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不被重视的天文学,为何却能让学霸们如此着迷?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类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康德


天文学:一个浪漫而神秘的学科

2016年的3月9号,一个叫做Steed的男人占据了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

在国内不被重视的天文学,为何却能让学霸们如此着迷?

Steed是一位天文学爱好者。为了和心爱的姑娘求婚,他特意选择了会出现日全食的3月9号。在钻戒一样的日食贝利珠下,Steed向女友许下了携手共度一生的诺言。这场别具匠心的求婚不仅让他娶到了美丽的妻子,还让他成为世界上最浪漫的男人。

对普通人而言,星空神秘又浪漫。我们给天上的星星命名,赋予意义。我们对着流星许愿,希望许下的愿望能实现。我们会和喜欢的人一起看初雪,希望彼此能永远在一起。

在国内不被重视的天文学,为何却能让学霸们如此着迷?

对学霸而言,星空同样让他们深深着迷。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和霍金,都是天文学的爱好者。通过仰望星空,人类开始思考自我定位和宇宙间的联系。因为观星,也是在“观内心”。

在国内不被重视的天文学,为何却能让学霸们如此着迷?

遗憾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多被囚禁在城市的钢筋水泥里。被霓虹灯包围的我们,早已无缘星空中璀璨的景色。很多美妙的天文学现象,也难以用肉眼直接观看。

我们慢慢遗忘了头顶的那片星空,也渐渐失去了仰望星空的习惯与欲望。但星空一直都在,它之于我们的意义也一直都在。

因此,为了让更多人重新欣赏宇宙之美,天体物理学博士郑春顺先生一直致力于天文学的普及。他曾多次出版天文学读物,其作品均被翻译成不同文字在多个国家出版发行。在《一个天文学家的夜空漫谈指南》中,郑春顺分享了一个天文学家的观星记录。去年,他更是组编了一本《星空词典》,里面搜集了近两百个关于天空、星辰、宇宙的词条。

在国内不被重视的天文学,为何却能让学霸们如此着迷?

在书中,郑先生主要探讨了学习天文学的意义,以及天文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借助了一些比喻和生活中的常见形象,以简单明了的方式为我们解释诸多陌生的天文学术语。

在郑先生的笔下,枯燥的天文学现象充满了浪漫与诗意。他把彗星云比作随风飘逸的秀发,把星空看作宇宙的日历。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科学家,天文学家,也是一个普通人,对星空的敬畏和热爱。


仰望星空,云端之外,是古人对宇宙的认识与理解

古时,我们的祖先把天体的运行规律视为人类灵魂的归宿。我们对星空的理解,也因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星座为例,爱好美食的法国人,会觉得欧洲的大熊座只是个图形而已,并没有任何含义。而中国人则认为星座代表了天上的文书,是用来接收臣民的请愿的。一旦星象出现变化,人间也会出现相应变化。

当时的人都觉得,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出生时的星盘位置读取这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根据星象位置的变化来预测某个事件的走势。因此,在西方,我们为不同的星群命名,比如狮子座、巨蟹座和牡羊座。在东方,我们有28星宿。

在国内不被重视的天文学,为何却能让学霸们如此着迷?

再比如。日食,日食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月亮运行到太阳的面前时,挡住了太阳的光盘。当曰食发生的时候,人类的肉眼只能看到没被遮蔽的“太阳光环”。

在国内不被重视的天文学,为何却能让学霸们如此着迷?

但以前的人却不知道这背后的原理,所以关于日食的传说一直有很多。中国人认为,白天突然变成黑夜是“天有异象”,因此,把这种“异象”归咎于皇帝放纵的行为。玛雅人则认为日食意味着太阳消失,这个表现是众神在发怒,需要举行祭祀才能平息他们的怒火。

直到16世纪,人类首次在《奥格斯堡奇迹之书》中,记录了许多人类无法解释的天文现象。

在国内不被重视的天文学,为何却能让学霸们如此着迷?

虽然里面的天灾和神迹都只是教会为了宣传而杜撰。但《奥格斯堡奇迹之书》表明了人们已经开始观测天文,并记录天体活动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也从盲目感性渐渐变成了客观理性。


浩瀚宇宙,沧海一粟,是哲学家理性的思考和信仰

据说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有个习惯,就是走路时喜欢抬头看天。有次因为没看清路,便掉坑里了。于是大家就拿这个例子来笑话他,说哲学家是一个只知道天上事而不知道地上事的人。不过,这个说法后来却被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硬气回怼:“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在国内不被重视的天文学,为何却能让学霸们如此着迷?

但也正是这位掉坑的哲学家,最先开始思考宇宙与人类的关系。

泰勒斯最先提出了万物源于水,开创了解释自然现象时摆脱了神话因素。

他通过研究日月星辰规律,测定一年为365天。

他认同日食月食的原理,还曾经预测了一次日全食。

他发现或者证明了很多很多平面几何定理,比如直径所对应的圆周角为直角,等腰三角形对顶角相等。

他还提倡万物有灵的观点,甚至认为即使石头之类的无机物也有灵性。

除了泰勒斯,宇宙也让更多哲学家开始思考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我是谁”、“我来自哪里”和“要前往何方”这三个问题,成为了西方哲学的“永恒三问”。

后来,哥白尼的“日心说”取代了“地心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开创了“宇宙学”。我们开始思考,宇宙是如何出现的?它到底有没有尽头?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它是否存在一个时空的开端?是否存在着一个掌控世界造物的原则?

再后来,为了解答人们的困惑,上帝和佛陀出现了,哲学与宗教也出现了。虽然这个问题至今仍未有定论,但传统的精神领域也不再局限于哲学与宗教,而是拓展到了天文学。

在国内不被重视的天文学,为何却能让学霸们如此着迷?

宇宙让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中,作者尼尔·泰森曾说过,天体物理学给人类最大的礼物,是一个“宇宙”视角。因为宇宙视角,所以人类才不会一直以“中心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

从“唯心”到“唯物”,再到“辩证”,探索宇宙让我们学会推己及人,让我们有感自己的无知与自大,也让我们拥有长远的眼光。


日夜交替,隐匿在地平线下的是艺术家的诗情与画意

在宏大的宇宙面前,普通人只能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但艺术家的笔下,我们却能看到宇宙蕴藏的哲学与诗意画意。

《小王子》中的飞行员告诉我们,小王子一天之内看了43次日落:“你的星球这么小,只需搬着小板凳挪动几步,你就能追上日落。只要你愿意,你随时都能看见黄昏的余晖……你知道的……人忧伤的时候,总是喜欢看日落。”

在国内不被重视的天文学,为何却能让学霸们如此着迷?

同样是面对曰落的伤感,中国诗人李商隐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印度诗人泰戈尔却说:“不要因为日落而难过/因为你会错过更美的星空/幸运的是我没有错过/或许有些不合时宜/我在最灿烂的星空下/做着最孤独的观星者”。

夜的缄默唤醒了人的欲望,也为作家带来了涌动的灵感。济慈笔下的黑夜,有着夜莺的低语。莎士比亚笔下的黑夜,是“温柔”与“多情”。罗密欧与朱丽叶借着夜幕相会、相爱、私奔。

但最惊艳的,还是梵高笔下的星空。金黃的满月,盘旋纠结的星云,让人看到了时空的交错与流逝。从现实到抽象,从表象到内心,传达出画家內心的孤独与痛苦,掙扎与奋斗。

在国内不被重视的天文学,为何却能让学霸们如此着迷?

与此同时,天文学家也开始以艺术的形式來呈献专业的天文知识。比如卢西恩的《在其他星球上》展现了太阳系其他星球的精确照片,另一位天文学家鲁达乌斯则在作品中描绘了大量的飞行器和空间站。

在国内不被重视的天文学,为何却能让学霸们如此着迷?

虽然星空给我们所带来的震撼与想象从未停止,但艺术家却用更丰富的形式来传达心中感悟。

大量科幻作品湧现,《流浪地球》让我们开始关注太阳系的未來,《星际穿越》则让我们开始思考时间与空间维度的多样性。

在不经意间,天文学正以艺术的形式,丰富我们对宇宙的理解,并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观星,是观世界,也是观自己

头顶星空,既是现在,也是未来。

既是现实,也是想象。

它解锁了我们的创造力,留下了无与伦比的思考。

它冲淡了我们对生离死别的恐惧,让我们不再执着于小情小伤。

天文学家通过收集不同的光来观察宇宙,艺术家们则任意恣取不同的光挥洒在自己的华丽。文学家用笔墨歌颂宇宙的永恒和美丽,哲学家则认真思考光与影的关系,斗转星移的意义。

观星,是观世界,也是观自己。

在国内不被重视的天文学,为何却能让学霸们如此着迷?

黑格尔曾说过:“一个民族,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如果一个民族每一个人都只关注自己的脚下,这个民族是没有未来的。”

也许,正是那些仰望天空的人,才能用独特的视角去理解宇宙间的万物,才能用科学的思维收获普世的智慧。

感谢这一片星空为我们带来的奇妙景观,让我们保持心中的理想和诗意,读懂大自然的美妙和馈赠。


相关书籍:

1、《星空词典》:【法】郑春顺,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一个天文学家的夜空漫游指南》:【法】郑春顺,中信出版集团

3、《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美】尼尔·德格拉斯·泰森 ,未读·探索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