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穩就業“飯碗”,怎麼辦?

端穩就業“飯碗”,怎麼辦?| 社會科學報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在從“十三五”穩步邁向“十四五”的進程中,就業是民生之根本,社會穩定之基石。2018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針對新問題新挑戰,首次提出“六穩”,即要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在“六穩”中,“穩就業”始終被排在第一位。

2019年12月10日至12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完善和強化“六穩”舉措,健全財政、貨幣、就業等政策協同和傳導落實機制。最近,國務院又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穩就業工作的意見》,把穩就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全力防範化解規模性失業風險,全力確保就業形勢總體穩定。未來,唯有保證就業穩定,才能真正保障社會安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端稳就业“饭碗”,怎么办?| 社会科学报

原文 :《以“穩就業”促進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作者 |本報記者 杜娟

圖片 |網絡

穩就業仍需被置於首要位置

1月17日,國新辦就2019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舉行發佈會。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評價去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時表示,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52萬人,明顯高出年初提出的1100萬人以上的預期目標,已經是連續第七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了。農民工總量在增加,2019年達2.91億人。

事實證明,“六穩”的工作是富有成效的,在應對複雜局面的努力中,2019年經濟增長符合預期,就業形勢總體可控,這為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為社會不同就業群體增強了信心。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主任賴德勝教授近日在《學習時報》撰文指出,今年以來,我國就業的主要指標繼續保持在合理區間。隨著中美經貿摩擦持續、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的實行、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科技的廣泛運用等,局部地區和部分行業將可能有比較明顯的失業現象,就業壓力仍將像是懸在頭上的一把利劍,需要提防和化解。因此,穩就業仍需要被置於首要位置。

端稳就业“饭碗”,怎么办?| 社会科学报

最近,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發佈的《社會藍皮書:2020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顯示,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人數依然保持增長趨勢,三季度末,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總量為18336萬人,比上年同期增加201萬人,增長1.1%。與此同時,全國勞動力市場供求基本平衡。報告數據還顯示,在就業狀況方面,83.23%的特大城市居民擁有穩定就業狀況。2019年12月3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發佈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20》

分析指出,就業形勢穩定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貫特徵,是中國經濟韌性最直觀的反映。“十四五”時期,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新增勞動力、經濟活動人口以及農民工規模將延續下降態勢。到“十四五”期末,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約達9.7億人,比“十三五”末減少了3000萬人。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本波認為,當前我國就業形勢總體平穩,沒有出現規模性的失業問題,但潛在風險呈現積聚趨勢。尤其從採購經理人指數來看,從業人員指數長期處於榮枯線之下,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業增加就業崗位的意願不強,就業預期走低。人社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就業創業研究室主任張麗賓認為,從以上數據分析來看,目前我國就業形勢總體保持穩定:城鎮新增就業超額完成預期目標,城鎮調查失業率也低於預期目標,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數量也保持持續增長的態勢,而且勞動力市場持續地需求大於供給。但是受國內外經濟形勢不確定因素影響,我國經濟增速有可能繼續放緩,會對就業形勢產生一定影響,經濟對就業的拉動能力可能下降,產業結構調整會導致勞動力市場結構性的就業矛盾問題加重。為此,需要繼續貫徹“六穩”要求,實施就業優先政策,確保就業局勢穩定。

就業壓力集中在特定人群

最近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把穩就業擺在突出位置,重點解決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群體就業。《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20》指出,新時期就業發展將出現新的重大趨勢性變化,就業主要矛盾將從傳統就業崗位不足的總量矛盾向高質量就業的結構性矛盾轉變,勞動力供需關係、勞動力素質、勞動力流動、就業結構、勞資關係、就業環境等方面將發生深刻變化,勞動力市場和就業發展面臨新的挑戰。

端稳就业“饭碗”,怎么办?| 社会科学报

並非所有群體都面臨著就業問題,對此我們需要加以區別對待。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鍾寧樺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首先,我們要明確哪些人群面臨失業的危險。比如,上海的阿姨(家政服務人員)、建築工人的工資在不斷提高,說明這類勞動力可能供小於求。這類人群的就業應該不是大的問題。但是,某些專業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可能比較大。目前看來,就業的壓力主要還是集中在特定人群上,而不是體現在所有人群中。

在這一問題上,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公共經濟學系主任封進教授認為,目前在以下幾個群體中,就業問題比較突出:第一類是16-25歲青年人中的低學歷人群,高學歷的大學生就業難度相對沒有那麼高。大學生之所以工作不好找,部分原因是很多大學生不願意去中西部地區,而更多希望在北上廣深就業,這體現了地區差異。技能比較低的年輕人就業問題比較大。年輕勞動力與就業崗位之間存在不匹配。這種不匹配可能是觀念導致的。第二類是外出務工的農民工。現在我們處於產業結構轉型、自動化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發展階段,原來在製造業工作的外出務工人員可能不被需要。第三類人是40-59歲的大齡勞動力。對這些大齡群體,我們應該考慮能不能在日常消費的服務業和個性化服務業為他們創造工作機會。整體來看,就業領域出現的問題是結構性問題。低學歷低技能,不能滿足相應的崗位需求,出現了供需不匹配的局面。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和技術創新的日新月異,對就業帶來的新的挑戰也在逐步顯現。張本波認為,今後就業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特別是工業利潤下滑明顯,現有就業崗位流失的風險加大,並可能進一步向服務業傳導。二是新經濟快速擴張蘊含就業不穩定風險,特別是互聯網經濟面臨行業發展波動較大、行業監管政策不明確、社會保障水平偏低等問題。三是中小微企業是穩就業的最大保障,但目前中小微企業發展的市場環境還未得到根本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會壓縮就業風險緩衝空間。四是國際貿易環境持續惡化,中美貿易摩擦依然存在較大變數,就業崗位全球競爭進一步加劇,部分產能和就業外遷的可能性增加。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經濟產業轉型和技術不斷創新發展,這對當前的就業結構提出重構要求。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2019年)》顯示,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領域就業崗位為1.91億個,佔當年總就業人數的24.6%,顯著高於同期全國總就業規模增速。2018年,中國互聯網平臺僱用598萬正規就業者。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產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也不同。

張麗賓指出,技術快速更迭下,勞動力市場中人的價值也在變化。如何挖掘人的新的價值,比如人力資本的價值,保證人的生存潛力,都是未來的新的挑戰。由於勞動力市場的極化,新技術的運用正在導致勞動力市場中的中間崗位慢慢消失。大部分人在財富分配體系中獲得的比重更小,保障勞動者的生存權、發展權面臨挑戰。這些新問題都亟需我們進行研究和分析。

端稳就业“饭碗”,怎么办?| 社会科学报

釋放新產業新業態下的就業潛力

如今,新經濟業態如電子商務、網約車服務和在線教育等對就業和勞動力市場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衍生出一些非標準的就業形態,包括彈性工作、第三方僱傭和平臺用工等。最近,經人社部同意,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發佈《關於擬發佈新職業信息公示的通告》,包括網約配送員、人工智能訓練師、全媒體運營師、健康照護師、呼吸治療師等16個新職業。有專家指出,新業態的發展進一步加速,社會上新職業在不斷產生。相應地,就業的統計方法也需要更新。互聯網時代,工作崗位已經發生了變革,出現了很多自我僱傭的形式,比如在家辦公、服務外包、家庭旅館。要考慮怎樣將這類群體更多地納入到就業調查統計裡去。

封進特別強調調查統計的準確性,“需要通過更加嚴謹規範的調查來了解就業問題的具體狀況”。鍾寧樺也表達了同樣的思考:傳統的就業統計方法有一些缺失,對失業人群的調查情況把握不是很準確。他建議可以多運用大數據手段來進行統計和監控。例如,現在有很多人開網店。這類人並不屬於失業人群。因此,建議利用大數據手段來進行跟蹤,比如通過銀行賬戶上有沒有資金的流入來進行分析統計。

中國就業促進會會長張小建最近指出,要進一步釋放新產業新業態促就業潛力,對新形態靈活就業人員給予支持和保障政策。(《中國就業》,2019年12月刊。)張麗賓表示,新形態就業會越來越多,我們的制度和政策必須要加快適應新就業形態的發展。勞動力市場極化會導致未來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保障大多數人的生存發展,未來的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制度都要進行相應的調整,最核心的還是要保障就業的權利。為此,要為大部分人創造就業機會,即考慮如何使不能適應新技術發展的人來通過就業融入社會。具體來說,就是要使勞動分工更加細化。通過充分開發不適應新技術發展勞動者的溝通、交流、服務他人以及與智能機器合作的能力,實現勞動力與新的生產要素的匹配。為滿足就業形勢新要求,必須在人才培養上下功夫。我們必須深刻認識並掌握先機,最核心的是在全球引進掌握新技術的人才,加緊培養人才,改變培養人才的模式。最終要賦予人們適應人機社會的能力。

端稳就业“饭碗”,怎么办?| 社会科学报

最近,在廣州舉行的中國人力資本國際管理論壇上,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表示,必須促進勞動力流動,優化人力資本配置,完善社保體系,築牢社會安全網,要加強職業培訓,提高人力資本質量。促進與數字技術變革相適應的教育培訓體系改革,進一步倡導並推動終身學習、在職教育,與技術變革、結構調整相適應。(《21世紀經濟報道》,2019年12月1日。)面對就業新形勢和新問題,還要具備新的觀念和認識。封進提出,未來就業的觀念可能會發生很大變化,自我創業的人(家庭服務業)和個性化服務行業的人比例會大幅度提高。因此,還要強調社會觀念的轉化。要做好宣傳,提高老年人照料、托幼、健康服務業的社會聲譽和工資待遇,進而讓社會觀念逐步改變。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93期第1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數字經濟:就業機會將發生鉅變!| 社會科學報

視野 | 就業扶貧:讓地方的創造力“活起來”

端稳就业“饭碗”,怎么办?| 社会科学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