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房子的人|“安居”也會有人不懂得珍惜

最近,因為疫情支援,愛心人士紛紛都掏出自己的腰包、物力資源等為前線人員帶來支持,而蝸居在家的人們也迎來了孫儷的新劇《安家》,但卻由於在此期間疫情期間捐款少而遭到人們的抵制,這件事情迅速引發熱議。


賣房子的人|“安居”也會有人不懂得珍惜


因為娛樂圈的明星拍戲,大多薪酬不菲,但此次災難面前卻僅僅只捐款了30萬,於是就有了許多網民開始冷嘲熱諷,但是這種行為是否值得支持。後來經過網友證實,其實孫儷夫妻雙方一直都在忙著到處找物資,做貢獻。但究竟是自願還是被自願?其微博評論下10000+的惡意留言給這幕影像抹上了灰影。

奇葩說第六季辯題“救貓還是救畫”李誕的辯論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這樣說道:正是那些不計犧牲,想要創造宏偉事業的人,才讓這個世界頻頻陷入大火。


賣房子的人|“安居”也會有人不懂得珍惜


當人們把奉獻犧牲拉上了神壇,奉獻犧牲就不再是奢侈品,而是“你必須”的底線原則。

捐款不是此次災難所必需的的選擇,不打擾不添亂同樣也是正確的抉擇,但因為“人為”的力量,它變成一件看似光榮的事蹟被歌頌讚揚。“我願意這樣做”扭曲成了“我應該這樣做”。前者是義務,後者是責任,前者是選擇,後者是必須。好人開始變得難做,人本能的選擇得到桎梏。

當一切變得理所當然起來,好事變平常事,平常通常會壞事。

90後基層醫生連續十天奮戰抗疫,過勞猝死;

68歲環衛工人捐款全部積蓄,後續生活誰來保障;

普通民警未佩戴防護裝備拒絕隔離病房出警遭受處分;

一線人員煽情采訪,刺激的究竟是誰的淚腺;

......


賣房子的人|“安居”也會有人不懂得珍惜


當犧牲、煽情都變成了一味稱讚效仿的事情,我們能夠自願做的選擇究竟還剩多少?當道德綁架變成一種常態,將會迎來更大的犧牲。“善良”之名將成為人們手中的利器,直指生活的心臟,使人遍體鱗傷。

人們真正需要的不是稱讚,不是淚流滿面,不是爭相效仿。他們需要的是切實的理解;是真誠的關懷;是能夠改變現狀的具體措施;是即使我沒有這樣做,我也是一個好人,不會得到任何的指責。

歷史已經告訴我們,推動世界發展的,不是英雄主義,而是平常生活的人。他們以自我為中心開始輻射周邊,他們先照顧好自己,然後可能幫助別人。一件事情的價值高低,取決於執行的人;一件好事的價值評判,不是眾口鑠金,而是接受幫助的人;一種道德氛圍的營造,不是人口的積累,而是事物價值觀的盛行。

自以為站在道德制高點的人,通常其道德原則總是令人擔憂。他們往往教唆別人犧牲自己成全世界。亞當斯密曾經說過:人是自私的,同時也是具有同情心(愛心)的,但隨著距離的變遠,同情心是逐漸下降的。

通常情況下,人性的自私是大於對別人所處糟糕近況的同情心的。先成全自己,再惠及別人是人之常情。人們會對別人產生憐憫是因為其本身處於優勢的地位。而是否伸出援手幫助則屬於自主的選擇。幫助是一種善意,不幫助同樣也是一種選擇。而利益的薰陶則會放大人們的慾望,人們會開始為一己之私,批判別人的正常行為,甚至套上道德的枷鎖,謀取精神或物質上的滿足,令人作嘔。這也就是鍵盤俠、網絡噴子的由來。而這一旦成為常態,便會人為的製造犧牲。

哲學家約翰洛克曾經說道:美好的德行本身之所以被人看重,是因為它能夠增進我們的幸福,而那些自以為幫助別人,而幫助別人態度不好,使別人感到不安恐懼的人,是不會受到人們的歡迎的。

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是一座橋樑而非目的,願意承載別人的酸甜苦辣,到達目的的遠方;

人之所以平凡,是因為它是一個遙控器而非網絡直播,希望掌控自己的喜怒無常,去往嚮往的生活。


賣房子的人|“安居”也會有人不懂得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