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鐵帽子王有多鐵呢?

宋安之


清朝開始實行封爵制度,而鐵帽子王的“鐵”只是在於它的世襲罔替的王爵。從清朝皇太極開始,就開始實行封爵制度。

清朝一共有12位承襲爵位的“鐵帽子王”,裡邊有八位是清朝開國時創下戰功的皇室親族。對於“鐵帽子王”可享有三種特權,這三種特權分別是:“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俸祿相對來說非常優厚。

鐵帽子=“鐵飯碗”

得到鐵帽子王這個職位,就相當於現代得到了一個鐵飯碗;賜予世襲罔替王府,這個王府又被稱為鐵帽子王府。

從中可以看出,一旦得到鐵帽子王這個職位,就代表著子孫後代都能受到祖上的庇廕。而且子孫後代不管是有德無德,都可以承襲官爵,而且得到一定的俸祿,這一點是不變的。

所以說,鐵帽子王其實跟我們現代所說的鐵飯碗有相似之處,但卻不同於鐵飯碗,因為鐵飯碗說的是一個人,而鐵帽子是祖祖輩輩。

清朝四大貝勒之一代善,被封為鐵帽子

說起代善,他是清太祖的次子,當年隨清太祖征戰的時候立下不少戰功。因此還得到一美名“古英巴魯圖”。

因為在清朝開國時創下不少戰功,是當時的有功之臣,於是在皇太極剛剛即位那年,代善就受到了極大的封賞,他被封為“和碩禮親王”。獲此殊榮,他的子孫後代也因此享受到了代善的待遇。

然而並非是所有的子孫都受到了鐵帽子王的待遇,在代善的子孫中,禮親王世爵被傳了10世,其中一共有12個襲爵,還有2人被奪爵。

可見鐵帽子王的待遇,也並非是按照鐵帽子王的特權實行下去的,也是按照朝代不同,君王不同,所以禮制也就不同。導致一些人因一些事情就被奪了爵,不能受到祖上的庇廕。

鐵帽子王這個職位並沒有實權

從代善的鐵帽子王來看,可見這些鐵帽子王並沒有享受到鐵帽子的特權。不只是代善,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鄭親王的爵位同樣是傳了10世,一共有17位王爺。

但其中有5人被奪爵,所以說,所謂的鐵帽子王隨時都有被奪爵的危險。要說鐵帽子王有多鐵,其實看到這裡,鐵帽子王並沒有表面說的那麼鐵,沒有表面看到可以享受這些特權。

清朝開始實行這種鐵帽子王,其中的主要原因,其實就是遏制這些親王的權利。以前一些親王都是被分封土地制的,如此一來,這些親王就只有這個空頭職位,並沒有太大的實權。

(鐵帽子怡親王載垣)

而且只要皇帝一聲令下,這些親王的爵位就會被剝奪。所以說,清朝的這些鐵帽子王並非表面看到的那麼殊榮。

鐵帽子王的職位有效的鞏固了大清的統一

大清之前的朝代,各個親王都實行一些分封土地的制度,這樣就對君王的江山造成一定的威脅。因為一些親王在自己的封地上擁兵自重,很有可能會造反,對於君王的統治無疑是一種極大的威脅。

於是到了大清皇太極這裡,就開始實行這種鐵帽子王的封賞。雖然表面上會對大清的經濟造成一定的負擔,但這樣卻能更好的鞏固大清的江山。

因為鐵帽子王這只是個職位,這些鐵帽子王即便戰功再怎麼顯赫,也只是受到了這種空職位的封賞,沒有得到真正的實權。

所以說,鐵帽子王的產生,是清朝統治者為統一大清的一種手段,這樣能更好的穩固自己的江山,這些有戰功的鐵帽子王也不會撼動到統治者手中的權利。大清的鐵帽子王一點也不鐵,還隨時都會被奪爵。


大國布衣


什麼是鐵帽子王?最初是為大清王朝立下赫赫戰功的親王貝勒,後來也是為清廷維穩作出傑出貢獻的宗室,最重要的是它能世襲罔替!整個大清王朝276年,一共才出了12個鐵帽子王爺,平均一個帝王才一個,而乾隆朝一直到咸豐朝這100多年間,竟然沒有一個鐵帽子王出現,在《雍正王朝》中,就連一向不追求名利的十三爺,也曾對鄔先生說:這鐵帽子王倒也難得個!下面就看看這12位王爺倒底有多鐵!

1、和碩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

太祖努爾哈赤第二子, (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清初"四大貝勒"之一,他隨清太祖征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魯圖"。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嶽託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晉封和碩禮親王。皇太極死後,代善又與睿親王多爾袞主持立福臨為帝。代善於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

2、和碩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

濟爾哈朗:(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太祖努爾哈赤三弟舒爾哈齊的第六子,由努爾哈赤撫養長大,與皇太極關係最好,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同時也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孫被受封的鐵帽子王,於順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

3、和碩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

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多爾袞因作戰智勇雙全,賜號"墨爾根代青"(聰明的統帥),崇德元年封為睿親王。皇太極死後,與禮親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臨即位,被順治稱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出獵時死於喀剌城(今河北省盧龍縣),年僅39歲。乾隆四十三年追諡其為睿忠親王,配享太廟。

4、和碩豫親王——愛新覺羅·多鐸

多鐸:(1614年4月——1649年3月18日),太祖十五子,和阿濟格、多爾袞同母弟,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為封豫親王。崇德六年(1641年),參與松錦大戰,獲大捷。順治元年(1644年),以定國大將軍從多爾袞入關,擊敗李自成軍。旋揮師破揚州,殺史可法。下江南,俘南明福王,晉和碩德豫親王。順治六年(1649年)三月十八日,多鐸染天花死亡,年僅三十六歲,諡號“通”。乾隆年間詔配享太廟。一生戰功彪炳,乾隆帝稱其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

5、和碩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

豪格:(1609年-1648年),太宗皇太極長子,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晉封為和碩肅親王,同年六月,掌管戶部的事務,十二月跟隨皇太極親征朝鮮。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陪同多爾袞進攻明朝,翌年四月班師。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被降為郡王。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因為軍功重新晉封為親王。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因為中傷多爾袞被削爵,之後跟隨清軍入關,清定都北京後,仍封肅親王。順治三年(1646年)正月,被授為靖遠大將軍出征四川,同年十二月滅張獻忠政權。順治五年(1648年)二月,凱旋迴京,三月,被多爾袞構陷削爵,事後被幽禁,同年四月死於獄中,時年四十歲。

6、和碩莊親王——

碩塞:(1628年-1654年),太宗皇太極第五子,1644年跟隨多鐸率軍南下,當時李自成據潼關,碩塞隨豫親王多鐸進攻陝州,擊敗李自成部將張有增、劉方亮,李自成親自迎戰,亦被擊破。隨後向南進兵,擊破明福王朱由崧,賜團龍紗衣一襲、金二千、銀二萬。後又跟從多鐸徵喀爾喀,隨英親王阿濟格戍守大同。姜瓖反叛期間,碩塞率領大軍討伐代州,為清軍解圍有功,晉升為親王。順治七年(1650年),降為郡王。順治八年(1651年),晉封和碩承澤親王。掌管兵部、宗人府。同年十月,又與多羅謙郡王瓦克達同為議政王。順治十一年(1654年)十二月初五逝世,一生也是戰功顯赫。

7、多羅克勤郡王——愛新覺羅·嶽託

愛新覺羅·嶽託(1599年-1638年),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之長子。早年投身戎馬,跟隨努爾哈赤攻遼瀋,徵蒙古,與父親代善同掌兩紅旗,先後封為臺吉、貝勒,後因軍功被封為和碩成親王,主管兵部。努爾哈赤去世後,以大局為重,力勸父代善擁立皇太極。崇德三年(1638年),因天花病逝於濟南。皇太極念其功績,追封克勤郡王。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特為嶽託立碑紀功。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享太廟,入祀盛京賢王祠,克勤郡王之爵世襲罔替。

8、多羅順承郡王——愛新覺羅·勒克德渾

愛新覺羅·勒克德渾(1619—1652年),努爾哈赤曾孫、禮親王代善之孫,作為努爾哈赤的子孫,繼承了先輩們的勇猛果敢,在明清鼎革之際的烽火硝煙中南征北戰,馳騁疆場,為清朝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馬功勞,封順承郡王。康熙十年,賜諡“恭惠”,子孫世襲罔替。

9、和碩怡親王——愛新覺羅·胤祥

胤祥:(1686年4月16日-1730年5月4日),聖祖康熙第十三子,因胤祥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甚大,遂得世襲罔替的許可,為鐵帽子王。清朝有史以來第九位鐵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陽曆6月18日)去世,時年45歲。配享太廟,上諡號為"賢",另賜有匾額"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冠於諡前。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

10、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

他是道光第六子,是咸豐、同治、光緒三朝名王重臣,洋務運動的首領,為中國近代工業創始和中國教育的進步做出了貢獻。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開拓者,他出謀劃策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挽救清朝危機,迎來同治中興。

11、和碩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

奕譞:(1840.10.16-1891.1.1)宣宗道光第七子,咸豐帝異母弟。母為莊順皇貴妃烏雅氏,其大福晉為慈禧太后胞妹。晚清政治家,光緒初年軍機處的實際控制者。所生大兒子成為後來光緒帝,二兒子成為後來攝政王,其所生孫子為後來宣統帝。

12、和碩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

奕劻:(1838年3月24日-1917年1月29日),高宗乾隆曾孫,晚清宗室重臣,清朝首任內閣總理大臣,道光十八年(1838年)三月二十四日(農曆二月二十九日)奕劻出生於北京,過繼慶郡王綿慜為嗣子,初封輔國將軍,後晉爵貝子、貝勒,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加郡王銜,任御前大臣。光緒十年(1884年),擔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進慶郡王。光緒二十年(1894年),進爵親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加恩世襲罔替,成為鐵帽子王。

以上就是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作出貢獻!條友們鐵不鐵呢?











穿越歷史君


清朝的鐵帽子王一點都不鐵,可以說是鐵打的帽子,流水的王爺。

其實鐵帽子王和普通的王爺區別就在於三個特權:

  1. "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
  2. 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
  3. 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 xiǎng ]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鐵帽子王這項規制發端於清初,定製於乾隆。

鐵帽子王都是誰?為什麼是鐵帽子並不“鐵”?

1、禮親王:代善 清初"四大貝勒"之一,努爾哈赤諸子中,最長壽的一個

代善於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2、睿親王:多爾袞 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

多爾袞被順治稱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出獵時死於喀剌城(今河北省盧龍縣),年僅39歲。乾隆四十三年追諡其為睿忠親王,配享太廟。睿親王世爵共傳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3、豫親王:多鐸

順治六年三月十八日,多鐸染天花死亡,年僅三十六歲,諡號“通”。乾隆年間詔配享太廟。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共13王。

4、肅親王:豪格 清太宗皇太極之長子

順治五年三月,被多爾袞構陷削爵,事後被幽禁,同年四月死於獄中,時年四十歲。順治八年世祖親政,為長兄沉冤昭雪,恢復原封諡肅武親王。乾隆四十三年配饗太廟。肅親王共傳世爵10世。

5、鄭親王:濟爾哈朗 清太祖努爾哈赤之侄

濟爾哈朗順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5人被奪爵。

6、莊親王:碩塞 清太宗皇太極第五子

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五逝世,由他的兒子博果鐸襲爵。莊親王共傳世爵8世,11王,2人被奪爵。

7、克勤郡王:嶽託 代善長子

太宗崇德年元年封為親王,性格狂妄自傲,兩度被降為貝子,太宗兩度免其死罪,崇德三年病逝軍中。詔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配饗太廟。克勤郡王爵共傳世13世,17王。

8、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代善之孫

父親為代善第三子薩哈璘,精通滿、漢、蒙三種文字,崇德年間病逝,追封穎親王。

勒克德渾順治五年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

9、和碩怡親王 胤祥 康熙帝第十三子

雍正即位後封其為和碩怡親王,雍正八年去世諡為“賢”,又特別在諡前加“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配饗[ xiǎng ]太廟,乾隆年間定怡親王爵世襲罔替。怡親王爵世8世9王。

10、和碩恭親王奕訢 道光帝第六子

道光帝遺詔封"恭親王"。光緒二十四年病逝,諡號為"忠"。配饗[ xiǎng ]太廟,恭親王世爵共3世2王。

11、和碩醇親王奕譞 道光帝第七子

道光三十年封為醇郡王,同治三年,奕譞加親王銜, 同治十一年晉封親王,光緒十六年死,配饗[ xiǎng ]太廟,稱皇帝本生考醇賢親王,其子載灃襲爵。

12、和碩慶親王奕劻 清高宗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孫

光緒二十年,進爵親王,光緒二十四年,加恩世襲罔替,成為鐵帽子王,其王爵只有一代。

鐵打的帽子流水的王爺

從以上全文總結出,鐵帽子王是清朝的產物,“鐵帽子”也隨著清朝的沒落而亡。中間的世襲罔替的過程中,清朝對宗室諸王管理非常嚴格,即使是鐵帽子王也有錯必罰。親王、郡王的名號猶如鐵帽子可以世襲罔替,但戴鐵帽子的人可以隨時更換,其實一點都不"鐵"。

“鐵打的帽子,流水的王爺”。


小觀點大歷史


清朝的鐵帽子王,指的就是世襲罔替的王爵,共12位,分別是和碩禮親王、和碩鄭親王、和碩睿親王、和碩豫親王、和碩肅親王、和碩莊親王、多羅克勤郡王、多羅順承郡王、和碩怡親王、和碩恭親王、和碩醇親王、和碩慶親王。

鐵帽子王裡,莊親王碩塞最特殊,不是正妻所生,也不配享太廟,他是死了100多年後,乾隆為湊數欽定的鐵帽子王。

古代各朝的爵位制度各不相同,有的爵位子孫可以承襲,有的只能降級承襲,有的不能承襲,還有的可以保持原有爵位無限承襲,這叫世襲罔替,比如明朝的王爵都是世襲罔替的,而宋朝禁止世襲罔替,而清朝絕大多數王爵都是降級承襲,一代降一代,直至閒散宗室,只有12位王爵受皇帝特殊恩典,允許世襲罔替,俗稱“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之一的克勤郡王世系最為曲折,世襲者曾4次被削爵換人,圖為末代克勤郡王晏森,清亡後拉洋車。

12位“鐵帽子王”裡面前8位是清朝前期封的,在開創滿清王朝立下顯赫軍功,屬於軍封,後4位是清朝中後期封的,跟當時的皇帝有著特殊的關係而受封,屬於恩封。鐵帽子王與普通親王優越之處主要在於榮譽,是超品的存在,世襲罔替是的有宗親望成莫及的,除享受親王一切福利外,另賜一座規格更高的世襲罔替王府。

奕劻,本是清晚期庸碌無為的主,在戊戌政變時幫了慈禧大忙,被封為最後一位鐵帽子王慶親王,清朝存在時只有他一代。

有一點要注意,鐵帽子王雖是世襲罔替,針對的是爵位,而非人,意思是爵位永遠不變,人是隨便可以換的,另外清朝較明朝不同的是,清朝是鼓勵王爺們參政,可以當官大顯身手,鐵帽子王們一般擔任滿蒙都統,鎮守一方,但由於皇族內部鬥爭,前面說到鐵帽子王爵不變,人可以換,所以鐵帽子王並非鐵打不動,也完全取決於皇帝的喜怒哀樂,很多鐵帽子王爺身陷囫圇,會無情摘掉,死於非命的,真正能保持此尊榮的很少。


圖文繪歷史


鐵帽子王就是王爵的世襲罔替制度,可以世襲,無須降等。在清朝享有這項待遇的只有十二人,清朝皇族封爵共有十四等,最高等級就是和碩親王,其次是親王世子等,因此只有和碩親王才可以世襲罔替。

(鐵帽子王)

除了清初設立的八個鐵帽子王,如代善、多爾袞、多鐸等,其餘四個分別是雍正皇帝的十三弟和碩怡親王,咸豐皇帝的六弟和碩恭親王,光緒的爸爸和碩醇親王,晚清著名貪官和碩慶親王奕框。

(多爾袞)

在設立這項制度的時候,滿清期初只是為了籠絡親貴,安撫宗室。在滿清入關的時候,一些皇親國戚都立有不世之功,擁有極大的權力。

那麼清朝的“鐵帽子王”是否可以“任性”呢,答案是否定的。在努爾哈赤時代有滿族八王議政的傳統,這是為了平衡政治勢力。這套制度對於結束裂土分封制度,維護中央權威有重要意義。

但是清王朝的封爵制度比以往朝代更為嚴厲,有封號而無封地,只能居住在北京的王府,不能掌握軍隊,而且除了世襲罔替的王爵,其它王爵都要隔代遞減,這樣就消除了宗室諸王形成尾大不掉的隱患。

(清代爵位)

而且鐵帽子王也沒有“免死金牌”,以多爾袞為例,其跋扈的擅權,嚴重威脅到了順治的統治,多爾袞死後,順治帝下詔削多爾袞爵位,直到乾隆年間才平反,追諡為睿忠親王。

特邀嘉賓:一枚蜻蜓(第39篇)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所謂鐵帽子王,從名字上我們就能看到,是類似鐵飯碗一樣的尊貴稱號。這也是清朝歷史上獨有的爵位,整個清朝只有12位。


那為什麼說鐵帽子王鐵呢?

最直觀的就是鐵帽子王的爵位能夠世襲罔替。一般的爵位都是世襲降等,也就是傳一代,爵位降低一等。但是鐵帽子王呢,是不管怎麼傳代,爵位等級都是不變的,這可就厲害了,因為只要獲封鐵帽子王,就能讓自己後世代代富貴。

而鐵帽子王的待遇相比一般爵位來說,也更加優厚,鐵帽子王年奉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而且還有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府,這可不是一般爵位能享受的殊榮。


至於鐵帽子王的爵位獲封也是無比的困難。

清朝的爵位主要有功封、恩封、襲封和考封,整個清朝歷史上的12位鐵帽子王,有8位是開國初期獲功封,這八位都是開國元勳,屬於戰功卓越之人,比如代善、多爾袞等人,而另外四位都是恩封,怡親王胤祥是雍正時期獲封,看過《雍正王朝》的人肯定都知道,胤祥對於雍正政權的穩定起到了多麼到的作用,可以說沒有胤祥,就沒有雍正王朝,而另外三位都是咸豐帝的兒子,包括恭親王奕訢,從這些人就可以看出,獲封鐵帽子王有多難,也應該能感受到鐵帽子王有多榮耀。


鐵帽子王的爵位確實名副其實夠鐵,但是戴鐵帽子的人卻不一定夠鐵。因為清朝對權貴管理的比較嚴,尤其是清朝前期,很多有爵之人獲罪除爵。比如說代善的兒子在承襲爵位後,就因為獲罪被降爵,再比如鐵帽子嶽託的後代也是因為獲罪被除爵,其鐵帽子王爵位被轉給他人,從這一層面上來說,鐵帽子王其實也不是想象的那樣“鐵”。


大耳朵金絲猴


清朝是我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今天十分流行的清宮劇中,我們常會看到皇帝的兒子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爵位,清朝的爵位分為了十二等,親王是最高一等,輔國將軍是最低的一等,這些爵位主要是封給皇族宗室,異姓功臣和蒙古貴族。但是通常這些爵位都是世襲遞降的,每一代降一級,降到輔國將軍一級就不在往下降了,其中有一類爵位是世襲罔替的永久性爵位,還可以享受太廟配祭,這就是滿清時期的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也是清朝所有爵位中含金量最高的。看過《雍正王朝》的讀者應該就會有印象,八爺逼宮雍正皇帝的時候就是聯合了這些個鐵帽子王,還把祖制八王議政抬了出來,當然真實的歷史上,到了雍正年間,鐵帽子王雖然有很高的地位,但是沒有任何軍政權利,更不可能有能力和皇帝叫板。

整個清朝276年,總共就出了12位鐵帽子王,清朝初期最先封了六位親王,和碩禮親王,和碩鄭親王,和碩睿親王,和碩豫親王,和碩肅親王,和碩莊親王,兩位郡王,多羅克勤郡王,多羅順承郡王。雍正年間封了十三爺和碩怡親王,到了晚清時期最後又封了三位鐵帽子王,分別是和碩恭親王,和碩醇親王,和碩慶親王。


這十二位鐵帽子王前面的八位是為清朝打下江山,戰功赫赫而受封為世襲罔替的王爵,後面的四位則是幫助當時的皇帝鞏固統治,穩定江山而受封的,是有一些區別的,清朝的爵位,包括鐵帽子王,都是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才確立下來的,最初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時,讓其子孫統領各旗,這時起就已有和碩貝勒的稱號稱呼旗主,貝勒這個詞就有王的意思,但是是什麼待遇,地位還在很不明確,到了皇太極建國之後才開始完善頒佈爵位制度。


在天聰十年(皇太極年號)清朝進行了第一次封爵,加封了親王,郡王七人,貝勒兩人,順治皇帝繼位之後又加封了碩塞為多羅承澤郡王,這時滿清初期的八位鐵帽子王才正式的定型了,但是要注意的是這個時候的鐵帽子王,清王朝沒有承認他們世襲罔替的權利,到了乾隆年間,國政基本上穩定了,乾隆皇帝才把諸王世系理清了,正式的確立了清朝初期八大皇族宗室爵位世襲罔替的地位,(當然前提是不犯重大過錯,不謀反)也就是我們後來說的清初的八大鐵帽子王。

今天我們會把一些穩定的工作叫做鐵飯碗,鐵帽子王這個稱呼也是因為爵位世襲罔替而非世襲遞降得名,那麼鐵帽子王到底有多鐵呢?《雍正王朝》有一段是鄔思道勸十三爺別要鐵帽子王,清朝的王爺不像其他朝代有封地,有軍隊,他們只能住在京城,不能到地方任職,朝廷管理非常嚴格,就怕挑不出錯,就如禮親王代善的兒子滿達海,因為吞佔多爾袞家產,導致他死了之後他的長子被削爵為貝勒,鐵帽子王被轉給了代善另外一位孫子愛新覺羅·傑書,克勤郡王嶽託的兒子訥爾圖因為毆打下人被削爵,他的弟弟訥爾福襲爵位。

通常鐵帽子王會代代相傳,一直傳到沒有後人為止,最多的多羅克勤郡王傳了十三世,最少的和碩慶親王只有一代,滿清就滅亡了,從這個角度來看,鐵帽子王倒是夠鐵了,只是承襲爵位的這些遺老遺少沒那麼鐵。從根本上來說,滿清的爵位制度其實進一步的

將權利集中在皇權上,同時又削弱了宗親旁支的影響力,也不過是穩固統治的手段罷了。


玄坤文史


鐵帽子王名義上世襲罔替,到底有多鐵,其實情況比較複雜。

清代實施降等和嫡長子繼承製,即使是鐵帽子王的後代,也只能有一個兒子才能繼承爵位。

清代初年,睿、禮、鄭、豫、肅、莊、克勤、順承八王,功入八分,後來增加到十二家族,顯赫一時。

鐵帽子只管當代富貴,不管後代富貴。只顧及嫡長子地位,不考慮非嫡長子和庶出後裔。對於鐵帽子家族非嫡長子的其他兒子,無論是嫡出還是庶出,都需要降格繼承,還需要考試選取,分功封,恩封和考封三種模式。

如果成績確實優秀,賦予低一級爵位。對於那些成績太差的,有的人乾脆失去爵位,成為閒散宗室。

因此,清代早期的鐵帽子王家族有的庶出兒子,不斷繁衍,支脈愈發擴大,到了清中期,生活已經相當貧困,入不敷出,成為朝廷救濟的對象,失去了曾經的鐵帽子榮耀。朝廷規定的爵位只有十四級,等繼承到最後一等的奉恩將軍之時,也就意味著鐵帽子家族失去了再繼承的空間。當然,鐵帽子家族畢竟是皇族宗室,宗人府管理者如果見有的旗人或宗室覺羅生活憂慮,也會有補助措施,每個月給餬口的錢糧。

並且,鐵帽子家族是和清代早期的政治商議體制相關的,入選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旗主親貴,大部分是鐵帽子,是愛新覺羅家族的直系親屬。後來的輔政王大臣們,也都是皇族宗室或旁支,不是普通人。

戰事減少,鐵帽子家族成員都是吃皇糧的老爺太太,逐步蛻化墮落,供養成為一大筆開支。後來,康熙雍正和乾隆不斷實施集權,架空議政王大臣會議,同時削減鐵帽子家族待遇,嚴格規定後裔繼承法,所謂的鐵帽子家族,慢慢就成為只有經濟特權而無政治地位。

溫水煮青蛙,到了清代後期乾脆連經濟待遇也逐步不能落實了,造成了旗人親貴的衰落。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秦右史


其實鐵帽子王是外號。專門指清朝世襲罔替的王爵稱號。

俗話說:有取錯的名字,沒有取錯的外號。”

鐵帽子王,鐵的是帽子,不是帽子下的人。

因為鐵帽子王雖是世襲罔替的清朝頂級王爵,但是隻看爵位,不看人,爵位永遠不變,人是隨便可以換的。

而且清朝王爵換人不是從直系親屬或兄弟們之間選擇,而有可能在很遠的親戚選擇一位子嗣來繼承爵位。

所以鐵帽子王的繼承關係剪不斷理還亂,就是一團亂麻。

與其說是世襲罔替的王爵,不如說是世襲罔替的官職,只要是皇族成員,都可以去競爭一下,只要討好清朝皇帝,鐵帽子王完全不是問題。

而且清朝鐵帽子王淪為階下囚,被圈禁的,死於非命的,別說世襲罔替,連自己都保不住,何況保住後幾代。

所以,不要太把鐵帽子王當回事,你完全可以把這種王爵看成一種清朝皇族體制內的內部高層崗位,誰都可以去競選一下的高級崗位,當然,前提是你要是皇族成員。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包括:
  1. “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
  2. 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
  3. 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這十二位初代鐵帽子王的分別是:

和碩禮親王,代善;

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

和碩豫親王,多鐸;

和碩肅親王,豪格;

和碩莊親王,碩塞;

多羅克勤郡王,嶽託;

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和碩怡親王,胤祥;

和碩恭親王,奕訢;

和碩醇親王,奕譞;

和碩慶親王,奕劻。

《雍正王朝》中,雍正繼位後隨即加封了十三阿哥胤祥為鐵帽子王,在於鄔思道的對話中,胤祥也說道:“王不王對我來說已經無所謂了,不過這個鐵帽子卻難得呀。”由此也可見鐵帽子王的分量及地位了,畢竟不僅對於自己是一份莫大的榮耀,這份福音也能惠及子孫後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