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讽刺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阴霾冬天


我是九歌,给你新观点。

朱元璋当过乞丐,做过和尚,更上梁山当过土匪。

他深知没有文化的危害,他父母生了4个孩子,取的名字分别是朱重四、朱重六、朱重七、和朱元璋自己朱重八。伯父家的几个孩子分别叫朱重一、朱重二、朱重三、朱从五。


元朝时期并不重视汉文化,元朝的统治者把汉人当作奴隶使用,甚至把良好的田地改为草场。

在这种情况下,普通百姓的文化知识水平是很低的。在当时底层的老百姓大多数都是以数字来命名的。就比如朱元璋这一家子取名的方式。


但是在朱元璋发达之后,就不想用原先的名字了。他非常善于学习,给自己取名为兴宗,后又改名为元璋,字国瑞。


他甚至还给已经去世的父亲与三位哥哥起了名字。老爸朱五四改为朱世珍、大哥朱重四改为朱兴隆、二哥朱重六改为朱兴盛、三哥朱重七改为朱兴祖。哥四个的名字连起来,正好是“隆盛祖宗”。

为提高后世子孙的名字逼格,以显示他老朱家的名字,可是有文化水平和历史底蕴的。于是老朱给他的24个儿子的后代,各拟了20个字,每一个字代表一世。

比如朱棣一支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猷。


而第二个字须是以五行为偏旁的字,比如木生火,所以朱元璋的孙子都是以火为偏旁,朱允炆、朱高炽,依次类推。


还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家谱。结果到了明朝末期农民起义军起义时,杀朱元璋的子孙,也就是后面的潘王,就是按照这个家谱来杀的。

满清入关后,起初为保持统治稳定,巩固江山。并没有对这些潘王下太大的狠手。待到他们巩固自己的统治之后,便开始对这些潘王以及一些朱室子孙下手,整个皇族几乎被杀绝了。


而讽刺的是,他们按图索骥的线索就是朱元璋定下的辈分排名和家谱,而幸存下来的人被迫改名换姓,换个马甲行走江湖。


朱元璋希望他的子孙能够千秋万代统治这个国家,但却被满清按照他的辈分排名按图索骥,猎杀朱氏子孙,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王朝三百年定律唉!


@萧中九歌:一个学新闻的额板砖历史持有者。关注我,这里有现象背后的故事。


参考文献:《七修类稿》、《朱氏世德碑》


萧中九歌


我认为最讽刺的历史事件应该就是“慈禧坐火车”了。

1888年,李鸿章从法国人那里,花了6000两白银(法国人半卖半送,试图打开中国市场),买了一辆蒸汽车头、六节车厢的小型火车作为慈禧太后的“御用专车”。

这辆小型火车极为精巧,车厢刷成皇室专用的明黄色,远远看上去像一条小金龙。


1888年年底,慈禧终于要坐火车了。

但慈禧不知道火车的运行原理,更不知道火车是怎么发起的,她只知道自己的命很金贵,于是,当火车开启时,那震耳欲聋的汽笛声和排气声把慈禧给吓坏了。

接着,慈禧以大清皇宫有龙脉,火车的轰鸣声太大会破坏风水为由,下令停止燃煤。

可这样一来,火车就没有了动力,但慈禧不愧是慈禧,她的想法异常惊人,而且还开创了“火车史上之最”。


慈禧怎么做的呢?

首先下令撤掉火车的蒸汽机头。

接着令人在火车上绑满黄缎。

最后由一群太监拖着黄缎在铁轨上“龟速”挪动。


此外,在火车的两侧,有一群太监手持幡旗指引;火车前面,有大群太监鸣锣开道;火车后头,也有一群太监跟着小跑,随时等候慈禧的差遣。

慈禧把火车坐成了轿子,也“坐”出了火车史上最大的笑话。


金兔历史


他的惨状吓坏了一旁的介错人,导致介错人连续砍了五刀也没能把三岛杀死,简直惨到不忍直视。

实际上呢,对于日本武士来说,切腹从来都没那么容易。现在一说起日本武士道,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估计是“分分钟切腹自尽”了,作为一种大无畏的武士道精神,切腹自尽被日本人看做是光荣的行为。

日本人认为,人的灵魂居住在腹部之中,如果一个人想证明自己的清白,最好的方式就是切开腹部,让众人看看自己的灵魂。

后来这种方式被延伸到各个方面,比如证明对爱情的忠贞,可以切腹;证明对君主的忠诚,可以切腹;证明自己英勇不屈,可以切腹……这或许就是分分钟切腹的由来。

真正意义上的切腹其实非常残忍,一般切腹者身着盛装,切腹人揭开衣服,首先拿刀从左到右切一刀,然后切第二刀,这种切法叫作十字切。

当然还有其它的一刀或是三刀不同的切法,切完让内脏流出,再让介错人将自己的头颅砍下。

这种清醒着在自己身上划刀子的做法,光是看着就疼,日本武士却乐此不疲,难道他们真不怕疼也不怕死?

当然不是,实际上他们怕的要命,很多武士在切腹的时候会因为疼痛难忍而大声嚎叫,导致最终进行不下去。

因此在切腹过程中还安排了一个介错人,类似于中国的刽子手,有他来终结切腹者的生命。

可能是因为切腹这种方式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实在太难了,因此在江户时代后期,基本很少人采用真正的切腹手段自我了结。而大多是采用了一种叫做扇腹的方式。

所谓的扇腹,就是用木刀、主刀或者扇子在自己的腹部象征性划拉两下,最多就是划破一点点皮,然后就由旁边的介错人出手,将武士的头砍下来,但对外会声称是真的切腹自尽。

到了后来一些武士觉得这样也不好,介错人万一手法不过关,没砍好,那不是疼得要命?这种事情还真发生过,就是前面说的三岛由纪夫,简直悲催到家了。

或许是担心自己会变成三岛那样,有些武士就将扇腹进行改造,后期基本是服毒自杀或者开枪自杀,再由介错人砍下头颅,当然对外还是说是切腹自尽的。

也就是说,历史上真正切腹自尽的日本人并不多,很多都是为了面子说的慌。并且实际上,日本的切腹自尽文化,其实也是中国人淘汰掉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切腹的记录了,《庄子》中记载,周敬王有个大夫叫苌弘,因为遭谗言陷害被流放到蜀地。

他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剖腹开膛而死。三年后,他的血都化成了碧玉。而战国时期,著名的刺客聂政也是剖腹而死的。

说明当时切腹自尽在中国一度流行,但后来因为这样的方式太过野蛮和残忍,渐渐被中国人抛弃。反而是日本人见了之后很喜欢,学回去当传统文化了。

想知道更多有趣的历史知识和美食话题,请关注菲李哦~


菲李


1.元朝时期,日本当时的天皇叫做秀仁,年号叫做四条,也叫四条天皇。 四条天皇两岁登基,当然只是一个傀儡,被养在宫内,就这样平平庸庸的到了12岁。因为是傀儡,没人都自己开心,所以不甘寂寞的四条天皇想搞点事情,好让自己开心。最后想到了一个整蛊宫女的办法,在宫中的一些走廊上倒上滑石粉,就能看到宫女们走过来的时候狼狈滑倒的模样,结果在撒滑石粉的时候不小心自己滑倒了,一头磕到柱子上摔死了。

2.当初罗斯福挂了之后,杜鲁门暂时当总统,还给了蒋介石很多援助,但是蒋介石认为,总统选举的时候杜鲁门不一定能选得上,于是就支持了另一个人当美国总统,我们的蒋公拿着杜鲁门给的钱,支持另一个候选人。还用杜鲁门给的钱给另一个人祈福,最重要的是,这个还让杜鲁门给知道了,至于结果嘛,大家想想就行了,不说了。到了几十年后,差英文又干了一档子这事儿,果然国民党这些都是一脉相承的。


3.崇祯征集救国款,满朝文武装疯卖傻,最终征得白银20万两,后李自成军入京城,大肆拷掠,数日内抢得数千万两,达官贵人一个个严刑至死,送尽家财亦不能免。藻德输万金。“贼以为少,酷刑五日夜,脑裂而死。复逮其子追征,诉言:“家已罄尽。父在,犹可丐诸门生故旧。今已死,复何所贷?”贼挥刃斩之。”
读历史就要以历为鉴,前人犯的错要引以为戒,也不要去嘲笑,谁知道自己会不会有一天成为警示后人的反例。


恰小年


卡扎菲兵政变成功,兵不血刃的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建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是最讽刺的。政变预谋已久。1969年9月1日,27岁的卡扎菲命令助手米海什,乘飞机前往首都的黎波里接管军营。助手到达班加西机场时,发现飞机已满员。走后门上了飞机到的黎波里机场,拦出租车去往军营下车时,居然把武器和子弹忘在了出租车上。在班加西,27岁的卡扎菲亲自出马,把一辆吉普车装满子弹,一马当先的率领军队去占领电台,当他走到半路时,回头一看,却发现再在前往班加西的路上只有他一个光杆司令。原来,在前一个岔路口,随行的车队走错了方向。更为可笑的是,负责占领电台的军官开车绕城一周,没有找到电台,只好原路返回。一番周折,找到电台以后,卡扎菲自己在电台上宣布发动政变接管国家。负责接管的黎波里城外防空部队的领队,带着600名士兵到行动时,才发现只有1050发子弹,平均每人才一发半,好在一路没有遇到任何的抵抗。政变,发生时,留守国内的王储兼首相哈桑·里达王子在王宫中喝得酩酊大醉。就是这样一场仓促上阵、漏洞百出的政变,居然还成功了。


怀旧经典剧场


最有讽刺意义的历史事件,应该是台湾控苏案。台湾控苏案,本质来说,是外蒙古独立问题。

1,假独立真投敌

1911年,辛亥革命一声炮响,南方十个省宣告独立,祖国最北方的外蒙古,也宣告了独立。但是这个独立和南方各省的独立是不一样的,南方各省的独立,是建立民主共和政权,摆脱清王朝的专制独裁统治,外蒙古的独立则是摆脱祖国,投入沙皇俄国怀抱,建立亲俄贵族为独裁者的新国家。

事实上,外蒙独立不是孤立事件,在辛亥革命事前,土谢图汗部亲王杭达多尔济、达喇嘛车林齐密特等贵族就和沙皇俄国眉来眼去勾三搭四,但是清朝并不能制止。辛亥革命后,外蒙活佛势力更是在库伦街头和库伦大臣的人发生斗殴,更刺激了外蒙的独立进程。

12月1日,外蒙古王公调集各旗蒙兵集合库伦勾结俄罗斯军队围攻库伦大臣衙门,解除清军武装,宣告“将全土自行保护,定为大蒙古帝国,公推哲布尊丹巴为皇帝”。12月29日,博克多格根在库伦登基,成为新的蒙古国皇帝。对此,清政府无能为力,驻外蒙清军很快被驱逐出境,外蒙古完成事实上的独立。

国内政局稳定下来后,袁世凯派孙宝琦与俄罗斯谈判形成《中俄声明文件》,不在外蒙驻兵、殖民、设官,承认外蒙自治,从而换取了俄罗斯对外蒙古的“宗主权”的承认。所以说,从某种程度上说,袁世凯放弃对蒙古的实际管辖权,是蒙古法理上独立的开始。

2,最好的机会,没有把握住。

第一次收回外蒙的机会在十月革命后,俄罗斯发生革命,同时也受到日美英等协约国干涉,远东势力一落千丈,因此曾在1917年和1919年两次发表对华宣言,放弃在华一切权利,但仍然坚持蒙古是一个独立国家。

俄罗斯发生的革命,让蒙古贵族感到恐惧,于是我国外交官陈毅与蒙古贵族亲王们进行

谈判,主动请内地派兵进入蒙古。此时的外蒙古成了北洋政府、日本、白俄、苏俄多方角逐的战场。

一开始,我们近水楼台先得月,数百年的蒙汉友谊让蒙古取消独立成了可能。可是关键时刻,皖系将领徐树铮率兵进入外蒙古库伦,挟持“内阁总理大臣”巴德玛·多尔济,软禁哲布尊丹巴活佛,并召陈毅回京,全面否定《中俄声明》。虽然这样“收复”了外蒙的土地,却失去了外蒙的人心。随后,苏联共产党的支持下,外蒙的牧民阶级组成蒙古人民党逐渐得势,成了决定蒙古命运的重要力量。

皖系军阀倒台后,北洋政府任命张作霖为蒙疆经略使,但是张作霖对外蒙并无兴趣,更热衷于争夺关内权利。

苏联内部稳定后,再一次和北洋政府进行谈判,双方依旧不承认外蒙古独立。但是苏联说一套做一套,实际上在外蒙驻军很多,外蒙是苏联实际上的保护国,北洋政府只有名义和法理上上的宗主权。

3,既成事实,依旧在挣扎。

外蒙独立的问题,最终解决在于雅尔塔条约。美国和苏联的这份密约,事实上完成了对中国控制权的瓜分。蒋介石政府派出的外交团,被迫承认了外蒙古现状,同意外蒙进行公投,外蒙在苏联操纵下完成独立公投,国民党政府也承认了外蒙古独立的事实。

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同意外蒙独立,不是蒋介石独立做出的决定,而是“立法院”民主决定的结果。1946年8月6日,中华民国代表呼吁外蒙古作为独立国家加入联合国。但是紧跟着,国民党政府再次和苏联交恶,尤其是外蒙军队在苏联支持下悍然入侵新疆,外蒙的加入联合国行动宣告破产。

1953年,台湾当局援引苏联并未做到不援助中共和公正投票等条件,在联合国宣布废除条约,通过投票(联大505号决议),绝大多数国家支持“中华民国”立场。在联合国的战场上,蒋介石暂时扳回一局,但很快笑不出来了。1961年,蒋介石为了不失去联合国的席位,只好同意了蒙古加入联合国的议案。蒋介石宣称,这是一次“迂回的胜利”。

仔细研究外蒙独立的事情会发现,蒋介石“日记强国地图开疆”的习惯真的和有趣。通过谈判,想要把自己利益最大化,其结果反而是为了更核心的利益,不得不继续让步。所谓祈求来的和平和尊严,永远是别人的残羹冷炙。如果蒋介石真的能实现对内团结对外强硬,这样的事情也不会发生了。


历史知事


专注历史的中国小贱,与你分享。


最讽刺的历史事件,不得不说二战时期,法国倾全国之力营造的“马奇诺防线”,以及不到一个月就对德国投降。

历史背景

我个人觉得,法国自拿破仑时代结束后,就没在出过像样的名将,开始慢慢沉沦,从欧洲第一等强国行列,逐渐滑坡到第二梯队。

法国足球队倒颇有些像近代法国的一个缩影。98年——06年的法国队征战世界杯,还保持着高卢雄鸡的高傲和热血,就像是一战时候的法国,崇尚全攻战术,最好的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然而06年后的法国队却丢了进攻的魂,开始了防守反击的套路,这是一个分水岭。同样的,法国的分水岭是在一战结束后,确切的说是凡尔登一役后。

凡尔登这一战,德国和法国总共投入约一百多个师的兵力,双方反复较量,死亡人数高达二十多万人,凡尔登也因此被称为“绞肉机”。

战后的法国,也开始反思“全面进攻”所带来的惨痛教训,于是,从天平的一个极端到了另一个极端,“全面防御”的思想开始抬头。

“马奇诺防线”就是全面防守战略思想的产物。

固若金汤的舒适区

时任法国陆军部长的马奇诺,是“全面防御”思想的推崇者,在他的主导和提议下,法国开始部署修建“马奇诺防线”,主要针对的防御对象是德国。

从1926年开始,法国就在毗邻德国的边境陆续修筑防御工事。1929年,在马奇诺的主导下,这一条防御线正式开始全面动工,直到1940年5月,德国发起攻击的时候,这条防线仍未全部修建完成。

不得不说“马奇诺防线”是一个接近完美的舒适区。大炮、堡垒、医院、宿舍、厨房、休闲娱乐区、发电站等等应有尽有。可以这么说,只要你愿意,完全可以在里面住到死。

一战后的法国,颇有些像晚清政府,盲目自大,关起门来思考问题。在法国军界,落后的一战军事思想仍旧占据主导地位。

贝当元帅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坦克和飞机,并不能主导战争的胜利,它们只能作为步兵进攻前的配合,为步兵的冲锋扫除障碍。贝当的主要军事思想,还是在防御!防御!防御!只有修建永久性的防御工事,才能确保法国的安全。

大佬们都是这种思想,下面的人自然也沿袭这一想法。进驻“马奇诺防线”的法军,从上到下,都认为德国只会从正面强攻,而德军是绝对无法飞跃这条防线。

人一旦进入舒适区,就会产生松懈思想。法军亦是如此,几乎不进行训练,更不会去操练什么步坦协同这些战术。

防线是死的,人是活的

金钟罩铁布衫都有一个罩门,“马奇诺防线”的罩门就在法国和比利时边境。

比利时当时是中立国,但却反对法国在自己的边境修建防御工事。另一方面,法国当时的财政也很难在持续投入,况且法比接壤处的地形,大多是崇山峻岭。最后,法国只在这个“罩门”处布置了少量的机动部队。

后果显而易见,德国抓住这一罩门,绕到了马奇诺防线的后方,精心构筑的防线成了一个摆设。

更为讽刺的是,法国在1939年9月3日对德国宣战,德国1940年5月10日突破马奇诺防线,进入法国本土,一个月后,也就是6月22日,法国宣布投降!

在拿破仑带领下的法国,曾经叱咤欧洲,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差一点就统一了整个欧洲,没想到后辈们却如此不堪,真是讽刺啊!


贱议你读史


给大家讲三个事吧。

一、

我相信大家小的时候都学过一首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李绅。李绅在为官后日渐奢靡,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甚至上千贯,并且他特别喜欢吃鸡舌,每餐一盘,耗费活鸡三百多只,院后宰杀的鸡堆积如山。

在很多时候,如果小孩子浪费食物,大人们都会用这首诗教育。可是如果让小孩子们知道诗作者的奢侈生活,恐怕要怀疑人生吧。

没想到以悯农广为人知的李绅竟然一点都不节约,真是讽刺!

二、

有一个典故叫作凿壁偷光,讲得是一个名叫匡衡的少年,家里穷,晚上点不起灯,于是便把墙凿开一个窟窿,借隔壁的光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个大官。

这很励志,对不对。

可是偷光也是偷,读书人的事情也不行。少年时候偷光,等到了晚年,匡衡居然偷到了国家头上,他利用自己的权力,把属于国家的几百顷土地划到了自己名下。

皇帝知道了这件事情勃然大怒,下旨剥夺匡衡的一切官职,贬为庶民。

没想到因为偷成为别人家的孩子的匡衡晚年偷到国家头上了,真是讽刺!

三、

1910年,一个革命青年刺杀摄政王载沣未遂,不幸被捕。他为表自己革命的决心,在狱中赋诗一首,其中一句十分热血,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其实看到这句诗,大家可能就已经猜到他是谁了——大汉奸汪精卫。

没想到汪精卫这浓眉大眼的也叛变革命了,真是讽刺!


林杭之


我认为最讽刺的是昔日被认定为汉奸国贼的张自忠将军最后成了民族英雄,受世人景仰。

污名洗净张自忠


张自忠将军原属于西北军,中原大战后担任29军38师师长,全面抗战时期担任国军第33集团军司令,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是抗战时期我国阵亡最高级别将领之一,另一位是国军36集团军司令李家钰。



张自忠将军之所以会被当时人骂为汉奸,原因还是在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本华北驻屯军以一名士兵走丢为借口大举向29军发起进攻,挑起了七七事变。日军攻势犀利,以29军军长宋哲元为代表的一部分人主张和谈,希望通过和谈来换取和平。


38师师长张自忠将军就成了29军的代表与日军展开了多次斡旋,然而和谈只是日军的缓兵之计,是麻痹29军的手段,日军一边谈一边打,不断从后方调起来重兵大炮飞机,29军的境况陷入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


南苑一战,二十九军8000将士被日军击溃,副军长佟麟阁和师长赵登禹先后阵亡。7月28日夜,29军军长宋哲元和副军长秦德纯离开北平前往保定,命令张自忠将军代理北平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和北平市长,掩护29军主力撤离。



29军大举撤出北平城,很多百姓痛骂张自忠将军是汉奸,让将军非常心痛,其实这事不应该完全怪罪将军,他只不过奉命行事而已。7月30日,北平天津纷纷沦陷,张自忠将军逃出北平,后被任命为第33集团军司令,为了替自己正名洗刷耻辱,张自忠将军积极对日作战。

1940年5月,为了歼灭国军第五战区的主力,日本华中派遣军第11军出动了重兵,发动了枣宜会战,张自忠将军第33集团军5个师被划入了战斗序列,遭到了日军第13师团、第39师团、以及第6师团池田支队三路围攻陷入苦战。


且由于电台遭到日军破译,第33集团军电报往来都被日军截获,日军也得知了张自忠将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部所在地,日军第39师团将张自忠将军司令部团团包围。

虽然司令部上下一心奋死抵抗,给予日军极大的杀伤,但最终还是全军覆没,张将军也壮烈殉国。



张将军的英勇甚至感动了日军,他的遗体得到了妥善的保管,后张将军的旧部38师在其师长黄维刚的率领下奋勇夺回了将军的遗体,并送往重庆举行国葬。

等到张将军的遗体被送至重庆的时候,国民政府军政要员都有出场,蒋介石更是亲自扶灵大哭,张将军的牌位也被入祀忠烈祠,受后人敬仰。

曾经的“汉奸”成为了爱国将领民族英雄,曾经的污名也终于被洗净。


龙武骁卫


钱玄同曾愤言:“人到40岁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

这话说的太早了,后来他自己大概忘了,盆友们没有忘记。

1927年9月12日,钱玄同40岁生日。出于对钱玄同昔日说下海口大话的戏弄,胡适纠集了周作人等一大帮知名文人,欲在《语丝》杂志上编一期“钱玄同先生成仁专号”。为此,他们煞有介事地写讣告、撰挽联、赋悼词。后来,由于张作霖进京自称大元帅,白色恐怖笼罩,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这个专号没有刊行。钱玄同侥幸躲过一劫。谁知,一年后胡适再次旧事重提。



1928年9月12日,钱玄同41周岁寿辰,胡适特意作了一首言辞幽默的打油诗《亡友钱玄同先生周年纪念歌》寄给他,全诗如下:

该死的钱玄同,“怎会至今未死”!一生专杀古人,去年轮着自己。可惜刀子不快,又嫌投水可耻,这样那样迟疑,过了九月十二。可惜我不在场,不曾来监斩你。今年忽然来信,要作“成仁纪念”。这个倒也不难,请先读《封神传》;回家去挖一坑,好好睡在里面,用草盖在身上,脚前点灯一盏,草上再撒把米,——瞒得阎王鬼判,瞒得四方学者,哀悼成仁大典,年年九月十二,到处念经拜签,度你早早升天,免在地狱捣乱。



钱玄同过了四十岁,可是他并没有死。非但没有死,相反还活得很滋润。为了不让别人说他食言,此后钱玄同废“钱”姓而以“疑古玄同”为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