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窯真品有米黃色嗎?怎麼辨別?

用戶9165196710468


由於汝瓷比較稀有,真正擁有汝瓷真品的收藏家不多,除了在博物館看到的一些陳列品在其它地方很難遇見真貨。更不用說上手仔細觀察研究了。為此專門從事汝瓷研究的科技人員和專家很少,有的專家自身沒有一件藏品,也敢著書立傳,不知他寫書的依據是什麼?

真正的汝瓷由於年代久遠,又大多為出土器,故釉面老化,有土沁,目前我們看到的,無論是博物館藏,還是民間收藏絕大多數為出土之物,一些所謂的傳世品和館藏汝瓷,無論是清宮舊藏,還是民國或解放前就擁有的藏品也是出土器,這就有別於新出土和老出土之分了,行話稱為“生坑”與“熟坑”,而世上絕無一件流傳幾百年甚至近千年之物在人間傳代。

根據筆者擁有的汝瓷實物,及多年來對汝窯,汝瓷的悉心研究,通過分析,對比,觀察,研究,測試,利用放大鏡,顯微鏡的釉下分析,並結合易氏容重測試法的實驗,認為真正的汝瓷應該有以下特徵。

(一)由於汝瓷大多數為出土器之器,深埋土中近千年。無論在地下變化如何,有的土埋,有的水浸,與各類酸性,鹼性土為伴,它是出土之物,一般吃土很牢,土腥濃重,是洗不掉的。

(二)真正的汝瓷釉下無氣泡,因為它採用的是熱熔釉法,將釉礦石在坩堝里加熱熔解化成釉漿,再將製成生坯的器物浸入釉漿中,取出後高溫燒製,由於沒有水分加入,因而燒造以後,釉下沒有氣泡出現(有的偶爾見幾個氣泡),凡是氣泡較多,大而透亮的大多應該定為宋汝以後的歷代仿品。這包括,明宣德,清雍正,民國至今。

(三)宋汝採用支燒法,底足滿釉,在器物底部通常會有3-5個不同數量的支燒點小器支釘少,大器支燒點多,個別超過7個以上,支燒點小如芝麻,有長園,也有扁園,但都非常細小,後仿器支釘較大,有的似綠豆,大者如黃豆。

(四)汝瓷的胎質細潤,呈青灰色,白中帶黃,有的偏灰,胎體輕薄。一般來說,宋汝的器壁厚只有2-3毫米,但釉卻很厚。從有的器物碎片發現,裡外兩側的釉厚加起來可超過胎壁厚度,香灰胎色有的從支燒點斷痕上可看出。然有些仿品是用高嶺土為原料,斷面潔白,一些造假之器故在支釘上塗上一些髒,以遮胎色。

(五)汝瓷的最美之色,應該為天青色,最佳呈色應是像雨過天晴,雲開霧散時的蘭天,看上去很爽快,自然舒服。但由於配方及燒造溫度不同,以及一些其他的化學變化,而又出現了粉青,卵青,月白諸色。有的色深些,有的青中偏蘭,有的蘭中帶灰,這些呈色的汝瓷色調都不如天青色那麼明快,清雅。然一些出土之器由於長期埋在水中,土裡有的顏色又變淡,成了混合色。

(六)汝瓷工藝精良,造型規正,姿態各異,以小件居多,小巧精細,常見的有鵝頸瓶,細頸瓶,梅瓶,玉壺春瓶,紙錐瓶,蒜頭瓶,膽瓶,三棲瓶,出戟尊,扉稜尊,三足洗,水仙盤,園洗,蓮花形溫碗,燈盞,托盤。洗有花口洗,魚紋洗,香爐,香薰,香盒,及各種人物動物造型的擺件。在北宋窯址中發現的器型不多,比較簡單尺寸也較小,而南宋汝瓷就豐富得多了,且尺寸比較大。

(七)汝瓷釉麵肥厚光潤,但無玻璃光澤由於在釉料中加入了瑪瑙成分,使釉面更加滋潤,真品泛寶光,釉下有結晶狀顆粒及土沁形成的白斑,黃點。釉面有開片的也有不開片的,開片的比較細密,似蟹爪紋片有的上翹,有的下凹,片縫有土沁雜泥。一些出土較久的傳世品,器物表面有包漿,光澤柔和,古樸而凝重。

(八)汝瓷的款識不多,在眾多的器物上有款的是極少數,現今發現的有“奉華”“蔡”“成王殿”“皇后殿”等刻款,清乾隆皇帝好古,將宮中舊藏的汝瓷有的在底部加刻御題詩句,流傳下來。我們今天在市場上常會碰到一些帶有刻款和御題詩的汝瓷,上有“官”“宋大宗”及仿“奉華”款。但從汝瓷的器型,釉色,胎質上一比較,就可看出是現代仿汝之器。而且工藝粗糙,出筋不清,造型古板。 筆者在浙江等地發現的汝瓷尺寸比較大,在25cm以上,但器型規正,造型優美,令人讚歎。在本人手中珍藏的幾件汝瓷,如花口龍耳尊,蒜口出戟耳尊,花口長頸尊,雞頭龍柄壺等,尺寸都在25-30釐米左右,且優美規正,特徵明顯。

除此以外,在器型方面,除我們常見的瓶,碗,盞,洗,爐外,還有眾多的精品是博物館內見不到的,它們沒有露面,卻大多深藏在一些收藏家手中,在民間廣博的天地裡。在筆者的手中還有一些不可思議的藏品和人物擺件,如十八羅漢像,舞女傭生肖擺件,牛頭杯,孔雀杯,雙鳳尊,三龍爐,龍首,鼠耳爐,以及造型各異的香爐,香薰系列,這些藏品來歷已久,有近幾年的,也有三十年前的。經過研究,對比,釉下均無氣泡。有土沁,器型古樸規正,胎輕壁薄,釉厚如堆脂,容重測試均在範圍之內,為古瓷無疑。


暴走菩提


目前已知的資料顯示汝窯瓷器以天青色為特徵,米黃色釉是南宋龍泉系瓷器的品類之一;二者瓷器的呈色劑和燒成機理不同,所以汝窯瓷器大概率是沒有米黃色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