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傳》:年輕人想要愛情卻沒對象,想立業卻沒目標,咋辦?

TED上有一個著名的演講《30歲不是一個新的20歲》,心理諮詢師的Meg Jay認為:20歲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十年。

數據研究證明:在35歲之前,你已經做出了人生中80%的重大決定。

這說明什麼呢?

  1. 30多歲的你,還一無所有,生活很狼狽。這很可能是你在20多歲的年紀裡,“享受年輕”所支付高利貸。
  2. 別再相信你還年輕,還沒到30歲!你的人生從20多歲就開始了。也就是說,在20幾歲的年紀,你必須開始去探索你是誰,想跟誰結婚,準備去在哪裡,準備過怎樣的生活?而不是要等到30幾歲。

簡單來說,20多歲的你,就需要成家立業了。這看起來似乎很難。

是的!我們太難了!不過,恰是這種難,給予我源源不斷的動力,讓我興奮,讓我開啟探索“年輕人的所思所想”之路。問題是20多歲的年輕人,你究竟要做什麼?

答案全被寫進《阿甘正傳》這部經典電影之中。

《阿甘正傳》:年輕人想要愛情卻沒對象,想立業卻沒目標,咋辦?

20歲伊始,我每年就會刷一次這部電影。一開始,我是看不懂電影在講啥。時隔多年,隨著年齡和閱歷不同,我每刷一次,都會有不同的人生感悟。

該影片上映於1994年7月6日,上映後一直好評如潮,豆瓣評分高達9.5,並且次年擊敗《肖申克的救贖》,一舉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導演獎等6項大獎 。

很多人把《阿甘正傳》當成是一部經典勵志的影片。其實不然。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們不僅會激情四射、鬥志滿滿,想象自己能活成什麼樣,而且是會漸漸地讀懂20多歲的年輕人,我們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什麼。

如今,我多次重刷這部電影,看到不僅是年輕人熱血沸騰,勇往直前,更多的則是關於原生家庭、成功的事業、幸福的愛情、以及人生意義等多方面的思考。

用一句話來說:年輕人,我們都是“阿甘”,也都不是“阿甘”。

01

基因決定論,是不全對的。

先天不足,能通過後天努力來彌補。

行為遺傳學家做過一系列的同卵雙胞胎實驗。也就是說,剛生出來的雙胞胎,一個留下來原來家庭撫養,另一個被送給一個千里之外、其他家庭收養。日後,專家再來研究這對雙胞胎性感等方面的異同。

結果發現,成大之後,被分開撫養的雙胞胎,他們身上依然有很多相似之處。為此,行為遺傳學家 Eric Turkheimer,把自己現象總結出行為遺傳學第一定律:所有的行為特質都是可遺傳的

L先生曾發表了一篇文章,講到通過基因,有75%的把握,預測一個人未來的一生。

簡單來說,你的基因決定你的一生。但真實世界真的是這樣嗎?

在我看來,這似乎是危言聳聽。為什麼呢?

你想啊!如果你的人生是有你的基因決定的,那麼有些人不用努力就能夠成功。比如說科比不用努力,就可以拿下籃球的皇冠;《時間簡史》的作者霍金,不要努力,就自然然而能寫出偉大的作品,對吧!

顯然,答案並非如此。影片中,阿甘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阿甘智商只有75,比人們認定的正常水平還要低5分,被認為是需要送到特殊學校上課的學生。而媽媽靠出賣肉體給校長,才換得入學的資格。

大學畢業後,阿甘入伍了。

教官問阿甘:“你來部隊做什麼?”

阿甘答:“幹你叫我乾的事,教官!”

教官:“你他媽真是個天才,智商一定有160。”

就這樣,阿甘一直在部隊待著,直到有一天。他上了戰場,為了救好朋友的布巴,結果在尋找布巴的途中,救了一個又一個的戰友。因此,他被稱為英雄。

因戰爭戰受傷,阿甘住進了醫院,為了打發無聊的時光,他接觸了乒乓球。病友告訴他:打乒乓球的關鍵是,眼睛不離球。阿甘記下這句話。所以,他的球打得出乎意料的好。病友說“這是水裡的鴨子”。後來,阿甘被軍隊安排打球,成了訪華的乒乓球外交官。

退役以後的阿甘,返回家鄉找媽媽。隨後,為了兌現巴布的承諾,他花光所有的積蓄,買了一條捕蝦船,並開始了他的捕蝦生涯。再後來,他靠船捕蝦成為億萬富翁。

從上學到部隊,從部隊到上戰場論英雄,從病人到乒乓球外交官,從退役軍人到成為捕蝦富翁。這一路走來,阿甘的智力只有75。很多人認為他就是傻子。可是在阿甘看來,只有做傻事的人,才是傻子。阿甘沒在做傻事,相反他卻在做聰明的人該做的事。

從阿甘的成長曆程來看,我們不難發現論成功,跟天生的基因、智力有關係嗎?有!但這不是決定性因素。

這就是《阿甘正傳》這部電影魅力所在。20多年過去了,可它依舊為觀眾所喜愛。因為每個人都能在電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3000 年前,刻在古希臘德爾菲神廟上面的銘文:“人最難的一點,就是認識自己;但最重要、最關鍵的一點,也正是認識自己。”

在我看來,這句話是對的、有用的。為什麼這樣說呢?

第一:從某種程度來說,命中註定是對的。每個人出生,就註定一些東西。比如,你無法選擇的父母和家庭。你也無法更改大腦中的系統和身體條件。

但你可別忘了。上帝也是公平的。它賜予我們每個人兩樣偉大的禮物:思想和時間。我們要做的是運用這兩件禮物去人生你自己,做自己。人活得的唯一使命就是活成自己所期待的樣子。

用東野圭吾在《時生》中曾說過來說:“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第二:環境塑造人、成就人。人猶如一棵樹,樹本身不能自動移植到其他地方,但樹生在什麼地方, 決定它的高度和大小。如果人為把種子貧瘠的沙漠之中,那麼它註定死亡。但若它移植到肥沃的地方, 它成為參天大樹的幾率就大了。

用尼采的話來說:“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劇本——不是你父母的續集,不是你子女的前傳,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對待生命你不妨大膽冒險一點, 因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這世界上真有奇蹟,那只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生命中最難的階段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可見,你的人生劇本取決於自己,而非他人。用一句話來說,事在人為。論個人成敗,與他人無關。成敗全由你決定。

為此,那些認為基因決定人生,命中註定的人,你們醒一醒吧!基因決定人生這個理論不全是對的。

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成事在人,謀事在天”。總是有人認為人生是由基因決定的、人的命運是由天註定的。在我看來,有這種想法的人,你是在逃避人生責任。你在為你的人生找藉口。你不為自己人生負責。這是你懶的緣故。你不願意利用上帝賜予的兩大禮物:思想和時間,去找到自己、重塑自我。

所以用一句話來說:哪有命中註定的說法,只不過你認命了而已。命永遠是你自己的。我命由我,不由天。

02

人生要計劃,以終為始,這也是不對的。

沒有計劃好的人生。只有在行動中,才能活出得意的人生。

史蒂芬•柯維在聞名天下的暢銷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講到高效能人士的第二個習慣是以始為終。是什麼意思呢?

你先想要什麼人生,再用正確的形式,開啟你的人生路。簡單來講,以始為終也可以先制定人生目標、計劃好人生,再行動。為什麼要以終為始呢?作者是這樣解釋的:

“以終為始說明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認清方向。這樣不但可以對目前處境瞭如指掌,而且不至於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誤入歧途,白費工夫。畢竟人生旅途的岔路很多,一不小心就會走冤枉路,許多人拼命埋頭苦幹,到頭來卻發現追求成功的梯子搭錯了牆,但是為時已晚,所以說忙碌的人未必出成果。”

這聽起來很有道理,也符合人的認知。但問題是在十幾二十歲的年紀裡,你能有明確的目標,完整計劃你的人生嗎?答案也是否定的。這就是很多人迷茫的原因。

傳統的教育理念,一直教導我們要以終為始,要過著先有目標、再計劃後行動的人生。但實際上,你我中的大多數人,無論是生活或是工作,都只能是以始為終,來過好這一生。在電影中,阿甘也如此。

上了大學的阿甘,他不知道讀大學有何意義。他不知道將來要去哪裡,從事什麼工作,成為怎麼的人。

當珍妮問:你將來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時,他卻很淡定地說:我將來不能做我自己了嗎?不過呢!此時的阿甘,也不知道要成為什麼樣的自己。

所幸,他誤打誤撞進入軍隊。在征途中,他在公交車上被人排擠。他驚恐。他不知所措。他甚至不知道將來會去哪裡、遇見誰,碰到什麼問題。可是,阿甘沒有就此一蹶不振,自甘墮落,埋怨自己,抱怨生活,而選擇勇往直前,直到遇見好友布巴。

在無聊的部隊生活中,布巴給他講自己的夢想是買下一艘船當捕蝦人,因為蝦有很多用途,有許多吃法。阿甘很認同這個不錯的想法。

於是,在布巴意外身亡以後,出於懷念好友的想法。退役的他,決定幫好朋友實現這個夢想。問題來了!剛開始下海的阿甘不會捕蝦。他時常捕到的不是蝦,而是垃圾。但是呢!阿甘並沒認為我不行,我不能,而是一捕再捕,直到成為百萬富翁。

再看!有一天,女朋友珍妮突然離開了他。阿甘突發奇想,決定出去跑一趟。

當他跑到路的盡頭的時候,他想著也許我能跑到城邊;

當到達城邊的時候,他想著也許我能跑遍綠茵縣;

當跑遍綠茵縣的時候,他想著既然跑了這麼遠,我也許能跑遍亞拉巴馬州……

《阿甘正傳》:年輕人想要愛情卻沒對象,想立業卻沒目標,咋辦?

就是這樣。他一直奔跑,橫穿了整個美國大陸。整整跑了三年兩個月14天16個小時。為什麼這樣做呢?

很多人認為他做了一件很酷、很有意義的事,於是就紛紛加入阿甘隊伍,與之同行,一起跑步。可是在阿甘自己看來,他只是想跑步,僅此而已。

好了!我們回過頭來看看阿甘的人生。他從大學後加入部隊,再從部隊退役之後,靠捕蝦發財致富,再花了三年多的時間跑步。這一路走來,阿甘有做人生規劃嗎?然而並沒有。阿甘的人生,如同這場跑步。沒有計劃,沒有為什麼,只是儘管去做、去跑罷了!

用丁小云在《就像沒有明天那樣去生活》中說過這樣的話:“所謂理想就是幹,就是行動。生龍活虎地行動,不計得失地行動,矢志不渝地行動。

卡洛斯·卡斯塔尼達也曾經說過類似的話:“智者生活於行動之中,而不是去思考行動,也不是去思考行動之後的結果。”

所以年輕人很迷茫,沒目標沒計劃,有錯嗎?

在我看來,沒有錯!年輕人迷茫是常態。為什麼呢?

一個人價值,和是否迷茫,和人生規劃力沒有關係。但一個人是否有能力,和本人是否有行動力緊密相關。

這是我最想對所有年輕人說的話是:人活著唯一任務就是行動、行動再行動的原因。先計劃後行動的人生沒有錯。但在計劃滿滿,而你卻遲遲未能行動,那你這輩子只能活在空想之中,也就活著受罪了。

你想啊!無論做什麼事,阿甘想法都很簡單,有時甚至沒想法。他沒有計劃,但他想的事,一定會勇往直前,去努力,去爭取,直到最後功成名就。

這也就是該電影想告訴我們:人生這場戲是行動出來,是活出來,而非計劃出來。簡單來說,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問太多為什麼。你唯一要做的事,就是直接展開雙手,邁開腳步,動起來。

用一句話來說,做了再說,做完了,也許你就是知了、懂了、明瞭。

所以在我看來,年輕人迷茫,沒目標,沒計劃,甚至是有慾望,想要的東西太多,而能力卻不足。直接來說,能力撐不起野心。……

這些通通不是問題。

為什麼這樣說呢?

原因很簡單。這些問題上是你自己想出來、憑空製造出來而已。也就是說,年輕人,你想太多,做太少了。所以,解決這些問題唯一好辦法,也是最好的辦法,不是讓你學會如何計劃好人生,而是刺激你去行動、再行動。唯有行動中,你才能想得透、看的透,才能活得自己的人生。

不過,在行動途中,你要要特別注意的是阿甘媽媽所講的一句話:

人生就像一盒口味各異的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兒吃到的是什麼。所以你還有得丟開往事,才能繼續不斷前行。這就是人生真諦。

《阿甘正傳》:年輕人想要愛情卻沒對象,想立業卻沒目標,咋辦?

我想!這也就是《阿甘正傳》這部電影,在事業上,給年輕人最好啟示了。除此之外,你也別忘了!我們開頭所講的,年輕人,不僅要立業,還好成家。前面,我們講了阿甘在行動中立業。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阿甘找到自己的愛情,成立家庭的。

03

沒有平等的愛,只有不對等的愛。

影片中有兩種愛,一種是媽媽對阿甘的母愛,另一種是阿甘對珍妮的愛。

阿甘出生一個單親家庭。他從小就沒有父愛,但他有母愛。

《愛的藝術》中這樣講的母愛:“母愛是對孩子生存及需求的無條件肯定。通常表現為兩大方面。一方面是必須關心幼兒並對其成長負有責任,以維護和發展弱小生命。另一方面則超出了維護生命的範圍,那就是要使孩子熱愛生活,要使他感到:活著是多麼好!”

這樣的愛,阿甘媽媽全做到了。

當他因雙腳不難走路,被人嘲笑時,媽媽給阿甘找了最好的醫生。

當他因智力低被人排斥時,唯有媽媽,一次次跟他說:“你與別人一樣。”

在生命的尾聲,媽媽對阿甘說:“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們命定的歸宿,我並不知道,但我註定要做你的媽媽,我就盡力做好。”

《阿甘正傳》:年輕人想要愛情卻沒對象,想立業卻沒目標,咋辦?

是的!她窮盡一生,只為了阿甘好,只為了一位媽媽。

然而,阿甘對媽媽的愛,有何反應?有何付出呢?

我想,阿甘回報母愛的方式就是弄清楚自己的命運,活成自己的人生,給母親帶來榮譽。

上大學後,阿甘離開了母親。畢業後,他又去了部隊。退役以後,一回到家,母親精心裝飾家中每一個角落,並擺放了各種他喜歡的乒乓球等等,可是到家後的阿甘,板凳還沒坐熱,又轉身離開了,前往他的鋪蝦事業了。

直到有一天,阿甘在捕蝦船上,接到母親即將去世的電話。他才跑回家。可以說,為了學業和事業,阿甘幾乎沒有花時間陪伴老母親。這也是當下很多年輕人,生活中的真實寫照。我們只懂得索取母愛,卻不懂得去付出,去回報。所以,這樣的愛,是不對等的,但又何妨呢?

再來看,阿甘對珍妮的愛。

兒時,阿甘因殘疾,被校友欺負。在一次公交車上,所有人都給阿甘異樣的眼光,唯有珍妮對他說:“如果願意的話,你可以坐這裡”。

從此,他們成了形影不離的朋友。可長大以後,他們上了不同的大學,異地了,但阿甘自始至終,堅持去見她。

再後來,珍妮自甘墮落,結交不三不四的朋友,還當了歌手,被異性調戲。儘管如此,阿甘對他的愛,從沒改變。

《阿甘正傳》:年輕人想要愛情卻沒對象,想立業卻沒目標,咋辦?

沒錯!生活在變,人在變,真心也在變。我們會感嘆人若能初見,該有多好!但阿甘對珍妮的愛,從未忘記初心。用阿甘自己的話來說:“我不是很聰明,但我知道什麼是愛。”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洛姆說:“愛情中的愛,是一種性愛。”可是第一次與珍妮同房時,他不敢碰珍妮。阿甘怕傷害到她。

在聚會中,眼看珍妮受傷害,他不顧一切衝上去。他不允許任何人傷害她。

珍妮想做的事,阿甘全由她去。阿甘從不對珍妮進行感情勒索

每一次珍妮的離開,儘管阿甘很不捨,但他還是目送著放她走。沒用珍妮的日子,阿甘總是想念她、惦記著她。然而每一次她回來,阿甘從不問她為什麼,隨時隨地敞開懷抱迎接她;

在珍妮生病時,照顧她,向她表白,娶她、愛她。

在她病逝後,阿甘去在墓前看她,跟他分享與兒子生活點滴……

珍妮呢?她對阿甘愛有何反應,對阿甘有何付出?

有!但珍妮很任性,一直在做自己想做的事,全不顧及阿甘的感受,這猶如阿甘媽媽對待阿甘。可以說,珍妮對阿甘的愛,遠不及阿甘愛她。用一句話來說,他愛她,勝過她愛他。但這又何妨呢?

愛本來的樣子不就是這樣嗎?母愛也如此。愛情也如此。

愛是什麼?

愛是一成不變,而不是三分鐘熱度。

愛是給予的,而不是得到;

愛是無私的,而不是自私的。

在愛的世界裡,付出與得到向來是一對不對等的關係。沒有付出,一定不會擁有。但請記得付出了、努力了,你也不一定能擁有。

然而,傳統的愛情觀、婚姻觀告訴我們;

談戀愛時,要找一個愛你的人;

相處時,你要像我愛你那樣,對待我;

結婚時,你要找門當戶對的人。

……

但在我看來,這是不對的。這樣的愛,也不是真愛,而是一種隱形的“商品”交換。

所以我個人認為世間從沒有平等的愛,只有不對等的愛。要是誰敢期望愛是平等的,必定註定被愛傷害。

結語

1.事在人為。哪有命中註定的說法,只不過你認命了而已。命永遠是你自己的。我命由我,不由天。

2.人生這場戲是行動出來,是活出來,而非計劃出來。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問太多為什麼。年輕人,你唯一要做的事,就是直接展開雙手,邁開腳步,動起來。

3. 世間從沒有平等的愛,只有不對等的愛。要是誰敢期望愛是平等的,必定註定被愛傷害。

好了!你現在知道20多歲的年輕人,最該做什麼事了嗎?

一個詞:成家立業

具體怎麼做呢?拋開傳統的錯誤做法。

  • 當你想要擁有愛情,又成家時,記得尋找愛之前,你要先懂愛、先去愛人,而不是去尋找愛你的人。
  • 當你想立業,想要一番成就時,記得年輕人,你更需要“小步快跑”,先嚐試,再計劃,而不是按照傳統的做事模式:先有目標再計劃後行動。

最後,願新一年的你,別再當空想家了,擼起袖子加油幹吧!

從現在起,你就努力當一位實幹家,讓自己愛情和事業雙收!

記得一句話,別再等了!現在,你在決定你的生命。

《阿甘正傳》:年輕人想要愛情卻沒對象,想立業卻沒目標,咋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