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彬:不是一流軍事家,卻成了完美的武將,宋朝文人為何認可他?


曹彬:不是一流軍事家,卻成了完美的武將,宋朝文人為何認可他?

曹彬畫像

曹彬,北宋開國名將,作為一員武將,具有軍事才能無疑是第一位的。他先是以都監的身份參與滅亡後蜀,後以主帥身份滅南唐,伐北漢,攻遼國,為北宋的統一戰爭立下了汗馬功勞。

縱觀曹彬一生,他沒有中國古代名將具備的超人軍事才能,除了消滅南唐外,他真正立下的戰功並不多。雍熙北伐,北宋意圖收復燕雲十六州,但曹彬輕敵冒進、孤軍深入,導致歧溝關之敗,而這恰恰與他的指揮不當有直接關係。從各方面來看,曹彬都不屬於一流的軍事家,應該說,他只能算是一箇中規中矩的將領。

但令人驚奇的是,在北宋文人心目中,曹彬簡直成了他們心目中完美武將的化身。我們仔細分析當時的記載,就會發現皇帝和文臣真正看重的,是曹彬軍事才能之外的東西。也正是如此,我們也可以從曹彬身上看到許多北宋武將蛻變的縮影。

那麼,曹彬到底是具備了哪些素養,徹底折服了對武將極為苛刻的皇帝和北宋讀書人呢?

首先,性情上,曹彬與趙匡胤尿不到一個壺裡。

曹彬為人非常低調、謹慎,後周太祖郭威的張貴妃是他的叔母,這樣一來的話,也算是皇親國戚了,但他卻從不以此為傲。當時,趙匡胤掌管後周禁軍,作為同僚,曹彬對這位禁軍統率表現得不冷不熱,除了公事,從不到趙匡胤家裡串門,更別說是拉關係。

周世宗時,曹彬掌管禁中茶酒,趙匡胤為了與他交好,就故意向他討要御酒。曹彬既不想做違法的事情,又不想得罪趙匡胤,他便以御酒是官酒,不敢隨意給人為由,拒絕了趙匡胤的請求,同時自己出錢買酒給趙匡胤喝。這種謹慎和明哲保身的舉動引起了趙匡胤的注意,趙匡胤稱帝后,就問曹彬,當年我有心親近你,你卻為何故意疏遠我?曹彬回答說,我是後周皇室近親,又擔任著重要職務,小心謹慎做官,尚有受到朝廷責罰的憂慮,怎敢有超乎尋常的交往?趙匡胤聽了之後,覺得這他很忠厚,就提升他為客省使。

建隆二年,自平陽召歸,謂曰:“我疇昔常欲親汝,汝何故疏我?”彬頓首謝曰:“臣為周室近親,復忝內職,靖恭守位,猶恐獲過,安敢妄有交結?”

曹彬之所以能得到趙匡胤的賞識,除了他老實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與趙匡胤性格上的不同,而恰恰是這種性格上的不同,才讓趙匡胤對曹彬非常放心。

五代由於戰亂頻繁,朝廷不斷更換,當時人的忠節觀念都比較淡漠,往往是誰有實力,就會成為眾人效忠的對象。

趙匡胤在稱帝之前,喜歡在軍中拉幫結派,與一群武將拜把子,搞了個“義社十兄弟”,後面恰恰是這幫兄弟給他黃袍加身了。作為趙匡胤本人來說,如果只是作為一個臣子,他自然喜歡與自己一樣性情的人,甚至會幹一些結黨營私、危害朝廷的事情。現在自己當皇帝了,身份和角色發生了轉變,這時候的趙匡胤非常清楚,一個喜歡結黨的武將對朝廷是非常具有危害性,斷然不希望其他武將與自己性情一致,在這裡,武將之間的“志同道合”已經成了心懷叵測的代名詞了。

而曹彬恰恰是能夠潔身自好,不結黨營私,甚至還與趙匡胤尿不到一個壺裡,這種性情就顯得尤為可貴,所以才能讓趙匡胤對他另眼相待。


曹彬:不是一流軍事家,卻成了完美的武將,宋朝文人為何認可他?

曹彬

其次,寧願打敗仗,也不功高蓋主。

宋朝建立後,失去後周皇室庇護的曹彬,其低調的行事風格表現得更為突出。在北宋統一戰爭中,南唐是當時實力比較強的對手。趙匡胤出於對曹彬的信任,任命他為主帥,負責攻取南唐。曹彬消滅南唐回朝覆命時,沒有絲毫的張揚,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奉皇帝聖旨,從江南辦事回來了。對自己的功勞,他絲毫不提。他的這一做法被北宋士大夫津津樂道,都稱讚他不居功自傲。

事實上,曹彬之所以表現得如此謹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能揣摩皇帝的心思。他明白朝廷對武將的猜忌和壓制只會越來越明顯,正是看清了這一點,在做任何事之前,都力求周全,避免觸碰皇帝敏感的神經。

曹彬和潘美奉命去攻打北漢,眼看就要取得勝利,曹彬卻下令撤軍了。事後,潘美就問曹彬原因,曹彬回答說,當今皇帝御駕親征都沒能攻下北漢,我們兩個如果攻下北漢,那不是想快點死麼?後來見到皇帝,趙匡胤質問曹彬為什麼沒能攻下太原,曹彬巧妙而得體地回答說,陛下英明神武,尚且不能取得勝利,做臣子的怎麼能夠成功?趙匡胤聽了頻頻點頭,內心非常滿意,就沒有再責備他們。

要知道,趙匡胤也是武將出身,一直以來都是軍隊的最高統率,並且對自己的軍事才能,也是非常自信的。但如果作為臣子的軍事才華超過了自己,多少也會有點不開心。

很顯然,曹彬是擔心自己功高蓋主而引來殺身之禍,因為他深知宋太祖對武將的猜忌,為了明哲保身,他不惜打敗仗來換取皇帝對自己的信任。

第三,假裝愛財,假裝平庸,打消皇帝的疑慮。

南唐是地方割據政權中比較強大的一個,趙匡胤對出征南唐非常重視,在曹彬統兵出發之前,趙匡胤就許諾說,等平定了江南,就讓你做使相。

副帥潘美就向曹彬提前道賀,曹彬卻說,此次出征南唐,靠的是皇帝的神威和神機妙算,才能馬到成功,我有什麼功勞呢?更何況使相是官職中的極品,我是不會得到如此高的職位的。潘美詫異地問,為何如此肯定?曹彬說,太原還沒有平定。

後來,曹彬順利平定南唐回朝後,趙匡胤果然說,我本來打算授你使相的官銜,但考慮到盤踞太原的劉繼元還沒有歸順,所以你就先等一等。

聽到趙匡胤這樣說話,潘美就在一旁偷笑,趙匡胤發現了,就問怎麼回事,潘美也不敢隱瞞,就如實稟告。趙匡胤聽後哈哈大笑,當即賞賜給曹彬二十萬錢,算作獎勵。曹彬退朝後說,人生何必作使相,做好官的目的也不過是為了多得錢財罷了。

曹彬當官的目的是為了多得錢財?這裡就有點讓人納悶了。因為根據史書記載,不但沒有曹彬愛財的記載,反而更多的是他視金錢如糞土的記載。

後周時代,曹彬奉命出使吳越,別人送給他的禮物,他一概拒收,並且推辭了很多次。在回程的路上,吳越人又半道上追上來,執意贈送禮物,最後看對方確實是真心實意,就說,如果我堅決不收,就是想要賺取清廉的名聲。於是,他就接受了吳越人饋贈的禮物,但曹彬並沒有將禮物據為己有,而是封好後帶回來,統統上繳給朝廷。

周世宗知道後,就命他把禮物帶回家,曹彬謝恩後,將禮物全部分給了親戚和朋友,自己不留分毫。

《宋史·卷二百五十八·列傳第十七》:五年,使吳越,致命訖即還。私覿之禮,一無所受。吳越人以輕舟追遺之,至於數四,彬猶不受。既而曰:“吾終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歸,悉上送官。世宗強還之,彬始拜賜,悉以分遺親舊而不留一錢。

以及後來曹彬以都監的身份參與平定後蜀,佔領蜀地後,包括主帥王全斌都趁機大肆搶奪金銀財物,而曹彬除了拿回一些圖書和幾件衣服外,財物絲毫不取。

“時諸將多取子女玉帛,彬橐中唯圖書、衣衾而已。”

從這就可以看出,曹彬並不是一個愛財之人,甚至自己住的房子,破舊了都懶得修繕。因此,曹彬說當官是為了得到更多的錢財,顯然並不是自己的真心話,而是為了裝出一副政治上毫無野心、做官只是為了發財的平庸形象,以此打消皇帝對其的疑慮。


曹彬:不是一流軍事家,卻成了完美的武將,宋朝文人為何認可他?

曹彬

第四,除了不貪財,曹彬還與很多武將不同,就是不嗜殺。

北宋上承五代,這一時期,許多武將都是藩鎮出身,兇殘暴戾,嗜殺成性。北宋勇將王彥升,對待俘虜十分殘暴,甚至會將俘虜的耳朵撕扯下來當下酒菜。王全斌攻下後蜀,縱容屬下屠城以洩私憤,濫殺百姓,以致弄得蜀地天怒人怨。

而曹彬在這一點上,卻與眾不同,每逢作戰,他都命令部下不得濫殺百姓,整個史書都沒有提及他有任何虐待戰俘的記載。曹彬自己也說,自從我成為武將,殺人已經夠多了,但從來沒有因為個人的喜怒哀樂而殺人。

後來,他平定南唐時,為了避免上演蜀地的人間慘劇,就在南唐的城池快要被攻破時,他忽然稱病不出門,手下的將領就急忙前去探望病情,問他得了什麼病。

曹彬說,我的病不是藥物可以治好的,只需要你們發誓,在攻破城池後不濫殺一人,我的病自然就痊癒了。面對主帥的請求,手下將領一同焚香發誓不濫殺。曹彬看目的達到後,第二天病自然就好了。

“彬曰:“餘之疾非藥石所能愈,惟須諸公誠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殺一人,則自愈矣。”諸將許諾,共焚香為誓。明日,稍愈。”


曹彬:不是一流軍事家,卻成了完美的武將,宋朝文人為何認可他?

焚香禁殺

很顯然,曹彬知道南唐很富饒,並且抵抗的時間也非常久,他擔心手下將領在城破之後洩憤而大肆搶殺。為了避免南唐百姓遭受後蜀百姓一樣的命運,他只好稱病逼將領發誓。也正是因為曹彬的這一事先安排,才讓南唐百姓躲過一劫。

正是因為曹彬深諳內斂之道,越來越受到皇帝的器重,官位越做越高,一直做到了主管軍事的最高長官樞密使。史書上記載,他在樞密院任職的過程中,從來沒有違背過皇帝的意願。

作為樞密使,如果僅僅做到只取信於皇上,就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就顯得幼稚了。

要知道,後來狄青也官至樞密使,他也很得宋仁宗的信任和賞識;但是就因為得不到士大夫們階層的信任,也只能被貶至地方,在惶恐中喪命。

第五,曹彬在取得了皇上的信任,又是如何進一步取得士大夫階層的賞識?

首先曹彬對士大夫是恭恭敬敬。平時著裝很正規,從不穿便裝會見客人。如果有事出門,曹彬總是吩咐手下人不得大張旗鼓,在路上遇到士大夫,不論官職大小,曹彬總是先讓路。曹彬對士大夫這一尊重行為,無疑會博得整個士大夫階層的好感。

其次舉薦文臣。平定後蜀還朝後,趙匡胤就問曹彬宋軍官吏的情況,曹彬很謹慎地說,除了戰場上的事,其餘的不是我該知道的。因為曹彬知道,這次平定後蜀,主帥王全斌縱兵搶掠。現在皇帝趁機來問官吏的情況,一方面是皇帝想知道哪些官員有違法亂紀的事,如果自己亂說,就很容易把一些幹了壞事的官員給出賣了,這不是他的風格;另一面,皇帝也是想知道哪些官員可堪大任,於是,曹彬在趙匡胤的反覆追問下,就說:“唯薦義倫可任。”只有隨軍轉運使沈義倫為人清廉,可以擔當重任。此後,沈義倫果然得到了重用,並做到了宰相之位。

第三對文臣以德報怨。當年雍熙北伐失利,文臣趙昌言上書宋太宗,要求對敗將執行軍法;而曹彬作為作戰失利的主要負責人,自然是罪責難逃。後來,趙昌言被別的官員給彈劾了,不得到覲見皇上的機會。而當時的曹彬為樞密使,他不計前嫌,向宋太宗替趙昌言求情,宋太宗才允許趙昌言覲見。

第四,樹立儒將形象。在文人士大夫看來,曹彬以上的種種表現,無疑是很滿意的。宋朝建立後,力圖扭轉武將飛揚跋扈的局面,建立中央朝廷的絕對權威。宋太祖還不惜自廢武功,來了個“杯酒釋兵權”,而那些被剝奪軍權的武將們,都不惜自汙求自保。

不過呢,大多數武將選擇自汙的方式卻是縱兵搶奪、嗜殺成性、貪汙腐敗,他們這樣雖然成功打消了皇帝和士大夫階層的猜忌,但無疑也會被士大夫們側目不齒。而只有曹彬,選擇了將自己樹立成一個儒將的形象,而這一形象也更容易被士大夫階層所接受。

總結

一方面,曹彬是個品德高尚之人,從他拒絕趙匡胤的拉攏就可以得到證明,而這也恰恰是他與其他武將不同之處,進而沒有采取與他們一樣的自汙方式,而是通過樹立儒將形象以獲得士大夫階層的信任。

另一方面,他也是個政治情商極高的人,早早察覺到北宋王朝重文抑武的國策,並適時順應了時代的要求。為求明哲保身,在讓皇帝信任的基礎上,小心翼翼地施展自己的軍事才華。作為一員武將,曹彬無疑是不幸的,但與北宋大多數武將相比,他又是最幸運的。他不僅長時間得到皇帝的寵信,死後還得到配享太祖廟庭這種至高無上的榮譽,而大多數的北宋武將,則是在皇帝的猜忌中痛苦地沉淪下去。

而只有曹彬,不僅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更重要的是他身上表現出的謙虛和儒雅的氣質。這種氣質折服了對武將評價極為苛刻的宋朝讀書人,正是他們將曹彬視作武將的典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