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敘事架構、人物塑造、情感表達手法解讀《無名之輩》的魅力

有關這部電影“敘事風格”的解讀有很多,但這樣不僅會有一定的侷限性,而且千篇一律沒有新意。所以為了挖掘本片的精髓,就必須從多種角度來進行解讀。@未果探尋

《無名之輩》是一部由饒曉志執導,陳建斌、任素汐、潘斌龍和章宇主演的一部荒誕喜劇片,於2018年11月份上映。屬當年的一部黑馬電影,獲得8億票房,豆瓣分8.3分,成為2018年評分最高的華語電影。

影片聚焦於一群小人物,通過一直想成為輔警的馬先勇和因為哥哥酒駕癱瘓的毒舌女馬嘉祺、從小城市出來幻想做大事的“眼鏡”和“大頭”、做項目失敗逃跑的老闆高明為四條敘事的主線,將小人物生活中的各種辛酸苦辣都讓觀眾體會到,也讓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感受到他們的心酸與無奈。

觀影之後我查看了很多影評,發現大多數人都是從“敘事風格”和“故事內容”兩個方面進行解讀,而這顯然不能凸顯出本片最有價值的部分。今天我將從敘事結構和人物塑造等角度來挖掘本片的精髓。最後在第三部分,我會結合自己的思考和故事情節來談談導演情感表達兩種常用手法。

  • 敘事結構:多條故事線索並行,多條線索經過彼此碰撞、交叉,產生對照、關聯和影響,增加了影片的深度與廣度。
  • 人物塑造:利用荒誕的喜劇形式,彰顯片中“無名之輩”的無奈悲劇的命運
  • 情感表現手法:設置多種情節隱喻,促使人與人之間的和解,結局得到昇華
從敘事架構、人物塑造、情感表達手法解讀《無名之輩》的魅力

01 從敘事結構分析,通過四條敘事主線,從真真的視角運用插敘的手法,喜劇性情節一度在緊張氛圍下加強故事的戲劇張力與故事質感。

影片開頭用真真的視角,通過插敘的方法,警察追問真真是搶劫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來營造懸念,將觀眾成功帶入劇情。

在觀影的過程中,我想很多觀眾和我一樣感受到導演對小人物的人文關懷與這部影片給予的社會意義。雖然居中的人物都有各自的艱難,但他們總是越挫越勇,不曾言棄。這裡我就分為四個部分來進行解讀:

1、當夢想與現實背道而馳,馬先勇因自己的失誤,被罩上了悲劇的人生底色。

十多年前,馬先勇經過諸多努力,終於如願當上了協警。但好景不長,因隊長結婚,高興喝多了酒,酒後又開車,不料出了車禍,老婆當場身亡。

馬先勇失去妻子後接連又丟了工作,一心想做協警的他,卻只找到了一個保安的工作。生活上不如意,過得一貧如洗,面臨女兒的學費他只好用一包李子來“賄賂”老師。不懂與女兒溝通,女兒失去自尊後,開始當著全校學生的面打她。

在我看來,主人公馬先勇的命運無疑是悲劇的,當他想“戴罪立功”將撿到的槍上交時,卻發現手上的真槍竟不知何時被調換成了一把玩具水槍,從而開始了他的尋槍之路。面對重重苦難,他總是迎難而上,從不退縮。因為這也是為了完成自己一直以來的夢想,不是完整自己的人生。

從敘事架構、人物塑造、情感表達手法解讀《無名之輩》的魅力

2、“眼鏡”的到來,將馬嘉祺從痛苦深淵中解救

十多年前的那場車禍,馬嘉祺失去的不僅是大嫂還有自己除脖子上而外的身體,因為哥哥酒駕導致了馬嘉祺的癱瘓,一個正值如花似玉年紀的女孩,就此失去了自理生活的能力,她能不怪她哥哥嗎。

她或許每天都在等死,終於她等來了這一天,兩個“悍匪”從窗戶翻進了她家裡,她給出了他們兩個選擇,一是開槍殺了她,他們就能平安出去;二是就在這裡跟她過一輩子。三人就此僵持多時,最後因馬嘉祺小便失禁,他們回過神來想要幫她,而馬嘉祺卻拼命保護自己的尊嚴,他們這時才懂得了原來活著本就不容易。

在我看來,導演之所以將馬嘉祺塑造成一個癱瘓女,其目的是為了突出人生的不可預計。也許人生本就是殘酷的,儘管馬嘉祺失去了自理生活的能力,但最後在煙火中,她也看到了的生的希望。

從敘事架構、人物塑造、情感表達手法解讀《無名之輩》的魅力

3、“眼鏡”和“大頭”:搶來的“幸福”都是假的,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才是真

“眼鏡”之所以叫“眼鏡”是因為他小時候,撿到了一條死掉的眼鏡蛇,他卻在夥伴中告訴大家是他殺死了一條眼鏡蛇,從此便有了“眼鏡”的外號。他和大頭一樣來自鄉下,兩人有著不同的追求。眼鏡想做大事,得到別人的認可。大頭想有了錢後,回到鄉下和心上人真真結婚。

於是兩人扛著把槍,來到大城市搶了一家手機店,後來卻發現搶來的全都是模型手機。他們被命運捉弄了一番,什麼都沒有撈到,還變成了“搶劫犯”。最後馬嘉祺給他們上了有關“尊嚴”的一課,三人相互救贖。

正如大頭所說,或許這麼多年來,眼鏡早就忘了那條蛇本身就時條死蛇,他一直都活在自我欺騙之中,而馬嘉祺失去尊嚴的那一幕實則是導演安排的定時炸彈,讓他們認清現實,不要被虛假所迷惑。而最後,眼鏡也為自己犯下的錯 誤承擔後果,他經歷了什麼已經不再重要,馬嘉祺出現在他生命裡就已足夠。

從敘事架構、人物塑造、情感表達手法解讀《無名之輩》的魅力

4、高明:惡意前面是深淵,後面是座橋

高明是個房地產商,自己出不起工錢跑路,導致包工頭陳五天天給他開追悼會。故事就是由這條線索為中心而四處發散展開。

高明給不起包工頭工錢就跑路後,在路上他經過反思,認為自己應該回去認錯,但小三卻阻止他回去,因為現在回去肯定會被打,而且會真正失去他的兒子高翔。兩人車上起了爭執,高明差點將車開下懸崖,他們這才反應過來。

高明顯然是明智的,他可以放下自己的尊嚴,但放不下自己的兒子。惡意的前面是深不見底的懸崖,而後面是一座橋,過了橋之後,會有更多可以走的路,會有更多的選擇。

導演使用多個視角從不同的角度多次重複描述同一事件,好處在於現實世界是共時性的,而故事只能以傳統的線性描述出來,這種手法突破了講故事的障礙,最大程度地還原生活,還原真實世界。

結構上的混亂,進一步將衝突錯亂感表現出來。多線性敘事將陳五、高明、馬先勇、“頭盔俠”、警方等各個勢力有效地劃分開來,將這一群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的人迅速對立起來。當每一個線索匯聚一點時,喜劇性情節一直在緊張的氛圍下加強故事的戲劇張力和故事質感。

從敘事架構、人物塑造、情感表達手法解讀《無名之輩》的魅力

02 從人物塑造分析,在人性善與惡的碰撞中,看懂導演對人性的洞徹與哲思,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身處困境中的人,有一些會深陷其中,而有一些會積極向上。苦難在摧毀部分人良知的同時,也會激發出人性的光輝。這部分內容,我將從人性的攻擊性、矛盾性、覺悟性三個方面來解讀:

1、人性的攻擊性:包工頭陳五的利益受到波折,未採取正確的手段而誤入歧途

【攻擊性】承襲自動物界,人的大腦與延腦之間,有一“爬蟲類腦”,能激發腎上腺素之分泌,藉以調動肢體能量,通常是用於自保。驕傲、自大、狂妄皆屬此類。

陳五作為一個包工頭,工作做了,老闆高明卻卷錢跑路了,下面還有十多個兄弟等著吃飯,他只能帶著兄弟想辦法。於是便天天給高明開追悼會。

他採用的手段太過極端,連高明的門衛馬先勇也絲毫不放過,抓住就開始打他。後來發現高明後,立馬帶著兄弟去收拾他。陳五的利己主義到達巔峰。

影片中他是真正最囂張的一個。影片最後被抓,也是在情理之外,意料之中。

從敘事架構、人物塑造、情感表達手法解讀《無名之輩》的魅力

2、人物的矛盾性:眼鏡從自私“悍匪”轉變為無私平凡人,散發人性的光芒

【矛盾性】則源於人的結構,人有先天的生理機體,是為感性;又有後天學習的認知,是為理性。感性唯我,是私心;理性趨向時空的極限,是公理。根據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矛盾性又兼具互補性,任何一個人的心理狀況,以及在人類團體中,每一個成員之意識行為,都有互補性的現象。

眼鏡是眾多人物之中較具代表性的形象。影片開始,他和大頭逃避追捕誤闖進了馬嘉祺的家,自己聲稱“悍匪”殺人如麻,但當馬嘉祺用“激將法”、“威脅法”讓他殺掉她時,他卻猶豫再三,下不了手。當馬嘉祺小便失禁,叫他們不要靠近,並同意放他們走時,眼鏡的心態已經發生了變化。當眼鏡用毯子蓋住馬嘉祺的頭部,並幫她換紙尿褲時,面對馬嘉祺的哭喊,他內心深受觸動,最終幫助馬嘉祺做了她想要做的事,給予了她活下去的希望,最終眼鏡願意捨身幫助大頭脫險。

在我看來,馬嘉祺守護自己尊嚴的這件事為眼鏡的人性迴歸提供了契機。他們這場“搶劫之旅”,讓眼鏡從利己主義逐漸變成了利他主義的成長曆程。原來世上有比所謂尊嚴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活下去。當他去擁抱馬嘉祺的那一瞬,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對生命的希望,對好好活下去的念想。

從敘事架構、人物塑造、情感表達手法解讀《無名之輩》的魅力

3、人性的覺醒性:有時我們總會在一瞬間想明白很多東西,從而做出很透徹的決定

【覺悟性】是因人生各階段不同,從經歷中得到的認知。當人能意識到一個獨特的中心-“我”,且以“我”利用經驗,決定行為。

馬嘉祺是在“臨死”之前才原諒哥哥馬先勇的。這麼多年,馬嘉祺一直用用自己的毒舌捍衛僅剩下的尊嚴,不知罵走了多少個保姆,一心只想尋死,這些都是她對生活的反抗,對哥哥的報復。

直到她後來做了自己想做的事,聽了自己想看的音樂,看到了一幅最好的畫,才發現原來活下去是一種最好的選擇。在這個階段裡,她和眼鏡相互救贖,雙方得到了人性的迴歸。

在我看來,往後的日子即使馬嘉祺活得再難,但她心裡已放下了對哥哥的恨意,放下了執念。眼鏡為他畫的那幅畫,代表著生活的美好與希望。

從敘事架構、人物塑造、情感表達手法解讀《無名之輩》的魅力

03 從情感表現手法分析,隱藏起“過去”的時間線,轉而與現在人物的內心變化做對比,影片的許多橋段都是非常典型的情感表達手法,讓故事充滿吸引力的同時又得到昇華

在我看來,這部影片雖然有很多喜劇的情節,但導演卻設置一些溫馨的橋段讓影片得到昇華,而這麼做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營造戲劇內核,更重要的是傳達一些重要的情感。

從敘事架構、人物塑造、情感表達手法解讀《無名之輩》的魅力

1、在遭遇危險時,是最能體現人性善惡,每個人的選擇代表了他人生的價值走向

影片開始時,四條線索齊頭並進,矛盾衝突在走向高峰時被一種不斷加深的錯亂感所裹挾,在完成敘述時邊產生了驚人的效果。這種錯亂感正符合片中幾位主人公錯亂的內心,強調主人公在跨越鴻溝之前無法掌握自身命運的疲憊與無力感。後來多條線索彼此碰撞、交叉,產生對照、關聯和影響。才能讓各自獨立的故事稱為一個整體——形成“結構”。 最終幾條線索相較於一個點,也就是影片最後的那張煙花盛宴。

生死攸關之時,他們每個人都有想要自己守護的東西。兩個父親要守護他們的孩子,兩個女人要守護她們的愛人,朋友要守護他們的朋友。

在我看來,如果沒有經歷命運的捉弄與痛苦的掙扎,那些父女們、愛侶們、朋友們相互之間的情誼不會變得這麼彌足珍貴。正是因為這相互信任的情感,才得以讓他們在充滿苦難的生活裡重新找回自信。

從敘事架構、人物塑造、情感表達手法解讀《無名之輩》的魅力

2、不圓滿中的圓滿,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解,是真正的人生

影片最後,眼鏡和大頭在成功逃脫後被逮捕,馬先勇成功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而深受重傷,這些情節為這部荒誕喜劇增添了一抹悲劇色彩。

影片中不僅涵蓋了人們的悲歡離合,還有人物之間“過去的情感”與“現在的情感”之間的變化。多線的敘事,多而不亂,足見導演的深厚實力,而在細節的分寸總是把握的剛剛好,令人深感遺憾的同時,不忘留下些許希望。

  • 告白無迴音的大頭,收穫了令人豔羨的情感,他們與愛情和解;
  • 不懂女兒心思,不與女兒溝通的馬天勇知道了如何敷紅腫的臉,他們與親情和解;
  • 原以為朋友全部失約的高翔,最終看到了衝向“敵人”的朋友們,他們與友情的和解。

在我看來,導演之所以在最後讓他們情感的歸於和解,其目的是為了突出人生的真諦。這世上假的東西有很多,但真的東西也不少。也許人生就是冷酷的,但有些情誼終會給予我們一些溫暖,不要丟棄希望。

寫在最後:

《無名之輩》既沒有譁眾取寵的宣傳,也沒有流量明星,但卻僅憑小製作成本一躍成為當年的一匹“黑馬”,其背後的人文關懷與社會意義值得我們深思。在我看來,《無名之輩》的成功之處不僅在於它精彩的多線敘事結構,還在於導演一個喜劇外殼講了一個悲劇底色的故事,並融合了對人性豐富而又深度色思考。

影片的外部結構與內部節奏都以驚人的速度起頭並進,觀影的不適感進一步被疊化。最後結局哀而不傷,多種情感的和解為影片增添一抹溫情與希望。因此,想要真正明白《無名之輩》這部影片,在故事內容與風格之外,還需要我們從導演對影片敘事結構和人物形象的刻畫等方面去加以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