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敘事技巧、語言特色、人物塑造解讀經典電影《阿甘正傳》的魅力

電影 《阿甘正傳》是由導演羅伯特·澤米吉斯指導,改編自美國著名作家溫斯頓·格盧姆的同名小說的一部劇情片。該片於1994年在美國上映,在當時創造了美國3億、全球6.57億的票房收入奇蹟,並且在1995年獲得了13項奧斯卡獎項提名,贏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等 6 項奧斯卡大獎,成為經典影片中的佼佼者。


美國《時代》週刊記者如下描述觀眾觀看此影片後的情景:“男女老幼懷著真誠的感傷湧出電影院。孩子們似乎在想問題,成年人在沉思,成雙成對的人則互相緊緊握住對方的手。”正如戴夫•凱爾所寫,“阿甘在一夜之間變成了美國人的偶像之一”。

這部影片講述了主人公阿甘這個被定義為智障的人物,他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贏得了精彩的人生。童年時期,阿甘遭到小夥伴的嘲笑,嘲笑他的愚蠢行為,並歧視和排擠他,阿甘認識到了自己的愚痴,但他不放棄自己,他的整個人生是在不斷奮鬥的。當阿甘遇到各種困難時,他告訴自己要堅強起來,他心中一直認為“奇蹟每天都會發生”。

如果我們單單是把它當作一部勵志片來看,未免有些低估這部經典作品的魅力,它是一部包含了親情、愛情、友情、戰爭、政治、種族、人生等很多現實思想的神作。我們無法看上一兩遍就能完全理解,更沒有辦法透過短短几千字去掌握影片內涵。因此,在這裡我將拋磚引玉,從“敘事技巧、語言特色、人物塑造”三個角度來幫助大家更好的解讀這部電影藝術魅力。

  • 敘事技巧:《阿甘正傳》採用第一人稱敘述,主人公阿甘向路人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歷
  • 語言特色:影片中阿甘的語言是具體的、直白的,因而使得他的行為也不會受到語言的影響,呈現給觀者的則是實事求是
  • 人物塑造:阿甘這個角色帶給觀眾的都是滿滿的正能量,對觀眾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從敘事技巧、語言特色、人物塑造解讀經典電影《阿甘正傳》的魅力


01、敘事技巧:影片大部分的情節是通過阿甘在等車時與人聊天、回憶其經歷而展開的,在此過程中,阿甘既是故事的主角,又充當講述故事的敘述者角色

①敘述者、作者與觀眾之間的緊密聯繫

敘述者在任何文學體裁中,把經歷的故事講述給觀眾聽。敘述者、作者和觀眾是故事中不可缺少的三個主體,觀眾在文學中一般稱之為“讀者”。在電影《阿甘正傳》中,整個故事的敘述者是主人公阿甘本人,作者和觀眾都居住在現實世界。這是作者創造宇宙、人和事件的故事,是觀眾的理解和解釋功能的故事。

電影所採用的敘事結構改變了原小說所採取的線性敘事結構,讓人不會覺得阿甘是在經歷一切後超然世外的敘述自己的人生經歷,相反,敘述者阿甘還生活在故事中,並沒有超然世外。

即便是他在回憶、講述自己的生活經歷時,他還在車站等車,依然在生活之中,準備去見他唯一的愛人和永遠的朋友——珍妮。當他講述完自己的經歷,旁邊等車的老太太告訴他去往珍妮家的路線時,他又開始了眼下的生活行程,影片此時結束倒敘開始正敘,這也是影片的尾聲。

在影片的最後,觀眾可以感受到阿甘所經歷的人世滄桑,當他弓著彎曲的脊揹走向他的兒子時,讓人感覺好像自己經過長途跋涉突然想停下來休息一下,這種感覺既美好又溫馨,所以電影敘事結構的改變,可以使影片給觀眾留下的感覺更加溫暖與親切。敘述者存在於故事的世界,觀眾也能夠更好地理解影片的主旨所在。


從敘事技巧、語言特色、人物塑造解讀經典電影《阿甘正傳》的魅力


②敘述者在電影《阿甘正傳》中的鏈接作用

電影的一個常見的敘事技巧是由一個角色給另一個角色講故事,然後過渡到故事被某一個角色敘述,從而使故事在畫外音的敘述下繼續進行。這種技巧就是 A 故事( 故事被敘述) 和 B 故事( 講述的故事) 之間的互相切換,最終融合到一起的敘事方法。

在電影《阿甘正傳》中,敘述者是主人公阿甘本人。在電影一開始,一根羽毛隨風飄舞,最後飄落在等公交車的阿甘腳下,這時的阿甘便開始給同樣等車的路人講述他所經歷的滄海桑田。行人不斷地在變化,故事也在一層一層的展開,意境深遠,電影情節將曾經發生的故事與現實中的人物生活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影片也隨之增加了很多時間感。

電影《阿甘正傳》中故事的發展主要有兩條線索,一條主要追蹤現實中的時間發展,另一條則以阿甘曾經的生活經歷為主。敘述者在電影《阿甘正傳》兩條線索的敘事過程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銜接作用。《阿甘正傳》打破了場景與場景之間的界限,影片所呈現的旁白、對話以及運動鏡頭等比較自然地從一個場景過渡到另外一個場景,如當影片中出現阿甘與丹中尉在海上過年的畫面,而阿甘旁白“我總是想起珍妮”時,場景即轉到珍妮的生活慘狀: 吸毒後欲跳樓自殺卻又沒有勇氣,而後跌坐在椅子上無奈地望著明月。

鏡頭再由明月轉到阿甘捕蝦船旁的河岸上,此時的阿甘也正望著明月,再次旁白“我總是想起珍妮”。這裡語義之間的重複、視線之間的銜接、鏡頭間的不停運動形成了讓人不易察覺的過渡,場景轉換也悄無聲息,不留痕跡。


從敘事技巧、語言特色、人物塑造解讀經典電影《阿甘正傳》的魅力


③電影《阿甘正傳》的敘事視角

電影的敘事角度可分為視點 、視域和視角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主要指人物的出場和所在的位置,第二個層次主要指畫面呈現的景深與景別,第三個層次主要指機位所在的角度。

敘述的層次問題也會體現在電影敘事中,“一個人物的行動是敘述的對象,可以是這個人物反過來敘述另一個故事。在他講的故事裡,還可以有另一個人物敘述另外一個故事。如此類推. 以至無限。這些故事中的故事就形成了層次。按照這些層次,每個內部的敘述故事都從屬於使它得以生存的那個外圍的敘述故事。”

簡單說來,文學作品和電影的敘述層次都包含外部層次與內部層次。外部層次也叫第一層次,故事內容包含整個作品; 內部層次指故事中人物所產生的夢境、回憶及其所講述的故事等,也可稱為第二層次、第三層次……以此類推。

電影《阿甘正傳》的敘述方式也包含外部層次和內部層次。敘述者與他所講述的故事間的本質關係構成了電影的敘事視角,該視角具體體現了作者在展示敘事事件時所用的敘事策略,是敘述者看待所在世界的特殊角度或眼光。

在電影《阿甘正傳》中,敘述視角由兩條線索交織而成,劇中人物過去的生活經歷和眼前的生活狀態在敘述者的講述中反覆演繹,不斷交叉與變換,過去的時態和現在的狀態既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故事情節與場景之間的變換自然、流暢。

《阿甘正傳》採用第一人稱敘述,主人公阿甘向路人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歷。敘述者的聲音和語氣對影片中意境的形成有著無可替代的表意功能。《阿甘正傳》中阿甘濃重的方言、獨特的口音以及由於智商低下對事物有限的理解都使電影更加真實,讓觀眾深受感染,觀眾與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並隨著阿甘單純的眼光看到周圍複雜的世界。


從敘事技巧、語言特色、人物塑造解讀經典電影《阿甘正傳》的魅力


02、語言特色:語言是電影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與電影中的其他藝術相輔相成,語音的基調、模式以及思維能夠體現出語言獨特的意蘊

①電影《阿甘正傳》中阿甘話語的用語特徵分析

語言是電影藝術的靈魂之一,其能夠與其他藝術相互融合,又具有自身獨特的韻味,並可通過調整語言基調、變換語法結構和思維方式來表達故事情節和主題。

同時,在電影中,語言所帶有的獨特韻味會產生不同的審美意蘊,演變成不同的審美世界。另外,語言能詮釋出人物的思想品質和內心活動,進而塑造立體化的人物形象、展現獨特的人物個性。

電影《阿甘正傳》中的主人公阿甘是一個智商低下的人,其語言風格的設計,從詞彙、句法和語用角度來看都十分專業並獨具魅力。從詞彙角度來看,影片中的阿甘被塑造成一個先天智障的形象,而如何運用語言特點來刻畫人物,可以說讓導演、編劇絞盡腦汁,電影在塑造阿甘的人物形象時,運用了獨特的語言風格。

這部影片中運用了大量的口語對白,口語則是阿甘語言的薄弱環節,口語運用中又包括了大量的俗語,帶有質樸的生活氣息,使得主人公阿甘的形象更為真實、完整。

同時,影片中阿甘所有的話語都是由相對簡單、常見的詞彙組成,並且沒有相對複雜的語法。影片中阿甘曾使用過複雜的詞彙,但每次都會出現錯誤,如阿甘使用 good 的 最 高 級,“Bubba was my best good friend”,這就說明了阿甘不能準確運用形容詞的最高級形式。但阿甘難以順利運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識,卻與電影所塑造的其人物形象完全相呼應,形象地刻畫了他的弱智、痴呆。

這種通過語言的刻畫手法是導演有意而為,其藉助這種矛盾來突出阿甘的人物形象。從句法角度來看,電影《阿甘正傳》中阿甘的臺詞可看出其對句法的掌握不熟,一些十分簡單的句型,對他來說都是一個挑戰。

通過影片可看出阿甘在表達上經常出現錯誤,甚至會屢次出現同樣的錯誤,通過設計臺詞句法的錯誤可反映出阿甘的低智商。

同時,影片中阿甘經常會使用其他人物所用過話語中的詞語,其對句子的語法也有所誤解,甚至阿甘不能像普通人一樣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語用角度來看,電影《阿甘正傳》中主人公說話速度較慢,給人一種他說每個詞都很費力的感覺,通過臺詞來說明阿甘的語言表達能力比正常人要差,他要完整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會更困難。


從敘事技巧、語言特色、人物塑造解讀經典電影《阿甘正傳》的魅力


②電影《阿甘正傳》中人物話語的隱喻性分析

人類語言會隱藏著更深層的內涵,其具有一定的隱喻性,而人類思維是由隱喻性來構築的,人類行動也會受隱喻思維的影響。隱喻是指詞語的潛在內涵,而其巧妙之處在於這個“潛”字。

通過潛在的詞句來表現出人物的真實意圖,電影《阿甘正傳》正是運用了話語的隱喻性來豐富故事情節,一些看似簡單的詞語卻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這部影片的主人公阿甘智商較低,他不會說有哲理的話語,但他所說的話語要比一些聰明人的話更值得讓人回味。其實,人們理解抽象的事物、行為和感覺都是透過隱喻的方式。比如,影片中說“腦子簡直要生鏽了”,這就要把腦子視為一部機器的隱喻方式來理解,然而阿甘則難以理解腦子又不是鐵為什麼會生鏽等類似的語用。

電影《阿甘正傳》中,阿甘去看望珍妮時,恰好她在約會,並被阿甘所擾亂,但珍妮是理解他的,看到阿甘被淋溼了,珍妮讓他換衣服,並有了一段對話。珍妮問阿甘: “what are you going to be,Forest? (譯文:你將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而阿甘則回答: “Will I not be me?(譯文:我將來不能是我嗎?)”這就說明阿甘沒有明白珍妮話語的真正意義,

他不會懂珍妮是想問他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或要做什麼,而他覺得無論現在或未來,我就是我。

這就是阿甘母親所告訴他的人生哲理,也是他的人生準則: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nna get.(譯文: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將會是哪種。) ”。阿甘相信每人都有自己的歸宿,要順其自然,不用刻意去追求什麼。

同時,影片中阿甘通過打橄欖球比賽而成為全美明星隊的一員,並獲得總統的接見。阿甘對這樣的接見十分興奮,因此連續喝了15瓶汽水。當總統與阿甘見面時,並問他此時的感受時,阿甘則回答:“I've go to pee.(譯文:我想撒尿) ”從這裡可以看出,阿甘對“feel”一詞的理解僅限於表達身體感受,並不是用來表達“接受總統接見”之類的情感感受,因此,他不會像普通人那樣說出“非常榮幸”之類的話語。

影片之中,還要阿甘講述他與丹中尉的事業時,大家不相信這些是真的,他只好拿出了兩人的照片及一封信,信紙是公司專用的,上面由一個綠葉襯托的蘋果,而被他誤認為是丹中尉做水果生意的,阿甘不明白“蘋果”在西方文化中代表了智慧。甚至有時他還認為名稱並不是很重要,當他四次往返於美國之時,他僅用“I ran to one ocean.I ran to another ocean.(譯文:我跑到一片海,我又跑到另一片海。) ”

阿甘不是不知道一個是大西洋,另一個是太平洋,但這些並不是他的焦點,而他就是想自己要跑下去。


從敘事技巧、語言特色、人物塑造解讀經典電影《阿甘正傳》的魅力


03、人物塑造:

①柔軟的內心

影片是伴隨著一段輕快而又動聽的音樂 , 從一片灰白色的羽毛開始講述這個神奇而又美妙的故事的。羽毛從遙遠而未知的天際緩緩飄來,在城市上空悠悠地飄蕩著 , 飄過屋頂,越過樹梢,穿過街道,飄浮在行人肩頭,緩緩地滑過汽車表面,最終輕輕地飄落到了坐在巴士停靠站候車椅上的男人阿甘的腳邊。

阿甘小心翼翼地撿起那片羽毛,端詳了一會兒,若有所思,然後打開手邊的手提箱,拿出一個本子,將羽毛夾在裡面。羽毛是潔白無暇的,同時它又是柔軟的,它象徵著阿甘柔軟而善良的心。

越南戰場上,部隊中了埋伏,阿甘衝出埋伏後卻又因不忍心眼睜睜地看著戰友們離開,便毫不猶豫的又跑進槍林彈雨中將身負重傷的隊友背出來。而不幸的是,他最重要的朋友布巴卻永遠地離開了。

阿甘為了紀念死去的布巴,完成他的心願,成立了布巴·甘公司,將公司的一半股份分給了布巴的母親,並幫他們請了白皮膚的僕人。

內心柔軟的人,擁有愛心與難能可貴的善良。成為百萬富翁後的阿甘,並沒有隨意揮霍浪費,而是做了很多慈善活動,並捐贈了一部分錢建立四方福音教會,贊助醫院,救助病人。

而佔據他內心深處最柔軟地方的,則是他的摯愛——珍妮。他和珍妮的故事,是從一輛校車上開始的,從此他們便結下了一生的緣分。在上大學後,兩人雖不在同一所學校,但阿甘一有機會就去找珍妮。雖然珍妮三番五次拒絕他並棄他而去,他卻仍對珍妮念念不忘,並且多次幫她解圍,用他傻傻的愛陪伴她。

就像錢鍾書在《圍城》中說的“他所說的‘讓她三分’,這‘三分’不是‘三分流水七分塵’的‘三分’,而是‘天下只有三分月色’的‘三分’”。念念不忘,必有反響,珍妮最終回到了他的身邊,併成為了他的妻子。“I miss you, Jenny.(譯文:我想你,珍妮。)”


從敘事技巧、語言特色、人物塑造解讀經典電影《阿甘正傳》的魅力


②潔淨的心靈

若仔細觀察,可發現阿甘每個時代出場的不變標誌是:一件藍色格子花呢襯衫。在電影每一次轉場時阿甘年紀都大了幾歲,但第一個鏡頭永遠都是阿甘穿著藍白相間的格子花呢襯衫——電影開頭、回憶小時候的第一個鏡頭、第一次坐校車時、徵兵時、在珍妮號時等等。

湛藍的天空,潔白的羽毛,襯托出了阿甘潔淨美好的心靈,善良、單純願意為所愛之人全心全意地付出一切,自由自在伴隨了他的一生。你知道嗎,人生來就是要成為他註定會成為的人,不論前路艱難與否,坎坷與否,痛苦與否。“Aren’t I going to be me?(譯文:難道我以後就不能成為我自己了嗎?)”


從敘事技巧、語言特色、人物塑造解讀經典電影《阿甘正傳》的魅力


③聽話的孩子

阿甘的母親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導師,他從小鼓勵阿甘不要在乎別人的評論,告訴他許多道理。他的媽媽對帶著腳撐的小阿甘說:“不要管其他人說他們比你強,阿甘。如果上帝要讓人人都一樣的話,他會給每人一雙腳撐。”

這讓阿甘從小就堅信上帝是公平的,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內心的堅強遠勝過身體上的殘缺。在影片開頭的長椅上,他說:“My mama always said,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ing to get.”( 譯文:我媽媽常說,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將會是哪種。)

在阿甘心中,媽媽儼然已經成為了他堅強的後盾、永久指南和信念準則。然而從這也可以看出阿甘的思想和小孩子的思想一致,聽媽媽的話突出了他“聽話的孩子”這個形象。在電影中“媽媽說”儼然已經成為他的口頭禪了。“Mama says, Stupid is as stupid does.(譯文:傻瓜才做傻事)”。


從敘事技巧、語言特色、人物塑造解讀經典電影《阿甘正傳》的魅力


④任性的奔跑

“Run”是貫穿阿甘一生的詞語。小時候被欺負時,珍妮讓他快跑;在橄欖球賽場上,所有人都讓他快跑;戰場上被埋伏後,布巴讓他快跑……奔跑帶給了他不一樣的人生。

他只是憑著直覺在路上不停地“Run”, 跑出了奇蹟,跑過了兒時同學的歧視 , 跑到了大學 , 跑進了橄欖球隊,跑離了炮火紛飛的越戰泥潭 , 跑活了即將倒閉的廠子 , 還創造了“shit happens”的詞語,甚至差點跑遍了全美國 , 最終跑到了他的終點。

他為堅持不懈,熱愛生活而代言。在他跑步時 , 一個記者問阿甘 :“你為什麼跑 ? 為了世界和平,婦女權利,還是為了環境 ?”記者列舉很多原因 , 但是阿甘卻說 :“我只是喜歡跑步 !”在奔跑的過程中 , 越來越多的人被他堅持不懈的追求所感動並且加入到他的隊伍中。他們追隨阿甘穿過田野、大海、河流、高山 , 甚至穿越沙漠 , 他的奔跑激勵也啟發了很多人。

奔跑突出了阿甘對生活的嚮往和熱愛。人生的本質就是奔跑,既有利於我們的身體健康,也滋養了我們的精神世界,不停地奔跑代表了我們無盡的勇氣和實現自己夢想的決心與希望。


從敘事技巧、語言特色、人物塑造解讀經典電影《阿甘正傳》的魅力


總結一下

距離電影上映,已經過去 26年。電影《阿甘正傳》中呈給觀眾的阿甘的形象無疑是成功的、經久不衰的。他的低智商也恰恰突出他的純真、善良和執著,讓觀眾在這個動盪的時代開心笑過之後能夠感受到陽光雨露般的溫暖。阿甘“傻人有傻福”的勵志故事鼓勵和帶動他身邊的人、同一時代以及不同時代的人遵從自己的內心,認定目標,就要鍥而不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