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苏德战争到了后期,苏军伤亡依然居高不下?

随你神采


德国人知道落在苏联手中的后果,对西方国家投降对苏联死战,苏联知道德国人全部投降西方的后果,拼死也要占领柏林。


阿里大猫


先看这个数字吧。西线盟军(不含意大利战场)自6月6日登陆到9月11日损失22万,到战争结束共计76万,大部分54万的伤亡是在普通人认为德国日薄西山兵败如山倒情况下发生的。德军最后阶段顽抗程度没常人想象的那么弱!



东线的战役规模、残酷惨烈程度远超西线,无论对苏军还是德军而言,伤亡数字巨大。44年后苏军大部分进攻战役伤亡数都大过德军,也有远低于的情况发生如敖德萨—克里木战役、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维斯瓦河一奥得河行动等等。但重要一点,苏军的不可弥补损失(死亡、失踪)从1944年起低于德军:44年苏军141万、德军190万;45年苏军63万、德军270万。也就是说苏军的技战术水平比前期有所提升,开始超越德军。



具体分析下提到的巴格拉季昂行动,苏军死亡失踪18万、伤病59万,没什么百万之说。要知道白俄罗斯遍布森林沼泽,道路稀少,不适合大规模坦克进攻,苏军前期的伤亡集中在维捷布斯克、奥尔沙、莫吉廖夫、博布鲁伊斯克德军主要的筑垒地域,明斯克、考纳斯、维尔纽斯伤亡都不大。再看德军死亡23万,被俘17万,伤14万,不可弥补损失完败于苏军。仅仅看双方的伤亡数字是得不出事实真相的。

世人更常嘲笑苏军柏林战役的死亡8.1万、伤28万的数字惊人。德军呢?德国人自己统计第9集团军和柏林卫戍部队死亡9.2万,算上第3、4装甲集团军、第12、 17集团军的数字应超过10万,受伤者不仅仅包括在48万俘虏中,另一部分如6000伤员被第12集团军救走,第3、4装甲集团军、第12、17集团军根本没伤员统计数流出。这真值得没眼力的愚人鄙视吗?作为纳粹德国的首都,一场城市攻坚战,苏军的伤亡数还说得过去。



可以这样说只要进攻德军坚固预设阵地,苏军伤亡数都大过德军,但不可弥补数都低于德军,这才能保证44年后苏军不因缺乏人力失去胜利。

从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到1945年5月战争结束,苏德军人死亡数对比:

1941年苏299万、德30万、9.9:1

1942年苏299万、德50万、5.91:1

1943年苏197万、德70万、2.82:1

1944年苏141万、德123万、1.15:1

1945年苏63万、德142万、1:2.26

苏联人真正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历史扒粪机


我是鹏正!我来回答!我是喜欢军事和历史的小学弟鹏正。

其实不光是到了战争后期,自从德国闪击苏联开始,苏联的伤亡永远都是高于德国的,战争后期也是如此,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原因呢?我给你看一组数据你就明白了!据不完全统计德军在东线投入了1180万兵力,死亡或者失踪达380万、伤病约700万。苏联红军2960万,死亡及失踪915万、伤病1832万。为什么会造成这么大的人数差别呢?就是德军的军事素质高于苏军,就算是战争后期德军的军事素养也比苏军强。

首先,德军的综合国力很强,无论是战争前后,国家发展都比较健全,无论是经济文化建设还是教育军事都领先世界,就比如说教育,德国人很注重教育建设,国家政府鼓励普通人上学认字,也就是咱们所说的义务教育。这是不花钱的,所以每一个人都能有机会学到文化。这么一看,直接就拉开了差距。而苏联的前身是俄国,俄国有着很极端的政策,比如说是农奴制,所以俄国只有有钱人或者贵族才能上得起学。普通人连饭都吃不上了还上学?这点就直接将德国和苏联拉开差距。

还有就是德国有着先进的军事理念,他们更助于先进的科技理念,并喜欢尝试新鲜事物。所以在某方面上来说领先于旧时代的军事训练,对于德国本身有着很大的帮助也就是相对于体育精神,德国对于青少年的锻炼很注重,会定期地对他们进行训练体能素质考核,极大提升了国力人员建设。而苏联前期由于底子太差,所导致发展失衡。随后又爆发了战争根本就没有时间来调节和补充,所以导致伤亡始终高于德国。


鹏正


实际上从1944年开始,在大部分战役当中,德军的损失都超过了苏军。

在1944年,东线波澜壮阔的苏军十大突击当中,苏军歼灭了德国136个师,基本解放了整个苏联。在这十大打击当中,苏军的损失就低于德军。就是在最后的柏林战役,苏军损失30万人,但是也取得了全歼柏林100万守军的辉煌战绩。

在1945年4月,德军在东线还有135个师,在西线则有77个师。这些部队还有大量有经验的军官和士官,大批量的武器装备。德国宣传机器故意给各地卫戍部队传播假新闻。士兵和居民们坚信,布雷斯劳象一座堡垒或是海洋中的防波堤,并坚信援兵终将到来,他们击退了所有的进攻。

有些人仍寄希望于元首,有些人则寄希望于希特勒正在瞩望的新式神奇武器。谣言四起。有的守军期望德军前来援救,有的期望一旦敌人的联盟瓦解了就会如何如何。

而且,随着德军的失败,德军的防御阵地却越来越集中,兵力也越来越集中。反而提高了抵抗强度。在东线的托尔格洛、什切青、加尔茨、巴茨洛、泽洛、法兰克福、古本、科特布斯、福斯特、穆斯考、措森和施普伦贝格等地被构筑成要塞或是坚固据点。希特勒命令东线士兵说,如果他们打了败仗,如果苏军蹂躏了德国,等待他们家庭的将是什么样的命运。老人和孩子将遭残杀,妇女和姑娘将成为军妓,其余所有的人将被驱往西伯利亚。

兵力集中,害怕苏军蹂躏德国,坚强工事,还有拥有大批量武器,这几点。是德军在战争后期,还能对苏军造成一定程度伤亡的主要原因。但是,1944年以后,苏军在大部分战役的损失已经低于德军和德国仆从军。


深度军事


(二战前齐柏林高速列车,德国)


说到底还是人口素质的问题,德军从将军到士兵文化素质和受教育程度要远远高于同一战场的苏军将军和士兵。


我先说德军受教育程度高到什么地步。


最迟在1872年,德国已经全面普及了义务教育,德国规定每一个德国公民必须从6岁到14岁强制接受8年义务教育,教学内容涵盖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德文名著、民族诗人主要诗篇,外语选修课(一般都是法文)、绘画、歌咏、体操、缝纫、家庭工艺等,数学课不仅讲授小学、分数,对数、二次方程,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也包含在内。


德国义务教育使得德军文盲率从1875年2.37%降低到1910年的0.02%。


而苏联在这方面比德国落后太多。


十月革命以前,俄国文盲率高达70%,也就是说有70%的俄国人不识字。


即使十月革命后,苏联也是一直到“一五计划”时期(1928年-1932年)才开始推广全民四年制义务教育,此时德国已经实行8年制义务教育足足有半个世纪了。


不要觉得人口素质和打战没关系,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武器装备越来越复杂和精细,战争不但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没有文化就会吃亏。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能够熟练使用并且懂得保养重机枪的士兵不但会优先提拔,而且还会多领一份技术津贴,并且被直接纳入后备军官储备。


之所以待遇这么好,就是因为以一战时期士兵普遍受教育程度而言,重机枪的保养和维护显得非常复杂,而重机枪又是一种一旦保养和维护不当,性能和威力都会大大降低的武器。


当然,不是说文盲士兵就完全学不会保养和维护复杂武器,只不过文化程度越低的士兵培训时间成本就会越高。


举一个最简单例子,一款新式机枪,如果士兵有文化,那么完全可以先下发操作维护手册,然士兵自学,然后再结合实物讲解;但要是士兵都是文盲,那么就只能结合实物讲解,士兵自学也就无从谈起。这个学习过程就拉长了,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的时间也变长了。


(SVT-40半自动步枪)


事实上二战时苏联自己制造的SVT-40半自动步枪10发的火力要胜过美制8发子弹的M1半自动步枪,但是由于此枪结构复杂,保养难度大,擦拭也很麻烦,结果二战时前线苏联士兵并不愿意使用,他们宁愿用结构简单的莫辛·纳甘步枪也不愿意使用SVT-40半自动步枪。


仅这一点,就让二战时苏军士兵在与德军士兵交火中吃亏极大,德军G43半自动步枪在火力、精度和威力上都要远胜莫辛·纳甘步枪,而G43半自动步枪保养复杂的缺点对于普遍完成中学教育的德军士兵来说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与此同时,受教育程度接近德国陆军的苏联海军士兵就很喜欢使用SVT-40半自动步枪。


这一点在解放战争时期也有体现,陈毅元帅就曾经说过因为美式装备操作复杂,华野军官由于文化素质不高,很难掌握,更做不到“灵活机动”,所以尽管美式装备可以使部队“火力增强”,但是由于掌握不好,反而削弱野战能力,对于当时普遍文化程度比较低的华野来说,“美械化害多利少”。


(德国G43半自动步枪)


另外,士兵受教育程度低的缺点还不仅仅在装备层面,更多也反映在技战术等各个方面。


苏联军队在苏德战争后期依然酷爱使用“密集冲锋”,其中最重要原因就是这种战术简单直接,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士兵来说更易于接受。而使用这种战术自然会造成伤亡率奇高。


1943年的库图佐夫行动,苏军为攻克奥廖尔,伤亡43万人。


1943年9—10月的斯摩棱斯克战役,苏军仅为收复斯摩棱斯克就伤亡45万人。


柏林战役,苏军面对只有56装甲军以及其他乱七八糟武装4万正规军+4万各色武装杂烩,也出现了36万伤亡。


整个卫国战争期间,苏军每季度伤亡150万人。(包含伤、亡、失踪)


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苏联人口素质远远逊色于德国的缘故。


兰台


二战后期,苏军打已强弩之末的德军,却为何依旧伤亡惨重?

经过1940年1月-1942年12月你死我活的空中角逐,美国牵头的盟军空军,逐渐掌握了西欧的制空权,德国空军从主动攻击对手,沦为只能被动挨打。

1943年1月为了能够加大打击德国势力圈的力度,英国、美国在讨论二战后期对德国战斗该如何打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确定了盟军对德战略轰炸的总方针。

该方针简而言之为“削弱德国的军事、经济和工业实力,摧毁德国人的斗志,使其丧失军事抵抗能力”。

然而在该如何进行轰炸的实操中,英国、美国出现了较大的分歧,英国考虑到避开德国主要防空力量的需要,主张在夜间进行地毯式的轰炸。

美国则想着每一次轰炸一定要解决一个增加德国战斗力的核心物件,所以强调日间进行精准轰炸,因而英美在轰炸的实操中几乎很难有大规模的合作。

但也“因不和而得福”,美国、英国的差异化轰炸方式,无意间做到了“面面俱到”,迫使德国防空力量无时无刻都得绷紧一根弦,摧残德国上下继续战斗下去的斗志。

战后统计截止1945年欧洲战场基本结束,英美在自1940年开始的对德国势力轰炸中,共出动轰炸机144万余架次,战斗机268万余架次,投弹270万吨。

正是因为英美的这一轰炸,直接促使德国人无法开足马力造飞机大炮,军需陷入匮乏状态。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德国一下子损失80余万。

这个突如其来的噩耗,一时间让德国军需生产部门难以补上损失的军备,部分新招募的士兵,甚至不能第一时间拿到自己标配主战武器,德国军队开始向强弩之末状态滑行。

按理说打已经快“强弩之末”的德军,此时在美国、英国协助下正风头正劲的苏联,完全可以打出“秋风扫落叶”的状态。

但是苏联人的反攻并不轻松,尤其是在伤亡上居高不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44年的巴格拉季昂行动,苏联人为了收复白俄罗斯“故土”而发动的攻击。

6月22日约240万苏军向白俄罗斯方向的约100万德国驻军发起猛攻,战后统计虽然苏联人打赢了,但是付出的代价是约80万人的伤亡。

至于为什么德国在自己快要完了的时刻,依旧能让苏联付出如此巨大的伤亡。小袁总结起来就2个点,第一点是德国人有抵抗意志。

此时的德国人跟1941年的苏联人一样,当对手坦克开进自己家园之时,在保家卫国的民族情绪渲染之下,打到底的决心越发坚定,每个士兵在战场上都玩命拼。

第二点则为苏联人太着急,由于为了抢夺灭掉德国的政治地位,苏联人在战场上放弃了最小伤亡的“围而不打”,逼迫对手投降的上上策。

选择用成千上万的士兵、铺天盖地的炮弹“横冲直撞”,在硬碰硬的状态下,伤亡不得不直线上升。

袁载誉,知名文史撰稿人,专注世界历史。瞭望智库特约历史观察员、今日头条付费内容评测专家团成员、澎湃新闻湃客栏目特约作者、青云计划获奖者,被评为百度动态2018年年度红人、百度动态历史领域最具人气作者、腾讯自媒体年度新锐作者


袁载誉


苏德战争后期苏军依然伤亡居高不下,主要有三点原因:其一、苏军喜欢人海战术,为了取得胜利不再乎伤亡;其二、德军抵抗十分顽强,而德军是一支善战的军队,战斗力还在苏军之上;其三、盟军隔岸观火,坐享其成,没有及时支援苏军的行动。

苏德战争中,苏联投入1700万军队,其中阵亡509.75万余人,受伤的人数更多;当时苏联由15个国家组成,人口约2.86亿,因此苏军具有人口数量上的优势。德国当时全国只有9000千万人,进攻苏联的军队(包括仆从国的军队)数量高达900万人。战争初期德军采用闪电战兵分三路攻入苏联,不到半年苏军百万大军或死或降;很快苏联又武装了数百万军队,双方战于斯大林格勒与莫斯科一线,在付出巨大牺牲后,苏军取得胜利,开始反攻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伤亡113万人,德军损失84.1万人;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苏军伤亡128万人,德军损失58.2万人。

德军在苏联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而苏联红军打出国界以后对东欧、巴尔干诸国的平民进行肆意的掠夺、抢劫甚至强奸,对德国民众更是任意劫掠杀害。德国与苏联仇深似海,加上政治制度的不一样,德军对苏军进行了顽强抵抗,可以说是殊死抵抗;而德军对于盟军则是能打则打,打不过就投降。柏林会战时,苏军与盟军都在柏林附近,最终由苏军单独完成对柏林的进攻,盟军则隔岸观战。柏林会战苏军集结了250万大军,德国则是收缩了附近的所有兵力100万人进行最后的抵抗;此战跟斯大林格勒战役一样惨烈,苏军伤亡了33万人,德军伤亡48万人。

苏联跟英美法盟军虽然在共同攻击德军,但是两者依然有矛盾,也就是战后利益均分的问题。在英美等国看来,纳粹德国败亡后,欧洲最大的威胁就是苏联,因此削弱苏联的实力,甚至消灭苏联成为盟军的下步计划。德国投降后,大部分精英都去了美国,这导致美国的科技实力大幅度上升,原子弹就是在德军科学家的协助下造出来的。英美法三国的德占区合并成了西德,苏占区则成立了东德,后来世界冷战,北约通常和平演变让苏联解体了,东西二德也再度统一。苏联的伟大时代一去不复返,他的继承者俄罗斯跟西方世界还是格格不入,双方仍然在对抗。


大秦铁鹰剑士


这个问题让斯大林相当尴尬。

作为迄今为止影响最深远,伤亡最惨重的战争,人类在1939年9月1日到1945年9月2日长达6年的时间里,共付出了超过7000万人死伤的巨大代价。而作为二战中人员伤亡最惨重的国家,苏联的军队和平民伤亡达到空前的4200多万人,其中苏联红军阵亡和失踪人口超过916多万人,负伤人数达到1520多万人。

从1941年6月22日轴心国闪击苏联开始,苏军就在苏德战争中承受着巨大的伤亡,战争开始后的前四个月,苏军损失军队超过300万人,其中基辅会战被俘人数超过66万,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被俘人数的最高纪录。

在苏德战争前期,苏德双方士兵的战损交换比达到了空前的5:1以上,也就是说德军每阵亡一人,苏军至少要付出五个士兵的生命。

幸亏战前的苏联人口已经达到1.9亿的庞大规模,这使得苏联在战争前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后,最终顶住了德军的进攻锋芒,并展开了艰苦的反攻。

不过苏军的反攻并不顺利,从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胜利,到1945年杀进柏林,苏军在反攻的道路上,虽然军队素质不断成长,将战损比下降到1:1甚至更低,但相比于美英等国盟军,苏军的伤亡仍然惨重。

反攻的两年时间里,苏军平均每天阵亡2500多人,其中解放波兰阵亡60万人,解放匈牙利阵亡14万人,最后的柏林战役则阵亡8.1万人、负伤28万多人。

那么,为何苏军在战争后期的伤亡仍然居高不下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苏军的指挥艺术

一直以来,苏军不重视生命的指挥艺术一直广受诟病。

虽然是传统的欧洲国家,但苏联作为共产主义国家,有着东方文明“战死光荣,投降可耻”的传统思维,这似乎从本质上就决定了苏军军队比美英等国军队更不注重伤亡。

在苏德战争期间,无论是前期的防御还是后期的反击,集体主义永远高于个人主义,战略目标和整体的战役部署永远超出士兵的伤亡数量,因此,苏军很多时候的进攻几乎是不计伤亡的。

再加上由于30年代的大清洗,使得苏军整体素质断崖式下降,在面对装备精良的德军时,苏军一溃千里,损失惨重,苏联不得不征兆大量少受或者根本未受训练的新兵上阵。而这些新兵最大的作用就是以伤亡迟滞敌人的进攻锋芒,其伤亡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独特的体制决定了苏军无论是防御还是反击,伤亡都非常惨重。

2、德国的至死不渝

作为德国的头号敌人,东线自二战开始以来就是德国的主攻方向,这一点直到柏林战役都从未改变,整个二战期间,德军的80%以上军队都被布置在东线战场,苏军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虽然美英盟军不断支援苏联,并轰炸德国的工业基地进行牵制,甚至在1944年在诺曼底开辟了第二战场,但德军始终没有改变东线优先的既定战略,双方在东欧是真正的杀红了眼。

因为意识形态的水火不容,加上对苏联人的蔑视,德国对苏军的残酷程度远超对美英等国,这使得苏德双方即便战争形势逆转,也依然进行着异常惨烈的厮杀。

到了战争后期,德军明知战败,但惧怕苏军报复的他们为了生存,也不得不选择拼死抗争,这也对苏军造成了异常惨重的伤亡。

3、苏联的臭名昭著

作为法西斯国家,德国毫无疑问是无耻的侵略者,但作为“解放者”的苏联,对东欧人民而言也好不到哪里去。

1929年8月23日,苏德秘密缔结《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确定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随后两国于1939年9月瓜分了波兰,随后德国横扫西欧,苏联则趁机在东欧疯狂扩张,缔造所谓的“东方战线”。

1939年11月,苏联入侵芬兰,虽然惨胜,但仍夺取了贝柴摩、萨拉以及卡累利阿地峡地区;1940年3月,苏军开进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被迫加入苏联;1940年6月,苏军夺取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苏联此举直接导致芬兰、罗马尼亚等国加入轴心国,成为消灭苏联的急先锋。不仅如此,波罗的海三国以及乌克兰境内反抗苏联的斗争从未停止,这些游击队有力配合德军,也是导致苏军在战争中伤亡惨重的重要原因。

因此,苏军在苏德战争后期的巨大伤亡并不奇怪,不过相比于苏德战争前期的窘况,苏军在战争后期的伤亡已经少了太多。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困兽犹斗这个词估计能较好地诠释为何已经到了战争后期,苏军伤亡却依然居高不下的原因。

库尔斯克战役后,德军彻底丧失了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能力,从此德军开始实行战略撤退,而苏军越战越勇,越战越强,收复国土进而攻入德国及其仆从国。同时,英美加大了对德国本土的战略轰炸,摧毁德国战争潜力,随着诺曼底登陆,盟军第二战线的开辟,德国的失败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然而,东西方向的苏军和英美盟军在随后的进攻中都遭受了较大伤亡。究其原因,大概有下面几个方面:

德军是撤退,远未达到溃退的程度

苏军和德军都是善于进攻的军队,不论是战争前期苏军的撤退还是后期德军的撤退,双方表现都不是很好。也难怪,在敌前撤退本就是最复杂最难的军事行动。

撤退中的德军



在苏德战争中,虽然在局部战役中双方都发生过战术上的溃败,但是从整体上说,战略上都是有组织的撤退。德军在后期并没有溃散,而是按照计划坚守要点,交叉掩护向后撤退,从而保持了战线完整。面对德军的防线,苏军并不能畅通无阻的前进,而是得组织一次次进攻战役(如十次打击)用以撕裂德军防线,分块围歼德军。

面对战线稳固,占据防守地形,编制没有混乱的德军,苏军往往只能通过强攻。

这图能看出德军是在撤退吗



一般对于拥有较好地形,装备优良的部队发动的攻击,防守方与进攻方伤亡比达到1:3是比较正常的。后期的德军虽然战斗力与以前相比有较大的削弱,但是仍然是一支强大的部队,虽然不能达到1:3这样高的交换比,但是依然能给进攻中的苏军以较大杀伤。

战线收缩,苏军大纵深突破难度增加

德军在向后撤退的同时,战线自然相应的收缩,部队自然越聚越多,防御纵深加大。

苏军的大纵深突破理论其实可以这么理解:

1.面对完整的敌军防线,在选定的突破口集结强大的空军、炮兵、坦克等突击力量,以绝对的兵力兵器发起攻击,撕开敌军防线。



2.打开突破口后,一路向敌深远后方突击,适时将预备队投入战斗。

3.随着突入敌方纵深,必然会威胁到整个战线敌方的后勤供应补给线。如敌方不撤退或者撤退不及时,被切断后路和补给线的敌重兵集团将陷入无粮无弹被合围的境地,最终被分割成一个个小块歼灭掉。

大纵深突破的苏军坦克部队



作为防守方,最关键的就是要在后方迟滞苏军向纵深的突破,同时快速封闭苏军的突破口。一旦掩护突破口的苏军被击败,突破口被封闭,那么前期向德军纵深突破的苏军反而会陷入德军的合围。

在苏德战争中特别是中前期,苏军经常发动这样的突破攻击,但是由于突击集团集中的力量不够强大,往往遭受突击部队被德军封闭突破口后被围歼的战例。

到战争后期,苏军已经无比强大,大纵深突击玩得非常娴熟。但是,德军随着战线收缩,可以在纵深配置更多部队。而且,对于苏军的这套大纵深战术德军已经多次领教,因此,每当苏军发起进攻时,德军都会疯狂的与苏军展开突破口的争夺,同时在后方调派大量部队阻隔苏军向纵深突破,为主力部队的后撤争取时间和空间。

因此,在后期苏军的多次战役中,最后经过艰苦战斗,往往只合围了德军留下来负责掩护的部队和撤退不及的部队。不过由于苏军的战役规模大,就是这种部队也常常达到数万人。

德军的东顶西放

在盟军诺曼底登陆后,德军高层几乎都意识到德国的失败不可避免。由于对苏维埃根深蒂固的恐惧以及在苏联所犯的罪行,德国上下对于向英美盟军求和,选择所谓更体面的投降从而逃脱苏联的惩罚都心照不宣。对于德军高层来说,他们宁愿让盟军占领德国也不愿意让苏军占领德国。

冲击柏林



于是,虽然英美盟军登陆后集结了强大的力量,但是在西面用来防守的德军除了几只主力部队外大多是二流师,而在东方,苏军面对的依然是德军最精锐最强大的部队。

作为二战对德军战斗的绝对第一主力,作为牺牲最大歼敌最多的苏联,是不能接受英美这种摘桃子的行为。

苏军步兵进攻



于是,对于德军在西面放水,美英军队默契的高歌猛进的行为,苏军采取了对当面德军坚决打击,坚决强攻的方式。这样刚好与德军的东顶西放迎头相撞。两强相遇勇者胜,苏军在大量歼灭德国大量有生力量的同时,自然免不了付出自身巨大伤亡。

战斗意志顽强

苏军攻入德国本土后,德军的抵抗意志更加顽强。受法西斯思想毒害,很多德国青少年加入到对苏军的抵抗。



看二战苏军回忆录,经常能看到正在向前行进中的苏军,遭受附近树丛或者哪个房屋窗口的火力打击,可是等苏军攻下后,却发现造成一个排苏军阵亡的往往是几个十五六岁的德国少年。

而在面对德军据守的阵地时,虽然苏军发动一轮又一轮攻击,但是防守的德军往往死战不退,坚持打到最后一人。



就在德国最后投降前,在苏军攻击柏林的时候,那些明知德国已经彻底失败的德军,在未接到投降命令前仍然负隅顽抗。苏军攻克德国国会大厦时,需要与防守的德军展开逐层争夺,逐屋争夺。这虽然体现了德军的顽强战斗意志和德军的纪律性,但是也体现出受法西斯思想毒害的悲哀。

德国人民自己选择了希特勒,选择了法西斯,给世界各国造成了巨大伤害,同时也使得德国人自己遭受灾难,让自己步入灭亡的境地。这怨不得别人。

苏军在二战中为了消灭法西斯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牺牲的苏军是值得我们后人深深地敬仰。


我淡如菊


苏德战争中的伤亡,苏联基本就没低于过德军,也就最后的布拉格之战中,苏军伤亡要小。苏德战争中,伤亡比最低也在1-1.5。

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这些伤亡根本就避免不了。开战之初伤亡大,这没办法,毕竟敌军进攻,而且在那种新式的战术下,苏联人压根就没领教过。苏军军官普遍想的是,这是啥,啥是闪电战,为啥他们坦克会集群突击?


战术上,苏联和德国之间是有代差的。德军,550万人的突袭,装备齐整,战术先进,苏军前期应付不过来,是应该的。巴甫洛夫在面对德军的闪电战的时候,压根就不知道该怎么打。这是前期苏军伤亡大的主要原因。


后期苏军伤亡大,主要原因其实就是攻守转换了。德国打苏联的时候,苏联措手不及。而苏联反攻德国的时候,就变成了正儿八经的攻防了。<strong>

自古以来,进攻的一方伤亡大于防守的一方是正常的。按照正常的思路,防守一方是可以做到一敌四,甚至一敌五的这样一个对比。原因就在于,防守一方,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是准备好了,去迎接敌人的进攻。这会儿敌人伤亡要是再小于防御一方,这仗也就没法打了。


后期的苏军战斗力根本就不低了,后期苏军也不是人海战术了。很多德吹狭隘的认为苏军就是靠人海战术才打赢的,这就是无知。请问,我有10个人,为何要和你1V1决斗?不可能。明明我坦克飞机远多于你,为何要放在同一水平线决战?

后期苏军伤亡大,其实就是因为他是进攻的一方了。和前期不同,前期没准备,前期不了解德军战术。后期德军有准备,后期德军也了解苏军战术。这就是苏军伤亡大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