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大族人家里,假如长子去世了,长孙和次子谁的权利更大?

一双赶脚


在古代的大族人家里,长子长孙的概念,深入人心,一个家族的资源,肯定全部往长子长孙这一房倾斜,其他子孙,只能看长房的脸色。

如果长子去世了,就算长孙小,那还是长孙的权利更大。当然,这个权利的执行,是长子临死前委托的人来进行。

一般,都是长子信得过的长辈、自己的大夫人,或者长孙的直系亲属。而次子,也有被指定为扶助人的,但比较少。

因为,避免发生《狮子王》里边叔父夺权的情况发生。

如果不幸长子去世时,还没有后人,那也是在其他儿子当中的后人中,选一个孙子,过继为长孙,然后,家族继续。

也是因为长子长孙的长房制度,中国的封建社会,才延续了那么长时间。


董江波


先确定长孙的概念。这里有现两个看法:

第一个观点:所谓的长孙指的就是老大的儿子!也就是说老大不管多晚结婚,只要是他生的第一个男孩,那就是长孙! 老二的长子不管是比老大的长子大或是小,通通不能算是长孙!

第二个观点:长孙和长子长孙是两个概念,大哥的儿子叫长子长孙,儿子不管大小,其年龄大的的孙子为长孙。以前大哥不结婚,二弟是不敢结婚的,但是大哥未生儿子二弟确可以先生儿子。

中国法律长孙的定义是长孙是年龄最大的孙子,不一定是长子的儿子.长孙在法律中没有特别的权利和义务,和其他同辈孙一样。

古代对长孙的定义嫡长子是正房所生第一个儿子(一定是正房)地位很高,嫡长子是一个家庭爵位财产土地的主要继承人,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如周朝,天子的嫡长子继承皇位,而其他儿子则封为下一极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诸侯的爵位,其他儿子则封为士,依此类推,很严格的等级制度,直至平民。 嫡长孙是嫡长子的嫡长子,最大的儿子的最大的儿子不一定是嫡长孙,因为在封建社会,嫡系和庶系是有完全不同的地位的,他们是兄弟关系,但是更是君臣关系。


泰山木32140178


在当今社会是一夫一妻制,所以没有所谓的嫡庶之分,但也有隐蔽的外室情况出现,她的孩子也会被称为私生子。

而在古代一夫多妾制社会,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度中嫡长子继承制就是其中一条。

在古代社会里,很多朝代都会遵照严格的宗法继承制度,在继承时就要以嫡长子为先,如无嫡长子,则在直系子孙中依次来确立继承人。



对于嫡长子的身份确定的标准为:如果只有一个妻子而无其他妾室,则以长子为嫡;如一妻多妾,则妻之子为嫡,妾的儿子为庶,妻所生的年龄最长的儿子就是嫡长子。

在古代大户人家和王公贵族之家,男子一般都是一妻多妾,所以他们的孩子也非常多,但是正妻地位肯定会比妾的高,她所生的第一个孩子不管年龄是否比其他妾所生的孩子长幼,都称之为嫡长子。嫡长子的地位高于其他的兄弟姐妹们,嫡长子是一个家庭爵位财产土地的主要继承人,况且根据嫡长子继承制,不管嫡长子是否是一个贤能之人,家族的权利都应该嫡长子所继承,这就是所谓的“立长不立贤”。

大户人家的名位一般就是祖宗牌位和族长,祖宗牌位应该都交给嫡长子供奉,那么族长之位也应由嫡长子继承。


但是如果嫡长子先于他父亲去世,那长孙和次子谁将会继承家族的爵位和权利呢?

如果嫡长子先于父亲去世,并且没有被指定为继承人。那就要看嫡长子的儿子,也就是嫡长孙是否成家立业。如果嫡长孙也已经成家立业,那理应由嫡长孙继承嫡长子来供奉祖宗牌位,并且继承嫡长子的所有权利和爵位。

如果嫡长孙太过于年幼,而嫡次子已经成家,则可能由嫡次子来供奉祖宗牌位和继承爵位。但是如果次子不是嫡出而是庶出,并且还有其他嫡出的孩子存在,那人选一定是嫡出者,庶出的孩子不管年长与否,都没有被选为继承人的资格,其地位是不如长孙的。

长子为嫡出,已经被指定继承人。在这种情况就应该按照宗法制度进行,即由嫡长子的儿子(也就是嫡长孙)来继承。那么,在此情况下不管你次子是嫡出还是庶出,都没有任何的资格来继承,作为继承人的长孙的继承权利自然要大于次子。


这种宗法继承制在皇室家族也尤为重要,并且每位权利主都以此方法来挑选继承人。明太祖朱元璋在挑选皇位继承人时就严格遵照嫡长子继承制来挑选的继承者。

朱元璋的儿子朱标是嫡长子,而且还是朱元璋一心栽培和重视的继承者,但是作为皇太子的朱标英年早逝。备受打击的朱元璋只能面对现实,重新在朱标的儿子里面选择继承人。当时,朱标的长子已经早故,所以就立其次子朱允炆为皇长孙,也就是朱元璋皇位的继承者。


由此看来,嫡长子继承制是非常重要的,在严格执行中也有多种变化,很多时候都视情况而定。

用最严谨的方法指定,能够更好维护家族稳定的继承人。这就是所谓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历来现实


古代大户人家可以娶三妻四妾,子嗣众多,虽然都是亲兄弟但不一定是一母所生,古人讲究长幼有序,也讲究嫡庶之分,无论是继承还是当家都要按照顺序来。


古代是嫡长子继承制,家族的第一顺序继承人一定是嫡长子,嫡长子也就是正妻生的第一个孩子。


正妻就是明媒正娶的第一个合法妻子,正妻所生的孩子是法统以及血缘上最纯正、最合乎规范的接班人,在之后进门的都是侧室,侧室所生的孩子为庶出,较嫡子的身份就差了一层。



长子不一定嫡子,这种情况下长子的死对于家族权利影响不大。


表面上家产分配嫡子和庶子是一样的均等分配,但实际上嫡长子还是拥有很多优势特权的,在名位继承上也是嫡长子优先。


古代大家族的当家人一般都是由嫡长子继承,祖宗祠堂也是由嫡长子供奉,如果嫡长子早亡,那就要看嫡长子的儿子也就是嫡长孙是否成年,如果嫡长孙也已成年,那理应继承嫡长子的所有权利。


至于族长人选可以让给年纪稍长一点的叔叔来当,毕竟家族事物错综复杂,有的大家族还有生意打理,年长一些的人处理起来更加方便。


如果嫡长孙未成年,那么继承家业的就由晋升的嫡次子来继承,所以无论是大家族还是皇室江山,继承人都必须是长子长孙。


皇室继承最有名的案例是明太祖朱元璋,长子不幸去世,当长子去世,别人都以为会传位给第二个儿子,可朱元璋并没有将皇位传给儿子,却给了长子的儿子。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王室严格遵循嫡长子的继承制度,当长子去世时,孙子取得了巨大的优势。



根据明代《大明律》记载,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官员享受世袭罔替有规定:


文武官员如果享受世袭爵位,必须按照继承顺序,首先是嫡长子孙、其次是嫡次子孙、接下来是庶长子孙、最后是弟侄。


也即这里的承袭顺序是先嫡后庶、先长后幼。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对于权利的向往都是趋之若鹜不择手段,每一个英年早逝的嫡长子都会引起一波争夺权利的暗流,有些人会在这变化中看到希望。


有书课堂


题主问的问题需要设定下,长子和嫡长子,次子嫡次子,我想应该是嫡长子去世,嫡长孙和嫡次子的权利了,这样才有戏剧冲突和矛盾,也能够吸引焦点。

古代三妻四妾,大家族子孙众多,只能在嫡子嫡孙中才会有这样的权利争夺,因为庶子没有这个权利。


好了,题中设定嫡长子去世,留有嫡长孙和嫡次子。宗法社会制度源远流长,从西周开始确立大宗继承制度,也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已经明确说明了只有嫡长子才有家族的唯一继承权。次子哪怕是嫡次子是没有这个权利的。


那么如果嫡长子去世,没有留下嫡子那么继承权自然落到嫡次子身上。如果留有嫡长孙,那么继承权任然在嫡长子一脉,理应由嫡长孙继承。

这里小编有个有意思的情况,如果嫡长子留有庶子,没有嫡长孙,只有庶长孙,那么怎么办呢?小编认为,庶长孙可以由嫡长子妻子也就是当家主母抚养,升格为嫡长孙继承。理由是嫡长子一脉已经继承,即便没有嫡子,那么也应该在嫡子后代里选择。如果家族意见分歧较大,那么还真不好说由谁来继承了。大家怎么看待呢?



晚来风生活百态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首先长孙自然也要看是不是嫡长孙,如果不是嫡长孙的话,那么其顺位继承的资本根本就高不到哪里去。

所以说嫡长孙和次子之间的争夺才能勉强算是势均力敌的,毕竟这一套宗亲制度的理念对于古代华夏和周边民族的浸染太深了。

不过相对而言女真,契丹,蒙古等游牧或渔猎民族对这套概念是不如汉人那么看重的,尤其是在政权建立的早期进程中。

第一个例子,作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嫡长孙的金熙宗完颜亶和金太祖之弟金太宗完颜晟的争夺。

金太宗本来是想让自己的儿子完颜宗磐继位的,但他毕竟只是个镇守后方会宁府的皇帝,威望不如自己的哥哥,而且诸如粘罕和完颜宗干等将领也声威颇盛,作为一个还残留着大量宗族社会传统习俗的新生王朝,金帝国的内部对于皇位继承的顺位资格并不是很在意,他们更加注重皇位继承者个人的资质,他们都崇尚英雄。



所以完颜亶的上位其嫡长孙的身份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忘了正是女真贵族派系之间相互斗争制衡所产生的一个结果。这么说吧,如果完颜亶小小年纪就展现出雄才大略的一面,或许就没有人愿意扶持他上台了,他爷爷金太祖死了,父亲也死了,那些叔叔们支不支持他还真没有像大宋那些儒士文官敢吱个声。毕竟女真统治者可不管你是不是士大夫,惹恼了就往死里打。大家都是更多为了利益。

完颜亶上台以后起初日子也不好过,在打倒粘罕派系后。前皇帝的儿子完颜宗磐势力愈发强大,甚至敢在朝堂之上用刀威逼身兼熙宗养父和太傅身份的完颜宗干。

相比而言,辽朝人就更不符合规范了,因为作为嫡长子的耶律倍由于老妈的偏爱而不得不让国给了弟弟耶律德光。

不过,后来耶律倍的儿子耶律阮倒是成了辽朝第三位皇帝。

而元朝人也不是很在意这些说法,所以忽必烈是传位给了真金的第三个儿子铁穆尔。

综上所述,游牧民族而言,相对更看重个人能力,以及各自支持者所拥有的势力。汉族而言嫡长孙优势始终在。

而汉族传统则更加注重宗法制的规范,所以像宋朝太祖和太宗这样的例子是鲜有的,最多是像朱棣这样篡位。但我们也知道,朱棣虽然篡位成功,还是被方孝孺这样的儒生骂了个狗血喷头。传统宗法理念和儒家忠君思想还是非常根深蒂固的。


普鲁士之魂


这个问题得两面性的看,首先,长子是不是嫡子?其次,长孙和次子是不是嫡孙和嫡子?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是嫡长子继承制,家族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毫无争议的是嫡长子,也就是正妻的第一个孩子。他是法统以及血缘上最纯正、最合乎规范的接班人。

但是,长子不一定嫡长子。因此,如果长子不是嫡子的话,那么他的死对于家族内部权力的重构影响就不大。但是如果死的长子也是嫡长子的话,那就又得分两种情况讨论了——

首先,如果长孙不是长子的儿子的话,那么就没什么可争议的,嫡次子会自动升格为嫡长子,按年龄次序排出来的次子意义不大。但是如果长孙也是长子的儿子的话,这个问题又得分开讨论:

1、长孙不是长子的嫡子,那也比较好说,比如梁朝的昭明太子,他的孩子之所以没被立为皇太孙,就是这个原因;

2、长孙是长子的嫡子,这个就相当麻烦了,比如朱允炆之于朱元璋,最后他也被立为皇太孙,最后登基。

但是无论是萧衍的南梁还是朱元璋的明朝,在碰到这种问题的时候都付出了无比惨烈的代价(前者侯景之乱,后者靖难之役)。因此,当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时候,家族的暗流汹涌也就呼之欲出。



青言论史


古代社会是宗法制社会,其中有一条最为关键那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由嫡妻所生,其他妾室所生的儿子就算比嫡长子大,在财产和爵位继承上嫡长子依旧拥有优先权。

题主提问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太模糊了,没有标明长子,次子,长孙是否嫡出,如果他们都不是嫡出,那么在家族权力上面,他们都没有发言权,一切都是嫡子一脉说了算。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刘邦的长子刘肥和次子刘盈,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次子刘盈是嫡出,也就是嫡长子,所以在后来的皇位继承方面,刘盈拥有优先权。



至于再牵扯到其他方面,题主的提问就更加的模糊了,不过有一条谁是嫡出,谁就拥有更大的权利。

当然若是理想条件,题主提问的次子和长孙都是嫡出的话,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孙依旧拥有优先继承权。这个在历史上也有明显的例子,朱元璋本来立嫡长子朱标为太子,谁知白发人送黑发人,朱标先朱元璋去世,这时皇位传承,朱元璋按照嫡长子继承制选择立皇长孙朱允炆为继承人。


另外再说一下古代的继承顺序,有一个原则立嫡立长不以贤,立子立贵不以长,其顺序为嫡长子最先,嫡长孙次之,嫡长孙同母弟第三,嫡长子同母弟第四,若是父亲续弦的话,接着往下排,没有嫡子之后再考虑庶子的继承问题。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俗话说母凭子贵,可母亲都不贵,作为孩子又如何能贵的起来呢?

以皇室等级划分来说:皇后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他的第一个孩子无论大小“太子”名号永远跑不掉。以下贵妃、嫔妃等与民间妾室等同,说难听点都是皇后的丫鬟,一旦老皇帝升天,有孩子的还好,孬好占个皇子、公子等名号,大小都能封个王侯将相,皇宫不留人还能跟着孩子去封地享福。没有孩子的那就呵呵了,分分钟要被老佛爷丢尽下水道,还是流不到太平洋的下水道。

那么要是太子挂逼了这位置又是谁的呢?次子,这没得说,因为次子也是皇后的所出,其他妃子照样不敢多放一个屁。

那么要是皇后没有次子呢?这时候可就不同了,无论其他妃子生了多少个孩子,这些孩子都已经不算她们自己的了,最多给她们挂个奶妈身份,所有孩子都算皇后的了。也就是说太子大位终于有机会想了,终于轮到他们庶出争夺了。

那么这时候如果皇后发现自己居然还有个亲孙子又当如何呢?还是没话说,只能为那些皇子、公子等默哀三分钟,因为他们的愿望又泡汤了,或者背地里抱怨几句该死的太子,死就死呗!干嘛还留下个皇长孙?逗我们开心呢?

那么为何要说子要贵也得靠母亲争取呢?这就得提到扶正一说了。皇室和民间规矩其实都是一样的,比如皇后还没生孩子就直接挂逼了,那么这正位不可能空着,肯定需要从三千佳丽当中选一个出来统领后宫。宫斗之所以比战场还残酷原因全在此处,夺正成功者就是日后的老佛爷,而失败者注定填井。那么成功上位者她以前所生的孩子又如何呢?有没有继承太子的资格?三个字“绝对有”,不只是有,而且还是名正言顺的去做他的太子,其他皇子全部得老老实实带着亲妈去封地守国门。

那么如果上任皇后死前有个小皇孙留下了又如何呢?国不可一日无君,但也不可能多一个君吧?其实都有继承权,只是小皇孙占了便宜,因为他老爹是太子,所以他的继承权早被他老爹帮他提前抢到手了。不过这种皇帝往往都坐不稳,因为年轻,没势力也没实权,跟那帮老油条皇叔斗基本都是被吃的连骨头都不剩下。

总结:正位(嫡长子),正位(嫡长孙),次位(次子),庶位(庶子)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太过森严,民间与皇室等同。可能有人要说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但我可以明目张胆的告诉你并没有埋没多少,真正的人才他会抢不过嫡长子?继承不了家族大权证明他不是真人才,或者说嫡长子与他半斤八两,甚至比他更强。

李世民倒是次子,可他照样砍了自己亲大哥开创盛世唐朝,朱老四倒是庶子,可他同样掀了亲侄子的皇位把明朝顶出了个唯一不丢人的时代。



东亚第一喷王


古代家族制度中核心有两点:嫡庶有别、长幼有序。

嫡出即是原配夫人所生,庶出为其他姨太太(妾)生的。假若原配去世了,还有新娶的、或扶正的大夫人,称为继室。他们的孩子的出身排序,应该是:原配>继室>妾。

在继承中,理论上排在第一位的是嫡长子,将继承家产的大部分,也是族长。假如嫡长子早死,制度上是由嫡长子的嫡长子直接继承爷爷。

比较典型的是曲阜孔家的衍圣公继承。假如这一代衍圣公死了,其嫡长子也死了,则由嫡长孙继承衍圣公。假如无子,则由其年长的弟弟继承。明代宗室及勋臣的爵位继承也是如此。

对于大户人家,一般娶媳妇是先娶正房,然后再纳妾。不会像皇帝诸侯一样,一下子很多女人。所以大夫人所生一般都是长子。

另外大户人家也有分家一说,虽然嫡长子优先,但也要看老爹的偏爱程度。

如今即使不计划生育,也没有了这些规矩。相对来说,都是独自谋生,谁有钱或有权,谁的话语权大,不论哥哥弟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