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到底是不是屬於荊州系勢力?

安定郡小書生


魏延不是荊州派勢力。相反,魏延的死還跟荊州派脫不了干係。

第五次“北伐”,諸葛亮求戰不得,進取不能,卻在五丈原前僵持著,他所等待的,不是尋找機會同司馬懿率領的曹魏主力進行決戰,也不是另闢蹊徑,避開司馬懿主力奪取武功這一戰略要地,更不是等待曹魏方面發生內亂好加以利用。當時他積勞成疾,日漸沉痾,但不是令他措手不及的暴病,按照常理,應在疾病沉重時立即撤軍。兩軍作戰中最忌諱損折大將,更別說三軍統帥,這很容易造成全軍覆沒。查遍古今中外軍事史,除了諸葛亮,再沒有久病軍營,一定要安排到死後才撤軍的三軍統帥。

病榻上,諸葛亮有足夠時間整理心思:西蜀已經民窮財盡,自己身體和國力都不允許再進行第六次“北伐”;不“北伐”就失去了常駐漢中的理由,須得班師回成都;返回成都後,皇帝與權傾朝野的重臣之間,本來就存在著明爭暗鬥、難以逆料的變數,更何況九年中輔政不歸,排斥打擊涿郡籍、益州籍官員將領,五次“北伐”五次失敗的責任等,都會遭到殘酷無情地清算。這不是小事一宗,是關乎身家性命以至於三族命運的關天大事。他只有一條路可走——死在任所,以人格的自我完善,掩蓋已經暴露必遭清算的責任。不誇張地說,五丈原前,諸葛亮是在等死。

臨死時侯,諸葛亮沒有忘記荊州藉派系的前途命運,這同他名譽地位以至身家性命以及三族命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自知在他身後,除了劉禪外, 魏延已經沒有了制約。如果由魏延掌握至為重要的軍權,因為所受的窩囊氣太多,他會利用手中軍權加以報復,首當其衝的則是他的家族以及荊州籍官員。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諸葛亮不是傻瓜。所以病逝前召開軍事會議,排除了首先應該參加的副帥魏延,只召集“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安排他死後的軍事調度。排斥最應該參加軍事會議的副帥魏延,當然具有鮮明的陰謀性質。果不其然,會議安排楊儀率領大軍秘密撤退,安排魏延率部斷後。同時作了最壞打算:若魏延不肯服從,就別理會,別影響大軍撤退的既定安排。顯然,這次軍隊調動中,他沒有說服魏延協同撤退的打算,而是不惜分裂不顧後果地算計著魏延。

會開完了,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進行時候,才派費禕通知魏延。聽到諸葛亮病逝楊儀領軍的魏延,氣勢洶洶地說道:諸葛丞相雖然死了,我還在呀!相府官員可以送靈柩回去安葬,我率領諸路大軍攻擊司馬懿率領的曹魏軍隊,怎麼能夠因一人之死而廢棄北伐!更何況,我魏延何人,怎麼能聽從楊儀指揮,給他做斷後將軍!同時扣押了費禕,脅迫其聯名發出截然相反的軍令。費禕不愧是荊州籍中的佼佼者,見大事驟變,虛與委蛇,在聯名簽署軍令後,表示願意為魏延說服楊儀交出軍權。誠實的魏延相信了費禕,使得費禕能毫髮無損地脫身逃回。

這是一場貨真價實的軍事政變,雖然不是針對蜀漢政權的謀反,也是針對代帥楊儀的奪權。此時的魏延已十分狂躁。長期遭受排擠打壓的怨氣,沒有因諸葛亮的病逝稍有渲瀉,更為楊儀領軍而惡氣攻心,他的這一不尋常做法,犯下三個致命錯誤。

其一,魏延對形勢缺乏基本估計。本來,諸葛亮五出祁山“北伐”曹魏,就是窮兵黷武、一意孤行的舉措。西蜀小國寡民長期遭受戰爭水火的蹂躪,苦戰厭戰反戰的情緒由來已久。諸葛亮一死,將士思歸情緒潛然隱藏於舉哀的背後,人心思歸不可阻擋。在這一非常背景下,欲再發兵與強大的曹魏交戰,已經完全不可能。也許魏延只是說一說氣話,僅只是說說而已,但這種氣話傳出去之後,魏延已經同西蜀十萬士兵切身利益嚴重對立,空前孤立的孤家寡人,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功,失敗命運已必至無疑。在楊儀、魏延矛盾激化時,惟一能夠緩解、協調這對矛盾的,是成都中樞。此前,兩人都有表章飛奏朝廷,相互指責對方“叛逆”。毫無權力的劉禪,只能服從把持朝政的荊州籍朝臣。在情況完全不明的時候,荊州籍朝臣本無從盲目表態,穩妥的辦法,是命令雙方脫離接觸,規定出各自不同的回軍路線,將軍隊帶回漢中再調查處理。然而,良性的處理意見並沒有產生。按照陳壽的認識,是因為魏延“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的缺點,終造成同僚“當時皆避下之”這一表面和諧,實則過分緊張的關係。緊張關係在關鍵時候起了重要作用,西蜀高級官吏董允、蔣琬等,像押寶一樣“保儀疑延”。依陳壽眼光,這是情緒化處事方式促成的錯誤判斷。然而蔣琬、董允等長期從政,久歷宦海,大事當頭,不會愚蠢衝動到這樣沒有理智。魏延畢竟是西蜀舉足輕重的干城,況且又領兵在外,變數太多。如果真的相信魏延反叛,就應該好言撫慰,將其賺回成都再處理不遲,那是摁一下他喝一口,要殺要剮都是一句話事情,沒必要事前驚動,失去撲捉叛臣的機會。舊曆宦海,精明幹練的蔣琬、董允不會如此盲目急躁。只能有一種合理解釋,就是諸葛亮推薦安置在劉禪身邊這些荊州籍代表人物的心胸,比起諸葛亮更要狹隘。在關鍵時刻,狹隘的集團利益屏障了他們視野,在他們眼裡,荊州籍宗派利益大於西蜀政權的安危。蔣琬等人的表態,不過是黨同伐異,是出於狹隘的派系利益“保儀疑延”,想乘此機會將難以駕馭的魏延除掉,從而掃除荊州籍繼續掌權的最大障礙,並從五次“北伐”失敗中平安過渡。

其二,魏延不懂得軍事政變的特徵。軍事政變,貴在詭秘而速發,應在條件允許的範圍內,做得對方難以捉摸。既同費禕聯名簽署了軍令,就不能放費禕離開,更何況費禕是荊州籍核心之一。此時的魏延,應在扣押費禕後,再設法賺來楊儀、姜維等,能多賺一個是一個,許進不許出。可愛的魏延,竟然通過公開誠信的手段,想要實現奪權的軍事陰謀,這就構成一對目的與手段極不相容的矛盾。費禕一走,軍事陰謀完全暴露於手握重兵的政敵,魏延已經失去了制人的主動而受制於人了。在楊儀率兵回撤後,軍事政變已經流產,從自身考慮,首先是需要考慮如何安全回撤;其次是保護自己不受追究,至少也應將責任過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如反客為主,利用劉禪的不滿和憤恨,聯合益州籍將領,主動清算荊州籍包括諸葛亮罪責,更有七分成功把握。可惜的是,魏延乃赳赳武夫,除過奪權外安知其他!

其三,魏延缺乏應變策略。軍事政變尚未發動就已流產,原因在於事前缺乏應有的第二套、第三套應急方案,情急造成的直線思維,魏延只能一條路走到黑了。他率領斷後部隊,繞捷徑搶在主力前邊,燒斷主力迴歸的棧道。不誇張地說,魏延已有些歇斯底里,根本無視出現在自己面前的三對糾紛:第一,將同楊儀爭奪軍事指揮權的葛杯,發展成兩支西蜀大軍之間的對立。第二,把諸葛亮退軍安排和自己奪取軍權的分歧,公開於全軍上下,使自己與諸葛亮分庭抗禮;在當時,兩人的地位威望勢力都不成比例,魏延的弱勢十分明顯,很難得到將士的支持。第三,全軍將士已歸心似箭,魏延卻要繼續“北伐”,無疑,魏延的個人意圖,同全軍將士的息兵罷戰尖銳對立。對突然出現在面前的三對糾紛,魏延都處在孤立地位,更不知化解應對。所以,魏延所部在南谷口與楊儀軍隊相遇,發生局部戰鬥時,長期追隨魏延的親兵愛將私屬部曲等,都認為魏延沒有道理,不願意為他賣命,於是像瞎子放炮仗——悄沒聲息地散了,僅剩下魏延父子兩個。

諸葛亮為魏延釀造了一樽鴆酒,魏延又不自覺地端起來一飲而盡,最後的結局已無法改變。魏延被馬岱追殺於虎頭橋(今漢中市北街十字,有虎頭橋遺址),之後,楊儀又將他“夷滅三族”。

魏延欲殺楊儀是真,叛西蜀是假!魏延要反叛西蜀,沒有必要向劉禪表奏楊儀“叛逆”,直接率軍北投曹魏對了,何必要南面攔截主力的歸路!魏延之死是西蜀派系鬥爭的結果,是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籍宗派主義的泛濫成災,曹魏雖不曾參與其間,卻是最大的贏家。



遊漫史


要說魏延是不是荊州派系,就不得不說劉備集團派系劃分。劉備以仁義立天下,自稱中山靖王之後。識人用人都很有一套。劉備的蜀漢集團主要分為四派系。

1、元老派

主要成員:關羽、張飛、孫乾、簡雍、趙雲、糜氏兄弟。

這是早期跟隨劉備打天下的,搶地盤,同時過程很曲折(顛肺流離,無處安家,屢敗屢戰,堅信劉備能帶領大家功成名就,封侯封爵,跟馬雲創業很像)。這些人是蜀漢政權的元老功臣。這個派系也有一個特點,武強文群,在蜀漢集團中去世得較早,也造成元老派的勢力弱小。

2、荊州派

主要人員:諸葛亮、魏延、黃忠、文聘、蔣琬、費禕、馬氏兄弟。

這是劉備在荊州時招攬的一批人特別是劉表去世後,許多荊州氏族加入劉備陣營,這些人組成了荊州派系。這些人以諸葛亮為首,文武均衡,掌握著蜀漢政權核心力量,劉備集團能正常運行,荊州派是重中之重。

3、東州派

主要成員:法證、李嚴、許靖、董和、孟達、董允

這些人是劉焉入蜀時帶去益州的一批人,同時還有一批東州兵勢力,

他們在蜀漢政權中屬於中層權力的掌控者。

4、益州派

主要人物:黃權、李恢、馬忠、王平譙周

這些人是益州本土豪強,是益州土生土長的人。這些人在蜀漢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同時也是受打壓的一方。

參考文獻:《三國志》。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平氏(今河南桐柏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深受劉備器重。

魏延有大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於,沔陽自稱漢中王,並定治所於成都,於是當留大將以鎮漢中,當時大多數人的意見都認為張飛應當擔任漢中太守,張飛也覺得這個位置非自己莫屬,但是劉備意外提拔魏延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軍政大權於一身),並將魏延從牙門將軍升為鎮遠將軍。全軍上下一片震驚。劉備大會群臣,考校魏延道:“委任你這個重任,你打算說點什麼?”魏延朗聲答到:“如果曹操舉傾全國之力前來,我請為大王擋住他,如果是一偏將摔十萬大軍前來,我請為大王吞他。”想必大家也知道,魏延守漢中十年,曹魏不能進犯,當時蜀漢政權內困外弱,魏延獨擋北方防線。劉備即位後,拜鎮北將軍。隨同諸葛亮北伐,拜涼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陽溪大破費瑤和郭淮。打算親率兵馬由子午道襲取關中,仿效韓信故事,與諸葛亮會師通關,遭到謹慎的諸葛亮反對。魏延作戰勇猛,性格孤傲,與長史楊儀不和。這也為其埋下禍根。


雨夜中的星空


魏延是荊州人,這一點沒有疑問。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三國志·魏延傳》

義陽是魏文帝曹丕從南陽郡分出來的一個郡,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信陽市,南陽郡是荊州首郡,魏延是荊州人沒有問題。

但荊州人與荊州派是兩個概念。荊州派又稱荊襄集團,指的蜀漢政權中原籍荊州的士人集團,代表人物是龐統、馬良馬謖兄弟、向朗向寵叔侄等荊州大族――後來相繼輔政的蔣琬費禕等人早期並不是集團核心,是諸葛亮提拔起來制衡大族勢力的。

魏延雖然也算是荊州鄉黨,但和世家大族完全不是一路人。他是劉備部曲,也就是軍閥招攬的農奴私兵,很可能是流民身份,出身很低,靠戰功得升高位,跟荊襄集團尿不到一壺裡。

所以,後來魏延與楊儀內訌,二者相互攻訐,蔣琬等人雖然和楊儀關係也不太好,此時不經調查便毫不猶豫站到楊儀一方,其實是階級傾向使然。

(魏)延、(楊)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三國志·魏延傳》


真正鱷魚不哭


我只是一家之言。

劉備最終的勢力,主要是三部分。荊州系、東州軍系和益州本土系。

荊州系中,又按親疏程度分三部分:關張、荊州聘用派、荊州劉琦部。其中,諸葛亮、魏延都屬於劉備在荊州自己聘用的人。

魏延是義陽人,東漢末年時,還沒有義陽這個名稱建置(明代人羅貫中演義了)。但義陽這塊地方包括新野縣,而劉備恰恰在公元201年至207年駐屯新野,六年中默默地為劉表守護著荊州的北大門。

正是在新野的最後一年即207年,劉備從茅廬中聘回了諸葛亮。而魏延首次在正史中出現,是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應劉璋之邀,入川抵禦張魯,魏延以部曲隨劉備入蜀作戰。

部曲,不是將軍,只是一般軍士。最大不超過上士,但有可能比較重要、比較有名。也可以由此判斷:魏延的年齡不會大,按20算的話,他就是公元190年左右出生的。比劉備小了25歲左右,比諸葛亮也小了10歲左右,完全是個娃娃兵。

但魏延的能力爆表,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於沔陽自稱漢中王時,在眾人驚詫的目光中,魏延直接被提升為漢中太守。

這是什麼意思?這意味著:劉備直接掌握的荊州、東州軍兩大勢力分別由關羽、魏延掌控,相當於劉備屬下的兩大諸侯!!!

魏延能力怎麼樣?

從219年上任,到魏延被殺的234年,15年中,劉備的戰略要地——漢中,從未發生過任何閃失!從未讓益州產生過絲毫擔憂!

而另一塊戰備要地,關羽鎮守的荊州,不到兩年就完全丟失了。失去荊州之後,劉備、諸葛亮的隆中戰略就算破產了。


明世俗的角落


魏延是義陽人,從地理意義上講是荊州人,但是,他應該不屬於蜀漢政權內的荊州派系的範圍。雖然,這個派系是以地理意義上的人來劃分的,但不是所有蜀漢政權內所有荊州人氏都在這個範圍內。


能夠成為荊州系勢力內所有的人員,有三個條件,一,他須是地理意義上的荊州人氏。二,他應該在蜀漢政權內有一定的地位。三,這個範圍內的接納程度。

荊州系勢力不是一個官方承認的派系,它是一個雖然公認,但是卻很鬆散的派別。

荊州有七大家族,分別是蒯氏,蔡氏,龐氏,黃氏,馬氏,習氏,楊氏。這七大家族,是劉表佔有荊州所依賴的重要對象。

當時,隨劉備入川的荊州人氏,大致有諸葛亮,龐統,向朗,馬良,馬謖,廖立,蔣琬,習禎,楊顒,楊儀,劉巴等人。這些人有幾個共同點,要麼屬於荊州七大家族,要麼和這些家族有盤根錯節的關係,有一它的社會名望。

諸葛亮的大姐嫁給了蒯氏的蒯祺,二姐嫁給了龐氏的龐三民。龐統是龐三民的從兄弟。諸葛亮的妻子是黃氏代表人物黃承彥的女兒。馬氏當時有名望的是馬氏五兄弟,馬良就是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白眉,馬謖是馬良的兄弟。諸葛亮在和馬良的通信中稱馬良為尊兄,可見他們的關係不一般。習氏家族中的習禎的妹妹嫁給了龐統的弟弟龐林。楊顒入蜀後任丞相府主薄,楊儀曾是諸葛亮著意培養的接班人。



魏延入蜀時的身份是部曲。部曲原來是軍隊編制的名目。<>記載,大將軍營分為五部,部下有曲,曲下有屯。後漢末,有些將校士卒,永遠跟隨於這個將領,帶有半奴隸的性質,所以,部曲的地位是很低的。

雖然,魏延後來憑戰功升為門牙將軍,劉備定漢中後又被破格提拔漢中太守。是後來的事了。

在重地位,重出身的漢朝,出身低微的魏延是不會被那些個高門閥出身的人接收的。楊儀和魏延的交惡,一方面是各自性格的原因。另一方面,楊儀恐怕由根就瞧不起魏延的出身,也是一個主因。



所以魏延是荊州系勢力以外的一個另類的荊州人物。


一葉小舟168521774


魏延是荊州人士,但遊離於荊州系之外。

魏延是劉備攻打長沙時與黃忠一同投降劉備的一員虎將。在劉備入蜀的時候,魏延作為部曲隨同入蜀,並在攻打成都的一系列戰鬥中履歷軍工,深受劉備器重。

按常理來說,魏延應該與荊州人士同稱為荊州系,這一點在官場上是很正常的,畢竟鄉黨更容易報團,彼此提攜照顧。然而魏延卻是個個例,最主要的原因是魏延一直都沒有得到諸葛亮的信任。

荊州帶給劉備的貢獻,除了終於有了自己的地盤,就是為劉備軍團輸送了大量的文官謀士。在佔領荊州之前,劉備手下的謀士,除了諸葛亮,就沒有能拿得出手的了,而佔領荊州後,馬良馬謖兄弟、龐統、楊儀、蔣琬等等,大量文官的加入,是諸葛亮這個軍事最高興的事情,所謂興趣相投。


夷陵之戰後,元老系和荊州系死傷殆盡,劉備去世,作為相父的諸葛亮一人做大,蜀國的內部勢力自然會有一些洗牌,同時,為了平衡益州派、東洲派與荊州派,諸葛亮也勢必要做出一些妥協與讓步。

從來沒有受到諸葛亮信任的魏延,也被其他荊州派的文官排擠在外。

這一點,在諸葛亮死後,同為荊襄人士的楊儀試探魏延心意,並相互上表怒斥對方就可以看出來。

所以說,魏延雖為荊州人士,但一直沒有融入到荊州派的小團體中去。


始終先生


火燒葫蘆谷,諸葛亮算計,魏延會和曹軍同歸餘盡,魏延活脫脫回到丞相面前,為之驚訝,馬藏果腹,魏將軍逃此一劫,那時丞相是否有設計害魏之心?以致魏延心高氣傲,是位猛將。亮算計死後必反。交代用激將法殺死魏延?劇情出現,大喊三聲,誰敢斬我魏延?楊儀、董允,姜維,馬岱計在丞相情理之中,一聲未落,馬岱動手,魏延人頭落地?!這於荊洲核心將意是否存有干係?況且劉備愛才,可惜魏延?


邰社江


引言:

個人認為魏延既不屬於荊州系勢力也不屬於益州系勢力,而是劉備重點培養將來用做軍中頂樑柱的大將。

魏延不屬於荊州系也不屬於益州系

魏延在長沙一戰中投降了劉備,在荊州魏延並沒有用武之地。首先,劉備在荊州時麾下關羽、張飛、黃忠、趙雲都是當世的虎將,而且劉備當時的勢力不足以分兵多處,魏延想要冒頭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在荊州魏延就等於受到了排擠,魏延又不甘心在荊州系裡做個卒子。

魏延隨劉備入川,魏延屢立戰功,深受劉備的信任。劉備佔據益州後,益州系的人自然把魏延當做荊州系的人。在益州同樣受到排擠,就更不可能是益州系的人。

劉備看重魏延並予以重任的原因

劉備佔據益州後,將領出現的兩極分化的情況。關羽、張飛等人的年齡已經過了巔峰時期再逐步的走下坡路,而關平、關興、張苞等人雖然在成長但是年齡又不能服眾,有些青黃不接。魏延智勇雙全而且年齡、軍中威望都是滿足這個過渡期的最佳人選,入川時的表現又讓劉備非常的滿意。所以劉備將魏延擺在漢中,一是為了歷練魏延,二是魏延的綜合能力再逐步走向巔峰。將來關羽、張飛等人退居二線,那麼魏延順理成章的就可以頂替他們,不至於讓蜀漢進入無名將空檔期。



總結:魏延追隨劉備較晚威望不足,在荊州時文臣、武將已經形成了氣候,魏延不甘心做卒子很難融入其中。在益州這些隨劉備入川的人,益州系更不可能讓其融入了。所以我認為魏延既不是荊州系也不是益州系。


感謝大家閱讀,個人觀點如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國


我個人認為魏延不屬於荊州系勢力,但是他屬於益州系勢力。

魏延在長沙戰中投降劉備,諸葛亮感覺此人有反骨,將魏延一頓恐嚇,然後再獎勵他一番,讓魏延感覺到自己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劉備後來重點培養將來用做軍中大將,剛投降的時候,關羽考察了魏延的領兵能力和軍事能力,感覺魏延的武功還不錯,可以重用,但是劉備和諸葛亮總是防著魏延,魏延在諸葛亮和劉備活著的時候肯定不敢反,但是他們兩個死後就可以反了,這就是諸葛亮在死之前試探了魏延的口氣,魏延在三軍心目中有著很高的地位,後面被馬岱斬殺。

其實我們都可以看到,荊州是關羽的勢力,劉備讓關羽去把手荊州,說明了對關羽的信任,但是關羽由於太傲氣,將每個大將都看做是鼠輩,卻失掉了荊州。


創造者放映


魏延是荊州派。

蜀國內部大致分為四派。

NO1.劉備元老派

主要人員:關張趙,孫乾,糜氏兄弟,簡雍等

特點:武強文弱

這是劉備最信任的一個派系,在劉備最困難的事情,他們不離不棄,忠心是得到肯定的。每次劉備到最關鍵的時候,總是依靠他們,可惜三國中期時,派系魁首關羽犯了極大的錯誤,丟失荊州,導致這一派損失巨大,淪落為蜀漢二流勢力。

NO2.荊州派系

主要人員:諸葛亮,馬氏兄弟,黃忠,魏延,楊儀,蔣琬,費禕等

特點:文武均衡

蜀漢中後期最重要的力量,文武均衡,人才實力完全可以支撐一個國家。黃忠年齡大了,暫不說,但是魏延是同時得到劉備和諸葛亮重要的人,後期出任大將軍,地位僅此諸葛亮。文臣方面完全壓倒其他派系,諸葛亮不必說,蔣琬和費禕也一直擔任重職,儘管楊儀魏延內鬥,但依然不可否認荊州派的強大。就因為如此,諸葛亮招到劉備所忌,託孤時甚至說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樣的狠話,逼迫諸葛亮表忠心。

NO3.蜀中信任派

主要人物:李嚴,黃權等

特點:實力較弱

這一派是劉備進駐蜀後產生的,在夷陵之戰表現積極。因關羽、張飛的逝去,導致元老派勢力大減,劉備為了節制荊州派一家獨大,重點扶持此派系,李嚴地位飛速上升,成為託孤二臣之一,為蜀漢二把手。但後期二派的鬥爭中,李嚴完敗,儘管其子李豐依然為官,但已經淪為荊州集團的附庸。

NO4.蜀中反抗派

代表人物:譙周,周舒、杜瓊、彭羕

特點:追求士族利益

劉備進駐蜀後,屬中士族利益受到損失,一部分人就暗中抵抗,最終合為一派。蜀漢後期的重要官職幾乎是世襲,就算變動也是內部調整,本地士族無法進入,得不到利益,因此這一派是最仇視蜀漢政權。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人物。

1.姜維:蜀漢後期得不到蔣琬費禕等荊州派的支持,好像一個人在戰鬥,不好劃分屬性。(夏侯霸類似)

2.馬超:本為梟雄,投降劉備後,一直招到懷疑,所以被安排防禦北方,作冷處理。

3.王平:歸順蜀漢後,擔任蜀漢特種部隊首領,是蜀漢當地人被重要的典範,屬於中途加入的荊州派。(嚴顏類似)

4.龐統:龐統儘管是荊州人,但屬於內臣,無外官職,只是劉備的私人軍師,不參與政治方面,不好劃分屬性。(法正類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