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用穩勁和準勁迎接“拐點”

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但通往春天的路上,要留意“倒春寒”。

近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作出冷靜判斷——雖然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但“全國疫情發展拐點尚未到來”。

何時能等到拐點?在家“宅”了大半個月的人都憋著勁兒想出門,還沒復工的企業都摩拳擦掌想賺錢。但病毒狡猾前所未有,與其等待“拐點”,不如篤定認識:越是在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運行統籌推進中奮戰一天,就離拐點更近一天。

评论|用稳劲和准劲迎接“拐点”

資料圖

防控要穩:越是拐點未到,越要保持定力

防控要穩,關鍵在保持靜心定力。

這段時間各地湧現出多少扎堆的畫面讓人揪心:知名胡辣湯店“方中山”恢復營業,人山人海的排隊場面讓網民調侃這是“用生命在喝胡辣湯”“為了方中山,負了鍾南山” ;餐飲商家“陶陶居”正式接受堂食,前去排隊等位的顧客比肩接踵,商家營業半天后緊急閉門謝客……

越是形勢複雜,越要保持冷靜清醒。“行百里者半九十”,疫情防控是一趟滾石上山的路程,中途停了步、洩了勁兒,那就會被石頭碾著滾下山。在傳染病防治的大網中,每個個體都是一個紐結,守住自己的責任才能護住這張網的周全。前一個月的在家堅守都過來了,何妨再等等,把不扎堆不聚集的原則堅持到底。

越是任務繁重,越要堅持科學精準。隨著生產生活秩序的逐漸恢復,人員流動加大,疫情防控的任務和難度也在加重,基層出現的一些“一封了之”“一刀切”等極端暫時性做法,決不可重現。目前杭州、成都等全國多座城市以“健康碼”進行數字化防控疫情管理。通過不同顏色健康碼的設置,實現了對人群精細化、人性化、智能化管理,既防住管好疫情,又方便群眾生產生活,體現了依法依規、寬嚴適度的基層管理。

越是病情反覆,越要堅持攻堅克難。新冠肺炎病情複雜反覆,但並非不可攻克。截至2月22日24時,上海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率已達74.3%,成都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率接近55%。這些數字,中間既有城市本身的醫療衛生基礎和科研臨床實力,也有創新的管理,運用多學科優勢協力救治危重、重症病患等方式行之有效。

復工要準:不讓企業被攔路,要向企業多跑路

與疫情防控同樣“吃勁”的是,正在各地陸續開展的復工復產。

2020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十三五”規劃的五年任務以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歷史性任務,都將在今年收官。而受疫情影響,第一季度已經過半、全年即將過去六分之一,各地必須有序推動復工復產,暢通經濟社會循環,儘可能將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降到最低,打好這一仗。

目前,全國仍有些地方經濟社會運行秩序沒上軌道,比如用表格、公章、證明來抗“疫”復工的做法不少。流程沒少跑、復工還是沒成功,這就是形式主義攔了路。

復工復產有那麼難嗎?有多少政府部門真正走進企業,去了解企業當前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去幫助企業打通當前面臨的梗阻?

勞動密集型企業多面臨“招工難”。在用工大省浙江,用包車、專列“跨過半個中國去接你”,創新推出“共享員工”,開闢“就業直通車”……“花式”出臺各類緩解用功難的硬招實招。另一個用工大省廣東,與勞務輸出大省四川建立健康檢測互認工作機制,用健康證明破解區域封閉等導致返程難的問題。

有的企業面臨供應鏈的問題,如果上下游企業不復工,一家企業想復工那就是無米之炊。例如,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有300多家零部件供應商,多數在外地。在企業復工的前3天,政府協調區內的104家零部件供應商恢復生產,同時由成都的政府部門發函給外地的相關部門,懇請對當地零部件生產企業復工復產給予支持。到22日,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89%零部件供應商實現復工,公司才有底氣說出全年生產目標不調減的話。

復工復產並不難,難的是地方政府如何走訪調研企業的需求,如何讓政策真正為企業紓危解困。

這是另一場考驗政府精準施策的戰役,號角才剛剛吹響。

紅星新聞評論員 鍾茜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