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跨越千年感召的大唐鑑真和東山魁夷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跨越千年感召的大唐鑑真和東山魁夷

■東山魁夷 濤聲(部分) 唐招提寺藏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跨越千年感召的大唐鉴真和东山魁夷

■東山魁夷 揚州薰風(部分) 唐招提寺藏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跨越千年感召的大唐鉴真和东山魁夷

■金堂中三尊巨大的乾漆夾紵佛像,是鑑真將乾漆技術帶入東瀛的先聲,也是日本後來被西方稱為漆國的開端。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跨越千年感召的大唐鉴真和东山魁夷

■金堂 @唐招提寺官網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跨越千年感召的大唐鉴真和东山魁夷

■金銅舍利塔 @唐招提寺官網

玄奘西行回國整整一百年之後,鑑真開始了他的東渡日本計劃。十年之內,五次渡海,均告失敗,他歷經海嘯、撞船、弟子死亡、隊友告密,最終自己雙目失明。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當鑑真第六次嘗試,終於成功抵達日本的時候,不知他會否想起這則偈子,這句曾激勵他起身東渡的話。

中國唐朝僧人鑑真,後來成為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在中日兩國享有崇高聲譽。

■收藏週刊記者 潘瑋倩

1

何惜身命?

世界的唐,開元盛世。彷彿比20世紀初的巴黎和今日之美國更加飛揚,公元700年以後開始的這段時空,疆域遼闊壯美,氣質浪漫奔放。它是一個巨大的磁場,萬方賓客紛至沓來。百年間,一衣帶水的日本,就曾經派出十九回的遣唐使。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日本僧人榮睿、普照,隨遣唐使來我國留學。當時,鑑真已經是揚州久負盛名的高僧。與我們今日的印象不同,當時的高僧,生活優渥,位比貴族。

榮睿和普照肩負著一個很難的使命,日本希望他們能從大唐請回一位高僧,改良當時國內佛教之生態——其時日本出家戒律略等於無,眾生昏昏,有人只是為了擺脫世俗責任而逃入空門,卻於空門之內續行俗事。

他們兩個找了很久,遭到很多拒絕,直到這一天,在揚州遇見鑒真。前者向後者發起了邀請。

我們可以想象,在眾僧環視的廟堂之上,兩位東來使者期盼而虔誠地望向大明寺眾僧,但眾人,“默然無應”。因為,渡海,在那樣的年代,意味著經歷九死一生,意味著放棄大唐繁華安穩。

根據記載,鑑真此時,想起了日本長屋王子崇敬佛法、親贈千件袈裟給中國僧人的故事。那袈裟上,繡了一首偈子:“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鑑真於是立身而起,說:“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

2

律宗之祖

“明皇時,長屋嘗造千袈裟,繡偈於衣緣,來施中華。真公因泛海至彼國傳法焉。”真公,即鑑真。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這首詩被收入了《全唐詩》,其上就是它的注。

當年,鑑真的毅然起身,感召了當場弟子,當即有祥彥、思託等二十一人表示願意同行。

“天寶二年(743年),鑑真開始東渡。十年之內五次泛海,歷盡艱險,由於海上風浪、觸礁、沉船、犧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員的阻撓而失敗;尤其是第五次遭到惡風怒濤的襲擊,在海上漂了14天,最後漂到海南島的振州(今崖縣)。返途時,因過度勞苦,突發眼疾,62歲的他雙目失明,大弟子祥彥圓寂。”

在鑑真無法抵達的十年間,他寫了兩首詩明志,其中一句結合他後來的兇險旅程來看,不免感慨:如論惜命短,何得滿長祗。

我們今天當然無從抵達他堅定的內心並複述出那些耀目千古的信仰,我們只知道他第六次,終於成功。

天寶十二年(753年),鑑真率弟子在日本薩秋妻屋浦(今九州南部鹿兒島大字秋月浦)登岸,經太宰府、大阪等地,於次年入日本首都平城京(現日本奈良),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歡迎,實現東渡宏願。此後鑑真在日本辛勤不懈地活動了十年,傳播了唐代多方面的文化成就,被日本人民譽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

鑑真對日本當地的佛經做了校對,並在初到奈良所居住的東大寺,設立戒壇,建立起正規的受戒儀式。有別於此前僧侶系統的混亂無序,日本受戒傳律的規則被鑑真重新建立。

同時,鑑真比起他的“前輩”玄奘,還有一項特殊的技能——建築,他年輕的時候,就曾經觀察學習了長安小雁塔的監造過程。所以,當他被賜予了一座親王舊宅後,他的信仰和他的“炫技”,促成了日本奈良時代最輝煌的建築——唐招提寺的出現。

3

奈良唐風

“蓮花迴文,神華出於北闕之北;貝葉印字,佛照傳於東海之東。”

鑑真和尚自己對唐代建築、建造及造像工藝十分熟悉,史籍中說他先後十年間曾營造寺院八十餘所,造像無數。與他同行的,除了佛門弟子,更有“玉作人、畫師、雕檀、刻鏤、鑄寫、繡師、修文、鐫碑等工手”。這些能工巧匠正是建造唐招提寺和佛像的主要技術力量,而他們所留下的,是日本乃至世界最為寶貴的唐風建築和造像遺產。

位於奈良市的唐招提寺,公元759年開建,770年建成,是日本佛教律宗的總寺院,這座具有中國盛唐建築風格的建築物,被確定為日本國寶、世界文化遺產。寺院大門上橫額“唐招提寺”是日本孝謙女皇仿王羲之、王獻之字體所書。

寺院的主殿——金堂,是日本奈良時代最大最美的建築。金堂、盧舍那佛像、千手觀音佛像、藥師如來佛像等都是日本的國寶。

建於公元1688年的御影堂內,供奉著鑑真乾漆夾造的坐像,高2尺7寸,同樣是國寶,每年只開放3天供人瞻仰。

那鑑真坐像,結跏趺坐,團目含笑,兩唇緊斂。他默默訴說著山川異域的共結來緣。

這來緣,再度感召了一個人。

4

千年回應

在鑑真渡海一千年以後,一位日本人,被因緣牽引,以漫長濤聲,向大唐致敬。

1970年歲末,日本風景畫家東山魁夷,收到唐招提寺邀約,請他幫忙製作御影堂的障壁畫。在此之前,先生已經完成了東宮御所壁畫《日月四季圖》和皇居新宮殿壁畫《黎明潮湧》,聲譽正隆。

東山魁夷虔誠而謹慎,他沒有馬上答應邀請,而是以一個信眾的敬畏姿態,獨自前往唐招提寺,一步一步,流連、跪拜、沉思、感應。次年,他接受了這個任務。

這一下筆,就是十年,時間上等於另一次“鑑真東渡”。

昭和四十七年(1972年),東山魁夷至奈良與大河路,研究唐招提寺和鑑真,翌年1月,以海和山為主題,開始寫生之旅,“沿日本海由東至西,兼顧瀨戶內海以及溪谷中的瀑布,然後在山巒中度過整個夏天。昭和五十年(1975年)6月只是第一期工作的終點。同年下半年開始的三年裡,東山魁夷訪華,沿著鑑真當年的足跡,遊覽了桂林、揚州和黃山。全部三期的完成,是昭和五十五年(1980年)。”

遍訪日本自然景觀,他繪製了《山雲》和《濤聲》;兩次來到中國實地寫生,完成了《揚州薰風》《桂林月宵》《黃山曉雲》——御影堂內的這68面隔扇,是跨越千年的同天風月之下,闊海兩邊的一次致敬和呼應。

“天生嶺的雲煙繚繞、戶田小濱的海浪飛沫、藏王山的三層疊瀑、能登的磐石與青海島的勁松,夏日的沉穩色彩附麗於冬日的驚濤拍岸,濟濟一堂、平和相諧,是日本特有的自然風光。”

“而揚州瘦西湖邊的煙柳、桂林山水間的月色、黃山松林中的迷霧,以大面積渲染為主,是似曾相識的中式水墨特徵,暖風、月光和雲霧似乎裹挾著一層薄薄的水汽,溼潤的感覺撲面而來;拱橋的圓洞、柳葉的弧度和山谷的對角線構圖,則出於日本大和繪的精緻,甚至還帶點西洋油畫的細巧——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大膽結合,在東瀛的土壤上綻開了驚豔的花朵。”

“通往唐招提寺的路,對和尚委實十分漫長。”多年之前,東山魁夷曾在《鑑真和尚》中如是說道。天意循環,他接過的任務,也度過了漫長的時光。他曾這麼說,鑑真大師到日本的時候,憾其雙目已不能視,所以,他首先畫下的就是《山雲》和《濤聲》,希望大師能夠“一睹”這個國度的山雲和濤聲。

他同時感嘆:“因通往唐招提寺的漫漫旅途,和尚獲得了真實的生,不滅的生。這樣的生超越個體的生死,為日本文化帶來了累累碩果。”

非異域,因同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