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天眼時評」應對疫情“拐點”,還需提防情緒“拐點”


    1月31日,貴州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會議召開。會上通報,截至1月31日12時,貴州累計確診病例29例,疑似病例61例。

  “一下午沒看新聞,怎麼確診病例又上升了?”“爆發期來了嗎?”……因確診比例和疑似病例突然較前期大幅上升,一時之間,微信群、朋友圈和其它社交媒體上湧動著一股焦慮的情緒。

  焦慮情緒為何出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拐點之說”得到專家確認後,意味著未來幾日正是疫情爆發傳播期。春節假期延長,多地高速路實行交通管制,部分列車航班停運,各種信息的狂轟濫炸和關門閉戶的孤獨寂寞形成了極大反差……這個時候的焦慮情緒實屬意料之中,畢竟我們每個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是此次事件的親歷者。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拐點”出現的前一週,也是防控最為關鍵的時期。任何不慎,都會導致難以估量的後果。口罩、酒精、糧食、雙黃連口服液……此時,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有可能成為宣洩這種情緒的導火索。

  應對疫情“拐點”,還需提防情緒“拐點”。我們需要更加相信知識、科學本身的力量。抗擊疫情不僅是一場阻擊戰,更是一場消耗戰,其中包括人力、物資的消耗,更包括心理層面的消耗。在恐慌和焦慮來臨之時,請務必再三反問自己幾個問題——

  “這種說法有科學依據嗎?”

  “真的要放棄理性, 決定屈服自己的恐懼心理嗎?”

  “真的要放棄相信那些更具公信力、更有邏輯的信息來源嗎?”

  眾人期盼疫情“拐點”的儘快到來,但也別因之加劇對一些所謂 “壞消息”的猜疑、牴觸,平添一些惶恐與不安。極有可能,未來一段時間,我們還要準備迎接這次戰“疫”鬥爭帶來的一切不便,包括孩子開學延遲、企業延期開工等等。

  作為這場舉國防疫戰中的一員,我們每個人都當以信心克服恐懼,以積極防控取代盲目樂觀,以健康平穩、積極向上的心態,與全國一起迎接遏制疫情的曙光。保留同理心,不被恐慌情緒所碾壓。想想正衝鋒在一線的醫務人員,堅守在各交通幹道上的警務人員,奔走在鄉村進行宣傳教育的基層工作者……畢竟,有人在為我們負重前行的同時,我們也要管好自己和家人,這不僅是對自己負責,更是對他人、社會的負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