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寒食節與哪位古人有關嗎,簡單講述一下他的故事吧?

1235112401


在民間普遍認為,寒食節起源於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

人們為了紀念介子推,就在那個月不生明火,吃飯也吃冷的食物。

後來一個月漸漸減少到清明節的前一天,即為“寒食節”。

過節的當天,家家門上插柳枝、燒紙錢、在野外祭祀、吃冷飯這些都是為了紀念介子推。後來,人們也常常在寒食節紀念死去的親人。

事情是這樣的,晉國發生內亂,公子重耳(晉文公)逃亡在外,有一次,重耳很長時間沒有東西吃,介子推割掉腿上一塊肉與野菜一塊煮了,給重耳吃,重耳後來知道後,大為感動。

後來重耳重新回到晉國 ,大封以前跟隨他的人,而忽略了已隱居的介子推,介子推的鄰居替他鳴不平,於是晉文公派人請介子推,介子推躲進綿山,晉文公三面燒山,想逼迫介子推出來,最後在一棵燒焦的柳樹下,找到了兩具燒焦的屍體,是介子推和他母親。

介子推死後晉文公重耳深為愧疚,遂改綿山為介山,並立廟祭祀,由此產生了(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



知無為而有益



文心雕詩


寒食節與春秋五霸的晉文公重耳有直接的關係。

晉文公的父親叫晉獻公,因晉獻公寵愛酈姬,酈姬想子憑母貴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設計殺害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為躲避被殺的命運,於是,便走上了逃亡之路。

重耳在逃亡之時,帶了一幫隨從親信,其中有一位叫介子推的隨從,對重耳始終不離不棄,中途有很多隨從親信,對重耳漂泊流浪,居無定所的前途命運十分擔憂,大部分都不辭而別,剩餘的隨從越來越少。

一日,重耳帶著僅有的幾個隨從,逃難來到了荒郊野嶺,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公子重耳,既困又累餓昏過去,隨從們都無計可施,介子推看到主公捱餓受難,內心十分難過,他避過眾人,撥劍忍痛從自已的大腿上割下一塊生肉,就地取材,撿柴生火燉了一碗人肉湯,親自端到重耳面前,獻於主公重耳充飢。

重自吃了介子推的人肉湯後,精神為之一振,他當著隨從人員的面說,等我登上九五之尊,絕不忘介子推割肉救主的救命之恩。

不久,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於六十二歲之際,終於登上晉國的皇位。他大賞有功之臣,卻唯獨忘了介子推的救命之恩,於是有群臣提及此事,晉文公後悔莫及,正要封賞介子推,可介子推己經隱退歸鄉瞻養母親。

於是,晉文公重耳,便率領文武百官,浩浩蕩蕩來到介子推故里,尋找介子推,可介子推早已隱居深山老林之中,始終不見蹤影,晉文公派御林軍多處打探也無功而返。

於是,有謀士建義晉文公放火燒山,只留一個出口,也許介子推看到滿山起火,便會走出大山,誰知大火燒了三

一天一夜,還是沒有見到介子推的蹤影,晉文公再次派人進山打探,可事與原違,誰也沒有想到,介子推揹著自己的母親,卻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之下。

晉文公捶胸頓足,對天長哭不起,沒想到自己的一片誠心,卻置於自已的恩人介子推於死地。

於是,晉文公率文武百官舉行隆重的禮儀,在那棵大柳樹下厚葬了介子推母子。

三日後,晉文公班師回朝,因心中放不下介子推的恩情,於是,率文武群臣再到介子推墓前祭拜一凡 ,誰知,被燒焦的那棵柳樹,卻奇蹟般發出了新芽。

晉文公感知介子推在天有靈,並下令舉國上下祭拜介子推這一天定為清明節,清明節前一天定為寒食節,無論王公貴族,貧民百姓,都不許生火做飯,警示後人悲劇不再重演,恩人永活人間。


風雲劍90031177


寒食節:節令名。傳說春秋時晉國貴族介子推,曾從公子重耳(即晉文公〉流亡國外。文公回國後賞賜從臣屬,他未得賞,因與其母隱居綿上(今山西介休縣)山中。文公為逼他出來,放火燒山。他堅持不出,母子均被燒死。於是晉文公規定要在每年的這一天禁止以火燒飯,以寒食表示悼念。後來以清明前一天〈或二天)為寒食節,斷火冷食三天。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史記.晉世家》。


陳年往事1222


寒食節最初是晉文公重耳為了緬懷賢臣介子推而設立的。

介子推曾為重耳割股果腹,後來公子重耳重返晉國,擔任國君時

介子推又因君而死

而介子推為什麼割股侍君,又為什麼因為晉文公而死?其中則是一個將忠義與氣節發揮的淋漓盡致的故事。


一、割股侍君

春秋時期,晉獻公昏庸無道,極其寵幸妃子驪姬,致使鬼迷心竅。驪姬禍亂朝綱,為立自己子嗣奚齊為太子,便設計害死當朝太子申。隨後,驪姬又進讒言,將毒手伸向了公子重耳與公子夷吾。派人刺殺公子重耳時,重耳翻牆而逃,刺殺之人窮追不捨,情況緊急到重耳衣袖都被其砍下。

隨後,公子重耳為保全自己免遭迫害,不得已踏上了逃亡的路,隨行門客有五人,而介子推正是其中之一。

就這樣,重耳等六人踏上了逃亡的路。風餐露宿日夜兼程不說,父兄的追殺也持續不斷。終於,重耳逃亡到了狄國,總算是安定下來,十二年後,又因為晉惠公的追殺,重耳又被迫離開了狄國。

一行人流亡到衛國之後,衛國國君對重耳時常奚落,重耳也不強留,便離開了衛國。屋漏偏逢連夜雨,隨行的侍從又偷走了全部的乾糧與錢財。恰好此時有幾個農人經過,重耳便想去討要些食物,可食物非但沒要到,反而被農人用土塊羞辱。

在這樣的情況下,隨行的介子推思前想後,做了一個極其忠義的舉動——介子推割下了自己腿上的肉,煮成湯給重耳果腹。

公子重耳知道此事之後,十分感動,許諾他日若是得勢,必定厚待介子推,而介子推卻並不在意封賞,只是要求他日重耳得勢後能夠善待百姓。


二、寧死做隱士,不食國君祿

在他國漂泊十九年之後,公子重耳終於返回了晉國,登上國君寶座,舊仇得以為報。

而重耳回晉之後,隨行的狐偃卻以退隱為由要求封賞。

介子推對於狐偃這種行為十分不屑,他指責狐偃惺惺作態假意退隱,實則要求封賞,就這樣,重耳的嫡系第一次出現了分崩離析。

之後,介子推隱居綿山,成了一位不食君祿的隱士,再不出山,晉文公為了能讓介子推出山,以火相逼,可介子推終歸不曾出現。

隨後,介子推與其母屍體於柳樹下被發現。


晉文公後悔萬分,緬懷賢臣之志,將介子推安葬於綿山,並下令介子推死難之日全國不生火做飯,只許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蟬鳴七月


據說很早以前有個叫重耳的人帶兵打仗中生了病,現在叫營養不良吧,要吃肉,正在打仗吃飯都是問題哪有肉吃啊?有個叫介子堆的,把自己大腿的肌肉割下來煮了給大王吃,這重耳病好了還打了勝仗,回朝論功行賞把介子堆忘了!有人提醒才問介子堆呢?這介子堆以背上老孃回鄉去了!哪快追吧!追到一大片莊稼地裡咋叫也不出來,有人出主意說這頭點火他不那頭出來了嗎!火燒完了發現被燒死在一棵柳樹下!重耳甚悔,宣佈從此以後每年的這天都不許生火,定為寒食節,每家每戶都要插柳枝來紀念!到現在山東山西部分地區還有保留著這個習慣.


水都


寒食節與古代的伍子胥有關,聽說是一但子胥很有才幹,可它又不願做官,朝庭三方五次請他他還是還去,為了減少麻煩他揹著年邁的母親躲進深山,因為伍子胥是孝子,遠近聞名,官府想了個餿主意,放火燒山,肯定伍子胥會背母親出山的,可是山燒光了也不見伍子胥出來,就放人去找,可是他母子倆活活的燒死在一起,這裡的土老佰姓為了紀念他母子倆就在二月二十五日為寒食節,不生火做飯,這是一個悲慘的故事為後人留下的佳話。


歐陽46783


寒衣節的來歷:

  寒衣節自古有之。據考證,早在周朝時,農曆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禦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不過,前代授衣多在夏曆九月,日期不確定。

  唐玄宗天寶二年八月下詔(《唐大詔令集》卷77),這一詔令直接影響到民間拜墓送衣的習俗。由於十月剛入冬,九月稍嫌早,所以,這一習俗在宋代便推移到了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習俗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授衣、祭祀和開爐。宋人祀先用“綿球楮衣”,後世稱之為“寒衣”,不過,宋人尚無此稱。


一川風月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寒食節,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寒食節起源,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清初湯若望曆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後;湯氏改革後,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現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

從春秋時期至今,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故事發生地中國山西將寒食節定為清明前一天,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習俗也一直流傳下來併為全國所接受。伴隨著歲月的流逝,寒食節靜靜地融入了清明節,寒食所代表的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讚許,是千年如一的。

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每到初春季節,氣候乾燥,不僅人們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這個季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或“請新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將穀神稷的象徵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禁火與改火之間有間隔的時間,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說法。

而在這段無火的時間裡,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禁火節後來又轉化為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推曾經割股為他充飢。晉文公歸國為君侯,分封群臣,獨介子推不願受賞,攜老母隱居於綿山。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為官。躲避山裡,晉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於是晉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WestSlope


大家好,我是小趣,一個專注歷史三十年的男人。下面就由我來為大家講述關於寒食節的故事。

寒食節的主人公名叫介子推,是春秋時期晉國的一名士大夫,為人忠心不二,堪稱當時文人階層的楷模。

故事的背景起源於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寵妃驪姬想要廢掉太子立自己的兒子。太子申生被陷害致死,其餘兩位公子不得不逃亡保命。其中就有介子推的主人重耳公子。

介子推隨重耳在外漂泊十九年,一路歷經坎坷,甚至為人讓自己的主人不餓死,介子推上演了“割股充飢”的一幕,最終重耳返回晉國,立為晉文公,自然忘不了介子推的忠誠。

然而介子推拒絕收賞,他認為對於君王的忠誠應該是發於自然,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於是介子推決定隱居綿山,不食君祿。為了找到介子推,晉文公情急之下下令三面燒山,可是誰知道介子推和自己的母親拒不出山,最終被活活燒死。

最終介子推在臨死前寫下了這樣一首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為了哀悼介子推,下令將三月五日為火禁日,禁止煙火,僅食寒食,“寒食節”就此誕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