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打了那么多年仗没听说老朱缺银子。为什么大明万历之后打仗没钱,赈灾也没钱?

看透表面说本质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朱元璋成功的根本。大明朝朱元璋开国立业,朱棣也是有所建树。这爷俩打下偌大家业,后世子孙差不多都是不务正业败家子,一个败两个败,到了崇祯终于弄得不可收拾一败涂地


SJY大柚子


大明朝到他灭亡的那一刻,他也不缺钱,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已经替大明朝证明过了。

刘宗敏命人特别赶制了五千副夹棍,用来逼迫明朝官员们交钱。夹棍上有棱,有铁钉相连,凡不从者,必将夹碎他们的手足。他还觉得力度不够,于是命人在门口树立了两根柱子,作为凌迟专用。 他在追赃索饷中失之过严,杀人不少, 共获银七千万两,铸成银饼,约数万块,后来用骡车运至西安。

七千万两银子只是北京一城,辽饷一年只需700万,可以打十年了!

南京呢?扬州呢?西安呢?济南呢?大明朝钱多的是,可以肯定万历时期的天下财富一定要比朱元璋时期的财富要多。

因为人口数量在哪里嘛!

同时期的后金政权也没有缺过钱呀!

怎么可能缺钱呢。

几千万的人民在哪里并手抵足的日夜劳作,创造的财富堆山积海,多少官僚,多少地主过着穷奢极欲的好日子呢!

万历帝的日子也不差呀!万历之后,除了崇祯那一个大明皇帝的日子差了?

他们都很有钱!

问题就在这里,他们都有钱了,打仗就没钱了呗!

万历不敢学刘宗敏那样搞钱呀!于是打仗就没钱了呗!

这是一个财政政策问题,是一个分配蛋糕的问题。

一块大蛋糕就那么大,有人要多吃多占,宁愿拿回家放到长毛也不管别人吃不上,可不就出问题呗!

这个问题在朱元璋打仗的时候是没有的,那时候,凡是种地的必须交赋税,一亩地也逃不掉,一个人也逃不掉。

后来,不用打仗了,朱元璋也死了,实际管理国家的全是些读书人,这些读书人自然要为自己谋福利呀!规定:“考上秀才就免税”!

利之所在趋之若鹜,天下所有的聪明才智都去考秀才考进士了。

秀才进士越来越多,这些人都不用交税之外,还要再从税收中领取大份的金钱。

一百年下来,大明朝有钱才会怪了。

钱都跑到读书人手中去了。

大明皇帝们虽然不敢学习刘宗敏那种凶残,但是也养了一只又一只凶狗——太监,一再的去读书人家中抢钱。

所以,大明一朝,读书人和太监们斗的你死我活,残酷无比!

为什么?

因为在抢钱呀!必须豁出性命搏斗!


葭明通半瓶历史


明朝的悲剧是被自己玩出来的,朱元璋时期从来没有缺过银子,缺粮食,而万历皇帝之后是既缺少银子又缺少粮食,只不过这些物资都没有进老朱家,而是进了其他家。

朱元璋在起兵的时候只有一个碗,在后期做到了皇帝也全部都是凭借的本事,不同于后期的朱家皇帝依靠制衡,朱元璋是自己拼杀出来的皇帝。

那么既然是自己拼杀出来的皇帝,对于部下的管控也相对于后期的皇帝也高上不少,甚至在朱元璋时期,官员们就没有一个敢跳出来和朱元璋对着干的。

别的不说,单就一个对于贪腐官员剥皮实草的规定就让明朝朱元璋时期的官员都有所顾忌,并且在朱元璋时期还有另外一个顾忌。

这个顾忌就是朱元璋时期设立的特务机构,在当时的官员中,这个特务机构比起朱元璋的任何政策都有效,国家各种税收都可以正常的征收,也就不存在没钱这样的事情。

而在万历皇帝之后,虽然有变法,但国家的各种机构都开始腐败,并且开始腐化,将大部分应该缴纳给国家的税收都纳为己有。

并且在万历皇帝之后,国家的平衡也大多是文臣与宦官之间的制衡,皇帝为了稳固也只能依靠其中一方,最终也会将许多应该缴纳给国家的税收给了其中一方。

同时在明朝万历皇帝时期,朝廷的腐败是最严重的,不仅原先朱元璋时期的屯兵卫所制度变成了将领们的地主制度,文臣的失衡才是最重要的。

在万历皇帝之后,原先严格的剥皮实草制度也被文臣们逐渐的“荒废”,甚至到了后期,官员们都敢于直接顶撞皇帝以博取美名。

这时候的文官是丝毫不惧的,甚至可以说是肆无忌惮的去侵占原本属于国家的资源与税收,而后期明朝没钱的原因也在于这一批官员。

后期李自成进京也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从在京官员手中获取到的银子也超过了明朝数年的财政总和!


三书青史


洪武时期税田好像是3到4倍于万历,理论上国家发展田地应该是越来越多,但能收税的田却越来越少。

拿现代来比,就是洪武时期是低税率,广税基,基本没有偷税漏税的。到明末就是高税率,低税基,普遍偷税漏税。

张居正改革,没有也不敢触碰深层问题,也就算货币化改革,看起来朝廷货币化收入增加了很多,其实是掩盖了低税基,普遍偷税漏税的核心问题,造成最后边关一年700万的辽饷,辽东还有士兵饿肚子闹饷。对比张居正,朱元璋真心顶级政治家,经济家。

明朝建国一路打到底,几乎没有停歇的时候,包括10次北伐,一次次帮大元搬家,最后都搬到捕鱼儿海去了。然而明朝国力蒸蒸日上,老百姓安居乐业,老朱甚至还有余钱推行免费养老和廉租房,到死还给儿子孙子攒下可以造宝船下西洋的强盛国力,几百年后,老百姓还在念洪武时期的好,不信可以读读《儒林外史》,里面有一段乡野村夫怀恋洪武时期的对话。我们可以拿汉武帝做个比较,武帝打匈奴,积累了2代人的国力,国内休养生息,打完匈奴,十室九空,人口减半,武帝下罪己诏。


法眼大师


这就是执政党和在野党的区别咯。

老朱革命那会,打着驱除鞑虏的口号,对于自己治下的人可以很温柔,用根据地的人去抢对手的钱粮,既然是抢就可以没有底线的做,比如朱元璋打下两江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算,被清算的人为了活下去,只能把自己的内裤拿出来换成钱保命,两江反对的人,都是敌人。只要把抢来的粮发给自己根据地的人就可以有人替你说好话。

而到了万历那个年月,老朱家已经是执政党了,所有人都是他的臣民,你不能为了为了农民要地主的命,也不能为了安徽不管两江人的死活,一碗水要端平,不能紧着一户往死欺负。

封建帝国土地可以买卖,到了万历年月说是三十税一,其实就是地主家里有一万亩田,也交那么多,而农民没地或者少地,也交那么点。说的太遥远怕你不明白,拿今天举例,比如征税,我一年赚钱千亿,交百亿就是良心商人。你赚8000得交1000,也没几块钱,而且还有大量赚3000的只有点消费税,全花了也就交几十块钱,你还得补贴活不下去的。就交这点钱,我还得用你的钱给别的省的人修路,修学校,修医院。

如果是革命呢,敌人地主家的钱,都是我的,用他们的钱养军队。知道我有一千亿,还不是自己人对不起,都给我!不给,拿刀来!头没了钱也还是我的,还会得到很多人支持。这样的人有三百个就不缺钱养军队。

执政党的话,知道你家里有一千亿,但是我只能拿100,因为拿的多就有人生气,有人骂街,有人铤而走险了,会失去很多人支持。

再比如赈灾,长江大水,老朱一听大喜,赶紧把堤坝都扒了,中军大营里听着敌人被淹死大家都发出快活的笑声。执政党万历皇帝呢?就算要笑,你也得回家等没人了偷偷的笑,愿不愿意你也得拿钱出来修堤坝。

这也就是为啥古代打仗的将军都是金山银海,他们的抢劫某种意义上是上面允许的,这是压榨敌人战争能力的一种方法。


名字不让改123


只是时代不一样,政局不一样而已!

朱元璋为什么要造反,因为活不下去了,元朝的残暴统治让人们揭竿而起,朱元璋正是起义的过程中逐渐壮大的,而且朱元璋奉行的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字真言让朱元璋最终得了天下。<strong>

高筑墙那就是要有军事实力呀,没有实力一切都白搭,广积粮,那就是要他有钱有脸,朱元璋为什么那么有钱,因为他控制的地方就有钱。

朱元璋夺取的第一座大城市,记住是大城市,是哪里,金陵呀,这里自古以来都是重镇,而且是富饶的地区,税收之类的,那就不用说了,这是他的一个来源呀!就像陈友张士诚占据江南都富庶无比,这里物产丰富,钱财自然不在话下。

再者明初的富人被老朱整的服服帖帖的,比如沈万三,杀一个沈万三,让天下富人都害怕,在生命和钱财两者之间选一样,当然是选择生命了,据说明初那些富人主动交钱给朱元璋,所以尽管明初赋税不是那么重,但是朱元璋依然不缺钱。

至于万历为什么缺钱,或者说相对缺钱,和他老祖宗朱元璋没有办法比,那也有一定的原因的。

明朝讲过那么多的发展,基本上各项制度已经完善,尤其是官绅和宗室,他们这些人占据了大量的土地,根本不用交税,还有一些读书人一旦有了功名也基本上不用服徭役免税之类的,经历了几百年,这些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数字,占据天下绝大部分财富,就比如宗室和一些官僚他们就比较有钱,只是朝廷没有钱而已。

张居正改革算是给万历留下了不少的钱财,要不然大明也撑不到崇祯那一朝了,甚至没有了万历三大征了。


天枫说


人家老朱是何许人也?朱元璋是地地道道乞丐出身的“土皇帝”,由老朱一手“培土生金”所创下的大明朝那也是十分悍然的,毕竟明朝绵延276年,总共历经16代皇帝,如果朱元璋是败家子的话,那岂不是要走秦朝和隋朝的老路。再者说,“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这句话历来已久就是名言,用在哪家身上都合适,何况走到万历皇帝之后的三任皇帝已经是第十几位帝王了。总体来说,纵观明朝二百余年,其举国强盛还是彼时首屈一指的!至于万历帝之后时期,且不说打仗、赈灾了,就连皇家的锅都快揭不开了!

作为万历皇帝之后这个时期局外人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其一:明虽亡于崇祯,实则毁于万历

万历时期历来都被称为是“明朝最后的安逸时光”,这话说来倒是不错!虽然说万历皇帝在在位期间并不是太出色吧,但是一方面凭借着祖宗们的威慑力,另一方面凭借着“张居正改革”在此两方面作用下的万历明朝不论是从对内还是对外来说,都还是比较强势的。尤其是“张居正改革”,直接促使明朝出现了“万历中兴”,给万历朝廷积攒下了一笔不下的财富。奈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万历皇帝在张居正去世之后,开始变得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再加上喜爱发动战争的性格,万历三大征,均无一例外导致大大耗损了明朝的财富。此后的明朝,那更是一代不如一代……

其二:泰昌天启碌碌无为,崇祯回天乏力

无论古今,历来讲究“经济决定政治;经济不牢,地动山摇”,先前说到万历皇帝基本上败光了明朝的家底。但是万历之后毕竟明朝还是间接受到了“张居正改革”的好处而又绵延三代的,如果泰昌帝励精图治,一心力改明朝颓废局面的话,不得不说,那还是非常有希望得。但是泰昌帝却是个庸庸碌碌的人,之后的天启帝虽然内在强硬,一直贯穿着祖宗朱元璋和朱棣的严厉政策,但是此时非彼时,这个时候的明朝早已是“破败其外,败絮其中”了。到了崇祯帝上位,国库不足100万两,就算崇祯帝有天大的本事,他也是回天乏力,毕竟此时的明朝已经是病入膏肓了。


历史课课代表


朱元璋时期,前期打仗时可以明火持杖,直接抢。后期公司上市时可以向富户开一堆空白承诺,骗。

崇祯时期,政府就算用各种理由疯狂搜刮,也不敢明抢;明目张胆抢就等于与贼合兵一处,等于放弃正统法理(但凡讲道理,行为再无底线也会有所局限)。至于开空白支票,朱明王朝这个银行信用已经烂了几百年…


渊默81029184


时代背景不同了,两个年代所面对的问题也不一样,朱元璋时期天灾无情元朝施政不当横征暴敛,天下各处烽烟四起朱元璋借势揭竿而起,当时朱元璋向名士朱升询问他起兵后的策略得到的回答是广积粮,缓称王高筑墙!这就定下了朱元璋平定天下的基本方略并且朱元璋每到一地,总要关心当地农业生产,鼓励种田养蚕。他安排军队耕种粮食,称为屯田。 任命专管官员,负责修筑堤防,兴修水利,保证军粮的供应。这个时候所有的力量都朝一个方向努力,所有的财富都掌握在朱元璋手里,被用在起义军上,所以不缺钱!万历年间就不一样了,大明朝从开始到灭亡其实并不缺钱,反而钱财很多,缺钱的只是国库,勋贵和豪商并不缺钱,官员也不缺钱,大明文官的尤其是京官每年收到的孝敬不计其数,地方官贪污成风,剥皮实草都没能让贪污风气好转,谣传崇祯帝时期国库缺钱向官员借钱,大家都装穷,但李自成打下北京后从文官勋贵身上榨出了七千万两白银可见大明的财富掌握权不在朝廷手里在文官和以他们为靠山的巨富手里,他们借助朱元璋片板不得下海的祖训阻碍了国库来钱的途径,高喊着不与民争利,确把钱全部装进自己的腰包,所以说大明穷,穷的不是勋贵和文官,是国库和百姓,也并不是万历年间缺钱打仗和赈灾,财政紧张基本贯穿整个大明王朝!


青春生活wdns


朱元璋为什么不缺钱去打仗是因为其战略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是其一;第二点是元末烽烟四起,百姓变成流民,元朝没有能力能控制地方。导致地方豪强并起,朱元璋手里有兵,有地盘。能控制税收。土地兼并几乎没有(没人种地,都逃难去了)同时经济几乎只为战争服务,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万历没钱在于士绅阶级不交税,土地兼并严重。钱全被士绅阶层赚去,同时作为最大的利益集团分利不让。作为万历年间的头号玩家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也只是为百姓减轻了负担。对于士绅阶级可没有半点方法。毕竟也是其中的一员。所以说只有能够有效的抑制土地兼并,才能不缺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