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桷村“硬核”保農產品供給

黃桷村“硬核”保農產品供給

自貢網訊(記者 黃鴻)2月21日,大安區何市鎮黃桷村,走進雞場大門,經過消毒池,拉開保溫簾,一股熱浪迎面撲來,雞場內成千只“雪山草雞”撲哧著翅膀相互追逐,發出“咯咯咯”地叫聲。村民魏四康戴著口罩,抓起雞苗查看,唸叨著,“再等一個月就出欄了。”

一個多月以前,黃桷村相繼購進近8萬隻雞苗,代養戶經4個月精養後即可出欄銷售,預計利潤可達25萬餘元。然而,疫情突然來襲,讓代養戶倍感憂心,說起當初的心情,魏四康仍心有餘悸,“當時很擔心,怕辛苦打了水漂。”

這批雞苗就是代養戶的指望,必須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全力確保代養戶不受損失。為此,該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聯合村“兩委”制定了“最嚴”管控措施:代養戶無特殊情況一律不得外出,除農技人員外其他人員一律不得進入雞場,同時,邀請管理人員對雞場開展每天兩次的消殺,並對代養戶按時測量體溫,確保將疫情隔離在雞場外。

魏四康介紹,這段時間以來,自己和妻子都住在雞場,“馬上就要出欄了,現在更要特別小心”,他說,雖然像“雞保姆”,但自家每月有6000多元的工資,還有分紅,“累點也值得,希望疫情早點過去,好進下一批雞苗”。

不遠處的宋家壩(小地名)百畝蔬菜精品示範園,近百個雪白大棚一字排開,頗為壯觀。掀開塑料門簾,大棚內宛如初春,菜秧從隴上破土而出,生機盎然,數名農戶正對秧苗進行管護作業。

支持春耕生產,將有效穩定市民的“菜籃子”供給。為此,該村制定了疫情防控期間保生產措施,要求示範園嚴格管理,禁止外來人員進入園區,同時採取錯峰勞作的方式,避免造成農戶聚集。在此基礎上,積極聯繫農技人員,在保溫、施肥、管護上想辦法,確保蔬菜生產不受疫情和天氣影響。

業主介紹,在農技人員的建議下,為滿足蔬菜生長所需的溫度,示範園採用了地暖供熱的方式維持大棚溫度。只見大棚外圍的鍋爐正冒著火苗,熱水通過拇指粗細的導熱管通向大棚,確保溫度在適宜範圍。“目前,種植有黃瓜和苦瓜,還試種了小南瓜,預計在四月初即可全面上市。”據悉,該批蔬菜總產量可達80餘萬斤,將平價供應給本地市場。

疫情發生以來,黃桷村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多措並舉確保農產品“產得出、供得上”,積極想辦法、出點子,引導業主改變過去“靠土地”的傳統生產方式,採用“靠技術”現代生產方式。目前,該村毫不放鬆地全力開展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有序推進農業生產,將為市民“菜籃子”提供安全可靠的農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