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不被重視的天文學,為何卻能讓學霸們如此著迷?

“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夠深深地震撼人類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準則,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康德


天文學:一個浪漫而神秘的學科

2016年的3月9號,一個叫做Steed的男人佔據了各大社交平臺的熱搜。

在國內不被重視的天文學,為何卻能讓學霸們如此著迷?

Steed是一位天文學愛好者。為了和心愛的姑娘求婚,他特意選擇了會出現日全食的3月9號。在鑽戒一樣的日食貝利珠下,Steed向女友許下了攜手共度一生的諾言。這場別具匠心的求婚不僅讓他娶到了美麗的妻子,還讓他成為世界上最浪漫的男人。

對普通人而言,星空神秘又浪漫。我們給天上的星星命名,賦予意義。我們對著流星許願,希望許下的願望能實現。我們會和喜歡的人一起看初雪,希望彼此能永遠在一起。

在國內不被重視的天文學,為何卻能讓學霸們如此著迷?

對學霸而言,星空同樣讓他們深深著迷。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和霍金,都是天文學的愛好者。通過仰望星空,人類開始思考自我定位和宇宙間的聯繫。因為觀星,也是在“觀內心”。

在國內不被重視的天文學,為何卻能讓學霸們如此著迷?

遺憾的是,我們這一代人,多被囚禁在城市的鋼筋水泥裡。被霓虹燈包圍的我們,早已無緣星空中璀璨的景色。很多美妙的天文學現象,也難以用肉眼直接觀看。

我們慢慢遺忘了頭頂的那片星空,也漸漸失去了仰望星空的習慣與慾望。但星空一直都在,它之於我們的意義也一直都在。

因此,為了讓更多人重新欣賞宇宙之美,天體物理學博士鄭春順先生一直致力於天文學的普及。他曾多次出版天文學讀物,其作品均被翻譯成不同文字在多個國家出版發行。在《一個天文學家的夜空漫談指南》中,鄭春順分享了一個天文學家的觀星記錄。去年,他更是組編了一本《星空詞典》,裡面蒐集了近兩百個關於天空、星辰、宇宙的詞條。

在國內不被重視的天文學,為何卻能讓學霸們如此著迷?

在書中,鄭先生主要探討了學習天文學的意義,以及天文學與其它學科之間的密切聯繫。藉助了一些比喻和生活中的常見形象,以簡單明瞭的方式為我們解釋諸多陌生的天文學術語。

在鄭先生的筆下,枯燥的天文學現象充滿了浪漫與詩意。他把彗星雲比作隨風飄逸的秀髮,把星空看作宇宙的日曆。字裡行間流露出一個科學家,天文學家,也是一個普通人,對星空的敬畏和熱愛。


仰望星空,雲端之外,是古人對宇宙的認識與理解

古時,我們的祖先把天體的運行規律視為人類靈魂的歸宿。我們對星空的理解,也因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以星座為例,愛好美食的法國人,會覺得歐洲的大熊座只是個圖形而已,並沒有任何含義。而中國人則認為星座代表了天上的文書,是用來接收臣民的請願的。一旦星象出現變化,人間也會出現相應變化。

當時的人都覺得,我們可以從一個人出生時的星盤位置讀取這個人的命運,也可以根據星象位置的變化來預測某個事件的走勢。因此,在西方,我們為不同的星群命名,比如獅子座、巨蟹座和牡羊座。在東方,我們有28星宿。

在國內不被重視的天文學,為何卻能讓學霸們如此著迷?

再比如。日食,日食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月亮運行到太陽的面前時,擋住了太陽的光盤。當曰食發生的時候,人類的肉眼只能看到沒被遮蔽的“太陽光環”。

在國內不被重視的天文學,為何卻能讓學霸們如此著迷?

但以前的人卻不知道這背後的原理,所以關於日食的傳說一直有很多。中國人認為,白天突然變成黑夜是“天有異象”,因此,把這種“異象”歸咎於皇帝放縱的行為。瑪雅人則認為日食意味著太陽消失,這個表現是眾神在發怒,需要舉行祭祀才能平息他們的怒火。

直到16世紀,人類首次在《奧格斯堡奇蹟之書》中,記錄了許多人類無法解釋的天文現象。

在國內不被重視的天文學,為何卻能讓學霸們如此著迷?

雖然裡面的天災和神蹟都只是教會為了宣傳而杜撰。但《奧格斯堡奇蹟之書》表明了人們已經開始觀測天文,並記錄天體活動了。人們對宇宙的認識,也從盲目感性漸漸變成了客觀理性。


浩瀚宇宙,滄海一粟,是哲學家理性的思考和信仰

據說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有個習慣,就是走路時喜歡抬頭看天。有次因為沒看清路,便掉坑裡了。於是大家就拿這個例子來笑話他,說哲學家是一個只知道天上事而不知道地上事的人。不過,這個說法後來卻被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硬氣回懟:“只有那些永遠躺在坑裡從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會掉進坑裡。”

在國內不被重視的天文學,為何卻能讓學霸們如此著迷?

但也正是這位掉坑的哲學家,最先開始思考宇宙與人類的關係。

泰勒斯最先提出了萬物源於水,開創瞭解釋自然現象時擺脫了神話因素。

他通過研究日月星辰規律,測定一年為365天。

他認同日食月食的原理,還曾經預測了一次日全食。

他發現或者證明了很多很多平面幾何定理,比如直徑所對應的圓周角為直角,等腰三角形對頂角相等。

他還提倡萬物有靈的觀點,甚至認為即使石頭之類的無機物也有靈性。

除了泰勒斯,宇宙也讓更多哲學家開始思考自我與世界的關係。“我是誰”、“我來自哪裡”和“要前往何方”這三個問題,成為了西方哲學的“永恆三問”。

後來,哥白尼的“日心說”取代了“地心說”,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和康德開創了“宇宙學”。我們開始思考,宇宙是如何出現的?它到底有沒有盡頭?它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它是否存在一個時空的開端?是否存在著一個掌控世界造物的原則?

再後來,為了解答人們的困惑,上帝和佛陀出現了,哲學與宗教也出現了。雖然這個問題至今仍未有定論,但傳統的精神領域也不再侷限於哲學與宗教,而是拓展到了天文學。

在國內不被重視的天文學,為何卻能讓學霸們如此著迷?

宇宙讓人們的世界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給忙碌者的天體物理學》中,作者尼爾·泰森曾說過,天體物理學給人類最大的禮物,是一個“宇宙”視角。因為宇宙視角,所以人類才不會一直以“中心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

從“唯心”到“唯物”,再到“辯證”,探索宇宙讓我們學會推己及人,讓我們有感自己的無知與自大,也讓我們擁有長遠的眼光。


日夜交替,隱匿在地平線下的是藝術家的詩情與畫意

在宏大的宇宙面前,普通人只能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但藝術家的筆下,我們卻能看到宇宙蘊藏的哲學與詩意畫意。

《小王子》中的飛行員告訴我們,小王子一天之內看了43次日落:“你的星球這麼小,只需搬著小板凳挪動幾步,你就能追上日落。只要你願意,你隨時都能看見黃昏的餘暉……你知道的……人憂傷的時候,總是喜歡看日落。”

在國內不被重視的天文學,為何卻能讓學霸們如此著迷?

同樣是面對曰落的傷感,中國詩人李商隱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而印度詩人泰戈爾卻說:“不要因為日落而難過/因為你會錯過更美的星空/幸運的是我沒有錯過/或許有些不合時宜/我在最燦爛的星空下/做著最孤獨的觀星者”。

夜的緘默喚醒了人的慾望,也為作家帶來了湧動的靈感。濟慈筆下的黑夜,有著夜鶯的低語。莎士比亞筆下的黑夜,是“溫柔”與“多情”。羅密歐與朱麗葉藉著夜幕相會、相愛、私奔。

但最驚豔的,還是梵高筆下的星空。金黃的滿月,盤旋糾結的星雲,讓人看到了時空的交錯與流逝。從現實到抽象,從表象到內心,傳達出畫家內心的孤獨與痛苦,掙扎與奮鬥。

在國內不被重視的天文學,為何卻能讓學霸們如此著迷?

與此同時,天文學家也開始以藝術的形式來呈獻專業的天文知識。比如盧西恩的《在其他星球上》展現了太陽系其他星球的精確照片,另一位天文學家魯達烏斯則在作品中描繪了大量的飛行器和空間站。

在國內不被重視的天文學,為何卻能讓學霸們如此著迷?

雖然星空給我們所帶來的震撼與想象從未停止,但藝術家卻用更豐富的形式來傳達心中感悟。

大量科幻作品湧現,《流浪地球》讓我們開始關注太陽系的未來,《星際穿越》則讓我們開始思考時間與空間維度的多樣性。

在不經意間,天文學正以藝術的形式,豐富我們對宇宙的理解,並改變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觀星,是觀世界,也是觀自己

頭頂星空,既是現在,也是未來。

既是現實,也是想象。

它解鎖了我們的創造力,留下了無與倫比的思考。

它沖淡了我們對生離死別的恐懼,讓我們不再執著於小情小傷。

天文學家通過收集不同的光來觀察宇宙,藝術家們則任意恣取不同的光揮灑在自己的華麗。文學家用筆墨歌頌宇宙的永恆和美麗,哲學家則認真思考光與影的關係,斗轉星移的意義。

觀星,是觀世界,也是觀自己。

在國內不被重視的天文學,為何卻能讓學霸們如此著迷?

黑格爾曾說過:“一個民族,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這個民族才有希望:如果一個民族每一個人都只關注自己的腳下,這個民族是沒有未來的。”

也許,正是那些仰望天空的人,才能用獨特的視角去理解宇宙間的萬物,才能用科學的思維收穫普世的智慧。

感謝這一片星空為我們帶來的奇妙景觀,讓我們保持心中的理想和詩意,讀懂大自然的美妙和饋贈。


相關書籍:

1、《星空詞典》:【法】鄭春順,低音 •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一個天文學家的夜空漫遊指南》:【法】鄭春順,中信出版集團

3、《給忙碌者的天體物理學》:【美】尼爾·德格拉斯·泰森 ,未讀·探索家·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