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般篡位的帝王名声不好,但是像赵匡胤这样白嫖老板江山的却一片好评?

Alen-阿路


中国历史上一朝的权臣通过篡位成功当上皇帝的帝王比比皆是,但大多名声都不太好,毕竟是篡位,名声也不可能太好,比如王莽,但并不是所有通过篡位当上皇帝的帝王名声都不好,比如隋文帝杨坚名声就不错。

历史上是一个通过篡位当上皇帝的人是王莽,王莽篡夺了西汉的江山,改名为新朝,可是仅仅过了15年而已,就弄个天下大乱,要是论名声,王莽的名声其实在西汉是非常好的,要是没有篡位,王莽简直是个圣人了,王莽之所以被后世骂得很厉害,导致其名声很差的根本原因就是:王莽的统治没有给整个天下带来稳定和繁荣,激起了天下各个阶层的反抗,最终新朝只是一个短命王朝,所以王莽名声不好。

第二个篡位当上皇帝的人是曹丕,曹丕篡夺了四百余年的大汉江山,但曹丕的名声只能算中规中矩,不好也不好坏,只能说曹丕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大汉灭亡已经是既成事实,曹丕不过开创了一个新朝代而已,曹魏虽短,国祚只有46年,但总体上保持了北方的稳定和繁荣,战争全部控制在边境,所以曹丕名声一般,不好也不坏。

第三个通过篡位当上皇帝的人是司马炎,司马炎结束了短暂的曹魏政权,建立了大一统的晋朝,可是晋朝的开创者司马炎可被后世骂得够惨,而且名声极差,根本原因在于:晋朝带来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给整个中原华夏子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苦难,甚至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时刻,这都是晋朝政策不当造成的,都算在了司马炎和司马懿的头上,所以司马炎名声特别不好。

通过上面的例子就能看出一些端倪,通过篡位建立新朝代的皇帝,在后世的名声好不好,根本原因不在于他的上位方式,而在于他能不能给国家、民族带来稳定和繁荣,如果能,他的名声就好,如果不能,他的名声就不好。

比如杨坚,他原本是北周的权臣,通过篡位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大一统的隋朝,先后消灭各地的割据政权,统一了整个中国,最重要的是结束了华夏大地数百年的乱世,给了天下百姓一个稳定和繁荣的生活,所以尽管杨坚是篡位当上皇帝,但是杨坚的名声还好。

还有唐太宗李世民,也算是篡位吧,杀了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和亲弟李元吉,当上皇帝后,开创了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盛世,给整个天下带来了繁荣和稳定,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辉煌,所以唐太宗李世民尽管篡位当上皇帝,但是他的名声一直很好。

那么,建立北宋王朝的赵匡胤,名声如何呢?

赵匡胤出身并不高,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军功,后来逐渐成为后周的权臣,后周是后汉权臣郭威建立的,赵匡胤很早就投靠了郭威,一直南征北战,郭威成功建立后周政权后,赵匡胤已经初露头角,郭威没有儿子,临死前传位给自己的侄子兼养子柴荣,柴荣原本是一代明君,只可惜死得太早了,柴荣死的时候,他的儿子只有七岁。

此时的赵匡胤已经是后周手握兵权的权臣了,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篡夺了后周的江山,建立了北宋政权,赵匡胤所属的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动荡的乱世,皇帝经常被权臣代替,有这样的社会风气存在,比如后周的开创者郭威本人就是权臣通过兵变当上皇帝的,在五代十国时期,弑杀皇帝如家常便饭,比如后梁开国皇帝被自己儿子朱友珪杀害,朱友珪当上皇帝后,又被发动政变的异母弟朱友贞弑杀,但是赵匡胤显然是一个另类,而且在历史上的名声非常好。

以范仲淹对赵匡胤的评价来说,就很能看出赵匡胤名声如何,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是这样评价赵匡胤的:

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我太祖皇帝应天顺人,受禅于周,广南、江南、荆湖、西川,一举而下,罢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无祸乱之忧。

范仲淹的评价很具代表性,也说明了赵匡胤尽管是篡位当上皇帝的,但仍然获得了很多的名声,原因归纳为以下三点:

1、善待后周后室。

赵匡胤称帝后,没有杀害后周皇室成员,相比于五代十国的其他帝王,仁慈多了,赵匡胤优待了柴荣留下的孤儿寡母,还给了终身免于死罪的免死金牌,这为赵匡胤赢得了名声。

2、善待后周大臣,没有杀害一个权臣。

赵匡胤在整个陈桥兵变中,只有副都指挥使韩通一人被杀,因为他反抗,被军校王彦升杀死,除此之外,整个后周没有其他大臣被杀,陈桥兵变是不流血的兵变,兵变成功后,赵匡胤也没有杀害大臣,他善待后周皇室和大臣的行为,为他赢得了名声。

即使是自己阵营中手握兵权的大将,比如石守信、高怀德等人,赵匡胤也没有杀害,赵匡胤本人因为是通过兵变当上皇帝的,所以对手握兵权的大将怀有戒心,但他没有采用杀害的方式,而是通过杯酒释兵权和平的方式让将领们交出兵权,这一举动也为赵匡胤赢得名声。

3、统一整个南方,建立大一统王朝。

最后,赵匡胤成功统一了整个南方,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乱世割据,稳定了中国南方,建立了一个稳定繁荣的北宋,也就是范仲淹说的:”罢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建立了一个特殊的大一统王朝北宋,维持了一百余年的稳定繁荣,实属难得,这也为赵匡胤赢得名声。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老陈来回答:

这个问题很简单嘛,前面那么多人篡位,已经给赵匡胤积累了足够多的历史经验教训,使得赵匡胤明白,篡位也是要讲究技巧的。来看看前人篡位给赵匡胤累计了那些技巧吧。

一、王莽篡汉

公元8年,有一个名叫哀章之人,献上金匮策书到汉高祖庙,这书的大概意思是说,王莽为真命天子,表中有十一人都有官衔。于是王莽就到高祖庙拜受,御王冠即皇帝位,定国号为“新”。

王莽篡汉使用的技巧就是伪造“神迹”,他当了十五年皇帝,在位期间,大力改革,触犯了不知多少人的利益,最终激化了社会矛盾,终于导致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王莽的新王朝被推翻。

赵匡胤在王莽篡汉中学到了什么呢?

1、舆论控制的重要性,名声要搞好,反正不能由自己表达出想做皇帝;

2、如果当了皇帝,不要急着去改革;

3、历史书是文人写的,不要去得罪文人,要不然史书上会臭名远杨。


二、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政变,原因是二子争宠。

最后李世民亲手射死太子李建成,逼李渊立其为太子。两个月后,李渊禅让皇位,李世民等位,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开启了22年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的这场兵变,历史上褒贬不一,赵匡胤在这场兵变中又学到了什么呢?

1、不要大肆屠杀,史书不是自己写的,搞屠杀是要挨骂的;

2、只要你当了皇帝后,能当个好皇帝,骂声会小很多;

3、军权很重要呀,一定要抓在自己手里,既然不能抓在自己手里,也要压制别人的军权。


三、陈桥兵变

无疑,赵匡胤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960年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降周恭帝柴宗训为郑王。

此次兵变,赵匡胤采取了如下技巧:

1、释放谣言

“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

公元960年2月2日(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行军至陈桥驿。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起了一阵谣传说,这种谣言使得朝中文武百官慌作一团。

“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

在陈桥驿的部队中,赵匡胤也使人散布谣言。煽动士兵的情绪。

2、由下属黄袍加身

怎么样也不能说是自己想当皇帝呀,这说不过去,于是当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遂拥立他为皇帝。 赵匡胤却显示被迫的样子说:

“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就这样,再三推辞,表示拗不过下属,我也是没办法滴,就当上了皇帝。

3、不搞屠杀

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将士们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善待周恭帝柴宗训,降其为郑王(还给了免死金牌哦),赢得道义的制高点。

这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显示了赵匡胤的政治远见。

四、当上了皇帝怎么办?

1、杯酒释兵权

这个历史典故大家基本知道,不再论述。

2、重文轻武

为什么呢?其实和杯酒释兵权的道理是一样的。更何况,文人掌握着笔杆子,我对你们好点,你们少说点闲话是应该的吧。

3、励精图治

唐太宗的例子在前面嘛,只要皇帝当得好,说闲话的人自然就少。赵匡胤的皇帝确实也当的不错,南征北伐的,最终还是统一了全中国。


结语:

看吧,赵匡胤的陈桥兵变是不是集历史上前几次篡位之大成?这样的白嫖老板江山自然一片好评,因为赵匡胤早就想好了嘛。

可惜,赵匡胤没有从唐太宗玄武门兵变里看到另外一点,那就是兄弟都靠不住,这不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就成了宋太宗。


老陈谈趣史


赵匡胤之所以能从人家孤儿寡母手中夺权自立,建立宋朝,并在历史上留下颇好的名声,自然是有他的原因的。

其一赵匡胤基本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局面,中原地区得到了重新统一。后周柴世宗去世后,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当时五代十国局面还远未统一,周边强敌环伺。让一个小孩子来完成统一大业,那是会很艰难的。更何况臣强君弱,国势不稳,后周很可能不是被强敌所灭,就是被内部权臣所代。因为走马灯似的五代十国正是在以这样的方式不断变换的。果不其然,内部的赵匡胤就抓住了这个时机,来了个黄袍加身。赵匡胤篡位夺权,保持了后周的继续强大,适应了人民渴望统一的要求。其二赵匡胤解决了自唐中期以来最难解决的大难题,那就是藩镇割据。唐中期之所以衰败,之所以出现五代十国局面,都是因为武将持权,拥兵自重,君弱臣强,朝廷奈何不得。赵匡胤上位后,杯酒释兵权,把武将权力夺去,收归中央,又重用文臣,以文抑武,让文官出任地方最高长官,设禁军和厢军,禁军直接归中央,厢军归地方,以文官为主。这样就避免了武将拥兵自重夺权的可能性,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延续。其三赵匡胤篡位后,善待后周皇室和功臣。赵匡胤对柴世宗皇室很是优待,让他们享有特权,给予优待,妥善安置,没有发生斩尽杀绝前朝皇室子孙的事情,赵匡胤也不失一代仁君了。赵匡胤还厚待功臣名将,对夺去兵权的大将,都给予高官厚禄,大加赏赐,让他们多置良田美宅,安享富贵,没有做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绝情事情。其四赵匡胤优待文人。今天我们都知道,宋朝是个文臣掌权的朝代,文人具有很高的地位。赵匡胤还留下了善待文臣,允其谏言,不杀文臣的遗言。要想留下好名声,那就不能得罪文人。秦始皇焚书坑儒,留下千载暴君骂名,汉武帝穷兵黩武,疲极民力,史学家司马迁对他多有挞伐。赵匡胤却很重视文人,给他们官,给他们权,又立下不准杀害文臣的遗言,这让文人是多么的扬眉吐气,文人当然对他要大加称颂了。其五赵匡胤胸怀大度,宽刑薄赋,发展经济,让北宋成了以前朝代中最富庶的朝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文化繁荣。历史上有名的唐宋八大家,宋朝就占了六人。此外赵匡胤还优待被他俘虏的诸侯国王,很好地安置他们,优待他们。

赵匡胤适应时代的要求,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弊端,优待功臣降臣,重用文臣做官,发展经济,繁荣文化,使中国成了当时最发达最富庶的国家。虽然他留下了重文抑武的缺陷,但瑕不掩瑜,他出色的文治武功,依然让后人将他列入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之列。


sunjin72976689


为什么一般篡位的帝王名声不好,但是像赵匡胤这样白嫖老板江山的却一片好评?

我是临石观海,我来回答

篡位,简单的说就是古代臣子通过非常规手段夺得皇位,其中往往伴随着血腥,屠戮,因此历代篡位者鲜有好评,都背负着骂名。但宋朝开国之君赵匡胤篡位却是以好评居多,这是为何呢,答案是赵匡胤篡位的过程仁慈“被动”,收回兵权手法温柔,加上其文武全才,并终结了乱世,故而赢得一片好评。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赵匡胤能取得好评的几个要点。

史上最仁慈的篡位

后周雄主柴荣因病英年早逝,年幼的柴宗训继位,而孤儿寡母的搭配显然驾驭不了庞大的帝国。

于是身为后周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借着出兵的由头,在离京城40里地的陈桥驿“被”部下强行黄袍加身,于是很无奈的发动了兵变。

夜五鼓,军士集驿门,宣言策点检为天子,或止之,众不听。迟明,逼寝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即掖太祖乘马。—《宋史》

之后一切都水到渠成,赵匡胤返京夺位。而赵匡胤告诫部下保护好太后和少帝,不得惊扰百官和百姓,而由于前期规划到位,京城内遍布内应,赵匡胤基本上没有碰到像样的抵抗,而唯一的流血事件,就是韩通负隅顽抗被王彦升所杀,而王彦升被赵匡胤点名批评。

而即位后,将孤儿寡母迁往房州,封柴宗训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

从赵匡胤的兵变过程来看,对比其他朝代的权臣篡位确实相当仁慈,避免了大规模的血腥事件的发生,据说在兵变当天,城中店铺照常营业,殊不知已经变天,可谓篡位过程润物细无声。

史上最温柔的集权

在赵匡胤夺得天下,建立宋朝后,鉴于自己的黄袍加身太过容易,于是担心起身边的兄弟会不会也来这么一场戏将自己搞下台。

在经过头脑风暴之后,最终计上心来,于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上演。

在赵匡胤语重心长的教导下,石守信等人乖乖的交出了兵权,回家养老了。而历来夺兵权也是一件腥风血雨的勾当,但赵匡胤边喝酒边聊天就给解决了,堪称高明。而此举又避免了流血事件的发生,必须点赞好评。

文治武功,终结乱世

自唐末开始藩镇割据,经五代十国之动乱,天下早已疲弊不堪。

赵匡胤称帝后,一方面采取赵普的策略,通过“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先后灭掉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等多个政权,终结了多年的乱世。

己丑,潘美克广州,俘刘鋹,广南平。得州六十、县二百十四、户十七万二百六十三。—《宋史》

乙未,曹彬克升州,俘其国主煜,江南平,凡得州十九、军三、县一百八十、户六十五万五千六十。—《宋史》

另一方面,经过多种方式加强了中央集权,大力推行政治,军事,经济等多项改革,使饱受摧残的百姓么终于可以安居乐业。

惟宋太祖皇帝顺天应人,统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朱元璋

总结:综上所述,由于赵匡胤篡位走的是非主流的仁慈路线,避免了流血伤亡,加上后来他对待功臣的方式,和终结乱世的表现,确是一位明君所为。因此虽同为篡位,其好评自然比那些不择手段的人要多的多。


临石观海


今天就有小编来为大家说说赵宋王朝的赵匡胤同志。赵匡胤,祖籍涿郡,出身于一个军人世家。父亲红殷,任后唐禁军飞捷指挥使,长期驻扎军洛阳,所以赵匡胤出生地是洛阳夹马营。母杜氏生五子。匡胤排行第二。唐朝灭亡以后,中国的历史进入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后周世宗时,他以军功升任殿前都点检领归徳军节度使,逐步掌握了军政大权。

1.陈桥兵变批黄袍,政权和平更迭。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后周朝廷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当赵匡胤率军达到陈桥驿时,他喝了几杯酒之后,睡着了。第二天黎明时分,他麾下的几位部将前来叩寝室的门,齐逼匡胤寝所,争呼万岁。对赵匡胤道:“诸将无主,愿奉太尉升天子。”然后二话不说将黄袍往赵匡胤身上一披。众将一律下摆,三呼万岁。就这样赵匡胤通过兵变,设立了宋朝。赵匡胤的整个兵变以后,只少了韩通一人,其他的周朝官员一律留用。这个在五代十国中政权更迭少量流血时比较少见的,同时赵匡胤善待周氏宗亲,这个在很大程度上也获得了很好的评价。

2.杯酒释兵权,与开国功臣共享富贵。

在中国历来有“狡兔死,良弓藏”的传统,无论是刘邦的西汉,还是朱元璋的建立的明朝,无不在建立王朝以后大肆屠杀功臣。特别是在五代十国,由于政权更替频繁,五代的期间,每个朝代的命运平均在12年左右,因此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一直担心他的部下也效仿他的举动。

在公元961年,宋太祖在宫中举办宴会,邀请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饮宴。宋太祖道:“天子不易做。殊不如为节度使安乐,朕终夕未尝安枕而卧也!”石守信等顿道:“陛下何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敢富有异心?”太祖道:“卿等固然如此,其如麾下欲富贵何?一旦有以黄袍加汝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众将等泣谢道:“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怜之!”太祖道:“人生如白马过隙,能有几何?所以图谋富贵,不过为乐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不虞贫乏。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多买美好田宅,为子孙置不动之产,多置歌儿舞女,日夕欢乐,以终天年,朕可与卿等约为婚姻,使君臣之间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喜乎!”众将第二天纷纷上奏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太祖大为高兴,给了他们一大笔钱,收回了他们的兵权。赵匡胤用这样的办法,即不用流血,收回兵权;又可以得到好的名声,可谓是一箭双雕。

3.文治武功,统一全国。

北宋初年,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之下,北有契丹和北汉、南有南唐等国家。赵匡胤在位期间,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使国家逐步走向统一。同时通过采取“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施行的“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革,革除了五代弊政,使国家呈现出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些举措很快结束了五代十国战乱的局面。

4.开科取士,打破了士族基层对权力的垄断。

宋代建国后,充分吸取了唐、五代时科场积弊的教训,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一系列防微杜渐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有:
  1. 锁院制度:即在“知贡举”(主考官)、“权知贡举”(副考官)等考官人选确定后,立即将他们锁于贡院之中,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避免出现考官向亲朋好友泄露试题的现象。
  2. 弥封制度:即在考生考试结束后,由专人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部分用纸糊起来,再交给考官评判。直到最后统计成绩时,才能拆封公布姓名,否则即为作弊。这也是后世考试中密封试卷制度的起源。
  3. 誊录制度:据宋人记载,实行弥封制后,科场上又发生了考生在试卷上书写标记、暗语的问题,于是“誊录”之制随之出现,即在考生交完试卷后,朝廷雇请一批抄写书手将考卷重新誊录一遍,再交考官,其用意在于进一步杜绝“弥封”措施的纰漏。
  4. 别试:即针对考官的子弟特设考场考试的制度。在这样的特殊考试过程中,另派考官监考、阅卷,以防止徇私舞弊现象的出现。同时,对当朝大臣权贵的子弟往往还要多复试一次,以甄别是否有人利用权势将无能子弟的成绩拔高
    赵匡胤的这些政治措施,一方面拉拢了统治阶级内部,没有对他们进行清洗,赢得了上层对他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开科取士,选取了一批文士来治理国家,打破了中国历代权力有士族门阀掌握的制度,打破了阶级的束缚,增加了人才的流动。最后,通过统一,让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赵匡胤的这些举措为他得到了非常好的名声。
    喜欢的小伙伴记得点赞+关注

奋斗中的中年人123


你好,我是凉夜寒塘,历史爱好者,很荣幸能回答你的问题。

凉夜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赵匡胤心怀仁慈,没有滥杀无辜。

我们先来看下历史背景。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年仅七岁的后周小皇帝——周恭帝柴宗训即位。这个小皇帝刚刚即位,契丹就举大军来犯,当时后周的宰相和朝中大臣经过商讨决定派赵匡胤前去平乱。奈何,契丹来犯的消息是赵匡胤自己编出来的,后来在陈桥这个地方赵匡胤和部下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戏,赵匡胤顺顺当当做了皇帝。

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回到后周皇宫并没有像其他篡位的人一样滥杀前朝无辜,他使用了怀荣的手段逼迫周恭帝让位给他。除此之外,对于其他的皇室中人,只要顺从便一律优待。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封柴宗训为郑王,赐丹书铁券,可免一死。同时立下一块誓碑,并且亲自下旨意:以后每个即位的大宋皇帝,在祭祀的时候都要向这块誓碑下跪,并诵读碑上誓言“不得杀士大夫上书言事者。凡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即使有谋逆大罪,也不可株连全族,只可牢中赐死,不可杀戮于市。不尊此训者,吾必不佑之。”


从这块碑刻的内容可以看出赵匡胤满心的愧疚感和一颗仁慈的心。有这块碑在,柴氏一族基本代代无忧。将心比心,柴氏后代对于赵匡胤的做法自然感恩戴德。碑文中还有另一个内容,就是不杀士大夫,这相当于直接提升了文人的地位,朝廷之上的言官自然没有怨言,而且对于他们来说不管是柴氏还是赵匡胤做皇帝,其实都差不多,何况赵匡胤给的待遇还很优厚。

历史证明,赵匡胤建立的宋朝的确很不错,百姓生活美满,国家经济文化繁荣昌盛。

举个反面例子来衬托一下赵匡胤。

三国后期曹魏政权被司马家族篡夺,曹氏一族深受迫害,连少年天子都未能幸免。而且司马氏掌权之后,飞扬跋扈、残暴不仁,国家混乱不止,民不聊生。

比起司马氏这种篡位的,赵匡胤真的是很不错了。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解答题主的疑惑欢迎留言,更多精彩,关注@凉夜寒塘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凉夜寒塘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赵匡胤能与前三位相提并论,首先自然是因为他终结了安史之乱以来200年的藩镇割据局面,扼杀了五代十国频繁政权更迭的恶性循环,使中原王朝再度回归统一与安定。

上面这些众所周知的原因,笔者不再赘述,在此聊聊背后的文化与社会结构原因。

篡权必定是为人不齿的行为吗?儒家说:不一定

中国封建历史上的篡权者之所以被人攻击,是因为他们违背了儒家的“三纲五常”理论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而五常,是仁、义、礼、智、信,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

而三纲中,“君为臣纲”被视为维护封建社会稳定的基础,臣子要无条件的对君主尽心竭力,全心全意,即绝对忠诚。如果篡权夺位,那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诛九族都算客气的。

但是,儒家思想中对于君臣关系还有另一种解读。孟子认为:“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士人没有罪而被杀害,民众无罪而被诛杀,说明君主是不合格的,民众可以抛弃他;“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如果君主有大错,并且经过反复劝告之后执迷不悟的,可以把他废掉,即“易位”。

因此,在中国封建历史上令人目不暇接的王朝更迭过程中,如果一个朝代将要灭亡,史书中一定会有数不胜数的“天现异象”的记录,比如太白星经天、彗星出现、天狗食日以及各种洪水、山崩等灾害。如此种种,都是为了证明前任政权已经天怒人怨,被时代所抛弃,所以其被取代是活该。

在这种逻辑下,臣子以下犯上,也就不那么令人反感了,甚至还成了一种正义之举。而“篡权”到底是恶是善,则要看改朝换代后各阶层是不是过得更好。

我们要注意的是,这里虽说各阶层,但主要是士大夫阶级,因为识字的是他们,撰写历史的更是他们。而赵匡胤在收买士大夫这方面就表现得太好了。

宋朝是赵氏与士大夫共享利益的封建王朝,自然备受文人所推崇

赵匡胤兄弟之所以能终结藩镇割据,要从宋朝之前的状况说起。

五代十国时期,梁唐晋汉周,朱温身为唐朝的藩镇节度使,废唐自立;后唐则是出自河东节度使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灭后梁后建立;而后晋石敬瑭,则是后唐的藩镇;后汉刘知远,又是石家手下的大将;而后周郭威也未能免俗。一句话概括:拳头大的就可以当皇帝。

赵匡胤身为柴荣的托孤重臣,也是凭借武力上位,对武将掌权的负面作用有着刻骨铭心的领悟;而他偏偏是一个有想法的聪明人,所以当上皇帝后立马“杯酒释兵权”,解决了燃眉之急;其后又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制度,把武将作乱的土壤彻底铲除:

首先重内轻外,把武装力量的大头放在京城周边,外围则放一些小股军队或者类似于安保队的弱势兵力;

最重要的:重文轻武。这里的套路就多了,比如大幅提高科举录取人数、允许文官世袭、“誓不杀士大夫”的家训、文人管理武人统兵。同时设立大量冗官虚职安顿士人、无视土地兼并等等,培育了一大批以文掌握国家核心资源的士大夫集团。至于军人,则变成了脸上刺字、被人轻视的武夫。

这种组合拳之下,社会精英纷纷弃武从文,两宋的经济文化科技空前繁荣,而赵氏对政权的掌控也随之空前稳定。但与之相随的,是社会底层的苦不堪言,是400多次的大小农民起义,以及被外族一再羞辱的窘境。

如果说安史之乱前的唐朝是文武并重、安史之乱后以及五代时期是武人的天堂,那么两宋则是文人的梦想时代,所以赵匡胤“篡权”的举动这还是个事吗?文人们忍住没唱赞歌就不错了。


正史漫谈


一,皇权往往都是血淋淋的登顶。

古往今来,篡位的事情本就不多,大部分都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王朝在一家一姓的手里巧取豪夺。就算如此突变的成功的可能性也是比较低的,数得着的就是宣武门之变和靖难之役。

二,乱世英豪只是昙花一现。

自周朝以来,春秋战国,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都是生逢乱世,王朝走马观花。记都记不住名字更何谈好评差评。

三,记住的无论好坏才有评价。

大一统的王朝的缔造者和发展者才能谈到评论。秦汉以降,隋唐相继,宋元明清这些一统王朝。继任者那是自家人内部争夺,谈不上篡位,所以记住的不多。秦始皇,汉高祖,隋文帝,唐高祖,宋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努尔哈赤八人而已。

四,特殊才能有好的评价。

秦始皇一扫六合根本谈不上篡位,汉高祖揭竿而起在项羽之后也谈不上篡位,唐高祖起兵隋朝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严格意义上也谈不上篡位,成吉思汗起于蒙古大漠跟篡位不沾边,明太祖也是蒙元江山烟尘四起一路兵锋直推不算篡位,努尔哈赤也是起兵于白山黑水连中原都没进谈不上篡位。篡位能理解的也就是宋太祖和隋文帝。

五,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隋文帝在周静帝禅位登基之时,封介国公,同年就折腾死年仅九岁的静帝。反观宋太祖陈桥兵变后迁后周恭帝房州,封郑王,赐丹书铁券,十三年后恭帝才致病而死,恭帝死举国丧。高下立判,肯定一片好评。



彼岸长安


引言

在历史上有很多人是通过篡位获取皇位,其中就包括隋文帝和赵匡胤。这两位皇帝在史料记载中的评价都很高,其中最终的就是结束纷争的局面,这样很容易理解老百姓想过的就是安稳的日子,在赵匡胤称帝之后也基本完成大一统建立宋朝。我是夏目爱看书,很高兴为你解答。

战乱纷争不断,百姓渴望和平

1.社会背景——礼乐崩坏

从朱温灭唐到陈桥兵变的五十三年内是中原最混乱的时候,史称五代十国。在这段时间内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严重打击,譬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思想逐渐被乱世的“丛林法则”所取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战争中受到最大伤害的往往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常年的战乱导致生产懈怠,人口锐减,当时整个中华文明都处于危急存亡的关头。

后周虽然是一代英主,但是年仅三十九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主少国疑的时候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这也正如题主所说赵匡胤窃取了柴氏的政权,但是从实际意义上面来说赵匡胤确实维持住了政局的稳定,毕竟当时的后周恭帝才年仅七岁,在当时礼乐崩坏的时候完全就是砧板上的一块肉。结合当时的情况而言,秩序不稳定主少国疑,导致我们对于赵匡胤的篡位显得有些大度,同时就当是而言,武将篡位是在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
2.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宋太祖赵匡胤在赵普的建议下,确定了先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再消灭北汉的统一战争战略,也就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为什么说南易北难呢,当时的北汉虽然表面上领土较少,但是奈何靠着契丹人在柴世宗的时候互有来回,所以一时之间也不可能分出胜负。相比而言南方的势力虽然有钱,但是军事实力还是比较不堪的,在柴世宗的时候多次南征战占了很大得便宜,有便宜怎么能不占呢,于是赵匡胤开始南征。

宋朝积极备战的时候,武平军节度使病逝部将造反,年仅十一岁的孩子请求宋朝出兵支援,于是宋朝决定采用“假道灭虢”的策略,借此机会直接平定湖南。在乾德二年太祖采用分进合击的战略灭后蜀,并且一鼓作气将南汉攻灭。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就是将南唐攻破,其实南唐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还是很厉害的,但是南唐后主李煜真的就只是醉心艺术,不管朝政。

3.统一王朝建立的意义

太祖皇帝花费十八年的时间终于实现了大部分地区的统一,这对于整个国家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军事战争方面都有很深刻的影响,这也是赵匡胤虽然是篡位当的皇帝却备受好评的主要原因原因。

  • 政权的统一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长期的混战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急速下降,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宋朝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实际上使得国内的环境趋于和平,促进了生产发展,老百姓重新过上和平的生活,也为之后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 在政权统一战争中赵匡胤的战略战术技艺颇为精湛,背后是的军队所利用。正确分析当时的敌我态势 ,采用逐个击破的战争方式,对于现在军事战争也是有极大的影响,比如说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灵活应变也深受这场战争的影响。

  • 政权的统一也就意味着文化的统一。宋朝的建立很好的保护中了中华文化,之后的程朱理学使得儒学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大一统才能中华文化得以延续,重拾仁义礼智信,文化的不断代对于民族的影响是巨大的。

太祖皇帝外圣内王也是其颇受称赞的重要原因

不论是对待前朝遗孤,开国武将还是文官太祖皇帝都表现出充满着仁爱之心。在跟随柴世宗的时候,宋太祖就表现的忠兴不二,不被金钱所迷惑,是一位外圣内王之人。

唐主畏太祖威名,用间于世宗,遣使遗太祖书,馈白金三千两,太祖悉输之内府,间乃不行。五年,改忠武军节度使。 《宋史.太祖本纪》

1.前朝遗孤

之前篡位的历朝历代皇帝都对遗孤杀之而后快,但是宋太祖陈桥兵变夺取政权之后,可以说最仁慈的态度去对待柴氏,一部分可能是赵匡胤本身为了自己的身后名,还有一部分就是太祖皇帝虽然是个武将手但不释卷,本质上还是受中国传统儒家熏陶的皇帝,崇尚仁义治天下,宋太祖的这种温情也贯穿了这个宋朝事情。

宋太祖曾在石碑上面写下遗训,历代皇帝都必须要百度这份遗训,其中就包括:“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所以说柴氏虽然失去了皇位,但是和宋朝皇室一荣俱荣,可以说赵匡胤对于柴氏这样的前朝遗孤已经做得足够好,这也是赵匡胤深受喜欢的一个重要原因。

2.开国武将

相较于其他的朝代而言,宋朝并没有出现屠戮开国功臣的情况。宋太宗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在夺走了这些将军的军权的时候,又给予他们高官厚禄,这可以一说是君臣最好的关系了。通过杯酒释兵权不但解决了在唐朝中后期一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同时还加强了中央集权,为之后消灭南方诸多政权打下来坚石的基础。杯酒释兵权也就是史上夺兵权最温和的手段,既成权利君臣之义,也成为一段佳话。

3.对待文臣

宋朝是纵观历史上文人地位最高的朝代没有之一,宋朝的刑不上大夫也比传成一段佳话。在祖训中明确有提到:“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宋朝的皇帝也都做到了这一点,无论是在新旧党派之争,还是政局动荡导致的人员调动,都没有出现过失势官员被杀一说。这也就导致在整个宋朝文化发展繁荣,较唐朝而言唐宋八大家宋朝可以占据五个,宋代的词人数不胜数。

总结:

惟宋太祖皇帝顺天应人,统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明太祖实录

借明太祖之言,宋太祖赵匡胤确实有君之贤德,同时又兼备一代明君的文治武功。宋朝的建立虽然是篡位后周,但是在整个历史进程上面确实推动的社会的发展,使得中华民族再次回归统一,也使得中华文化得以传承,百姓修生养息,皇帝与民更始。以仁爱之名治天下,这样的皇帝难道不值得好评吗?


夏目爱看书


导读:所谓皇帝名声 跟皇位来源是否合法化没太大关系,所谓名声好坏在于在位期间功绩,有特别大的贡献自然后世历史不会过多去讨论皇位合法化,如果没什么功绩那么肯定会遭后世谩骂,正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历史上篡位的皇帝非常多

我国封建历史上共有四百多位皇帝。而篡位的皇帝比较有名气的比如,新政权王莽,魏文帝曹丕,晋武帝司马炎,隋文帝杨坚,宋太祖赵匡胤,如果在严格筛选那么唐太宗李世民也可以算作篡位

篡位者名声比较好的皇帝

1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杨坚取北周而代之 随后结束自魏晋南北朝以来300多年的乱世,重新统一中国。隋文帝创建三省六部制,开创科举选拔人才制度,为之后的大唐盛世奠定基础

2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本来是柴荣手下殿前都点校尉,掌握北周皇城禁军,柴荣死后留下孤儿寡母无力掌控大局,赵匡胤策划陈桥兵变皇袍加身,摇身一变成为皇帝,之后赵匡胤南征北战,结束了唐亡以来五代十国的混乱统治



由此可见这两位名声好的皇帝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结束乱世,重建大一统社会,功绩显著 为民族统一大业做出重要贡献

篡位者名声不好的皇帝

1新朝王莽

王莽本是王皇后的弟弟,属于外戚,但王莽最开始比较低调,王莽为人比较孝顺因此得到不少人夸赞,后来王莽慢慢掌握权利,成为最具实力的外戚,而此时皇帝年幼无法处理朝政,王莽逼迫皇帝禅让并改朝连制,之后王莽频发颁布新政,新政实行失败,激起民愤导致各地起义不断,最终王莽政权被推翻



2晋武帝司马炎

晋朝的建立跟司马炎其实没多大关系,司马炎的爷爷也就是司马懿通过发动政变夺取曹氏军政大权,司马家族从此掌握曹魏政权,皇权被架空,司马昭时代皇帝如同傀儡,司马昭灭蜀后不久就去世,司马炎上位后逼迫魏帝曹奂禅让,登基称帝


司马炎在继承人问题上犯了致命错误,司马炎立白痴儿为皇帝,最终导致了八王之乱,之后胡人纷纷入主中原,中原大地从此陷入三百年乱世

因此可见这两位皇帝最显著特点是虽然篡位成功 但在位期间没什么特别大的功绩,不仅如此还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