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寒食节与哪位古人有关吗,简单讲述一下他的故事吧?

1235112401


在民间普遍认为,寒食节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

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就在那个月不生明火,吃饭也吃冷的食物。

后来一个月渐渐减少到清明节的前一天,即为“寒食节”。

过节的当天,家家门上插柳枝、烧纸钱、在野外祭祀、吃冷饭这些都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后来,人们也常常在寒食节纪念死去的亲人。

事情是这样的,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外,有一次,重耳很长时间没有东西吃,介子推割掉腿上一块肉与野菜一块煮了,给重耳吃,重耳后来知道后,大为感动。

后来重耳重新回到晋国 ,大封以前跟随他的人,而忽略了已隐居的介子推,介子推的邻居替他鸣不平,于是晋文公派人请介子推,介子推躲进绵山,晋文公三面烧山,想逼迫介子推出来,最后在一棵烧焦的柳树下,找到了两具烧焦的尸体,是介子推和他母亲。

介子推死后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



知无为而有益



文心雕诗


寒食节与春秋五霸的晋文公重耳有直接的关系。

晋文公的父亲叫晋献公,因晋献公宠爱郦姬,郦姬想子凭母贵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计杀害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躲避被杀的命运,于是,便走上了逃亡之路。

重耳在逃亡之时,带了一帮随从亲信,其中有一位叫介子推的随从,对重耳始终不离不弃,中途有很多随从亲信,对重耳漂泊流浪,居无定所的前途命运十分担忧,大部分都不辞而别,剩余的随从越来越少。

一日,重耳带着仅有的几个随从,逃难来到了荒郊野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公子重耳,既困又累饿昏过去,随从们都无计可施,介子推看到主公挨饿受难,内心十分难过,他避过众人,拨剑忍痛从自已的大腿上割下一块生肉,就地取材,捡柴生火炖了一碗人肉汤,亲自端到重耳面前,献于主公重耳充饥。

重自吃了介子推的人肉汤后,精神为之一振,他当着随从人员的面说,等我登上九五之尊,绝不忘介子推割肉救主的救命之恩。

不久,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于六十二岁之际,终于登上晋国的皇位。他大赏有功之臣,却唯独忘了介子推的救命之恩,于是有群臣提及此事,晋文公后悔莫及,正要封赏介子推,可介子推己经隐退归乡瞻养母亲。

于是,晋文公重耳,便率领文武百官,浩浩荡荡来到介子推故里,寻找介子推,可介子推早已隐居深山老林之中,始终不见踪影,晋文公派御林军多处打探也无功而返。

于是,有谋士建义晋文公放火烧山,只留一个出口,也许介子推看到满山起火,便会走出大山,谁知大火烧了三

一天一夜,还是没有见到介子推的踪影,晋文公再次派人进山打探,可事与原违,谁也没有想到,介子推背着自己的母亲,却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之下。

晋文公捶胸顿足,对天长哭不起,没想到自己的一片诚心,却置于自已的恩人介子推于死地。

于是,晋文公率文武百官举行隆重的礼仪,在那棵大柳树下厚葬了介子推母子。

三日后,晋文公班师回朝,因心中放不下介子推的恩情,于是,率文武群臣再到介子推墓前祭拜一凡 ,谁知,被烧焦的那棵柳树,却奇迹般发出了新芽。

晋文公感知介子推在天有灵,并下令举国上下祭拜介子推这一天定为清明节,清明节前一天定为寒食节,无论王公贵族,贫民百姓,都不许生火做饭,警示后人悲剧不再重演,恩人永活人间。


风云剑90031177


寒食节:节令名。传说春秋时晋国贵族介子推,曾从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国外。文公回国后赏赐从臣属,他未得赏,因与其母隐居绵上(今山西介休县)山中。文公为逼他出来,放火烧山。他坚持不出,母子均被烧死。于是晋文公规定要在每年的这一天禁止以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以清明前一天〈或二天)为寒食节,断火冷食三天。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史记.晋世家》。


陈年往事1222


寒食节最初是晋文公重耳为了缅怀贤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介子推曾为重耳割股果腹,后来公子重耳重返晋国,担任国君时

介子推又因君而死

而介子推为什么割股侍君,又为什么因为晋文公而死?其中则是一个将忠义与气节发挥的淋漓尽致的故事。


一、割股侍君

春秋时期,晋献公昏庸无道,极其宠幸妃子骊姬,致使鬼迷心窍。骊姬祸乱朝纲,为立自己子嗣奚齐为太子,便设计害死当朝太子申。随后,骊姬又进谗言,将毒手伸向了公子重耳与公子夷吾。派人刺杀公子重耳时,重耳翻墙而逃,刺杀之人穷追不舍,情况紧急到重耳衣袖都被其砍下。

随后,公子重耳为保全自己免遭迫害,不得已踏上了逃亡的路,随行门客有五人,而介子推正是其中之一。

就这样,重耳等六人踏上了逃亡的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不说,父兄的追杀也持续不断。终于,重耳逃亡到了狄国,总算是安定下来,十二年后,又因为晋惠公的追杀,重耳又被迫离开了狄国。

一行人流亡到卫国之后,卫国国君对重耳时常奚落,重耳也不强留,便离开了卫国。屋漏偏逢连夜雨,随行的侍从又偷走了全部的干粮与钱财。恰好此时有几个农人经过,重耳便想去讨要些食物,可食物非但没要到,反而被农人用土块羞辱。

在这样的情况下,随行的介子推思前想后,做了一个极其忠义的举动——介子推割下了自己腿上的肉,煮成汤给重耳果腹。

公子重耳知道此事之后,十分感动,许诺他日若是得势,必定厚待介子推,而介子推却并不在意封赏,只是要求他日重耳得势后能够善待百姓。


二、宁死做隐士,不食国君禄

在他国漂泊十九年之后,公子重耳终于返回了晋国,登上国君宝座,旧仇得以为报。

而重耳回晋之后,随行的狐偃却以退隐为由要求封赏。

介子推对于狐偃这种行为十分不屑,他指责狐偃惺惺作态假意退隐,实则要求封赏,就这样,重耳的嫡系第一次出现了分崩离析。

之后,介子推隐居绵山,成了一位不食君禄的隐士,再不出山,晋文公为了能让介子推出山,以火相逼,可介子推终归不曾出现。

随后,介子推与其母尸体于柳树下被发现。


晋文公后悔万分,缅怀贤臣之志,将介子推安葬于绵山,并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全国不生火做饭,只许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蝉鸣七月


据说很早以前有个叫重耳的人带兵打仗中生了病,现在叫营养不良吧,要吃肉,正在打仗吃饭都是问题哪有肉吃啊?有个叫介子堆的,把自己大腿的肌肉割下来煮了给大王吃,这重耳病好了还打了胜仗,回朝论功行赏把介子堆忘了!有人提醒才问介子堆呢?这介子堆以背上老娘回乡去了!哪快追吧!追到一大片庄稼地里咋叫也不出来,有人出主意说这头点火他不那头出来了吗!火烧完了发现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重耳甚悔,宣布从此以后每年的这天都不许生火,定为寒食节,每家每户都要插柳枝来纪念!到现在山东山西部分地区还有保留着这个习惯.


水都


寒食节与古代的伍子胥有关,听说是一但子胥很有才干,可它又不愿做官,朝庭三方五次请他他还是还去,为了减少麻烦他背着年迈的母亲躲进深山,因为伍子胥是孝子,远近闻名,官府想了个馊主意,放火烧山,肯定伍子胥会背母亲出山的,可是山烧光了也不见伍子胥出来,就放人去找,可是他母子俩活活的烧死在一起,这里的土老佰姓为了纪念他母子俩就在二月二十五日为寒食节,不生火做饭,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为后人留下的佳话。


欧阳46783


寒衣节的来历:

  寒衣节自古有之。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不过,前代授衣多在夏历九月,日期不确定。

  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下诏(《唐大诏令集》卷77),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由于十月刚入冬,九月稍嫌早,所以,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了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授衣、祭祀和开炉。宋人祀先用“绵球楮衣”,后世称之为“寒衣”,不过,宋人尚无此称。


一川风月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是千年如一的。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禁火与改火之间有间隔的时间,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说法。

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独介子推不愿受赏,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WestSlope


大家好,我是小趣,一个专注历史三十年的男人。下面就由我来为大家讲述关于寒食节的故事。

寒食节的主人公名叫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名士大夫,为人忠心不二,堪称当时文人阶层的楷模。

故事的背景起源于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宠妃骊姬想要废掉太子立自己的儿子。太子申生被陷害致死,其余两位公子不得不逃亡保命。其中就有介子推的主人重耳公子。

介子推随重耳在外漂泊十九年,一路历经坎坷,甚至为人让自己的主人不饿死,介子推上演了“割股充饥”的一幕,最终重耳返回晋国,立为晋文公,自然忘不了介子推的忠诚。

然而介子推拒绝收赏,他认为对于君王的忠诚应该是发于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于是介子推决定隐居绵山,不食君禄。为了找到介子推,晋文公情急之下下令三面烧山,可是谁知道介子推和自己的母亲拒不出山,最终被活活烧死。

最终介子推在临死前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为了哀悼介子推,下令将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寒食节”就此诞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