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疫情“拐點”的日子,小區的柳樹枝條變綠了

期盼疫情“拐點”的日子,小區的柳樹枝條變綠了

2月19日,北京昌平龍澤苑東區大門外,社區蔬菜服務打包供居民採購。

期盼疫情“拐点”的日子,小区的柳树枝条变绿了

順豐將快遞擺放好,等待住戶取件。

期盼疫情“拐点”的日子,小区的柳树枝条变绿了

龍澤苑東區即將實施出入管控。

期盼疫情“拐点”的日子,小区的柳树枝条变绿了

龍澤苑東區居委會發放的臨時通行證。季曉莉/攝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季曉莉

2月6日確診一例新冠病例,前幾日北京市負責同志來記者所居住的龍澤苑東區視察。2月18日開始,小區實行封閉式管理了。

2月17日晚7點,記者先生去小區西門取快遞,順便辦理出入證。居委會門口排了一長隊,每個人之間距離1米。“在離我3個人的位置有人打了好幾個噴嚏,他趕緊自覺離開隊伍,但是站在了上風口。”記者先生“苦中作樂”地發來消息,他排隊半小時之後領到證。出入證分紅色和藍色兩種,紅色表示居住出入證,藍色表示工作出入證。沒有證以後就不能出入小區了,開車也不行。

出入不便,買菜怎麼辦?小區居委會在微信公眾號中告知,已聯繫了社區送菜服務,2月份單日送菜至小區門口,每一份都事先打包好,分30元、40元、70元三個檔次。2月18日,記者在網上訂的84消毒液到了,到了小區門口看到社區送菜已經到位,70元一大袋有十幾斤重,有十幾種蔬菜:西紅柿、南瓜、青菜、韭菜、黃瓜、芹菜、豇豆、洋蔥、青椒、尖椒、白蘿蔔、娃娃菜、生菜、萵苣、油麥菜、大蔥。記者買了一盒草莓,25元。拎回家的路上因為東西太重,不得不停下來歇了好幾次。

2月17日起直至全國恢復正常,全國高速公路免收過路費。這兩天物流情況好轉,全國各地不少快遞公司復工了,我們小區門口的菜鳥驛站也開門了,加入了京東、順豐的行列,門口的快遞包裹一堆一堆的。

2月16日,記者先生去醫院開常用藥,醫院光測體溫就兩道崗,測兩遍。從當天起,全北京所有二級以上醫院除了急診之外,就診都需要提前預約。記者先生這一次沒預約,因為是頭一天開始執行,醫生“下不為例”地也給開了藥。記者先生年前預約了2月中旬的一次洗牙,近期醫院發來短信通知,牙科門診暫停,他洗了半邊的牙,沒法再洗另一邊了。當天開車出去一趟不容易,記者先生在馬路上“目測”了好幾家平時常去的食品店,果多美門口有很多人在排隊,鑫隆佳食品店基本沒人,還有不少店沒開門。

據瞭解,老家江蘇南通的疫情已經控制住,如東的3個病例已有兩個出院,還有一個也快康復了。雖然當地疫情不重,但是不少年前在外地打工的人仍然無法返回崗位復工。記者幾位親戚就閒在家裡好幾周了,一家人在一起天天打牌都打膩了,實在不想再休息下去。記者的公公也開始在村子周圍幹活了。

前幾周由於老家採取了每個主要路口都設卡的措施,記者擔心物流不暢,提醒父母在家儲備一些糧食和食物。母親有一天出門,戴上口罩後,頭上再套上電瓶車頭盔,“全副武裝”去了市場,買回一袋米、10斤肉、以及一些蔬菜。食品價格沒有上漲,蔬菜有些僅不到2元/斤。“畢竟我們這裡就靠著農村,人們種的菜自己家吃不完,就會挑到縣城裡賣,我們不會缺菜的。”父親說。

老家超市大米供應充足,唯獨麵粉買不到。記者在京東上給父母買麵粉,發現僅剩的京東自營5公斤裝麵粉每人限購2袋。2月17日,父親說老家主要路口的關卡都撤了,估計物流很快就會暢通。2月17日在京東下單的商品,已顯示2月18日~19日會送到家門。

近日來,記者的購物焦慮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網上酸奶和雞蛋的價格下降了,家門口可以正常買到蔬菜了,京東自營之外的商品送達時間也開始縮短了,84消毒液都到家了,75%的酒精噴劑也在路上了。收到下單了10天的4斤山東大蔥和5斤生薑,記者先生嘲笑說生薑半年都吃不掉,記者反擊:“嫌姜吃不掉?可以薑絲炒肉條,還可以天天喝紅糖薑茶。”

2月17日,原本是學校正式開學的日子。現在北京市中小學生在網上開學了,老師每天將語數外的微課視頻及學習任務發佈在微信家長群裡,孩子們在家也可以上課。但這種復課的強度還是比不上在校學習,每次每門微課只有10分鐘。作業有必做的,也有選做的。記者的兒子讀小學三年級,選修的內容包括與父母一起做飯、學會和麵的基本步驟、做疫情統計表格、背誦古詩等。必修課裡包括體育鍛煉,比如仰臥起坐30次兩組。

除了學校“復課”,校外興趣班也在網上“復課”:跆拳道館推出了週二四六的網絡直播課;英語線下課外班推出了線上一週兩次外教直播課,以及每天一次外教錄播加練習題的語法課程;鋼琴工作室也恢復打卡,老師在微信里布置作業,收到學生髮來的彈琴視頻再一一指導;VIPKID少兒線上英語因為報名的人數太多,已經從年前資金鍊趨緊變成了明星產品。

但孩子還是覺得無聊,沒有同學、小朋友一起玩,在家裡悶著不能出門,體重增加了足足5斤。我們變著花樣給孩子娛樂,例如,如果白天好好完成作業,則晚上8點是全家電影時間。記者先生常看的美食直播,幾位主播都宅在家:原來大吃活海鮮的,現在只能烤冷凍海鮮;原來每晚做一大桌子菜再吃下去的,現在只能湊個火鍋吃。愛奇藝APP近期居然崩潰了,只因數億宅在家裡的人們無法去影院,只能都在網上追劇、刷電影。

宅在家裡,全家能吃什麼全賴會做飯的那個人。這些天,記者揉麵的功夫已然了得,兩週用掉了一袋5公斤的麵粉。沒有肉,用蘿蔔絲加兩勺豆瓣醬,也能做出一大鍋香噴噴的花捲。當全國的理髮店都沒開門、很多男士都開始長髮飄飄時,記者先生翻出兒子小時候理髮的推子,三下五除二把兒子那長了一個多月刺蝟般的“爆炸頭”推成了個帥氣的小平頭。“生存狂”式文章在網上悄然間流行起來,讓大家習得不少新技能:儲藏大米的最佳辦法是儲藏稻穀,黃豆能做各種豆製品且易儲存、高蛋白,鹽和糖事實上沒有保質期且可以醃漬保存其他食物,壓縮餅乾或罐頭肉類可提供蛋白質且熱量高,不能儲備飲用水的可以儲備淨水化學物品,抗生素是生存必備品,一個打火機的作用大到令人難以想象……網友都紛紛表示,疫情之後一定會有備無患,努力學習各種“硬核”技能。

通過看京東每日特價,記者可以看到一些商品也在悄然暢銷:餐盒,可以把家裡做的飯菜帶到工作單位,避免到人群聚集的食堂吃飯;免水洗手液或凝膠,在外時可以隨時保持手部清潔、殺菌消毒;超聲波眼鏡清洗器,外出回家後可以把當護目鏡用的眼鏡直接放到裡邊清洗……“危機”之下,疫情也帶來了商機,就看商家能不能把握得住了。

已到2月中旬尾部,湖北省之外新增確診病例已經連降十幾天,甚至總數降至百以內,大家在盼望疫情的拐點快快到來。但控制疫情與復工兩場戰役都要贏,實非易事。我們仍需剋制,仍要小心。

這兩天下樓取快遞,看到小區的桃樹和連翹都正在萌芽,柳樹的枝條已經開始轉變為黃綠色,生命的力量正欲勃發。經歷冬春共計7場雪之後,2月19日已經是雨水節氣,時間的腳步並沒有停止,大自然的春天正在降臨這片因疫情而略顯空蕩的大地。

很多人暢想,等疫情結束了,要出去到飯館裡狠狠“搓”幾頓,要去逛街買衣服,要去公園看花盛開,要去聽場音樂會,要去健身房,總之,哪裡人多去哪裡……暫時“封印”於每戶人家的生命力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終有噴發的一天,相信我們定會守到疫情消退,春暖花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