府对于地方的控制始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秦国为了加强地方控制,秦始皇开始东巡,但这并非长久之计。汉朝地方发生过“七王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也由地方节度使所为,而地方节度使的问题也伴随着整个唐王朝的始末。


其实在隋炀帝时期就已经发现了中央政府“鞭长莫及”的问题,尤其是河南、山东一带的叛乱由为猖獗,隋炀帝也因此下令于中原地区挑选洛阳修建东都,这也标志着中央集权的国家向中原地区转移政治中心的开始。后大一统国家几乎都将都城选在国土的中心位置,以便加强首都的辐射范围,达到有效控制地方的目的。

因此,关中地区的地位下降,主要是由于经济中心的转移,军事重心的转移,和大一统国家政治统治需求所决定的。


棍哥观史


首先给大家解释一下关中大概是现在什么位置。所谓关中指的是“四关”之中,即东边函谷关、西边大震关、南变武关、北边金锁关,对应现在的地图就在陕西省中部,西安、宝鸡一带。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张仪忽悠秦惠王时说:“关中是天下之雄国也”。这句话倒真是个大实话,关中地区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土地肥沃,易受难攻,堪称一个四重保护下的大粮仓。这样的一个“宝地”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就不奇怪了。

那么,“关中”为什么在以后的历史里,从一个一线地区,逐渐没落成二线、三线地区呢?原因还是跟我们上面所说的粮食有关,因为“关中”地区粮食产量逐渐下滑,关中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开始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

这一改变的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中国大陆气候的变化。在这里我们举一个有趣的例子,犀牛在中国古代被誉为“神兽”,大量出土的工艺品里都有它的形象。

因为现在中国不产犀牛,很多人会以为这是古代工匠在脑补犀牛的形象。其实,中国古代气候温暖、 森林密布,犀牛曾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广泛分布。来看一张中国各个朝代的犀牛分布图。<strong>

图上的线代表着这一时期,犀牛的最北分布线。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关中地区还处在犀牛的分布区域中,一个连犀牛都能养活的地方,养活人应该不成问题吧。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线逐渐南移,中国的经济中心也从此离开了的“关中地区”。所谓“管中窥犀牛、可见一斑”。在犀牛逃离关中后不久,关中也悄悄退出了历史舞台。


更多精彩原创内容,关注头号号:硬核发布者,内容很硬,但很搞笑。


硬核发布者


这是一个关于文明中心的问题。

文明中心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是国家首都所在地,是各地区生产生活的唯一标准。无论国家政权如何崩溃,国家陷入了怎样的分裂状况,最终都是在文明中心的统御下重新统一。

中国的文明中心在宋朝之前有两个,一个是河南地区,一个是关中地区,首都不是长安就是洛阳。自元朝开始,文明中心转移到了燕蓟地区以及江南地区,首都不是北京就是南京。

没有兵家必争之地。

关中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没有这个说法。关中地区作为文明中心,在中央王朝崩溃,全国陷入诸侯争霸的局面时。每一个诸侯都想入关中称王,从而凭借文明中心的力量制霸天下。

想归想,关中地区可不是能够通过军事手段争来的。历次改朝换代,定鼎关中的军阀,最后能够统一全国的,基本上没有。关中是文明中心,是政治家的活动场所,不是兵家的用兵之地。凡是对关中大规模用兵的军阀,一定会遭到关中地区排斥,从而遭到打击,退出争霸的舞台。

关中成为文明中心的原因

关中成为文明中心的奠基时期是西周。西周时期,中华文明处于河流定居时代统一国家阶段。这个阶段,国家政权有能力征调更多的人力物力进行水利设施建设。除了肥沃易垦的大河流域可以得到开发,大河流域周边的小河流域也可以得到开发。

周人便是开发关中地区,最后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周朝。周人的关中地区与商人的河南地区就成为了周朝建立后的王畿之地。这就是关中成为文明中心的开始。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不断普及,中华文明从河流定居时代向大陆扩张时代东西扩张阶段迈进。各地区在铁制工具的开发下,经济发展不平衡,文明中心无法统御,于是陷入了长期的战乱。

然而,以河南地区为中心,越往北,气候越寒冷,土地冰封时间越多;越往南,气候越热,山地丘陵开发难度大。所以,春秋战国,处于中间的齐国、晋国(魏国)、秦国最为强大。

随着各地区开发完毕,依然是曾经的文明中心经济上更占优势,而魏国处于各战国的中心,是四战之地,齐国东部是海洋无法开疆,只有占据并开发了关中的秦国才能统一天下。

关中地区与河南地区是两个比邻的文明中心,更多时候都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在位置上正好处于南北中心。

随着汉武帝打通西域,开启丝绸之路,关中地区作为文明中心的地位就更加重要了。长安成为了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华文明对外交流的窗口。

关中丧失文明中心地位的原因

东汉末年,钢产量提升,钢制工具不断普及,使得原本无法开垦的北方冰封时间长的冻土,南方山地丘陵硬土,都具有了开发的能力和价值。于是,中国陷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时间的大分裂与局部统一的历史中。

所以,原来无法开发的东北、草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南方丘陵都能够得到开发。

在这些地区还未纳入中华文明版图之时,没有得到有效开发时,文明中心对上述地区依然有统御能力。

为此,隋唐两朝以关中为中心重新统一全国。可是,新的文明中心出现了,燕蓟地区和江南地区开始不断崛起,迫使隋朝以国运为赌注修建隋唐大运河才保住了关中河南地区作为文明中心的地位。

然而,随着唐朝征服周边,将各地区纳入版图,文明中心的科技文化不断向外扩散,东北、草原、南方丘陵、云贵高原、青藏高原都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唐朝凭借关中河南地区文明中心的力量再也无法统御全国了,先是边疆地区建立少数民族政权,脱离唐朝的统治,接着是各地区形成藩镇割据。

唐朝中期,火药问世,中华文明从大陆扩张时代南北扩张阶段向海外扩张阶段迈进。江南地区港口城市崛起,海运不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江南地区成为了中华文明对外交流的窗口,成为了商贸汇聚之地。各地区不再需要汇聚到关中再走出去了,而是先汇聚到江南。

与此同时,草原和东北的不断开发,陆上丝绸之路不再只是走长安—河西走廊—新疆这条路线了。从燕蓟地区的北京出发,穿过蒙古大草原同样可以做到。蒙古诸部落的统一与崛起和草原的商贸之路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关中从此衰弱。

关中退出历史舞台

关中与河南比邻,大部分时候都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只有河南还是文明中心,关中的地位就不会低。而隋唐大运河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河南文明中心的地位。

随着北宋被金国灭亡,宋室南迁,河南地区成为了宋金边界,从此失去了文明中心的地位。燕蓟地区的北京与江南地区的南京没有了传统文明中心压制后迅速崛起。

燕蓟地区处于东北、草原、中原三大地区的咽喉,可以汇聚这三大地区力量。江南地区处于长江下游,通过河运与海运,可以汇聚来自中原、川蜀、岭南三大地区的力量。

燕蓟地区借助三大地区的力量可以压制西域,得到河西走廊、新疆、中亚的力量,而江南地区的力量却无法压制整个东南亚,无法将版图开拓至整个东南亚,无法取得力量。所以,燕蓟地区的力量稍强于江南地区。

为此,蒙元携带着中亚、新疆、河西走廊、青藏高原的力量而来,击败了南宋,统一了中国。元朝改隋唐大运河为京杭大运河,河南地区从此衰弱,而关中地区也从衰弱退出了历史舞台。


放弃的回忆


必争之地指的是未达到战略或战役目的,不得不争夺的地方。如果说某一地是兵家必正之地,足以说此地对于争斗双方的的重要性。但需要注意的,必争之地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比如由幽云对于北宋和辽是必争之地,但当北宋覆灭,南宋建立的时候,对于彻底失去的幽云,已经不重要了,而江淮一线成了南宋与金的必争之地。


关中地区在隋唐以前一直是必争之地。


自周朝建立,定都镐京(今西安),此后千百年,关中地区一直是中原政权的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秦朝崛起于关中,横扫六国,靠的就是富庶的关中土地和尚勇的秦地子民。汉唐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巅峰,都将都城定在关中。

为什么这些王朝选择定都关中呢?


一、易守难攻


古代并不像现在这般太平,经常发生战争,作为国家政权中心的都城更是敌人眼中钉,因此军事上的安全就显得非常重要。

关中关中,从名字中就能看出,这里是“关隘之中”。关中地区北面是黄土高原、东边是黄河和吕梁山、南边和西边是秦岭,四周被大山大川包围,而进入关中的地方在古代只有非常险峻的几处关隘,其中以“函谷关、萧关、大散关、武关”最后之名,四关分手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使得关中地区易守难攻。


二、水土资源条件优越


古有云“八水绕长安”,说的是在关中地区有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在西安城四周穿流,并且关中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非常利于农业种植,能够产出大量的粮食供养人口。

那么为什么这么好的地方隋唐之后就不重要了呢?


一、过度开发


前面说了,自西周开始,人们就开始大规模开发关中地区,到唐朝建立,定都长安已经过了一千六百多年,而唐朝的长安城更是拥有100万人口超大城市。在生产力远没有今天这样高的情况下,在加上以往的开发破坏,关中地区已经很难凭自身的资源养活这么多的人,因此才有了隋炀帝在大兴城的基础上,还新建东都,并修建运河将江南的钱粮运往关中。


二、经济重心的转移


在先秦时期,江南地区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开发,被中原人成为“百越”,属于蛮夷之地,虽然秦始皇征服了百越,并设郡县,实际上整个南方也并没有开发多少。

到了魏晋时期,因为西晋的灭亡,大量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到江南,并建立东晋,江南地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到了唐朝,因安史之乱的对关中地区的破坏,有出现大批中原汉人难逃,此后南方的经济体量开始超越北方,扬州和益州(成都)的经济地位更是超过了长安和洛阳,在当时有“天下之盛,扬为首”、“杨一益二”的说法。

靖康之变后,宋朝失去了淮河以北的整个中原,而江南地区又吸收了大量的人口和技术,经济重心彻底转移到南方,两宋时期便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三、战争形势的变化


在古代,中原政权一直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秦汉的匈奴、魏晋的五胡、隋唐的突厥,北方是斗争一线,因此关中地区作为中原的西方门户,不可谓不重要。

而到了北宋,因为失去幽云十六州,使得北方防线奔溃,无险可守,而南宋更是失去了中原,移都临安,退守淮河,因此远在西北的关中,对于整个国家防御来说并不非常重要。

元朝统一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王朝,又有谁来和他争夺关中呢?明朝天子守国门,将斗争的防线拉到了北京,北抗鞑靼、东抵后金;而清朝的情况与元朝一样。因此唐朝之后,关中地区不在是斗争第一线,其战略地位也一落千丈。


地史馆


确切的来说,在秦汉唐时期,关中地区是兵家必争之地,但从宋朝开始,关中地区的地位陆续开始下降,不再那么重要。

  本文主要从军事、农业、经济三个维度,简单的阐述一下。

一,军事。

  1.关中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总体来说是一个大盆地,四周全是大山。从这些大山里流出或者流经很多河流,从而导致关中地区很适合农业灌溉。

  以关中地区最重要的城市西安,也就是古代长安为例。

  黄河的最大支流叫渭河,而长安就位于渭河沿岸。

  除了渭河外,还有另外七条大河流经长安,因而有八水润长安的说法。

  并且,古代的河流,流量远超现在。

  因为关中地区是盆地类型,又适合灌溉,因而成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兵家必争之地。

  2.从汉朝开始,中原王朝经常向西北出兵,并控制了关西地区,进而开辟了从咸阳开始向西延伸的古丝绸之路。

  (现在的咸阳和长安距离只有25公里)

  因此,关中地区不再是防备西方胡人的前沿阵地,反而退居二线。

  3.北方的匈奴在秦朝时期被打退后,在几乎整个汉朝期间,一直进关烧杀抢掠。

  汉朝之后,北方地区又出现了其它游牧民族,如鲜卑、突厥、蒙古,渔猎民族女真等。

  为了抵御这些外族,各中原王朝不得不重点关注长城一线,并将战国时期开始修建的长城不断地加长。

  这些变化,导致关中地区的地位一再下降。

二、经济。

  秦朝末年、两汉中间、东汉末年,尤其是三国后和隋唐中间的南北朝时期,富饶的关中地区一再饱经战乱,和很多普通人一样,很多富贵人士、手工业者、商人等,都不得不选择向南迁徙。

  这些人的南迁,导致中原王朝的经济中心从关中地区,转移到了南方。

三、农业

  1.农业起源于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了夏商周的时候,因为青铜器的出现,各种水利工程的修建,农业技术初步开始发展,并能养活越来越多的人。

  2.及至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发明和应用,以及马牛骡的使用,使得精耕细作有了实现的基础。

  3.秦汉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旱地耕作技术、各种农具、各种肥料技术等的出现和推广,出现了精耕细作的盛况。

  西汉晚期氾胜写的《氾胜之书》、北朝期间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等农学著作当中,不仅系统的解释了种田、养殖等技术,还重点讲解了肥料技术。

  这些事情,都导致各中原王朝的农业技术越来越发达。

  但,关中地区毕竟面积太小,无法养活太多的人。

  因此,很多老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离开关中地区,并向东、向南发展。

总结。

  因为军事、经济、农业等原因,关中地区虽然还是兵家必争之地,但地位却不断下降。

  不过,关中地区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一直是各中原王朝的一个重要地区。

   


天问鱼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关中地区在我国古代是最重要的让地区。从秦朝开始,先后有秦朝、汉朝、隋朝、唐朝等大王朝在这里建都。在那个时代,关中地区是天下最好的地区。

首先从地理角度来说,关中地区有函谷关,可以阻挡来自东部中原地区的进攻。其次,关中地区是一大片平原,适合农耕,物产丰富,能够为军队提供足够的给养。因此,在当时来说,谁控制了关中地区,谁能能够坐拥天下。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关中地区的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从唐朝的时候关中的粮食就不能自给自足了,因为气候变得恶劣,所以粮食产量逐年下降。再加上黄河越来越泛滥,水灾越来越严重,唐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持关中地区的粮食补给,才兴建了东都洛阳,修建了运河,专门运送粮食提供给关中。

而到了五代之后,就没有王朝在关中地区建都了,中国的都城逐渐转移到了东部地区,以北京为主。

从本质上来说,是由于关总地区气候条件变得越来越恶劣,从而导致了关中地区的地位越来越低。以至于后来,其中心城市,西安在全国也逐渐的排不上号了。


老威观史


关中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却悄然退出历史舞台,这是为什么?

有人问,关中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却悄然退出历史舞台,这是为什么?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其中的原因。

原因还是跟我们上面所说的粮食有关,因为“关中”地区粮食产量逐渐下滑,关中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开始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这一改变的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中国大陆气候的变化。

在这里我们举一个有趣的例子,犀牛在中国古代被誉为“神兽”,大量出土的工艺品里都有它的形象。因为现在中国不产犀牛,很多人会以为这是古代工匠在脑补犀牛的形象。其实,中国古代气候温暖、 森林密布,犀牛曾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广泛分布。来看一张中国各个朝代的犀牛分布图。春秋时期,关中地区还处在犀牛的分布区域中,一个连犀牛都能养活的地方,养活人应该不成问题吧。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线逐渐南移,中国的经济中心也从此离开了的“关中地区”。所谓“管中窥犀牛、可见一斑”。在犀牛逃离关中后不久,关中也悄悄退出了历史舞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