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真品有米黄色吗?怎么辨别?

用户9165196710468


由于汝瓷比较稀有,真正拥有汝瓷真品的收藏家不多,除了在博物馆看到的一些陈列品在其它地方很难遇见真货。更不用说上手仔细观察研究了。为此专门从事汝瓷研究的科技人员和专家很少,有的专家自身没有一件藏品,也敢著书立传,不知他写书的依据是什么?

真正的汝瓷由于年代久远,又大多为出土器,故釉面老化,有土沁,目前我们看到的,无论是博物馆藏,还是民间收藏绝大多数为出土之物,一些所谓的传世品和馆藏汝瓷,无论是清宫旧藏,还是民国或解放前就拥有的藏品也是出土器,这就有别于新出土和老出土之分了,行话称为“生坑”与“熟坑”,而世上绝无一件流传几百年甚至近千年之物在人间传代。

根据笔者拥有的汝瓷实物,及多年来对汝窑,汝瓷的悉心研究,通过分析,对比,观察,研究,测试,利用放大镜,显微镜的釉下分析,并结合易氏容重测试法的实验,认为真正的汝瓷应该有以下特征。

(一)由于汝瓷大多数为出土器之器,深埋土中近千年。无论在地下变化如何,有的土埋,有的水浸,与各类酸性,碱性土为伴,它是出土之物,一般吃土很牢,土腥浓重,是洗不掉的。

(二)真正的汝瓷釉下无气泡,因为它采用的是热熔釉法,将釉矿石在坩埚里加热熔解化成釉浆,再将制成生坯的器物浸入釉浆中,取出后高温烧制,由于没有水分加入,因而烧造以后,釉下没有气泡出现(有的偶尔见几个气泡),凡是气泡较多,大而透亮的大多应该定为宋汝以后的历代仿品。这包括,明宣德,清雍正,民国至今。

(三)宋汝采用支烧法,底足满釉,在器物底部通常会有3-5个不同数量的支烧点小器支钉少,大器支烧点多,个别超过7个以上,支烧点小如芝麻,有长园,也有扁园,但都非常细小,后仿器支钉较大,有的似绿豆,大者如黄豆。

(四)汝瓷的胎质细润,呈青灰色,白中带黄,有的偏灰,胎体轻薄。一般来说,宋汝的器壁厚只有2-3毫米,但釉却很厚。从有的器物碎片发现,里外两侧的釉厚加起来可超过胎壁厚度,香灰胎色有的从支烧点断痕上可看出。然有些仿品是用高岭土为原料,断面洁白,一些造假之器故在支钉上涂上一些脏,以遮胎色。

(五)汝瓷的最美之色,应该为天青色,最佳呈色应是像雨过天晴,云开雾散时的兰天,看上去很爽快,自然舒服。但由于配方及烧造温度不同,以及一些其他的化学变化,而又出现了粉青,卵青,月白诸色。有的色深些,有的青中偏兰,有的兰中带灰,这些呈色的汝瓷色调都不如天青色那么明快,清雅。然一些出土之器由于长期埋在水中,土里有的颜色又变淡,成了混合色。

(六)汝瓷工艺精良,造型规正,姿态各异,以小件居多,小巧精细,常见的有鹅颈瓶,细颈瓶,梅瓶,玉壶春瓶,纸锥瓶,蒜头瓶,胆瓶,三栖瓶,出戟尊,扉棱尊,三足洗,水仙盘,园洗,莲花形温碗,灯盏,托盘。洗有花口洗,鱼纹洗,香炉,香薰,香盒,及各种人物动物造型的摆件。在北宋窑址中发现的器型不多,比较简单尺寸也较小,而南宋汝瓷就丰富得多了,且尺寸比较大。

(七)汝瓷釉面肥厚光润,但无玻璃光泽由于在釉料中加入了玛瑙成分,使釉面更加滋润,真品泛宝光,釉下有结晶状颗粒及土沁形成的白斑,黄点。釉面有开片的也有不开片的,开片的比较细密,似蟹爪纹片有的上翘,有的下凹,片缝有土沁杂泥。一些出土较久的传世品,器物表面有包浆,光泽柔和,古朴而凝重。

(八)汝瓷的款识不多,在众多的器物上有款的是极少数,现今发现的有“奉华”“蔡”“成王殿”“皇后殿”等刻款,清乾隆皇帝好古,将宫中旧藏的汝瓷有的在底部加刻御题诗句,流传下来。我们今天在市场上常会碰到一些带有刻款和御题诗的汝瓷,上有“官”“宋大宗”及仿“奉华”款。但从汝瓷的器型,釉色,胎质上一比较,就可看出是现代仿汝之器。而且工艺粗糙,出筋不清,造型古板。 笔者在浙江等地发现的汝瓷尺寸比较大,在25cm以上,但器型规正,造型优美,令人赞叹。在本人手中珍藏的几件汝瓷,如花口龙耳尊,蒜口出戟耳尊,花口长颈尊,鸡头龙柄壶等,尺寸都在25-30厘米左右,且优美规正,特征明显。

除此以外,在器型方面,除我们常见的瓶,碗,盏,洗,炉外,还有众多的精品是博物馆内见不到的,它们没有露面,却大多深藏在一些收藏家手中,在民间广博的天地里。在笔者的手中还有一些不可思议的藏品和人物摆件,如十八罗汉像,舞女佣生肖摆件,牛头杯,孔雀杯,双凤尊,三龙炉,龙首,鼠耳炉,以及造型各异的香炉,香薰系列,这些藏品来历已久,有近几年的,也有三十年前的。经过研究,对比,釉下均无气泡。有土沁,器型古朴规正,胎轻壁薄,釉厚如堆脂,容重测试均在范围之内,为古瓷无疑。


暴走菩提


目前已知的资料显示汝窑瓷器以天青色为特征,米黄色釉是南宋龙泉系瓷器的品类之一;二者瓷器的呈色剂和烧成机理不同,所以汝窑瓷器大概率是没有米黄色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