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诗人书法家苏舜钦

苏舜钦籍贯考
苏舜钦(公元1008年~公元1049年),字子美。关于苏舜钦的籍贯在哪里,近千年来一直是学界争论的问题,有陕西武功、四川梓州铜川和河南开封三说。但是,作为苏舜钦的故乡开封,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却远远不够。现就这个问题简单地探讨一下。


在《宋史·苏舜钦传》中,没有说他的籍贯,只是说“苏舜钦,字子美,参知政事易简之孙”。有人根据《宋史·苏易简传》中说苏易简是梓州铜川人,就把苏舜钦的籍贯定在四川梓州铜川(今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南)。在苏舜钦所写的《祭滕子京文》中,他自称“武功苏某”,有人据此说苏舜钦是武功人(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
苏舜钦的先祖是汉武帝时的苏武,苏武死后葬在武功,苏氏一门在此居住,武功就成了苏氏的原籍。从那时以后,到苏舜钦时已经1000年了,在此期间,苏氏各支也进行了多次迁徙,苏舜钦先辈这一支迁到四川,但是从苏易简的父亲苏协在宋太宗雍熙年间知开封府兵曹时,就举家迁到开封,至苏舜钦已是第四代了。苏舜钦家在开封,生于开封,长在开封,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开封人。
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是苏舜钦的挚友,他在为苏舜钦写的墓志铭中说“君讳舜钦,字子美,其上世居蜀,后徙开封,为开封人”。当代学者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说:“苏舜钦,字子美,开封人。”
豪放不羁耿直敢言
苏舜钦生于开封一个世宦之家。他的祖父苏易简在宋太宗时曾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他父亲苏耆在宋真宗、宋仁宗时为官,官至河东转运使。他的外祖父王旦更为有名,是宋真宗时的名相,著名的开封“三槐堂”王氏第二代传人。他的岳父杜衍当过宋仁宗朝的宰相。有这样显赫的家庭背景,苏舜钦是货真价实的京城官二代、官三代。

苏舜钦的长辈都是官员,但又大多是学富五车的学者,所以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学业精进、才气非凡,而且养成了仗义敢言、豪迈慷慨的性格,“一时豪俊多从之游”,他成了京城青少年豪俊的领袖。
苏舜钦一生坎坷,当的官职也不大,但他性情耿直,敢于犯颜上谏。宋仁宗乾兴七年(公元1028年),皇宫发生火灾,烧毁了玉清宫。苏舜钦这年才22岁,当个太庙斋郎的小官,他不计官职卑微,到登闻楼击鼓,给皇帝上了一道《火疏》。在疏中,苏舜钦大胆指出,连年天灾乃至皇宫火灾的原因,在于皇帝近位失人、政令多缺、赏罚不公导致上天降灾,“愿陛下悔过而追革之”。苏舜钦借天灾之事上疏,希望皇帝改正缺点、改革政令,这种敢于犯颜直谏的精神是可贵的。他在十几年里,还给皇帝上了《乞纳谏书》《诣匦书》《投匦书》《论西事状》等奏疏,直率敢言,指斥时政,对除弊兴利提出建议。
范仲淹对苏舜钦有知遇之恩,提拔他到京城任职。苏舜钦一到京城上任,就给范仲淹上书,对范仲淹的一些做法进行批评,并上言七事,说范仲淹身为朝廷重臣,不应畏畏缩缩无所作为,而应负起责任,革除弊政,多所建树。其言辞激烈,一点儿也不客气。

“赛神会宴集”案
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三月,经范仲淹之荐,苏舜钦进入中央机关,授集贤校理,监进奏院。这年冬天,苏舜钦就因赛神会宴集一案被下狱。
北宋时,在京城开封各官衙中,每年春秋两季要进行赛神活动,即对神灵牌位进行供奉祭祀。赛神日各官衙放假,官员们宴酒作乐。庆历四年秋季赛神日,苏舜钦自然不甘寂寞,他约来一帮好友在进奏院搞了一次宴集。这帮人中有王洙、刁约、江休、王益柔、宋敏求、章珉、吕溱等,都是当时俊彦名士。宴会所需费用按惯例是用卖拆封废纸的钱,苏舜钦为使宴会更热闹,让参加宴集的人凑些份子。宴会上,大家喝酒吟诗,还招来军伎歌舞作乐,玩得很尽兴。
当时有一个叫李定的人想参与苏舜钦他们这个名士的宴会,但苏舜钦看不起这个人,没让他参加。李定怀恨在心,就说进奏院宴集上有人作诗攻击朝廷。御史王拱辰、刘元瑜就此事在朝中弹奏苏舜钦等人。宋仁宗闻奏大怒,下旨要严办参与这次赛神会宴集的人员。
当时,宋朝的政局并不平静。宰相杜衍、参知政事范仲淹和枢密副使富弼等人为革除积弊,提出并实行了一些革新的主张,人称“庆历新政”。这些新政触动了一些旧官僚的既得利益,这些人就千方百计地反对新政,攻击杜衍、范仲淹等人,斗争非常尖锐。苏舜钦是杜衍的女婿,又是范仲淹举荐的官员,所以苏舜钦等人的宴集就成为这些旧官僚集团攻击杜衍、范仲淹等人的口实。

苏舜钦等人被投入监狱,朝中保守势力本来力主苏舜钦、王益柔等人“罪当诛”,在韩琦等正直大臣力争下,宋仁宗算是答应从宽处理。最后给苏舜钦定的罪名为卖废纸是“监守自盗”,受到的处分是削职为民,即开除公职。其他与会的十余名才俊都分别受到了降职降级、贬出京城的处理。
对于苏舜钦等人的赛神会宴集案,当时的人们大多认为是小题大做、处理过重,纷纷为苏舜钦等人鸣冤叫屈,大臣韩琦也曾上奏宋仁宗为之辩解,事后宋仁宗也有些后悔。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朝廷恢复了苏舜钦的官职,任命他为湖州长史,但他并未来得及上任。这年十二月(按公历推算已是1049年1月),一代才子苏舜钦病逝于吴中,终年41岁。
宋代诗文改革运动的先行者
宋代初期,文坛盛行晚唐五代以来的浮华轻靡的风气,写文章讲究辞藻华丽,实际上内容空洞、脱离实际。苏舜钦等年轻文人对此极为不满。他们力促文学革新运动,以倡导韩愈、柳宗元古文为己任,开辟了北宋古文运动的道路。宋朝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欧阳修比苏舜钦大一岁,他在《苏氏文集序》中谈到苏舜钦的古文时说:“子美之齿少于余,而余学古文反在其后……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为特立之士也。”能得到欧阳修如此高的评价,就可知道苏舜钦在宋代古文复兴运动中的杰出贡献和先锋作用是多么大了。


苏舜钦的文学成就更多地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方面,他和同时代的诗人梅尧臣齐名,号称“苏梅”。他们力纠当时“西昆体”形式主义诗风,发扬了《诗经》《离骚》等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开创了北宋时期的一代新风。苏舜钦诗歌最突出的是他的古体诗,这些诗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特别是对官僚阶级的昏庸腐朽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对穷苦劳动人民受到压迫和遭受天灾苦难表示了同情,这在宋朝的诗人中是非常少见的。
苏舜钦这些现实主义诗篇在宋代诗人中非常突出,他是宋代豪放派诗人的先行者,其后的苏轼、辛弃疾、陆游等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他的影响。
豪放的书法家
苏舜钦不但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和其兄苏舜元(字才翁)的书法非常著名。《宋史·苏舜钦传》云:“(舜钦)善草书,每酒酣落笔,争为人所传。”他的书法当时就为人们所喜爱。宋代书法理论家朱长文在其《续书断》中,对从唐中期到北宋中期的书法家作了品评,苏舜钦的书法被评为妙品,宋代仅有少数几个人被评为妙品。这个评价是相当高的。
从苏易简、苏耆到苏舜钦兄弟,他们家几代人都喜爱书法,并善于鉴赏及收藏古代著名法帖。苏家收藏的名帖很多,“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的唐摹本,苏家就收藏有3本,其中苏舜元、苏舜钦兄弟各一本。还有唐代“草圣”怀素《自叙帖》也被收藏在苏舜钦家。他们的收藏和鉴赏对这些宝贵文物的流传、保存和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在对这些经典书法的学习、临摹中,苏舜钦兄弟书艺大进,双双成为当时名闻天下的书法家。

现在我们见到的怀素《自叙帖》的墨迹本,在流传过程中有损坏,还缺失了第一页六行。苏舜钦收藏了以后,曾对它进行了装帧和修补,其中最前面缺失的六行字,由苏舜钦自己补写上去,使该帖呈现了完整的面貌。苏舜钦补写的六行字,极似怀素原作。
苏舜钦书法中最突出的是他的草书。比他小30多岁的宋代诗人、也是“尚意书风”代表书法家黄庭坚的草书最受人称道。黄庭坚在叙述自己学书经历时说“晚(年)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他说他看到苏舜钦兄弟的草书,才懂得古人用笔的方法,使自己的草书水平提高了。黄庭坚还曾评价苏舜钦是“翰墨之豪杰”。
苏舜钦的书法很注重用笔,他曾总结用笔之法为“草书把笔,离纸三寸,取其指宽、掌平、虚腕法,圆转则飘纵之体自绝出耳”。此法合理地协调了纸、笔和腕的关系,在宋代是比较先进的用笔法,至今对写好草书仍有启示作用。难怪欧阳修在苏舜钦去世后发出感叹:“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