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30和阿帕奇、陣風都在印度製造,美俄法不怕印度仿製再提高嗎?

ELF12


如果怕那麼美俄法也不會賣給他,既然賣給他自然是不怕。以印度的航空工業實力,輕型LCA“光輝”戰鬥機在外部力量支持下立項37年後才量產,更不要說挑戰三代半中型、重型戰鬥機了。航空工業極度考驗一個國家綜合工業實力,想要獨立發展就要從基礎研究開始搞,還要同時在材料、機械加工、電子等等方面能夠突破,這顯然在為難印度。


首先一個問題:生產線不是萬能的

這種戰機海外生產是分很多種的,大致上分為組裝線和生產線。其中組裝線是最低級的,從字面上就能看出只能承擔組裝任務而並不涉及生產,也就是整機零部件全部進口再拼裝,這個和最近網上鬧得挺兇的某品牌手機是一個道理。比如下圖對岸由F-16A/B升級為F-16V,這就是一種純組裝線,由美國提供改裝技術再把美國進口來的設備換上去,包括APG-83有源相控陣雷達、機載任務計算機、先進數字化座艙等等。總之,這種組裝線一旦脫離技術支持和零部件來源就只能完全停工了。

另一種是生產線,這種就有點帶有技術轉讓的意思了,也就是除了組裝之外有些部分可以自己生產了。但是生產線的技術轉讓也是分等級的,有的技術可以轉讓有的就不能轉讓,世界上還沒有完全100%技術轉讓的戰機。比如就印度這個Su-30MKI生產線,即便到了第三階段印度的國產化率也只有46%,而剩下的54%依舊要從俄羅斯進口。

再比如中國在90年代引進的Su-27(殲-11)生產線,其中AL-31發動機技術並未轉讓也沒有生產許可,所以早期殲-11依舊採用進口的俄製原裝進口的AL-31發動機,直到WS-10技術突破後才在殲-11B上應用。

還有日本航空自衛隊F-15J型戰鬥機,這是日本國產化率極高的一款戰機,在美國的技術支持下國產化率達到92%,但依舊還是缺8%的技術沒有交給日本。而日本三菱重工小牧南工廠組裝的F-35A,日本國產化率為30%左右,其中三菱機電生產AN/APG-81雷達的部分零部件和光電分佈式孔徑系統的部分零部件,而石川島播磨則承擔部分F135發動機零部件生產。其實也不難看出,我說的都是部分零部件而不是全部,所以所謂生產線也不是讓你能完全100%的獨立生產。

再舉個例子:英國“斯貝”MK202型渦輪風扇發動機,中國在1975年正式與英國達成協議轉讓發動機專利合同並向中國提供技術支持。至1979年,中國完成4臺“斯貝”的組裝並完成試車考核,1980年完成高空模擬試車並通過疲勞強度試驗。然而完全國產化的“斯貝”(渦扇-9)直到2003年才完成,這其中涉及到的原材料種類達到1096種,包括金屬材料、非金屬材料和複合材料,也就是說想生產出一臺完整的發動機就需要在材料方面有極深的功底。而不穩定的發動機也造成“飛豹”戰鬥轟炸機出現過一等事故。


第二個問題:印度航空工業水平低下

回到印度方面,就目前印度的航空工業實力以及基礎科學研究水平,想要吃透Su-30MKI、陣風或者阿帕奇中的任意一種都是短時間內不可能做到的。就拿LCA“光輝”輕型戰鬥機來說,這是一種最大起飛重量只有13.5噸的單發輕型戰鬥機,從1983年立項至2020年簽訂量產合同時間長達37年。然而如果37年時間裡印度能通過LCA建立屬於自己完整的航空體系也是值了,但是LCA的國產化率極低,如果我們仔細看一下LCA的構成,那麼就會明白整個印度的航空體系到底是什麼水平:


  • 設計方案:法國達索

  • 發動機:美國通用F404-GE-IN20

  • 火控:以色列EL / M-2032多模式火控雷達

  • 飛控:美國洛克希德馬丁

  • 武器:Kh-59 ME 電視制防區外導彈(俄羅斯)、Kh-59 MK 激光制導對峙導彈(俄羅斯)、Kh-35(俄羅斯)、Kh-31(俄羅斯)、KAB-1500L 激光制導炸彈(俄、斯)、GBU-16鋪裝路II(美國)、FAB-250(俄羅斯)、ODAB-500PM 溫壓彈(俄羅斯)、BetAB-500Shp 混凝土航彈(俄羅斯)、FAB-500T 航彈(俄羅斯)、RBK-500 集束炸彈(俄羅斯)、R-73空對空導彈(俄羅斯)、R-77空對空導彈(俄羅斯)、阿斯特拉空對空導彈(印度)

就一架輕型戰鬥機來說,他的幾大關鍵性部件全部來自進口,而且用著以色列的雷達打著俄羅斯的導彈和炸彈,裡面的芯片還是美國的。而作為印度自己,對這架戰鬥機的貢獻似乎不是太大,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印度的基礎研究、電子水平的低下。

我們在看另一個例子:印度Dhruv“北極星”,印度方面較相對較成功的航空器,但是他的主要系統還是來自全世界,涉及到英國、德國、法國、美國、以色列、意大利、南非等等。

雖然“北極星”集合了多國的先進技術,然而這款飛機在國際上的口碑非常差,從2005年開始至2015年,“北極星”墜毀多達17架,其中非戰鬥墜毀15架。而厄瓜多爾2009 年引進的7架中墜毀4架,其中1架在閱兵式上,剩下3架被厄瓜多爾放棄。

所以我們說,印度的航空水平連獨立設計製造一款基本的輕型戰鬥機都無法完成,而且印度並沒有完整的航空產業鏈,無法獨立研製相關的材料、雷達和武器。也就是說,即便完整的拆解Su-30MKI對印度來說也是無濟於事。舉個例子:渦輪風扇發動機風扇/壓氣機葉片,由於葉片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水平直接影響發動機效率和使用壽命,所以對於材料和加工技術有著極高的要求。比如多軸加工中心技術、精密鑄造、精密鍛造、精密磨削等高精尖加工技術等等,然而同時具備這幾種加工能力的國家目前也只有中美俄英等幾個工業強國。

還有數字飛控系統,你可以簡單理解為這是控制戰機動作的一套系統。當然,可能有朋友說印度軟件厲害,但是寫飛控不等於寫遊戲。因為飛控並不是和以前一樣直接控制舵面,而是作為一箇中間層向舵面發送指令,這裡面什麼時候下達什麼指令都是由很大講究的。比如同樣一個爬升動作,這就要考慮當時的氣壓、空速、攻角、過載等等,也就是說連當時的天氣情況都要考慮進去,而且這些參數是聯動的,不同的環境情況所發出的指令是不同的。如果指令不對,那麼機毀人亡。而飛控系統的關鍵性技術在哪裡?敲代碼嗎?錯了,是空氣動力學,每種戰機的佈局不同導致飛控是完全不同的,這裡面需要海量的風洞試驗和實機飛行測試以不斷修正飛控中出現的錯誤。

我們退一步講,就算美國、俄羅斯、法國允許印度仿製,那麼怎麼解決發動機材料?怎麼解決發動機葉片加工?怎麼解決飛控系統?如果這些解決不了那根本就沒有資格說仿製,一架不能飛的戰機不能叫戰機。中國也走過仿製的老路,但是中國有完整的航空工業產業鏈,最多仿製初期性能達不到原版就是了,但慢慢也會提高上去,印度和中國有著本質的區別。


雛菊西瓜Peterpan


國人的誤區在於:以為中國能幹,所以全世界都能幹。

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誤區也在於:中國都能幹了,我為什麼不能幹?

道理很簡單:不,你不行。


中國高鐵這幾年一直髮展很快,印度也很眼紅,所以他們也搞了自己的“半高鐵”:範德·巴拉特快車。

之所以叫“半高鐵”是因為這個列車最高速度也不到200KM,所以不能歸類在高鐵裡面。

第一次試車的時候,就出了問題:

首先火車在阿拉哈巴德的鐵路道口直接撞了一輛摩托車,起因為是一名男子試圖非法越過自動鐵路關卡。然後火車就被撞成這樣

於是火車停了17分鐘。

工程師下車檢查後,火車又開始開。

然後又撞上了牛,火車不得不又停了40分鐘,並且再次做了27分鐘的檢查。

火車行駛到北方邦的時候,火車的玻璃被不知道哪來的石頭打碎。

在第一次試車過程後,這輛火車返回新德里的時候,半路又出故障。

一輛還不是高鐵的火車,試個車簡直恐怖。

這車,你敢坐?


軍工也是,中國的殲20已經試飛並且列裝,想當年只有美國人獨享的東西,中國居然都做出來了。

各國一看,這連中國都能搞五代機了。

說明五代機不復雜。

於是各國紛紛行動起來,搞起了五代機。

於是有了印度的五代機:ACMC


伊朗的五代機F313


土耳其的五代機TFX



於是印度的五代機,現在還在圖紙狀態。

伊朗的五代機,一看就不像正經貨----小的過分了。

土耳其的五代機,就是一個殼子。


為什麼各國都喜歡往印度賣軍火?簡單啊,印度買了以後,以後的維護,修理之類的,可以大把的擼錢。

以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三十年磨一劍”,折騰出來的光輝戰鬥機,到現在軍方都不想要。

各國之所以放心印度,不是沒原因的。

很簡單:印度,他不行。


李建秋的世界


這個問題在幾年之前也曾深深困擾著我,明明許多高端武器都被引進了生產線,但是輸出國卻好似並不在意般還在服役相同裝備,難道就不怕洩密或是被仿製?但是現在我明白了,一個國家通過進口國外高端武器裝備,然後吸收消化在仿製提高,這條路看似完美實則卻是不可能的。

首先國際軍火市場對於印度是非常慷慨的,幾乎市面上所有高端武器裝備都會賣給印度,有的甚至還會出售生產線或是技術轉讓。這就會給人一種會裝就會造的假象,但實際卻不是如此。

一般情況下要是說該武器由本國製造,其實要是說的在準確點這種所謂的製造,實質更像是組裝。這條所謂的生產線其實是一條組裝線,而高端武器的核心部件依舊是由武器輸出國運來的整件,再交由印度進行組裝。只有不涉及洩密的材料加工才會交由印度自行建造,所以裝備的洩密問題是不存在的。

再有就是仿製提高的問題,其實高科技武器裝備並不像是汽車,只要拼裝出來就能駕駛,無論是戰鬥機還是坦克,想要使用就必須有數控系統才行。可是這套系統卻牢牢的掌握在該武器研發國的手中,就好像你可以花幾塊錢拼湊出一輛玩具遙控車,但是遙控車中最重要的電池盒遙控器卻牢牢的掌握在研發國的手中。

其實就像是印度進口的陣風、阿帕奇、蘇30一樣,用以操控這些裝備的操控系統,都牢牢掌握在外國手中。印度每製造出一架成品,會讓外國工程師為其寫入系統。這就好像一個電腦達人手工拼湊出一臺性能非常厲害的電腦,但沒人給你安裝windows系統,即便再厲害的裝備也沒法使用。


九品侍衛


目前印度仿製或提高這三款戰機的可能性不大,就說蘇一30MKⅠ重型戰鬥機吧!印度已組裝了近300架,但主要零部件也得從俄羅斯進口,自產零部件供應效率太低。它自己組裝生產線組裝的蘇一30MKl,10年之中摔的蘇一30MKⅠ戰機近10架。

阿帕奇武裝直升機,是美製一款性能及火控,光電較為先進的山地戰武裝直升機。印度充其量也只能仿製其外殼和不重要部件和組裝。它對高原環境飛行的大功率發動機,包括機頭部綜合光電器材,還有"地獄火"導彈它是造不出來的!還得依賴進口,否則就是個外殼生產線。

至於法國的陣風戰鬥機,印度雖說引進了生產線,可法制陣風戰鬥機的精密度源源要高過蘇一30MKl戰機的精密度。就目前印度的航空工業,它要生產陣風戰機可以說太難了!

印度只國家,他等外思想太嚴重!往往它國如有現進的武器裝備他都想引進或購買,不然人稱其裝備是"萬國″製造。


風清滴露


先說下印度的蘇-30MKI生產線的故事吧,印度在1998年跟俄羅斯簽署協議,購買蘇-30MKI生產線,從2004年開始印度許可生產該型戰機,總共生產了三個批次,每個批次生產模式都不相同。



第一批次是由俄羅斯提供蘇-30MKI的零部件,印度進行組裝生產。第二批次是俄羅斯提供零部件和毛胚料,印度加工生產部分零部件組裝生產。直到2011年開始的第三批次,印度才開始生產部分國產零部件,逐步提高國產化比例,到2019年時印度蘇-30MKI的零部件國產化率達到了46%。


引進生產線並不意味著就完全掌握戰機生產技術,一架戰機從原材料到成品涉及的各種零部件生產技術十分龐大,關聯生產企業可以成千上萬,要想進行完全仿製,需要每個領域的子系統技術都能達到相應水平才可以。想要照搬引進所有相關生產技術,恐怕要當年蘇聯援助新中國“156項目”一樣全套工業複製才行。


另一方面,引進生產技術並不意味著就掌握生產工藝。比如我們在1975年就從英國引進斯貝MK202(渦扇-9)發動機相關技術,1979年用英國原料和零部件生產樣機生產樣機並驗收合格。然而完全國產化卻是直到2003年,原因就在於生產過程中涉及的粉末合金、無餘量精鑄等生產技術我們無法掌握,想從英國引進人家表示這個生產工藝是非賣品。典型的圖紙可以賣給你,但怎麼做出來自己藏懷裡。


所以“瞪一眼就懷孕”大法不是誰都能掌握的,需要工業化水平相近才能仿製出來。1958年溫州空戰,我們撿到未爆完整的AIM-9響尾蛇導彈,自己研究百思不得其解。只好乖乖送給蘇聯,蘇聯專家一看,原來是怎麼回事,第二年就弄出來蘇聯版的響尾蛇導彈K-13。


近幾十年來,其他國家引進戰機生產線,國產化比例最高的是日本的F-15J。因為日本本身就是個工業化水平相當高的國家,而且人家還付了大筆專利費把美國砸暈。但即使這樣,1998年最後一架F-15J下線時,其國產化比例也只能達到92%,剩下的8%是屬於砸錢人家也不會給的核心技術。


俄羅斯在1998年,是窮的要當掉底褲了,才賣印度個46%國產化率,現在人家可不會那樣大方,而法國和美國只會看的更緊。以印度自身工業化水平,想要脫離原產國零部件支持,自行完全國產相應戰機,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工業化水平達不到,生產技術水平達不到,相關配套產品缺乏。


要想學中國當初仿製提高蘇-27一樣很難,這需要該國有完整的產品供應鏈,整體航空工業水平相近才行。你至少要能自己生產像殲-10這樣戰機水平才行,有些可以差點但能湊合用(譬如發動機),有些更先進可以改進提高(比如複合材料和航電),同時在自身落後的領域進行仿製和借鑑還可以提高在該領域的技術。

像印度自己國產的LCA光輝戰鬥機,現在在鑽研如何讓以色列的雷達,通過意大利傳輸線路,在美國芯片,法國主板,印度自己編寫軟件的火控系統中,發射俄羅斯產的導彈攻擊目標。你覺得法國、俄羅斯和美國需要擔心嗎?


五嶽掩赤城


你們怎麼能把印度人和中國人的仿製能力相提並論呢?不要錯誤的以為“中國人能幹的,別人也能幹!”,特別是印度人,基本上扔給他一個圓讓他仿製,他能給你做成星星還給你!

為什麼印度人的仿製能力這麼低呢?

因為印度人的腦洞特別的大,有多大呢,整個宇宙塞進去都填不下。你給他任何一個東西,只要允許他加上點自已的東西,其結果就完全和你想要的不同了。

比如印度的軍演!

在英國人統治時還是正正規規的,到了印度人自已搞了。馬上加料了,軍演逐漸演化為雜耍表演(不知道收不收門票)。

甚至為業了反腐,印度人還發明瞭0元紙幣。

注意是0元喲,真不知道是不是用的時候手寫幾就是幾。

中國不租借熊貓給印度怎麼辦?

印度人腦子一轉,馬上就有辦法了。

我們象多呀,借不了熊貓我們可以創造個象貓呀!!!

多歡樂!!

看大眾們多認可!!

印度人這種,加點染料就五彩繽紛的節奏讓其它國家都很放心的讓印度人去做事。印度人做事只要是有人監督的指導,還是按部就班去做的。

但是,千千萬萬不能讓印度人加入自個的想法!!

因為他們的主食咖喱就是很多不同的東西混合在一起的。

天天吃這個,腦子裡遇事就第一反應,混一混就好了!

於是什麼東西印度人都可以創造出來,但不是做出來!

印度人其實很享愛這個腦洞大開的過程,所以他們會在他們的影視作品上集中表現。

做出了眾多的神片!


後超人


仿製也是個很高的技術活兒,不是誰都能搞的。按照別人給的一些零部件圖紙生產一遍,然後就會造飛機和直升機了,天真。韓國、土耳其也都在自己國內按照許可證生產F-16戰鬥機呢,誰見過這倆會不依靠美國,就能獨立整出來F-16,更不用說升級了。蘇-30MKI和陣風戰鬥機在印度同樣是許可證生產,而且俄法還向印度轉讓部分技術。但是關鍵技術,如發動機、機載雷達等都在人家手裡,印度得不到。至於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只是波音和印度塔塔公司合作設了個廠,僱傭印度工人,生產機身而已,總裝還在美國,這連許可證生產都談不上。

要仿製先進戰鬥機和武裝直升機,印度必須有很強的航空工業體系才行。人家只給一些零部件的生產圖紙,靠這些根本整不出來,整套圖紙必須自己重新測繪製作出來。那麼,你搞的測繪設計到底靠譜不,這就需要大量試驗。氣動外形雖然有現成的,但是你整出來的是不是就和原機相同呢?吹風去吧,風洞會告訴你測試結果。這樣問題來了,印度有完善而先進的風洞嗎?沒有。

再說結構強度,你測繪的這些能不能達到原機標準,做強度試驗去吧。不要以為依葫蘆畫瓢就一定能搞出來,不自己試一遍根本就不知道。好了,就算把氣動和結構強度搞的和別人差不多了,發動機呢?雷達呢?小涵道比大推力或中等推力的軍用渦扇發動機可不是那麼好搞定的,看看世界上有幾個國家能弄出來。我們當年在蘇-27基礎上整出來殲11B,是因為我們有比較完善的風洞,有強度試驗設備,有自己的渦扇10發動機、機載雷達可用。如果整不出來發動機,你難道還指望俄法賣給你發動機,然後讓你裝在仿製的蘇-30MKI或陣風上?

這還只是仿,起碼有原型可以參考。要想提高,那就自己去想辦法吧。我們當年搞殲11B,明知道蘇-27的結構強度不足,但就是不敢隨意改變,還只能跟著仿。因為這是牽一髮動全身的事,你吃不透人家的設計而去隨意亂改的話,那麼結果只能是悲劇。

印度在國外大量技術支持下,連發動機都是直接從美國買,但是連不那麼先進的LCA“光輝”戰鬥機整了30多年都沒整利索,要讓它去仿製更高端的蘇-30MKI、陣風戰鬥機和阿帕奇武裝直升機,這是天方夜譚。(S)


聯合防務


這個還真的不用擔心,印度連維修戰鬥機都維修不好,更別說仿製和製造了。這並不是憑空捏造,而是真實的,印度頻繁的墜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戰機維護水平有限。


眾所周知,印度的戰鬥機研製和製造能力非常有限,其實印度自己何嘗不知道這個道理,印度也在努力嘗試改變這個局面。畢竟一旦開戰,後勤補給非常重要,重要裝備如果不能自給自足,失敗是註定的。

所以印度開始努力改變這樣的局面,印度從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就是進口先進戰鬥機,然後要求在國內組裝甚至生產,代表性事件的就是印度進口俄羅斯蘇-30MKI戰鬥機,一共進口總數接近300架,印度要求大部分要在印度本土生產,這樣印度可以學習國外戰鬥機的先進製造技術,消化吸收,為自己所用;



第二就是印度開始自己研製國產戰鬥機,這樣也能通過一整套的流程,完善自己國家的戰鬥機設計研製和製造的整體體系,代表性事件就是印度國產LCA“光輝”戰鬥機項目。


不過印度終究還是因為工業實力有限,導致這兩條路都沒有走好。比如印度自己研製的“光輝”戰鬥機,研製了近40年,刷新了世界戰鬥機的研製時間世界記錄,這麼長的時間,也就意味著服役就面臨著落後,當初它的一些對手都要退役了,它才服役,並且至今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

這體現出印度戰鬥機的整體研製和製造水平非常有限,可以毫無疑問的說,就是俄羅斯把蘇-30MKI的全套圖紙都給印度,印度在三十年時間內,靠自己的能力也無法制造出來。



所以俄羅斯出口給印度蘇-30MKI戰鬥機,准許印度國內組裝,完全不怕仿製。此外印度進口法國陣風戰鬥機和美國阿帕奇武裝直升機,都是純進口,並沒有在印度國內生產製造,因為數量不多,這兩國不可能同意,不划算,除非印度買很多。


資訊所長


既然美國和俄羅斯都對印度那麼放心,我們也沒有什麼可擔心的。印度也想通過仿製製造出屬於自己國家的武器裝備,但是實力不允許啊,印度也是有心無力。



印度國際社會環境不允許印度大力研製武器裝備製造,說白了也就是印度在國際社會上比較受歡迎,很多國家都喜歡和印度做生意,而印度花一些錢就可以買到大國先進的武器裝備,這也就造成印度工業基礎的薄弱,“萬國牌”的稱號由此而來。


我們從一些實例中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印度工業實力如何。印度作為一個航空母艦大國,如今維克蘭特號航空母艦依舊未能海試,該艘航空母艦自從2006年開始建造,如今都快要14年了仍沒有結果。當然印度國產的光輝戰機也是一個特例,該戰機從1983年開始研製,2013年服役,三十年磨一劍,當然這其中少不了其他國家的支持,這體現的不僅僅是一個國家效率的問題,更主要的是工業體系的不完備。

雖然印度在某些方面實力欠缺,但是其正在快速進步這一點不容忽視,印度今年發射了“月球二號”無人探測器,雖然在最後階段失去了聯繫,但是印度的航空工業取得了巨大進步,給印度航空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況且再加上印度在國際社會上非常搶手,有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這對莫迪的“大國夢”實現起著巨大的推進作用,所以印度在南亞的存在不容小覷。

這些國家之所以要將裝備生產線出售給印度,這主要是他們看中了印度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印度工業基礎薄弱,正需要他國援助,而這些援助的目的就是謀取暴利。


Global防尉


先不提提高的問題,印度連仿製這一關都不行。首先說,印度引進許可專利和生產線的第一款前蘇聯戰鬥機,米格21。到現在印度米格21還在服役,服役期間經過多次改進。可改進依靠的是俄羅斯和以色列。要知道以色列可是沒引進米格21許可專利和生產線的。同樣的還有中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根據中蘇協議,中國引進蘇聯米格21戰鬥機許可專利和生產線,但之後由於中蘇關係破裂,蘇聯拒絕提供米格21圖紙和技術。中國不得已進行了逆向仿製,最終不僅仿製成功還修改了氣動佈局,被美國🇺🇸稱謂改進的最好的米格21。印度不僅改進靠俄羅斯和以色列,就連米格21的零件都要進口。要知道米格21可是前蘇聯1958年研製成功的產品啊!這都仿製改進不了!印度又如何仿製提高蘇30、阿帕奇和陣風那?就像印度引進的前蘇聯T72坦克一樣,自己國產坦克炮紛紛炸膛,不得不又從俄羅斯進口。所以這是為什麼俄羅斯🇷🇺法國🇫🇷美國🇺🇸以色列🇮🇱等各個國家都肯賣先進武器裝備給印度了!價格高還不用擔心被仿製改進。多好多顧客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