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科技助春耕

“硬核”科技助春耕

農時不等人,春耕生產忙。驚蟄已過,雲嶺大地上,春耕生產如火如荼。備良種、推良技、傳良法……科技元素的注入,讓傳統的春耕和春管方式悄然發生變化,讓春耕生產變得更綠色、更高效。

儲備良種 高產穩產是首選

3月2日,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舉行“戰疫情、促春耕、奪豐收,雲南省十大農業新品種及十大新技術成果應用推介會”,在全省農業春耕生產的關鍵時期,發佈十大農業新品種和十大新技術,以更有力的科技,支撐我省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發展。

“硬核”科技助春耕
“硬核”科技助春耕

十大農業新品種包括:水稻“雲粳39號”、玉米“雲瑞506”、馬鈴薯“雲薯304”、小麥“雲麥53”、甘蔗“雲蔗08—1609”、油菜“雲油雜15”、非洲菊“拉絲6號”、芒果“帕拉英達”、工業大麻“雲麻7號”、茶葉“雲茶香1號”。

“雲粳39號”是我省第一個高原粳稻長粒香米的超級稻品種,為國標二級優質米,優質、高產、穩產、抗病,適宜在雲南省中高海拔1450米~1850米稻區推廣種植。“雲瑞506”是全國第一個通過審定的高維A玉米品種,區試平均畝產627.9千克,適宜雲南省海拔1000米~2000米玉米適宜區域種植。“雲薯304”為我國首個富鋅加工型馬鈴薯品種,也是雲南薯片加工企業首選的品種,適合在雲南、貴州、廣東種植。“雲麥53”是我省唯一通過國審的小麥新品種,近3年來在雲南省內種植面積連續超過100萬畝,單產突破700千克,種植適宜區海拔從900米~3190米。“雲蔗08—1609”是2017年育成的國內最高蔗糖分的甘蔗品種,早熟高糖特性突出,平均畝產量7.3噸,適宜在水田、壩地、旱坡地、臺地種植。“雲油雜15號”是我省選育的第一個達到強優勢標準的甘藍型油菜品種,最高單產426.85千克、百畝連片畝產334.0千克,該品種播期彈性大,適宜區廣。非洲菊“拉絲6號”花型獨特,花瓣細絲狀,在昆明花卉國際拍市中價格最高可達1.8元/枝,種苗栽種一次,可連續採花3至4年,不需要換苗,適宜於溫帶、亞熱帶地區以及氣候相近的地區作保護地栽培。“帕拉英達”是優質高產的芒果品種,用三年生砧木嫁接第3年開始投產,第5年畝產可達1747.02千克,適合乾熱河谷氣候類型區的芒果適宜區種植。“雲麻7號”是我國第一個工業大麻藥纖兼用常規品種,大麻二酚含量0.80%~1.03%,平均含量為0.90%。“雲茶香1號”春芽萌發產量高,平均每畝幹茶產量169.3千克,茶園種植年均畝產值6500元左右,比全國茶園年平均畝產值(3920元)增收2580元。

推廣良技 綠色高效受熱捧

貫徹新的農業生產理念,讓更“綠”的農業從春耕時便開始醞釀。省農科院此次推介的“早秋麥避旱綠色高產栽培技術、山區旱地鮮食豌豆免耕套作高效生產技術、冬早春馬鈴薯大壟雙行膜下滴灌節水栽培技術、中早熟蘋果高效栽培集成技術、甘蔗綠色輕簡生產技術、旱地綠肥養地與化肥減施技術、魔芋高效繁育及林下高效栽培技術、食用玫瑰綠色高效栽培技術、油菜化肥農藥雙減集成技術、生菜類蔬菜採後處理及冷鏈控制技術”十大新技術,均是近年來研發的綠色、輕簡、高效生產技術。

省農科院副院長張躍彬研究員介紹,早秋麥避旱綠色高產栽培技術是利用早秋雨水、初冬熱量及光照充足的自然資源,避過三、四月份嚴重乾旱和高溫,促進麥類生長關鍵時期的營養積累,從而獲得高產高效的技術措施,已連續多年多點獲得高產。山區旱地鮮食豌豆免耕套作高效生產技術通過蔓生或者半蔓生優質鮮食豌豆品種擇機播種,有效利用菸草、玉米等前作作物秸稈輔助豌豆攀爬成功克服了豌豆倒伏問題,從而解決了由此導致的豌豆產量低、產品品質不高、病蟲害易發高發等方面的問題。冬早春馬鈴薯大壟雙行膜下滴灌節水栽培技術利用覆蓋農膜滴灌技術達到高效節水、增產增效,已在越來越多的乾旱缺水地區應用。中早熟蘋果高效栽培集成技術優化果園種植結構,改善果園環境,減少化肥、農藥及勞動力投入30%以上,果品優質果率提升10%以上。甘蔗綠色輕簡生產技術針對雲南冬春少雨乾旱、甘蔗施肥量大、生產成本高等關鍵問題,在新植蔗上研究形成了以全膜覆蓋、一次性施肥為主,在宿根蔗上以機械化鏟蔸為主的輕簡化生產技術。旱地綠肥養地與化肥減施技術構建了旱地豆科綠肥-菸草、豆科綠肥-玉米複種用養結合技術體系並推廣應用。魔芋高效繁育及林下高效栽培技術實現魔芋林下仿野生種植,每畝增加效益3000元以上。食用玫瑰綠色高效栽培技術實現了化肥農藥較傳統種植方式降低35%以上,解決了雲南食用玫瑰鮮花原材料在8月中旬至10月上旬斷供的問題。油菜化肥農藥雙減集成技術通過選用養分高效利用雜交油菜品種,應用機播配套專用緩釋肥、無人機綠色防控,實現油菜種植化肥農藥用量較傳統種植方式降低20%以上。生菜類蔬菜採後處理及冷鏈控制技術通過採後真空預冷、低溫控制分選、綠色專用保鮮劑塗抹、低溫控制包裝、冷藏控溫運輸等關鍵技術的研發,有效解決生菜切口發紅、腐爛、萎蔫等影響生菜品質的主要問題,實現我省生菜產品的長距離運輸,提升了市場競爭能力。

傳授良法 線上線下備耕忙

農科專家當“主播”,農民“在線”學技術。春耕時節,收聽收看農科專家的技術講解成了雲嶺不少農戶的“必修課”。3月6日,省農科院與新華社聯合錄播“戰疫情 促春耕 奪豐收”春季農業在線培訓系列教程,這些教程將通過主流媒體網絡面向全省農業生產者開展培訓。

首期教程,省農科院篩選了雲南農業發展、水稻、玉米、茶葉、水果、蔬菜、甘蔗、中藥材、咖啡、花卉、麥類、馬鈴薯、油菜等14個專題,組織邀請了張躍彬、袁平榮、和江明等14名農科專家,從產業概況、品種建議、科學栽培的操作管理要點、病蟲害防治、採後初加工等方面簡明扼要地進行講授,特別是有針對性地重點講解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開展春季農業生產的措施建議。

2月12日,省農科院組織有關專家,按關鍵農時提醒和農事生產輕便、簡單、易行的原則,發佈第一期生產技術指導意見,從糧食作物備耕、重點經濟作物田間管理等方面提出意見建議;2月22日,省農科院發佈第二期生產技術指導意見,針對我省主要農作物如何減損增效、如何保障農產品供給等提出對策。此外,農民朋友們在農業生產中有何技術疑問或難題,也可以撥打雲南省農科院專家服務團熱線電話“三農通”12580轉撥8號鍵諮詢。

科技支撐興“三農”,技術人員下基層。3月初,省農科院甘蔗所科技人員赴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開展分區育種選種和“三區”科技服務;在盈江縣,省農科院經作所和當地農技部門共同進行馬鈴薯新品種展示(示範);在姚安縣,省農科院熱區所科技人員走訪雲南自然之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姚安分公司,對企業推進有機蔬菜綠色種植、基地建設等提出建議……

“線上”互動、“線下”指導,教授農民科學種、科學管。科技的注入,讓春耕生產更綠色、更高效。(雲南日報記者陳雲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