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風格中到底是“以拙為美”好,還是“以妍為美”好?二種筆法哪一種更為傳統?

書法影響力


這個問題好!“以拙為美”好,還是以“妍為美”好?

妍美和拙樸,都是一種書法風格,所謂的北碑南帖,魏碑古拙,南帖妍美!都是不同的書法風格。


就個人來講,我以為――尊重自己的審美最好!不跟風,不看名氣大小,永遠尊重自己的審美,喜歡就練!

就大眾普遍的審美來講,不論古今,上至王公貴冑,下至黎民百姓,還是以喜歡妍美風格為主!


至於“寧拙毋巧、寧醜勿美”,至少我是不大信的,寧做下里巴人的境界,也不會為了雅而刻意雅,為了拙而拙,那實質是媚雅,刻意脫俗。

刻意,就失去自我~

至於,有朝一日,喜歡上了拙樸的意境,可能又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日常字――

妍美、飄逸書法風格的王羲之,被譽為“書聖”,恰恰是因為――這種妍美、飄逸的書法風格,是大眾審美的最大公約數!

做過冰水飲料的應該知道,若使糖水喝起來更甜,要加上一點點鹽;

做過演員的應該知道,若使反面人物,更為可怕猙獰,往往需要點“慈眉善目的微笑”。

塗鴉寫字――

若是過於追求妍美、過於追求飄逸,往往物極必反,把握一點分寸,加上一點拙樸,僅僅如此――

永遠尊重自己的審美,拙樸也好、妍美也罷,存在就有其存在的土壤、存在的道理――


行書一點通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四十五章。

譯文:"最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似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好似不善言辭一樣。

拙是成功藝術創作的所具有的特徵之一,在他提出"大巧若拙″之後,巧拙辯正關係問題成為中國美學常常討論的課題。

蘇軾在《後赤壁賦》中描寫的景物有拙美。原文:"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

文中描寫的險峻山岩、虎豹形狀的怪石,形如虯龍的樹枝,都有拙美特徵。

漢簡書法有拙美特徵,1906年,匈牙利人斯坦因在新疆民豐縣北部的尼雅遺址發現了少量漢簡,次年,他又在甘肅敦煌一帶發現了7O0多枚漢簡。此後有新的漢簡出土,至今共發現4萬餘枚。漢簡書法率真、樸拙、粗獷、自然。(見下圖漢簡。)

書法中拙美有古意,有拙趣,拙中藏巧,率意自然。

書法中妍美指秀美、圓潤、典雅。

賀知章的詩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具有妍美特徵。

沈尹默先生書法作品《東坡居士詩》,妍美流麗,如行雲流水。(見下圖行書)。

在書法風格中"拙″美和"妍″美都具有審美特徵。當然這個"拙″指具有傳統法度,高雅的"拙″。


神韻軒書法


以拙為美和以妍為美是書法兩大主要風格,哪種為好姑先不論,以妍為美更傳統。晉書、唐書都是以妍美的,以宋四家為代表的“宋意”使拙書聲名大噪,到了明代,以拙為美幾乎成為主流。如今以妍為美被看成俗作,而王董二人被奉為神。但究其歷史,以妍為美更古老、也更傳統。



以前我是堅信書法要以妍為美的,初混書法圈,認識的朋友逐漸多了起來,有的朋友看了我的字,幾次三番的好意相勸:這個字你寫得太妍了,不能這樣子,要往拙了寫。開始我還認為他在瞎扯,後來好幾個書友都這麼說,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字是不可以寫得太端莊秀氣,要寫醜一點才好!



即便到現在我還是不承認“拙”比“妍”好,但“拙”的確是非常流行吃香。儘管我認為趙孟頫文徵明的字翻過來、倒過去、360度比王鐸董其昌的字好看,但其實很多的書法朋友並不這麼認為。或許,帶點瑕疵、有點缺陷、粗糙一點才是最好吧。



書法從宋人尚意開始,就一直從美向醜在蛻變,書卷氣好過江湖氣我承認,但妍書不如拙書我表示難以接受。書法有人文因素、情懷細胞沒錯,但有文化、有思想、有性情反映在書法之上,就一定必須要向醜向拙嗎?這個不科學,這只是一種獨特的審美觀或者說意識流,就好像比較吳藝凡和孫紅雷哪個漂亮,有的說吳藝凡,也有的會說孫紅雷,誰對誰錯?



“亂石鋪街”的板橋書法的確有一種稚拙之美,董其昌王鐸也確實能寫出周正漂亮的字,但今天的書法圈可能就不是這麼回事,裝神弄鬼的、旁門左道的、投機取巧的、欺世盜名的,恐怕還為數不少呢。抱庸個見,寫正書,才是正道。以歷史的眼光看,以妍為美比以拙為美,應更具有群眾性、生命力。



(附圖為本人硬筆習作摘選)


抱庸詩書


拙和妍的問題。翰墨書道認為拙是樸素之美,妍為理性之美。

拙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之所以說拙有美感是因為拙有自然而然之美,是人的心性的自然流露,雖然從書法角度來說拙之美也可以成為有意識自覺的追求這是一種對原始之美的有意識的自覺的追求,從其根本來說仍然是妍美一路的。這一個前期與後期的區別。前期中無意大於有有意。後者有意大於無意,是一種自覺的有意識的審美追求,就像現在人們追求拙之美者那樣。前者有不能,不得不如此,後者是能巧而不巧,有意與拙。

當然這種拙無論是古今都不是主流方向。人們所欣賞的仍然是主流的成熟的具有更豐富文化內涵和審美情感、思想的藝術美,或雅俗共賞的美。畢竟那些荒率不經的東西不是多數人的審美觀。

書法到了魏晉或王羲之,可以說基本上發展到了一個高度成熟的巔峰。也成為了千百年來經典的審美標準。這種審美標準就是自然和妍美。

妍美書法風格中也包含拙的意味,是拙中見巧,這拙中見巧是由生到熟再由熟到生後的結果,外巧內含拙。這也是王羲之的書法為什麼在妍美書法中能夠被冠以盡善盡美的原因。晉唐以前的書法之拙特別是民間書法的拙率,是一種朴茂無華飾成分多拙,而王羲之書法中的拙已經和原來的拙有著本質的區別。融入了更豐富的藝術和文化內涵。

實際上晉唐以後的拙,是一種有意識的自覺的拙,從書法的方法論方面和王羲之的妍美一路上是殊途同歸的所以晉唐以後的拙不僅沒有被歷史拋棄反而成為書法藝術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因素。


翰墨書道


我國書法演變至今,有傳承、有創新。也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書法風格,那麼,我國書法,是“以拙為美”好,還是“以妍為美”好?我覺得這個沒有固定答案,“拙”與“美”都是書法的不同形式,共同組成多彩的書法文化。

簡單就“學王”四傑(趙孟頫、米芾、王鐸、王寵)來看,便有不同的風格“米得王之迅疾,趙得王之端正,王鐸得王之雄厚,王寵得王之蕭散。”正是因為這些不同,才造就書法世界的絢爛。“拙”與“妍”各有千秋。

一、“拙”學代表

1、《漢簡》

《漢簡》,從文字出現到南北朝期間,漢簡退出歷史舞臺,漢簡作為以前的“書面證據”保留至今,也屬於書法的一種形式,現在有的書法家專攻漢簡和甲骨文。

2、陳獨秀

陳獨秀不能算得上是完完整整的一個書法家,但他的書法作品參考價值也是有的,也有相當不錯的書法底子。

3、米芾《蜀素帖》

米芾作為“學王”的一員,其書法形式“大巧成拙”,《蜀素帖》筆法一摒秀麗,筆法厚重,靠“刷”成名。

“拙”學代表還有很多諸如漢簡、甲骨文、魏碑等。

二、“妍”學代表

1、趙孟頫

趙孟頫書法深得王羲之真傳,其代表作《前後赤壁賦》、《洛神賦》等皆為“妍”派代表,其字端莊秀麗,飄逸灑脫,每個字都不同的味道。

2、王羲之《蘭亭序》

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飄逸靈動,無論是單字還是整篇文章的佈局、章法,都是首屈一指的。整篇《蘭亭序》,彷彿一個身姿曼妙的少女,牽動著讀者的每一根神經。

3、文徵明小楷

被稱為“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其小楷更是聞名與天下,《醉翁亭記》、《歸去來兮辭》、《心經》等都是極品中的極品。

“妍”學代表還有很多諸如王寵、唐寅等人。

不管是“拙”還是“妍”,都是書法大觀園中的絢爛花朵,只要不嬌柔造作,習古法、臨古貼,不故意摸黑,傳播文化正能量,都屬於書法文化的正統。

以上僅為個人看法,如有不妥,請網友批評指正。


子沐淺談書法



這個應該不能一概而定,而要根據個人的喜好和認知來斷定,更要符合時代的風貌特色。

所謂的以拙為美和以妍為美,是兩種不同的審美觀點,自然來自不同的審美層次,當然也和其個人的文化認知與書作修為相關聯。

最粗暴的理解,所謂的妍,就是俊秀,美得近似於妖嬈,有點兒男人女相的意思,或也可以稱之為媚書或者俊書,還有人直接將其引入一個備受爭議的觀點,叫做館閣體。當然館閣體和這個所謂的妍書還不是同一回事。

拙,自然聯想到的是笨手笨腳,一點也不靈光,沒有靈秀勁兒,有點兒傻大憨粗的意思,是一種粗獷的美,接近於我們認知中的拙嘴笨舌,甚至痴傻呆苶。但也奇絕倔犟,不落俗套。

應該說,這兩種迥異的風格一直存在著劇烈的甚至是敵對的對峙,各不相讓,互相排斥,猶如敵寇仇讎,水火不容。

但這事兒怪就怪在人們的審美竟也不是那麼一成不變的,而是各個時期都有各個時期的感受和穎悟,有的人開始喜歡俊逸挺拔的書作,後來又對拙劣的書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不僅是其個人的文化認知問題,還是一個人的階段性認知進階問題。

我們最為熟知的書聖王羲之,一直是以俊逸神飛、虎踞龍驤見長,並已延傳了近兩千年。而那些歷朝歷代皆可稱頌的人物,卻總是喜歡千變萬化,所謂游龍妖嬌,見首不見尾,一時龍虎大澤,風雲際會。比如我們熟知的宋四家之首的蘇東坡,還有米海嶽,還有對王書抨擊最狠的王鐸、傅山等人。

還有我們最為鄙視和不齒的當代醜書,其實練書之初,還是拿得出一手蠻值得稱道的書體的,就是由於文化認知的不同,也由於文化的多元與嬗變,加上其個人的虛榮心激越膨脹,其個人的書寫風格也產生了內質的劇烈核變,直到寫成了如今這樣我們幾乎異口同聲全力抨擊的真正醜書模樣。

應該說,不同時代和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審美需求和審美定式,並不能就說哪個時代更為傳統,或者說哪個時代更為風潮。

只是一種流行趨勢罷了。


圖片來自網絡


龍吟148119260


拙見以為書法是以拙為美更好。

從書法的產生來看,書法是昇華了筆法,提高了筆法,創造了筆法以後才形成的,而不是把字形寫好看了才形成的。早期書論講“勢”,講“力”,講“意”,講自然界的生動形象,綜合起來分析,是講所寫字的質而非是講字的形。講形當然是以妍為好,講質則是外形忽略,必然以拙為美。書家按筆法獨創的書法之體,字形獨特,質樸自然,必然拙多妍少。

至唐代李世民推崇王羲之書法,以王體集字作《聖教序》,終成妍書院體。又朝野興起樹碑立傳之風,實用碑楷大興,顏真卿也寫《幹祿字書》,所以孫過庭《書譜》分析書法古質今妍。然而唐代士人所喜者,乃是顛狂放逸之大草。就連唐王李世民寫碑,從不寫實用楷體,只寫行書。歸正求妍,只是世俗小民的追求。

到了宋代,有識之士公開挺拙而批妍美俗體。黃庭堅說:凡書當拙多於巧。朱熹說:字不求好,卻好。為什麼歷代書法家寥寥無幾?實是對書法本質的理解問題,書寫和觀賞者求妍偏多。

清代劉熙載總結書法形質拙妍十分明確,也十分深刻。他在《藝概》中說:學書法先是“不工求工”,即從書寫真拙實醜去學妍美工整,待到能寫妍美之形以後,還不能算好,還要“工求不工”,再把字寫壞寫拙。為什麼?因為真正的好到極點的書法是外形不工的,即“不工者,工之極也”!說明了最高最佳的書法的外形是”醜”的、“不工”的,也就是大拙若巧的。所以傅山所說寧拙毋巧、寧醜毋媚的拙和醜,都是美學意義上的拙和醜。現在很多人不懂美學,混淆了真拙和美學意義上的藝術的拙,所以一地雞毛!

這樣,那種筆法更為傳統也就十分明確了。








王乃棟說書畫


弱弱地問一句:假如現在你的面前有一位唐朝美人“楊玉環”,和一位骨感美女“趙飛燕”,你可以帶走一位。你會帶誰?

反正我是想把兩位都帶走的。

在書法中,“以拙為美”和“以妍為美”是兩種不同的審美取向,二者沒有對錯之分,也沒有高低之分。

正如楊玉環與趙飛燕,沒有誰更漂亮、誰更迷人之分,二人都是美女,只是一人手感更好,一人身材更苗條。“環肥燕瘦”,沒有更好,只想左擁右抱。

就書法而言,以魏晉為例,鍾繇是“以拙為美”的代表,其書法隸意濃厚,古拙自然,率性生動,被尊為“楷書之祖”。

而王羲之則是“以妍為美”的代表,他增損古法,裁成今體,其行書與草書皆崇尚硬瘦,如江南美公子翩翩然瀟灑,自“書聖”之稱歷來更無異議。

鍾繇的“拙”與羲之的“妍”,顯得並無高下之分,只不過愛拙之人更喜鍾繇之字,愛妍之人更喜羲之之字。

這正如唐玄宗喜歡楊玉環,漢成帝獨寵趙飛燕。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以拙為美”和“以妍為美”首先這就是不對立的。拙對巧,妍就是美麗,是對醜才對。拙的也可以是美的,巧的也可以是美的,正所謂“大巧若拙”。無所謂巧的是美的,而拙的就不是美的。不能說《張遷碑》不美,也不能說《曹全碑》不美!當然《張遷碑》中也有巧的部分,《曹全碑》中也有拙的部分,正所謂你取拙的多,還是巧的多,這就看個人的喜好了,無分高低。

但是美的就是美的,醜的不能是美的!現在社會中出現的“醜書”就是“以醜為美”。誠想那些人連美醜都分不清了,還何談書法?再比如有些人就感覺屎是香的,道不同,我們跟他們爭論什麼呢!


天水堂


“拙”和“美”是書法審美的兩個方向,書法的審美是有包容性的、多樣性的,沒有說哪一種最好。不論是“拙”也好,“妍”也好,要記住過猶不及,最好的就是“中和”之美。

《說文解字》中關於“拙”“樸”的定義是這樣的,“拙,不巧也”,“樸,木素也”;拙樸是在不事雕琢的原始古樸中顯露出一派純真之童趣。而“妍”與樸恰好相反,妍美與拙樸、質樸、素樸、生拙、古拙等是相對的。妍美者,華美之謂也,與之相近的是我們在鑑賞中常出現婉麗、妍麗、秀麗、溫潤等近義詞。妍美書風往往給人一種心情舒暢、賞心悅目的審美效果。

歷代流傳下來的各種碑帖墨跡如果簡單粗暴地分一下類的話,就可以按“拙”和“妍”分類,拙一派:以碑版為主,漢碑、魏碑、篆書、石鼓文、甲骨文等等;妍一派:則是以王羲之之後為代表的帖學一派。

上面只是大致的分類,不能簡單認為碑版的都是拙的,貼派都是妍美的。世上一切藝術都是拙樸向精熟發展的歷史,古時候人們只美精熟而不美拙樸,但是精熟之美髮展到頂峰後,不自然地人們開始反其道行之,開始以古樸質拙為美。書法中明末清初時期以傅山為代表的一些書家,提出“四寧四毋”的美學概念,一直影響到現在。

或許是人們看了太多的妍美書法作品之後,有點審美疲勞了,已經很難再激起強烈的共鳴了,相反看到了那種“質拙”“古樸”的作品時,反而不自然地感覺到激動,得到了審美滿足。就像吃膩了山珍海味的皇帝,忽然吃上一碗小米粥,一碟鹹菜卻覺得是美味佳餚一樣。

我們說甲骨文、鐘鼎文夠古樸了吧,可是當初這些甲骨文、鐘鼎文的創造者卻不覺得自己是“古樸”的,創作的時候反而是力求精美的。所以不論是甲骨文還是漢隸、北碑,在“古拙”之中也有“妍美”和“質拙”之分。

書法中的拙和妍,就像古老的陰陽之道,“孤陰不長,孤陽不生”,過於強調“妍”或“拙”都不會長久。

就像如今一些書家過度追求“拙”“質樸”“童趣”而胡亂塗抹、任意書寫,無所不用其極。我們說“拙”不是“醜”,以追求“拙”而創造出的“醜書”並不能給人帶來美感。樸拙之美是一種“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的高級審美形態。拙樸,並非是“醜”。

相對於拙美,妍美更容易“取悅時人”,但是正如古人所言“濃妝淡抹總相宜”,一味追求妍美,會讓人滑向極端軟媚、俗媚、甜熟、矯揉造作。

“妍美”和“質拙”是我國傳統書法留下的兩種不同審美,沒有誰更為傳統的說法。筆法是為風格服務的,中鋒與側鋒用筆是書法中的主要兩種用筆,中鋒與側鋒並用才能創造出不同風格的書法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