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风格中到底是“以拙为美”好,还是“以妍为美”好?二种笔法哪一种更为传统?

书法影响力


这个问题好!“以拙为美”好,还是以“妍为美”好?

妍美和拙朴,都是一种书法风格,所谓的北碑南帖,魏碑古拙,南帖妍美!都是不同的书法风格。


就个人来讲,我以为――尊重自己的审美最好!不跟风,不看名气大小,永远尊重自己的审美,喜欢就练!

就大众普遍的审美来讲,不论古今,上至王公贵冑,下至黎民百姓,还是以喜欢妍美风格为主!


至于“宁拙毋巧、宁丑勿美”,至少我是不大信的,宁做下里巴人的境界,也不会为了雅而刻意雅,为了拙而拙,那实质是媚雅,刻意脱俗。

刻意,就失去自我~

至于,有朝一日,喜欢上了拙朴的意境,可能又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日常字――

妍美、飘逸书法风格的王羲之,被誉为“书圣”,恰恰是因为――这种妍美、飘逸的书法风格,是大众审美的最大公约数!

做过冰水饮料的应该知道,若使糖水喝起来更甜,要加上一点点盐;

做过演员的应该知道,若使反面人物,更为可怕狰狞,往往需要点“慈眉善目的微笑”。

涂鸦写字――

若是过于追求妍美、过于追求飘逸,往往物极必反,把握一点分寸,加上一点拙朴,仅仅如此――

永远尊重自己的审美,拙朴也好、妍美也罢,存在就有其存在的土壤、存在的道理――


行书一点通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四十五章。

译文:"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

拙是成功艺术创作的所具有的特征之一,在他提出"大巧若拙″之后,巧拙辩正关系问题成为中国美学常常讨论的课题。

苏轼在《后赤壁赋》中描写的景物有拙美。原文:"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文中描写的险峻山岩、虎豹形状的怪石,形如虬龙的树枝,都有拙美特征。

汉简书法有拙美特征,1906年,匈牙利人斯坦因在新疆民丰县北部的尼雅遗址发现了少量汉简,次年,他又在甘肃敦煌一带发现了7O0多枚汉简。此后有新的汉简出土,至今共发现4万余枚。汉简书法率真、朴拙、粗犷、自然。(见下图汉简。)

书法中拙美有古意,有拙趣,拙中藏巧,率意自然。

书法中妍美指秀美、圆润、典雅。

贺知章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具有妍美特征。

沈尹默先生书法作品《东坡居士诗》,妍美流丽,如行云流水。(见下图行书)。

在书法风格中"拙″美和"妍″美都具有审美特征。当然这个"拙″指具有传统法度,高雅的"拙″。


神韵轩书法


以拙为美和以妍为美是书法两大主要风格,哪种为好姑先不论,以妍为美更传统。晋书、唐书都是以妍美的,以宋四家为代表的“宋意”使拙书声名大噪,到了明代,以拙为美几乎成为主流。如今以妍为美被看成俗作,而王董二人被奉为神。但究其历史,以妍为美更古老、也更传统。



以前我是坚信书法要以妍为美的,初混书法圈,认识的朋友逐渐多了起来,有的朋友看了我的字,几次三番的好意相劝:这个字你写得太妍了,不能这样子,要往拙了写。开始我还认为他在瞎扯,后来好几个书友都这么说,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字是不可以写得太端庄秀气,要写丑一点才好!



即便到现在我还是不承认“拙”比“妍”好,但“拙”的确是非常流行吃香。尽管我认为赵孟頫文征明的字翻过来、倒过去、360度比王铎董其昌的字好看,但其实很多的书法朋友并不这么认为。或许,带点瑕疵、有点缺陷、粗糙一点才是最好吧。



书法从宋人尚意开始,就一直从美向丑在蜕变,书卷气好过江湖气我承认,但妍书不如拙书我表示难以接受。书法有人文因素、情怀细胞没错,但有文化、有思想、有性情反映在书法之上,就一定必须要向丑向拙吗?这个不科学,这只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观或者说意识流,就好像比较吴艺凡和孙红雷哪个漂亮,有的说吴艺凡,也有的会说孙红雷,谁对谁错?



“乱石铺街”的板桥书法的确有一种稚拙之美,董其昌王铎也确实能写出周正漂亮的字,但今天的书法圈可能就不是这么回事,装神弄鬼的、旁门左道的、投机取巧的、欺世盗名的,恐怕还为数不少呢。抱庸个见,写正书,才是正道。以历史的眼光看,以妍为美比以拙为美,应更具有群众性、生命力。



(附图为本人硬笔习作摘选)


抱庸詩書


拙和妍的问题。翰墨书道认为拙是朴素之美,妍为理性之美。

拙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之所以说拙有美感是因为拙有自然而然之美,是人的心性的自然流露,虽然从书法角度来说拙之美也可以成为有意识自觉的追求这是一种对原始之美的有意识的自觉的追求,从其根本来说仍然是妍美一路的。这一个前期与后期的区别。前期中无意大于有有意。后者有意大于无意,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审美追求,就像现在人们追求拙之美者那样。前者有不能,不得不如此,后者是能巧而不巧,有意与拙。

当然这种拙无论是古今都不是主流方向。人们所欣赏的仍然是主流的成熟的具有更丰富文化内涵和审美情感、思想的艺术美,或雅俗共赏的美。毕竟那些荒率不经的东西不是多数人的审美观。

书法到了魏晋或王羲之,可以说基本上发展到了一个高度成熟的巅峰。也成为了千百年来经典的审美标准。这种审美标准就是自然和妍美。

妍美书法风格中也包含拙的意味,是拙中见巧,这拙中见巧是由生到熟再由熟到生后的结果,外巧内含拙。这也是王羲之的书法为什么在妍美书法中能够被冠以尽善尽美的原因。晋唐以前的书法之拙特别是民间书法的拙率,是一种朴茂无华饰成分多拙,而王羲之书法中的拙已经和原来的拙有着本质的区别。融入了更丰富的艺术和文化内涵。

实际上晋唐以后的拙,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的拙,从书法的方法论方面和王羲之的妍美一路上是殊途同归的所以晋唐以后的拙不仅没有被历史抛弃反而成为书法艺术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因素。


翰墨书道


我国书法演变至今,有传承、有创新。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书法风格,那么,我国书法,是“以拙为美”好,还是“以妍为美”好?我觉得这个没有固定答案,“拙”与“美”都是书法的不同形式,共同组成多彩的书法文化。

简单就“学王”四杰(赵孟頫、米芾、王铎、王宠)来看,便有不同的风格“米得王之迅疾,赵得王之端正,王铎得王之雄厚,王宠得王之萧散。”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才造就书法世界的绚烂。“拙”与“妍”各有千秋。

一、“拙”学代表

1、《汉简》

《汉简》,从文字出现到南北朝期间,汉简退出历史舞台,汉简作为以前的“书面证据”保留至今,也属于书法的一种形式,现在有的书法家专攻汉简和甲骨文。

2、陈独秀

陈独秀不能算得上是完完整整的一个书法家,但他的书法作品参考价值也是有的,也有相当不错的书法底子。

3、米芾《蜀素帖》

米芾作为“学王”的一员,其书法形式“大巧成拙”,《蜀素帖》笔法一摒秀丽,笔法厚重,靠“刷”成名。

“拙”学代表还有很多诸如汉简、甲骨文、魏碑等。

二、“妍”学代表

1、赵孟頫

赵孟頫书法深得王羲之真传,其代表作《前后赤壁赋》、《洛神赋》等皆为“妍”派代表,其字端庄秀丽,飘逸洒脱,每个字都不同的味道。

2、王羲之《兰亭序》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飘逸灵动,无论是单字还是整篇文章的布局、章法,都是首屈一指的。整篇《兰亭序》,仿佛一个身姿曼妙的少女,牵动着读者的每一根神经。

3、文徵明小楷

被称为“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其小楷更是闻名与天下,《醉翁亭记》、《归去来兮辞》、《心经》等都是极品中的极品。

“妍”学代表还有很多诸如王宠、唐寅等人。

不管是“拙”还是“妍”,都是书法大观园中的绚烂花朵,只要不娇柔造作,习古法、临古贴,不故意摸黑,传播文化正能量,都属于书法文化的正统。

以上仅为个人看法,如有不妥,请网友批评指正。


子沐浅谈书法



这个应该不能一概而定,而要根据个人的喜好和认知来断定,更要符合时代的风貌特色。

所谓的以拙为美和以妍为美,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观点,自然来自不同的审美层次,当然也和其个人的文化认知与书作修为相关联。

最粗暴的理解,所谓的妍,就是俊秀,美得近似于妖娆,有点儿男人女相的意思,或也可以称之为媚书或者俊书,还有人直接将其引入一个备受争议的观点,叫做馆阁体。当然馆阁体和这个所谓的妍书还不是同一回事。

拙,自然联想到的是笨手笨脚,一点也不灵光,没有灵秀劲儿,有点儿傻大憨粗的意思,是一种粗犷的美,接近于我们认知中的拙嘴笨舌,甚至痴傻呆苶。但也奇绝倔犟,不落俗套。

应该说,这两种迥异的风格一直存在着剧烈的甚至是敌对的对峙,各不相让,互相排斥,犹如敌寇仇雠,水火不容。

但这事儿怪就怪在人们的审美竟也不是那么一成不变的,而是各个时期都有各个时期的感受和颖悟,有的人开始喜欢俊逸挺拔的书作,后来又对拙劣的书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不仅是其个人的文化认知问题,还是一个人的阶段性认知进阶问题。

我们最为熟知的书圣王羲之,一直是以俊逸神飞、虎踞龙骧见长,并已延传了近两千年。而那些历朝历代皆可称颂的人物,却总是喜欢千变万化,所谓游龙妖娇,见首不见尾,一时龙虎大泽,风云际会。比如我们熟知的宋四家之首的苏东坡,还有米海岳,还有对王书抨击最狠的王铎、傅山等人。

还有我们最为鄙视和不齿的当代丑书,其实练书之初,还是拿得出一手蛮值得称道的书体的,就是由于文化认知的不同,也由于文化的多元与嬗变,加上其个人的虚荣心激越膨胀,其个人的书写风格也产生了内质的剧烈核变,直到写成了如今这样我们几乎异口同声全力抨击的真正丑书模样。

应该说,不同时代和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审美需求和审美定式,并不能就说哪个时代更为传统,或者说哪个时代更为风潮。

只是一种流行趋势罢了。


图片来自网络


龙吟148119260


拙见以为书法是以拙为美更好。

从书法的产生来看,书法是升华了笔法,提高了笔法,创造了笔法以后才形成的,而不是把字形写好看了才形成的。早期书论讲“势”,讲“力”,讲“意”,讲自然界的生动形象,综合起来分析,是讲所写字的质而非是讲字的形。讲形当然是以妍为好,讲质则是外形忽略,必然以拙为美。书家按笔法独创的书法之体,字形独特,质朴自然,必然拙多妍少。

至唐代李世民推崇王羲之书法,以王体集字作《圣教序》,终成妍书院体。又朝野兴起树碑立传之风,实用碑楷大兴,颜真卿也写《干禄字书》,所以孙过庭《书谱》分析书法古质今妍。然而唐代士人所喜者,乃是颠狂放逸之大草。就连唐王李世民写碑,从不写实用楷体,只写行书。归正求妍,只是世俗小民的追求。

到了宋代,有识之士公开挺拙而批妍美俗体。黄庭坚说:凡书当拙多于巧。朱熹说:字不求好,却好。为什么历代书法家寥寥无几?实是对书法本质的理解问题,书写和观赏者求妍偏多。

清代刘熙载总结书法形质拙妍十分明确,也十分深刻。他在《艺概》中说:学书法先是“不工求工”,即从书写真拙实丑去学妍美工整,待到能写妍美之形以后,还不能算好,还要“工求不工”,再把字写坏写拙。为什么?因为真正的好到极点的书法是外形不工的,即“不工者,工之极也”!说明了最高最佳的书法的外形是”丑”的、“不工”的,也就是大拙若巧的。所以傅山所说宁拙毋巧、宁丑毋媚的拙和丑,都是美学意义上的拙和丑。现在很多人不懂美学,混淆了真拙和美学意义上的艺术的拙,所以一地鸡毛!

这样,那种笔法更为传统也就十分明确了。








王乃栋说书画


弱弱地问一句:假如现在你的面前有一位唐朝美人“杨玉环”,和一位骨感美女“赵飞燕”,你可以带走一位。你会带谁?

反正我是想把两位都带走的。

在书法中,“以拙为美”和“以妍为美”是两种不同的审美取向,二者没有对错之分,也没有高低之分。

正如杨玉环与赵飞燕,没有谁更漂亮、谁更迷人之分,二人都是美女,只是一人手感更好,一人身材更苗条。“环肥燕瘦”,没有更好,只想左拥右抱。

就书法而言,以魏晋为例,钟繇是“以拙为美”的代表,其书法隶意浓厚,古拙自然,率性生动,被尊为“楷书之祖”。

而王羲之则是“以妍为美”的代表,他增损古法,裁成今体,其行书与草书皆崇尚硬瘦,如江南美公子翩翩然潇洒,自“书圣”之称历来更无异议。

钟繇的“拙”与羲之的“妍”,显得并无高下之分,只不过爱拙之人更喜钟繇之字,爱妍之人更喜羲之之字。

这正如唐玄宗喜欢杨玉环,汉成帝独宠赵飞燕。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以拙为美”和“以妍为美”首先这就是不对立的。拙对巧,妍就是美丽,是对丑才对。拙的也可以是美的,巧的也可以是美的,正所谓“大巧若拙”。无所谓巧的是美的,而拙的就不是美的。不能说《张迁碑》不美,也不能说《曹全碑》不美!当然《张迁碑》中也有巧的部分,《曹全碑》中也有拙的部分,正所谓你取拙的多,还是巧的多,这就看个人的喜好了,无分高低。

但是美的就是美的,丑的不能是美的!现在社会中出现的“丑书”就是“以丑为美”。诚想那些人连美丑都分不清了,还何谈书法?再比如有些人就感觉屎是香的,道不同,我们跟他们争论什么呢!


天水堂


“拙”和“美”是书法审美的两个方向,书法的审美是有包容性的、多样性的,没有说哪一种最好。不论是“拙”也好,“妍”也好,要记住过犹不及,最好的就是“中和”之美。

《说文解字》中关于“拙”“朴”的定义是这样的,“拙,不巧也”,“朴,木素也”;拙朴是在不事雕琢的原始古朴中显露出一派纯真之童趣。而“妍”与朴恰好相反,妍美与拙朴、质朴、素朴、生拙、古拙等是相对的。妍美者,华美之谓也,与之相近的是我们在鉴赏中常出现婉丽、妍丽、秀丽、温润等近义词。妍美书风往往给人一种心情舒畅、赏心悦目的审美效果。

历代流传下来的各种碑帖墨迹如果简单粗暴地分一下类的话,就可以按“拙”和“妍”分类,拙一派:以碑版为主,汉碑、魏碑、篆书、石鼓文、甲骨文等等;妍一派:则是以王羲之之后为代表的帖学一派。

上面只是大致的分类,不能简单认为碑版的都是拙的,贴派都是妍美的。世上一切艺术都是拙朴向精熟发展的历史,古时候人们只美精熟而不美拙朴,但是精熟之美发展到顶峰后,不自然地人们开始反其道行之,开始以古朴质拙为美。书法中明末清初时期以傅山为代表的一些书家,提出“四宁四毋”的美学概念,一直影响到现在。

或许是人们看了太多的妍美书法作品之后,有点审美疲劳了,已经很难再激起强烈的共鸣了,相反看到了那种“质拙”“古朴”的作品时,反而不自然地感觉到激动,得到了审美满足。就像吃腻了山珍海味的皇帝,忽然吃上一碗小米粥,一碟咸菜却觉得是美味佳肴一样。

我们说甲骨文、钟鼎文够古朴了吧,可是当初这些甲骨文、钟鼎文的创造者却不觉得自己是“古朴”的,创作的时候反而是力求精美的。所以不论是甲骨文还是汉隶、北碑,在“古拙”之中也有“妍美”和“质拙”之分。

书法中的拙和妍,就像古老的阴阳之道,“孤阴不长,孤阳不生”,过于强调“妍”或“拙”都不会长久。

就像如今一些书家过度追求“拙”“质朴”“童趣”而胡乱涂抹、任意书写,无所不用其极。我们说“拙”不是“丑”,以追求“拙”而创造出的“丑书”并不能给人带来美感。朴拙之美是一种“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高级审美形态。拙朴,并非是“丑”。

相对于拙美,妍美更容易“取悦时人”,但是正如古人所言“浓妆淡抹总相宜”,一味追求妍美,会让人滑向极端软媚、俗媚、甜熟、矫揉造作。

“妍美”和“质拙”是我国传统书法留下的两种不同审美,没有谁更为传统的说法。笔法是为风格服务的,中锋与侧锋用笔是书法中的主要两种用笔,中锋与侧锋并用才能创造出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