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託孤張昭也是君便自取之,那張昭孫策評價裡為什麼沒有伊尹周公,君臣至公古今盛軌之類評價?

她叫楊小颯


在整個三國時代,類似的託孤戲碼發生三次,分別是孫策對張昭,劉表對劉備,劉備對諸葛亮。這個三次都差不多,未來的繼承人可能沒有足夠的能力應對主少國疑的困境,所以需要安排好後事,儘量幫助繼承人減少阻力。

東漢末年,在董卓禍亂朝廷之後,地方就失去控制,形成私相授受的局面,父傳子或者傳弟的局面一發不可收拾。在這個背景之下,於是接二連三的發生一幕幕的託孤畫面。而且這幾次的託孤畫面驚人相似,都是如果這小子能扶就扶,如果扶不起來那就給你了。

當然,說是這麼說,被託孤之人誰也不敢動,誰也不敢當真。在託孤之時就聲淚俱下的告訴主子一定竭盡全力的輔佐幼主。但是三方的評價最後不一樣,劉備諸葛亮的被陳壽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另外兩個組合都沒啥好說的。提也不提。

當然,這三個組合託孤背景一樣,目的相同,但是得到評價不一樣,歪史認為是託孤的條件不一樣。

劉備託孤時候,原來的元老派老臣基本上風燭殘年,後來的荊州派在荊州丟了以後也勢力大減。而益州派也不是真心歸附,在夷陵又大敗,當時的劉備已經無人可脫,除了諸葛亮,其他人不是資歷不夠就是能力不夠。而劉備死後,諸葛亮掌握了蜀漢實權,要是自取易如反掌。

劉表託孤發生在赤壁之戰以前,當時荊州局勢已經不是劉表所能控制的,本土士族掌握各自範圍內的一切,劉表的作用類似於共主的地位,由他負責聯繫朝廷,並沒有獲得多少實權,而本地的蔡黃等士族勢力非常大,在劉表一死就擁立劉琮,劉備劉琦等人連面都沒有見到。更別說取而代之。

那麼孫策呢,在官渡之戰時間被人刺殺,臨死時會託孤於張昭,張昭並不是孫氏老臣,而是在孫策初定江東時候歸附的,是江東士族代表之一。當時的吳地有四姓之說:張忠、顧厚、陸文、朱武。這個四姓裡面的張家就是張昭之家,陸就是陸遜之家,都是孫策拉攏的對象。

看他們的評價,張忠,或許這個評價才是孫策看重的唯一優點,寄希望於張氏忠貞的門風,所以撇開一些列的老臣如程普、黃蓋、以及宗室或者新歸附的周瑜魯肅等人,即讓吳地的士族有所期盼又不給他實權。要是當時張昭要想取而代之,別說孫氏宗室和老臣,光是江東士族也不樂意。

所以,他們在託孤背景、目的相同的條件之下,託孤的結果是不一樣的,諸葛亮掌握實權,有取而代之的能力但是沒有,其他的人根本就是個幌子,所以劉備諸葛亮獲得比較高的評價,劉表劉備和孫策張昭沒有什麼高點評價。


歪史


導語:

孫策年紀輕輕就打下了江東的基業,當時江東地區的豪族一一臣服在了孫策的軍事威脅之下。可是孫策明白,他們並不是真心屈服,畢竟每個豪族手裡都有不少人馬,這是孫氏政權最忌憚的地方。

他被刺客伏擊以後,選擇託孤張昭。作為江東地區的頂尖人才,張昭的才華應該不在諸葛亮之下,所以孫策選擇他是有道理的。

孫策也曾說過孫權如果不才,那張昭就可以取而代之的話,張昭也沒有取而代之,為什麼張昭的名聲就沒那麼好呢?

01張昭在赤壁之戰選擇投降,對不起孫策的託孤。

張昭的確是人才,在孫策剛剛去世的時候,可能是感念孫策的知遇之恩,所以對孫權的輔佐是盡心盡力的。

可以說沒有張昭的指路和幫助,孫權是很難坐穩這個江山的,畢竟當時的孫權才不過19歲,一般人高中才剛剛讀完,就要去管理上百萬的民眾,孫權哪裡有這個本事呢?

策臨亡,以弟權託昭,昭率群僚立而輔之。上表漢室,下移屬城,中外將校,各令奉職。權悲感未視事,昭謂權曰“夫為人後者,貴能負荷先軌,克昌堂構,以成勳業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盜滿山,孝廉何得寢伏哀慼,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權上馬,陳兵而出,然後眾心知有所歸。---《三國志》

就算孫權是個天才,那也有一段實習過渡期,而幫助孫權度過這個過渡期的重要人物,那就是張昭。

那是江東集團最危險的時候,因為孫策的死,那些曾經屈服於孫策的豪族們,紛紛有造反的想法,前後叛亂多達數十次。我想孫權曾經不止一次哭著說過不想做這個主公,都被張昭給攔住了。

在這種情況下,張昭可以出面主持大局,以他江東大族的身份,平息豪族們的內亂,這才給孫權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實習環境。

  • 等到實習期過了以後,孫權也漸漸適應了成為主公的生活,所以他對張昭的依賴也就減少了,這個時候的張昭反倒是有些不太適應了,所以強行刷存在感的事情還是時有發生的。
  • 在赤壁之戰前,曹操號稱八十多萬大軍,眨眼之間就南下佔領了荊州,下一步就是進攻東吳了。這個時候擺在孫權面前有兩條路走,一是投降二是抵抗。
  • 孫權是不想投降的,可是以張昭作為代表的江東集團臣子們,基本都選擇投降曹操。
    後來赤壁之戰打贏了,張昭徹底被打入了冷宮,失去了往昔的地位和權勢。

可見這一次的表態,對張昭人生的改變,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他選擇投降是極端自私的表現,完全對不起孫策對他的託孤重任。

02張昭選擇投降曹魏不僅是膽小,更是為了謀求更大的利益。

很多人不能理解,張昭已經是東吳的第二把交椅了,為什麼還要選擇投降曹操呢?難道江東集團給與他的權勢地位還不夠嗎?

當然不是這樣,我認為張昭這次投降的目的有很多,他在抉擇之後,認為選擇投降是對他最有利的一個做法。

  1. 首先張昭認為江東軍隊不是曹操的對手,曹操帶領了號稱八十多萬的大軍,而東吳也就五、六萬人馬,如此大的實力差距,對抗曹操實在是不明智。
  2. 其次張昭認為投降曹操後,他不僅不會丟失爵位,反而會高升,甚至成為江東的主人。張昭是人才,也是江東豪族代表,他們投降曹操,獲利最大的,肯定是張昭。
  3. 再者張昭認為曹操始終是正統漢朝的代表人物,反抗他,其實無形中就把自己打成了反賊的形象。在以卵擊石的情況下,張昭當然要為自己的前途考慮。

所以說張昭選擇投降曹操是有很多道理的,從張昭個人的角度去看這件事,絕對是無可厚非。後來譙周說服劉禪投降司馬昭以後,譙周不也加官進爵了嘛!

張昭的想法的確有他的可取性,但是他的想法中,沒有為孫權考慮的成分在裡面,所以必然會被孫權給徹底否決掉。

然猶不能已,乃作射虎車,為方目,間不置蓋,一人為御,自於中射之。時有逸群之獸,輒復犯車,而權每手擊以為樂。昭雖諫爭,常笑而不答。魏黃初二年,遣使者邢貞拜權為吳王。貞入門,不下車。昭謂貞曰“夫禮無不敬,故法無不行。而君敢自尊大,豈以江南寡弱,無方寸之刃故乎”貞即遽下車。拜昭為綏遠將軍,封由拳侯。---《三國志》

為此張昭不惜聯合江東所有大臣一起表態,目的就是為了達成這個目標。這讓孫權寒透了心,一時之間他竟然也不敢隨便表態,而是等著周瑜魯肅這些忠臣表態後才下定了決心。

03孫權討厭張昭是因為江東豪族掣肘他掌權。

孫權在成為主公之初,的確得到了張昭極大的幫助。所以就算後來張昭選擇投降曹操,孫權也沒有懲罰過張昭。

但是孫權不願意再器重張昭,就算張昭再有才華,孫權也寧可棄如敝履。這到底又是為什麼呢?難道發展不就是需要人才來相助嗎?

  1. 首先張昭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只考慮自己和自己家的利益,他將孫權這位主公的利益都棄之不顧,這樣的人才,孫權是不敢再用了。
  2. 其次張昭是江東豪族的代表人物,他背後有著強大的家族力量作為支撐。這樣的家族在江東還有很多,這些家族成為了孫權在江東行使權力的阻礙。
  3. 再者張昭是百官之首,資歷比孫權還要老得多,甚至比孫策還要老。這樣的人對孫權來說,本身就是威脅,況且孫策曾經讓張昭自立過,這是孫權的心病所在。

由此可見,孫權在這之後,是絕對不敢再用張昭了。江東的確缺少人才,但是孫權會選擇招攬新的人才。

權於武昌,臨釣臺,飲酒大醉。權使人以水灑群臣曰“今日酣飲,惟醉墮臺中,乃當止耳”昭正色不言,出外車中坐。權遣人呼昭還,謂曰“為共作樂耳,公何為怒乎”昭對曰“昔紂為糟丘酒池長夜之飲,當時亦以為樂,不以為惡也”權默然,有慚色,遂罷酒。初,權當置丞相,眾議歸昭。---《三國志》

只有新鮮的血燕注入了江東集團之中,江東集團才能再次擁有活力。像張昭這種根深蒂固的老頑固,孫權只有徹底拋棄才能保證自己集團的根本利益。

總結:孫權和張昭都沒有錯,這是權力的博弈。

不能說張昭只考慮自己的事情,所以張昭就是錯的。畢竟孫權不也是隻考慮自己的利益嗎?而且孫權比張昭要自私的多,而且是徹頭徹尾的自私。

  1. 在與曹操和劉備對決的時候,孫權著重使用江東豪族帶兵,陸遜、朱桓等等江東豪族都成為了江東軍中的主力。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家族自己有強大的兵團,這幫人也得上戰場為江東集團效力。
  2. 孫權登基後,又任用張溫、顧雍、陸遜等人治國,這幫人也是江東豪族,這是為了穩定朝中局勢,使得自己徹底掌握政權。
  3. 等到孫權穩固皇權以後,他開始對江東豪族下手,一場魯王和太子的黨爭案,使得這幾個家族都沒有什麼好下場。

可見孫權為了自己的利益,也是不遺餘力的。很多人認為譙周勸說劉禪投降,是為了蜀漢的百姓著想,那麼為什麼大家不認為張昭勸說孫權投降,是為了江東百姓著想呢?


江湖小曉生


公元220年5月,江東小霸王孫策遇刺身亡,孫策在臨死的時候將孫權託付給了張昭。為了能夠讓張昭放心的輔佐孫權,孫策對著張昭說:如果孫權不是一個可造之材,先生可以取而代之。如果先生不願意繼續留在江東,先生可以隨意離開江東。可以說孫策給了張昭很大的自主權,孫策不僅允許張昭廢掉孫權,還允許張昭離開孫權另尋明主。

在孫策去世之後,張昭一直都是一心一意的輔佐孫權,他勸說年幼的孫權上馬巡視部隊,震懾住了江東地區想要叛亂的人。同時他還幫助孫權處理江東的事務,糾正孫權的錯誤行為,孫權年輕的時候很畏懼張昭,將張昭當成了父輩一樣的人物對待。

然而在赤壁之戰時期,張昭卻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這個決定讓他在孫權心目中的地位大打折扣,也讓他失去了成為周公一樣的名臣的資格。赤壁之戰爆發前,曹操已經佔領了天下三分之二的州郡,張昭認為單憑江東的力量無法抵禦曹操,想要勸告孫權投降曹操。

孫權不願意接受張昭的意見,張昭就拉攏一大幫文臣來威脅孫權,幸虧魯肅在危急關頭勸住了孫權,孫權拔劍斬斷桌角,才震懾住了張昭為首的投降派。事後孫權和劉備聯合,周瑜統帥孫劉聯軍在赤壁之戰擊敗曹操,保住了江東的基業。

張昭勸說主公不戰而降,他的行為已經不配做一個忠臣。赤壁之戰結束後,孫權雖然仍然對張昭十分的尊敬,但是內心裡面已經開始瞧不起張昭。江東的一些名士也看不起張昭,三國時期的史料中記載了很多江東士人嘲諷張昭的故事,張昭的形象因此一落千丈。

因為張昭的性格非常剛直,孫權很少敢於羞辱張昭,反而是張昭經常讓孫權難堪。然而在孫權稱帝的時候,張昭卻被孫權當眾羞辱,成為了一時的笑柄。公元229年孫權稱帝,東吳的大臣們一起飲酒慶祝,孫權當眾褒獎周瑜的功績,他對著群臣說:“沒有周公瑾的幫助,我沒有現在的地位!”

張昭起身想要祝賀孫權,孫權沒有等張昭開口,便開始嘲諷張昭的投降主義。孫權對著張昭說:“如果當初我聽從先生的話,現在恐怕已經在大街上討飯了吧!”張昭聽到這句話羞愧萬分,頭上流滿了汗珠。

雖然孫權在稱帝的時候侮辱了張昭,但是在張昭晚年的時候,孫權對張昭仍然十分的尊敬。有一次蜀漢的使者到吳國做客,蜀漢的使者能言善辯,讓吳國的大臣無言以對。

孫權為了能夠駁倒蜀國使者,請退休的張昭來和蜀國使者辯論,張昭訓斥孫權過於兒戲,孫權主動向張昭道歉。後來孫權和張昭發生矛盾,孫權站在張昭的門口道歉,張昭才出來與孫權和解。

張昭在吳國群臣中的地位無人能比,他在世的時候能夠糾正孫權的過錯,去世的時候孫權親自穿著素服弔唁。假如張昭沒有在赤壁之戰勸說孫權投降,那麼張昭肯定不失為一代名臣。只能說一失足成千古恨,張昭的一番投降主張,讓他失去了成為名臣的資格,甚至淪為了後人的笑柄。


史海泛舟擺渡人


感謝提問。

小霸王孫策死時二十六歲,遺命其弟孫權為江東之主,由周瑜和張昭輔佐,但是後人對張昭的評價並沒有諸葛亮那般高,為什麼呢?

最大的原因是繼任的江東之主孫權並不喜歡他。

孫策託孤張昭時所說的話並沒有在《三國志》中記載,這一段是通過《三國演義》杜撰的,但即便是有,也並不一定會出現在史書中。

第一、張昭是前任的臣子,即便是親兄弟的政治遺產,也不意味著孫權就要全盤接收。

第二、張昭乃是江東地區的士族出身,孫權作為江東的領袖人物,不能讓士族無限的膨脹下去,這對於他的領袖地位是有很大影響的。



第三、張昭在赤壁之戰時曾經做過投降派,想要投降曹操換得富貴,雖然最後曹操失敗,孫權沒有將張昭怎麼樣,但是張昭的重要性已經急劇下降了。

第四、孫權根本就不喜歡張昭,事實上孫權對江東的老臣都不怎麼友好,從來沒有善待這班老臣,反而是孫權的寵臣、親信等等,一而再再而三的受到孫權的重視,大加賞賜。


張昭作為託孤的老臣,無論是為臣品德還是出身亦或是受寵程度,都低於江東的新進臣子。而主政江東的孫權又掌握輿論武器,因此張昭的名聲不可能好。


盛夏一抹清涼


因為張昭在赤壁之戰前力主投降曹操,這成了張昭一生洗刷不掉的汙點。

赤壁之戰前,東吳孫權的陣營裡,分為主戰和主降兩派。主戰派以周瑜為首,主和派以張昭為首。最終結果我們都知道,孫劉聯盟取得了巨大的勝利,而主張投降的張昭成了膽小鬼的代名詞,迅速在東吳政壇跌落。

畢竟歷史上,主張投降都不是什麼光彩的事,往往都是揹負罵名。因此雖然孫策託孤張昭,但張昭後世的評價不高。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程小滿的文史日記


因為身份不配啊

劉備託孤諸葛亮的時候,劉備已經稱帝了,雖然說只算是偏安一方,但好歹也是一個皇帝,也還打著漢室正統的旗號。

孫策死的時候,充其量也就是一個漢臣,一方諸侯罷了,他並不是皇帝。

換句話說,孫策自己都只是臣不配稱“君”。

那麼以這個身份,怎麼能說是君臣如何如何?

身份不配啊。


葉飄刀


你提到的這個事,陳壽沒收入,是《吳歷》中提到寥寥數語,是否確實存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