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狼居胥”是什么意思?它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故事?

yuan_jian


这里是历史有点酷,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个人见解。

封狼居胥指的是汉代名将霍去病在汉武帝时期的漠北之战中率领汉军深入匈奴腹地与匈奴军队作战大获全胜,并在当时的匈奴的狼居胥山举行筑坛祭天,刻石叙事以留念。通过此战,打出了汉军的威望,使得匈奴军队不敢南下牧马,只能远遁漠北深处。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如此写到,使得‘封狼居胥’这个历史名词被后人所熟知。封狼居胥成为很多将领心中的目标。这也是辛弃疾的夙愿。是每当国家衰弱,有报国之心的人想重塑霍去病当年封狼居胥的壮举的愿望。

在辛弃疾生活的南宋,饱受金朝军队的攻击。金军更是占领了宋朝长江以北的大半领土。使得南宋涌现出一大批爱国诗人,但是由于南宋政权的软弱而报国无门,只能把一腔热血赋予诗书,著名的代表有岳飞、文天祥、陆游和辛弃疾等。读过他们的诗都能体会到那种上阵杀敌,收复失地的迫切愿望。
(南宋·辛弃疾)


辛弃疾在他的名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指南北朝时期宋文帝刘义隆派大将王玄谟北伐攻打北魏,本来是想跟霍去病一样封狼居胥,结果功课没做好,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导致被北魏皇帝拓拔焘追至长江边扬言要攻打刘宋王朝,使得刘义隆后悔不已。以此典故来警告当朝的主战派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不要像刘义隆一样,导致实际消耗,还要被动挨打。

可能辛弃疾当时是想表达打仗自己也是一把好手呀,咋就不重用自己来抗金,从而实现自己封狼居胥的目标。

回望历史,历朝历代的带兵打仗的将领都会以封狼居胥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的目标。而真正做到了和霍去病一样封狼居胥的汉人有四个人,汉朝的将军窦宪、唐朝的大将李靖、明朝的大将蓝玉和明成祖朱棣。


东汉时期汉章帝的名将窦宪在稽落山打败北匈奴后狂追北单于一千多公里,并效仿霍去病的做法在燕然山上刻石记录自己的追击匈奴的事迹。

唐朝时贞观年间由于经常受到突厥的袭扰,于是唐太宗李世民派出李靖统领唐军灭了东突厥,东突厥的地盘就是以前匈奴那块地盘。虽然李靖没有祭天刻石叙述自己的功绩,但他就是从狼居胥山下一骑绝尘然后把东突厥灭了的。

明朝的名将蓝玉被明太祖朱元璋派去攻打元朝蒙古军队的残余势力,蓝玉不负所望在捕鱼儿海(今天内蒙古与蒙古国贝加尔湖附近)找到了蒙古残余军队的主力,并打败了元军,大胜而归。

明史记载明成祖朱棣先后五次亲自率领明军攻打元朝残余势力,最后把元军追打到了狼居胥山,可能想起了霍去病,也可能就是想表述一下自己的功劳,于是祭天,刻石叙述自己的丰功伟绩。
(明成祖朱棣)


封狼居胥已经不再是单独记述霍去病的狼居胥封祭,而更多的是一种象征,一种荣誉。是汉民族武将种最崇高的荣耀!

大家对封狼居胥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


历史有点酷


“封狼居胥”其实后面还有两句话:“禅于姑衍,饮马瀚海”。合起来就是:“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

狼居胥是一座山,是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东边的肯特山,在当时是匈奴的祭祀圣地,匈奴人每年的正月、五月和秋季会在狼居胥山举行祭祀典礼,祭天地,拜日月,是匈奴人心中的圣地。



姑衍也是一座山,是今蒙古国肯特山的北边,在当时同样是匈奴人祭祀的圣地。

瀚海其实不是海,在中国的古籍中也有称为北海的,当年苏武牧羊就是在北海,瀚海其实就是北海,也就是今天俄罗斯的贝尔加湖,因为当时的贝尔加湖非常大,古人只是把贝尔加湖当成了海,其实是个淡水湖,瀚海附近也是匈奴人的核心地区,算是匈奴人最北边的王庭所在地了。



“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在狼居胥山进行祭天封礼仪式,在姑衍山进行祭地禅礼仪式,在瀚海进行人与马的水源饮用。

这三件事,都关系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天才少年将军、西汉帝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骠骑将军霍去病做的事。

之所以说霍去病是天才少年将军,是因为中国历史上,打击外族年轻最小、取得功劳最大、事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唯有霍去病做到了。



霍去病16岁被汉武帝宠信,做了郎官,17岁被任命为骠姚校尉,率领800勇士,奔袭数百里参与漠南之战,头一次与匈奴交战,击败数倍于已的敌人,斩获匈奴人2028人,其中包括斩杀一名匈奴单于祖父辈的王侯,及俘虏了匈奴单于的一名叔父。

霍去病19岁被汉武帝任命为骠骑将军,这可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骠骑将军,骠骑将军是三公级别的将军,仅次于大将军,相当于全国武装部队副司令员。



也正是这一年,19岁的霍去病两次参与河西之战,攻打匈奴浑邪王与休屠王两部,歼敌4万余人,俘虏了5个匈奴王及王侯将相120多人,并迫使匈奴浑邪王率领4万余众投降西汉王朝。

霍去病的这份战绩与身为大将军的卫青比起来,也让卫青黯然失色,然而霍去病的战绩还远远不止这些,接下来的战绩更是名垂青史,留名万年。



接下来就是漠北之战,时年22岁的霍去病率领5万精骑,出代郡,深入蒙古高原深处,寻找匈奴主力决战,霍去病这一战,直接奔袭两千多里,穿越整个蒙古高原,也就是今天的整个蒙古国的南北方向,与匈奴左贤王部激战。

此战,霍去病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王侯将相83人,并且霍去病在匈奴圣地狼居胥山进行祭天封礼仪式,在姑衍山进行祭地禅礼仪式,同时更远到达到瀚海,并在瀚海进行人与马的水源饮用。



这一系列事件就一组句子来形容就是:“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

霍去病这一系列的战绩,究竟有多大?

我可以给出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相当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某位将军一直打到了日本首都东京,不仅歼灭日本军人达十几万人,还俘虏了日本的军官近200人,并且在东京的靖国神社挂上了孙中山的画像,同时把靖国神社所有日本人的牌位全给毁了,顺便还在里面写上一句标语:“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怎么样,霍去病的这个战绩够大了吧,即使放在现在,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霍去病的这份战绩被汉民族视为最高国家荣誉,因此“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成为打击外族所取得的最高荣誉的代名词。

同时,正是因为霍去病的“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才使汉民族的声名远扬,国威远播,让匈奴闻风丧胆,让世界萧然起敬,我们之所以被称为“汉”族、“汉”人,用的语言是“汉”语,穿的衣服是“汉”服,与霍去病这一战绩息息相关。



正是因为霍去病这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战绩,才让汉民族的民族自豪感达到了顶点,即使延续两千多年,到如今,谈起霍去病的“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依然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霍去病的背后代表的是西汉王朝,是华夏,是中国,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希望和意义所在!愿此生永是华夏魂,来世还做中国人!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封狼居胥,勒石燕然。

这是中国历代军人的最高荣誉和终极梦想,能干成这事的,历史上仅两人而已。能够达到这种战争效果的,最多也不超过五人!

封狼居胥这个典故记载于《汉书.霍去病传》,说的是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深入匈奴腹地漠北,力求一举歼灭匈奴主力。

霍去病果不负武帝重托,大破匈奴,该部歼敌7万余人,俘虏匈奴众多将领,又乘胜追杀匈奴,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

霍去病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封禅,这在封建王朝是不得了的大事。一般都是皇帝每年在天坛才举行的隆重仪式,霍去病此举,俨然是把整个漠北视为了大汉的领土了。

然后,霍去病马不停蹄,继续率军追击匈奴残余,一直打到今贝加尔湖,方才收兵。此后,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被中国历代武将视为最高人生追求,终生奋斗的成就标杆。

后来,东汉将军窦宪率领汉军及南匈奴、东胡乌桓、西戎氐羌大破北匈奴之后,封燕然山,勒石记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有此壮举的将军,史称燕然勒功,也称勒石燕然。


谢金澎


“封狼居胥”是一个动宾短语,由两个词组成,分为“封”和“狼居胥”。

其中的“封”就是“封禅”中的“封”,祭天的意思。(“禅”为祭地。)

“狼居胥”是一座山的名字,地点有争议,有人认为是位于现在蒙古国的肯特山,也有人认为是位于现在内蒙古河套地区的狼山。不管真实地点是在哪儿吧,反正“狼居胥”确实就是一座山。

所以“封狼居胥”的字面意思就是“在狼居胥山这个地方举行祭天仪式”,而它背后涉及的是在汉武帝时期,冠军侯霍去病远征匈奴、大获全胜的故事。

按《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

骠骑将军去病率师,……,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於姑衍,登临翰海。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再次发动征伐匈奴的大战,令卫青与霍去病各自领军,分两路横渡大漠,追击北部匈奴。此战中,霍去病率军深入漠北,“涉离侯,济弓闾”,跨过离侯山,度过弓闾河,进军两千余里,与匈奴的左贤王部接战,大获全胜,歼敌七万,俘虏了匈奴的屯头王、韩王等三王,此外还有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高官贵戚八十三人。霍去病一路追击,来到狼居胥山,便在山上建造祭坛祭天,又在姑衍山建坛祭地,以彰显大汉军威。

此战之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汉朝一举消灭了匈奴的剩余势力,从此北部边境的安全得到了长久的保障。

霍去病这一年二十一岁,英雄少年,真是不负冠军侯之号。可惜天妒英才,三年后(前117年)突然因病早逝,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耳食记


我是长安视界,我来回答:

狼居胥是一座山,在如今外蒙古境内。封狼居胥,指的就是在狼居胥山上祭天告地。那么这背后的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

封狼居胥是个历史典故,原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率兵远征匈奴时,深入到匈奴腹地,与匈奴的左贤王遭遇,一举歼敌七万多人,并俘虏匈奴屯大王、韩王等三人,相国、将军、都尉等八十三人,摧毁了大半个匈奴朝廷,并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进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进行了祭地禅礼。此战令匈奴远遁,而漠南再无王庭。

取得此次大胜后,汉武帝封霍去病五千八百户,他的总封邑户数达到了一万六千一百户,霍去病的功绩和成就成为武将们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也由此,封狼居胥成为武将们心里的一种信仰,一次次激励着人们保家卫国抗击外敌的雄心和壮志。

对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来说,获得如此多的殊荣,未必就是一件大好事。从此他的人生不懂得什么叫做收敛,不管是在皇帝面前,还是同僚面前,霍去病总是展现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他是一个战争天才,却是一个政治上的白痴。汉武帝之所以如此重用霍去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为了制衡卫青的权势。

李敢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击胡左贤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居岁余,去病死。---《史记》

卫青是大汉朝的大司马大将军,位高权重,倒不是说他有谋逆之心,对汉武帝这样的帝王来说,有这种位高权重的臣子总不是什么好事,因为权力必须要牢牢掌握在汉武帝手里。所以汉武帝着重提拔才能高超的霍去病。

然而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他对卫青除了崇拜只有敬爱,压根就不打算跟卫青搞分裂。这下子汉武帝就更加慌张了,这导致卫青家族的力量更加强大。

卫青被李广的儿子李敢刺伤以后,霍去病居然兴冲冲地跑去找李敢报仇,并且一箭射死了李敢。这件事成为了霍去病必死无疑的原因。

从此汉武帝再也忍无可忍,他认为是时候开始打击卫青家族了。所以霍去病不久之后就被打发到了边疆,史书记载他是这个时候病死的,但是他才24岁,又是如此惹人注目的英雄,难免不会让人联想到他的嚣张跋扈害死了他。

霍去病死后,卫清家族也遭到了打击,卫青的儿子们都被撤销和侯爵。甚至到了后来,太子刘据所有的靠山都被汉武帝清除干净。

欢迎关注长安视界。更多纪录片、知识推送给您


长安视界


问题:“封狼居胥”是什么意思?它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故事?

..........

前言 辛弃疾词有三重含义

我们最早接触“封狼居胥”来自于辛弃疾的一首词,辛词喜爱用典,因此读辛稼轩的作品没有一定学问读不下去,大多数人要仔细看注释才能搞明白背后蕴含着什么故事。

先看看辛弃疾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辛弃疾词中的“封狼居胥”有三重含义,下面一层层说一说:

一、第一层 霍去病 ”封狼居胥山“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

骠骑将军去病率师,……,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於姑衍,登临翰海。

据说,自从骠骑将军霍去病”封狼居胥“以后,匈奴”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这次的封狼居胥是汉族政权的高光时刻,以胜利而告终。 当然,南宋的辛弃疾不会知道后面还有个朱棣为南宋雪耻。也来了一次封狼居胥。

二、第二层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刘裕父子的成败

元嘉草草 :元嘉是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年号。刘义隆好大喜功 ,仓促北伐,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趁势南下。

词中上阕有:”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这里的寄奴是南朝宋的建国之君:刘裕。刘裕和霍去病一样,也是一个成功的军事指挥者。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这首词的上下阙用父子对比, 讽刺刘义隆的好大喜功,北伐失利。

三、第三层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第三层,是以刘义隆的元嘉草草、霍去病的封狼居胥,一反一正两个典故来哀叹南宋被金国的欺凌。

四十三年:辛稼轩四十三年前, 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 。 当年 “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 。”

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 朝野上下似乎忘记了过去,所以会有: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而辛弃疾自己呢? :

“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

结束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 因此有“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之语。

虽然辛弃疾主张北伐,但是对于当时的形式却有这担忧,认为当时的条件并不充分,有可能会出现“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的结果。果然,开禧二年(1206年)北伐失利。

开禧三年(1207年)秋,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浮人最先知晓“封狼居胥”这句时,还是在学这首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时候。其字面意思就是登狼居胥山(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东肯特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其背后蕴含的故事就是两个。

冠军侯霍去病一战打出汉人威名

太祖刘邦给我们的民族一个名——汉。而大将卫青霍去病则赋予汉族力量,使四方来朝的力量。霍去病(前140-前117) ,霍去病 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汉朝前期匈奴精锐骑兵屡次侵犯大汉边境,汉朝初期国力衰微,汉初,推行黄老政策,休养生息,经过文帝、景帝励精图治,终于在武帝时期有了足够的力量对付匈奴。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年)春 ,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在深入漠北两千多里,与匈奴的的左贤王交战。

《汉书·霍去病传》曰:"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冠军侯霍去病在取得巨大战果后,

登狼居胥山,祭祀天地,告慰英灵,为汉朝开拓疆土,从此,封狼居胥也作为古代战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元嘉草草,好大喜功的刘义隆

正因为封狼居胥比喻为巨大的功绩,南朝宋朝文帝刘义隆在面对北方少数名族的崛起后,虽然有所防备,但是轻敌冒进。刘义隆是南朝宋国的第三位皇帝,也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而他的对手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也是北魏第三位皇帝,也不是个碌碌无为之人,但是刘义隆过度听信与王玄谟北伐必胜论,奈何实力不济和刘义隆的过分干涉军事,三次北伐都失败而归,差点亡国。把南朝一片中兴之气象给折腾光了。所以封狼居胥也是对自不量力者最大的讽刺。

结语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率军队南归宋朝已经四十三年,作为一个主战派将领,一个南归英雄,面对金朝的侵略,国土被侵占,而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却无所做为。此时的辛弃疾只有怀念古代像卫青霍去病这样为国家痛击侵略者的优秀将领,垂垂老矣的辛弃疾,只有凭栏远眺,看着故土,眼里只有无奈罢了。

我是海浮人,似乎在寻找生命,欢迎关注。





海浮人


狼居胥是一座山,是匈奴人心目中的圣山。

然而2000年前,在匈奴人的圣山上,有一个中国小伙子爬上了这座山,并在此山上进行了祭了天拜了地。


这个小伙子就是霍去病!

霍去病是个私生子。他的母亲叫卫少儿,是卫子夫的姐姐。当时的卫少儿年方二八,是个青春美少女,但她身份低微,随着母亲在平阳侯家打工。

后来,平阳府中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务员,名叫霍仲孺,他来此主要处理一些临时事务,处理完了就回去了。

这天,工作之余,霍仲孺在后花园里溜达,走着走着,迎面看见了笑靥如花的美少女卫少儿。霍仲孺蓦然呆住了,这小女子长得太标致了,太美妙了!


卫少儿发现有人盯着她,一脸娇羞地躲开了。霍仲孺一阵心猿意马,春心荡漾,随即展开了凌厉的“爱情”攻势。

卫少儿本就是懵懂少女,在霍仲孺连哄带骗之下,毫无招架之力,很快陷入爱情之中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卫少儿怀孕了。当卫少儿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霍仲孺之后,霍仲孺整个人都懵了,他只是想玩玩而已,根本没准备要个孩子啊,况且他还是个孩子啊!

思来想去,霍仲孺决定溜之大吉,反正他和卫少儿之间的事没人知道,就算有人知道他也死不认账,那时候又没有DNA技术,谁能证明孩子是他的。


在一天夜里,霍仲孺偷偷地溜了,逃回老家结婚生子去了,留下了孤苦伶仃的未婚少女卫少儿。

在那个年代,未婚先孕是多么难以启齿的事,要遭受多少白眼和羞辱,卫少儿忍着了,十月怀胎之后,卫少儿生下来一个儿子,为了让儿子健健康康地活下去,给他取了个很朴素的名字—霍去病。

后来,卫子夫被汉武帝宠幸,不久之后荣升皇后,卫青也成了大将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卫少儿也跟着沾了光,她把霍去病送到了卫青身边,在舅舅的尽心栽培之下,一个年轻的将领渐渐成长起来。


在一次跟随卫青出征匈奴的时候,霍去病决定牛刀小试一下,他向卫青借了800骑兵,准备长途奔袭,打一个闪电战。

这是十分冒险的举动,长途作战,粮草不济,路线不熟,极易迷失方向,陷入重围,但初生牛犊不怕虎,敢想敢干,出其不意,这只有初出茅庐的霍去病干的出来。

然而,霍去病如有神助,凭借其超凡的勇气和灵活的战术,他不仅抢了匈奴的粮草,及时补充了能量,而且还一举端了匈奴的据点,斩杀两千余名匈奴。

一战成名,汉武帝非常高兴,封霍去病为冠军候。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制定长途奔袭的远征计划,卫青与霍去病各带5万骑兵,兵分两路出击匈奴。

霍去病率领5万铁骑雄兵,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遭遇了久经沙场的匈奴左贤王,双方展开了殊死拼杀。

一个是初生牛犊,一个是沙场老将,以骑兵对骑兵,用敌人最擅长的打法打击敌人,这叫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此战,霍去病大获全胜,歼敌7万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左贤王向狼居胥逃窜,霍去病一路追击,一直追到贝加尔湖才停下。


班师回朝的路上,霍去病恰好经过狼居胥山,这是匈奴的圣地,霍去病决定停下来做一件大事,这件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什么事呢?

霍去病带领众将士爬到了狼居胥山上,积土祭天,立碑纪念,以示此地纳为汉家疆土。


一半秋色


在我国历史上,“封狼居胥”时常和“燕然勒功”相提并论。不过,论含金量,“燕然勒功”比起“封狼居胥”,有欺世盗名的嫌疑。在文学修辞上,“封狼居胥”可以理解成武将战功显赫,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往往用来形容一代名将。

“封狼居胥”的背后,蕴含着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故事。事情要从秦末说起。

秦的崩溃与匈奴的崛起

秦始皇死后,秦帝国陷入分崩离析的状态。就在秦朝陷入崩溃的前后,长城以北被秦朝大将蒙恬重创的匈奴,也出现了复兴和崛起。

秦始皇给了匈奴毁灭性打击。根据《史记》中的《匈奴传》记载,匈奴冒顿单于在位初期,东胡部族曾多次勒索匈奴,而匈奴对这一情况,起初采取隐忍状态。在时间线上,这一事件发生在秦始皇出击匈奴之后,因此综合来看,冒顿的隐忍,其实是匈奴国运不济的一种体现。

不过,冒顿单于堪称匈奴史上的千古一帝。冒顿单于利用秦末的混战,重新带领匈奴走向兴盛。并且,匈奴在这之后,还控制了西域,击破东胡,势力渗入古朝鲜。

汉高祖在位初期,认为匈奴不堪一击,于是出击匈奴,结果,刘邦非但没有打败匈奴,反而险些被匈奴人捉去放羊。于是,刘邦主动对匈奴采取和亲方式,以稳住匈奴,为西汉赢得发展时间。

汉武帝的反击

刘邦之后,之后的汉惠帝、吕后、汉文帝、汉景帝等西汉最高统治者,对匈奴继续采取和亲方式,并且与民休息,恢复西汉国力。

汉武帝亲政后,由于前几代西汉统治者的积累,于是决定改变对匈奴的态度,对匈奴采取军事讨伐政策。


由此,拉开了数十年汉匈战争的序幕。为了打击匈奴,汉武帝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对内搜刮财富,同时引进优良马匹,建立可以和匈奴对抗的骑兵部队,提拔可以打击匈奴的将领。

汉武帝元狩四年(西历公元前119年),汉朝同匈奴主力,爆发了决战。

封狼居胥

元狩四年,汉武帝命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领数万西汉骑兵,北伐匈奴,以歼灭匈奴主力部队为战略目的。霍去病在漠北,遭遇匈奴主力,一战消灭匈奴七万多人马,并且一直追杀匈奴残部到狼居胥山。

狼居胥山位于今蒙古国境内。古代漠北游牧民族多信仰山川神灵。因此,燕然山、狼居胥山,都是漠北部族心中的圣山。

霍去病兵临狼居胥山以后,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典礼。由此,有了“封狼居胥”这个成语——西汉将领在匈奴圣山祭天,可想而知其意义何等之大。

东汉时期,东汉朝廷出击北匈奴,在燕然山留下石刻,史称燕然勒功。不过,东汉对付的北匈奴,早已处于垂死挣扎状态,而霍去病出击的匈奴,则处于强势状态,因此相比之下,含金量高下立判。


藤树先生


“封狼居胥”按字面意思,就是在狼居胥山祭祀天。这是指大汉冠军侯骠骑将军霍去病打败匈奴人后,“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摘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的故事。

元狩四年春天,汉武帝命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各领五万骑兵、几十万步兵分两个方向,跨越沙漠,北击匈奴。当时,所有愿意深入敌境的敢站之士都跟随骠骑将军从代郡、右北平出塞一千多里,越过沙漠,轻装急进,与匈奴左贤王部遭遇。

霍去病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骑兵名将,他不遵循古代兵法,有自己独特的骑兵战法。他充分利用骑兵的特性,采取突进和穿插大迂回的战法,利用以战养战的匈奴之策,深入大漠内陆两千里,差点彻底消灭左贤王部。此战,汉军俘虏单于近臣章渠,诛杀匈奴小王比车耆,而后攻打匈奴左大将,斩杀敌人缴获他们的军旗和战鼓。翻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活捉屯头王和韩王等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八十三人,驱赶左贤王余部至狼居胥山。左贤王部本想依靠地利,在匈奴发源地之一的狼居胥山与汉军决一死战,奈何军队士气低落,被汉军大败,于是只能带残部逃往姑衍山。霍去病登上狼居胥山,筑高台,于山顶祭天,并勒石以记录此事件。后又帅军进攻姑衍山,左贤王残部上下已成惊弓之鸟,见汉军来,不敢战,直接北逃。霍去病于是就在姑衍山祭祀大地,登上高山眺望翰海。

至此,漠北战役东路战役结束,我汉军大获全胜,共捕获俘虏和杀敌七万零四百四十三人,汉军只损失了大概十之有三,战果极其辉煌,超过过了西路卫青一万九千多人的战果太多,麾下多人因此封侯,真是将星闪耀,群星璀璨。

整个元狩四年的漠北会战,发生了两个令后世津津乐道,经久不衰的故事,一个是霍去病封狼居胥,另一个就是卫青的“单于夜遁逃”。卫青打败匈奴单于伊稚斜,士兵溃散投降,单于连夜逃跑,连续失踪十天,王位差点都被替代了。

这次大会战,匈奴人被彻底打残,从此一蹶不振,为汉朝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还因此在不久后彻底分裂。以后的事情大家也都清楚了,到南北朝后,匈奴这个民族彻底消失在了历史长河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